動物 > 柑橘潛葉蛾
目錄
No. 1
  【別名】橘網潛蛾。
  【目科】鱗翅目,潛葉蛾科。
  【學名】ptyllocnistis citrella
  【分佈】江蘇、福建、浙江、海南、廣西、廣東、湖南、湖北、貴州、四川、重慶、上海等地區。
  【危害對象】柑橘、金橘、檸檬、二月蘭、構橘、四季橘等花木。
  【危害特徵】以幼蟲潛蛀入植株的新梢、嫩葉內,在上下表皮的災層內形成迂回麯折的蟲道,使整個新梢、葉片不能舒展,並易脫落;嚴重時,可使所有秋梢全部枯黃。
  【形態特徵】
  (1)成蟲:體長僅有2毫米,翅展5.3毫米左右。觸角絲狀。體翅全部白色。前翅尖葉形,有較長的緣毛,基部有黑色縱紋2條,中部有“y”字形黑紋,近端部有一明顯黑點;後翅針葉形,緣毛極長。足銀白色,各足脛節末端有1個大型距;跗節5節,第一節最長。
  (2)卵:扁圓形,長0.3~o.4毫米,白色,透明。
  (3)幼蟲:體扁平,紡錘形,黃緑色;頭部尖;足退化;腹部末端尖細,具有1對細長的尾狀物。
  (4)蛹:有前蛹期。蛹扁平紡錘形,長3毫米左右,初為淡黃色,後變深褐色。腹部可見7節,第一節前緣的兩側及第二至第六節兩側中央各有1瘤狀突起,上生l長剛毛;末節後緣兩側各有1明顯肉刺。蛹外有薄繭,繭金黃色。
  【發生規律】一年可發生10代左右,以蛹和幼蟲在被害葉上越鼕。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蟲開始危害,7-9月是發生盛期,危害也嚴重。10月份以後發生最減少。完成一代需20多天。成蟲大多在清晨羽化,白天棲息在葉背及雜草中,夜晚活動,趨光性強。交尾後於第二至第三天傍晚産卵,卵多産在嫩葉背面中脈附近,每葉可産數粒。每頭雌蟲可産卵40-90粒,平均60粒左右。幼蟲孵化後,即由卵底面潛入葉表皮下,在內取食葉肉,邊食邊前進,逐漸形成彎麯蟲道。成熟時,大多蛀至葉緣處,蟲體在其中吐絲結薄繭化蛹,常造成葉片邊緣捲起。苗木和幼齡樹,由於抽梢多而不整齊,適合成蟲産卵和幼蟲危害,常比成年樹受害嚴重。
  【防治方法】
  (1)園藝防治:杜絶蟲源,防止傳人;結合鼕季修剪,剪除被害枝葉燒毀。
  (2)藥劑防治:成蟲羽化期和低齡幼蟲期是防治適期,防治成蟲可在傍晚進行;防治幼蟲,宜在晴天午後用藥。可噴施10%二氯苯醚菊酯2 000~3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 500倍液,或25%殺蟲雙水劑500倍液(殺蟲和殺卵效果均好),或25%兩維因可濕性粉劑500~1 000倍液,或5%吡蟲啉乳油1 5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3~4次。
百科大全
  ganju qianye□e
  柑橘潛葉蛾
  Phyllocnistis citrella
  昆蟲綱鱗翅目 (Lepidoptera)葉潛蛾科 (Phylloc-nistidae)。柑橘害蟲。成蟲為銀白色的小蛾,體長約 2毫米,翅展 5毫米左右。前翅披針狀,翅基部有兩條褐色縱紋,翅中部具“Y”字形黑條紋。翅尖有一黑色圓斑。後翅針葉形。緣毛甚長。幼蟲體長 4毫米,體扁平,黃緑色。中國各柑橘區均有分佈;也見於亞洲其他地區和非洲、大洋洲。幼蟲潛入柑橘嫩葉梢表皮下取食,形成彎麯隧道,被害葉嚴重捲麯,易於脫落,影響生長,尤以苗□幼樹受害較重。在葉上為害造成的傷口,常誘緻潰瘍病蔓延。長江流域至華南一年發生約 8~15代,夏秋兩季發生最盛,以蛹或幼蟲越鼕。卵多散産於嫩葉背面。幼蟲□化後,即潛入表皮下取食,老熟幼蟲在近葉緣處把葉緣捲起包圍身體,結繭化蛹。
  防治措施包括嚴格控製夏梢零星抽發,做好預測預報,掌握在成蟲低蜂期長出秋梢以減少蟲害發生數量等。藥劑宜在新梢萌發不超過3毫米或新葉受害率達5%左右時施用,可用溴氰菊酯、殺滅菊酯、易衛殺、巴丹、殺蟲雙和亞胺硫磷等。
  (劉秀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