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稱:林 麝
中文別名:香獐、林獐、麝鹿、麝、獐子、黑獐子
藏名音譯:納瓦
學 名:moschus berezovskii
英文名:forest musk deer
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鹿科 (cervidae)
屬:麝屬(moschus berezovskii) |
|
林麝是麝屬中體型最小的一種。體長70釐米左右,肩高47釐米,體重7千克左右。雌雄均無角;耳長直立,端部稍圓。雄麝上犬齒發達,嚮後下方彎麯,伸出唇外;腹部生殖器前有麝香囊,尾粗短,尾脂腺發達。四肢細長,後肢長於前肢。體毛粗硬色深,呈橄欖褐色,並染以橘紅色。下頜、喉部、頸下以至前胸問為界限分明的白色或橘黃色區。臀部毛色近黑色,成體不具斑點。有人認為它是原麝的一個亞種。
麝還有一個特徵是尾巴短,雄麝幼小時的尾巴正常,成體時卻變成“禿尾”,裸露無毛。這是因為麝尾富有腺體,能分泌乳白色液體,麝將分泌物擦於樹幹、樹樁等處,以作領域標識。 |
|
國外分佈:越南北部。
國內分佈:北抵寧夏六盤山、陝西秦嶺山脈;東至安徽大別山、湖南西部;西至四川、西藏波密、察隅、雲南北部;南至貴州、廣東及廣西北部山區。廣西金鐘山自然保護區主要見於坡西、弄八、西捨等片區。 |
|
主要棲於針闊混交林,也適於在針葉林和鬱閉度較差的闊葉林的生境生活。棲息高度可達2000~3800米,但低海拔環境也能生存。 |
|
性情膽怯,過獨居生活;嗅覺靈敏,行動輕快敏捷。隨氣候和飼料的變化垂直遷移。食物多以灌木嫩枝葉為主。發情交配多在11~12月份,在此期間,雌雄合群,雄性間發生激烈的爭偶毆鬥。雄麝所産麝香是名貴的中藥材和高級香料。
其獨特處是雄性上犬齒特別發達,猶如獠牙,鋒利異常,長達十釐米。上犬齒是雄麝唯一的武器,但也衹能在同類中派上用場:在發情爭偶季節,雄麝間爭偶决鬥,便以獠牙撕裂對手的皮肉。但無法對付食肉獸,甚至小型食肉動物來襲,也難以抵禦。
麝的後肢長度遠超前肢,站立時後高前低。後腿發達,蹄尖堅實,能於山崖峭壁之間蹦跳自如,碰上食肉獸追捕,可逃之夭夭。在多岩高山棲息的森林動物,就是要靠這種本領求生存。 |
|
麝於秋鼕發情,發情交配多在11~12月份,在此期間,雌雄合群,雄性間發生激烈的爭偶毆鬥。雌麝發情周期為15~25天,孕期176~183天,春夏産仔,孕期6個月,每胎1~3仔。但據嚮長興報道,廣西林麝大多每胎1仔。
一歲雄麝開始泌香,三至十歲時泌香量最高。麝香其實是膽小懦怯、性情孤獨的雄麝麝腺的分泌物。麝香香氣醇濃,經久不散,早已聞名於世。既是配製高級香水、香精的定香劑,又是刺激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劑,用來配製多種蘇醒和強心等急救藥物,具有極高的經濟和藥用價值。
人工繁殖:
多年來,有人為了獲取麝香,任意捕獵,致使麝的數量明顯下降。為保護這項資源,除采取保護措施外,還開展了馴化飼養的研究。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對飼養在上海崇明島東平林場的林麝存活情況進行的研究表明:
(1)林麝的死亡主要發生在幼麝時期,從不同年齡段性比變化來看,由於雌幼麝比雄幼麝具有更高的存活率,進入亞成體以後雄性比例逐漸下降,顯示幼麝時期存在偏雄性死亡。早出生幼麝的存活率明顯高於晚出生幼麝,引起幼麝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疾病。
(2)研究發現圈養林麝的哺乳行為全部在白天。
(3)哺乳期雌麝對雌幼麝比對雄幼麝有較多的投入(哺乳時間長),即雌幼麝比雄幼麝獲得更多的營養(母乳),是造成雌幼麝比雄幼麝存活率高的主要原因,因為營養不良不僅直接導致幼麝死亡,更重要的是造成幼麝對外界不利條件的抵抗力下降,進而感染疾病死亡。
(4)幼麝出生時間的早晚,是由繁殖群體中雌麝的社會等級序位所决定的,社會等級序位高的雌麝,營養狀況較好,其後代出生時間早,存活率高;社會等級序位低的雌麝,營養狀況較差,其後代出生時間晚,存活率低。早出生的幼麝比晚出生幼麝存活率高的原因,一方面受到雌麝營養狀況的影響,另一方面可能也受到幼麝出生後天氣條件的影響。 |
|
該物種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資源急劇下降,在許多原分佈區已經絶跡,成為全球性瀕危物種,為此我國已於2002年特別單獨將其從國傢二級重點保護動物上調為國傢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四川是林麝的主産區,0.7頭/km2。陝西由於連續4年的濫獵,導致林麝資源的迅速下降,年産麝香僅30kg;貴州省至今已很罕見。大別山的麝主要在安徽境內,麝數量較多的地區限於金寨、霍山和嶽西縣。至今偷獵現象仍然存在,種群數量仍趨減少,大別山麝已面臨絶跡的險境。林麝分佈于云南全省山區和林區。
在廣西金鐘山自然保護區的各片林區歷史上都有分佈記錄,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以前都比較常見。目前所知在坡西、弄八和西捨等處的林區尚有分佈;此外,在金鐘山山脈靠近西林一帶的山林也有零星分佈。分佈在這4處的林麝數量都很少,根據它們的活動區域和範圍估計,金鐘山自然保護區林區內的林麝種群數量約為16~24頭。
2003年和2004年鼕季,采用糞堆計數法對陝西省鳳縣紫柏山自然保護區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的種群密度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紫柏山自然保護區林麝總密度為(0.48±0.75)頭·km-2(平均密度±標準差),以針闊混交林的林麝種群密度最高,為(0.94±0.05)頭·km-2(平均密度±標準誤),闊葉林和灌木林次之,分別為(0.28±0.02)和(0.13±0.02)頭·km-2(平均密度±標準誤),草地(包括荒地)以及山頂草地+灌木+低矮喬木鑲嵌景觀中林麝密度均為0。在北坡,林麝主要分佈在中山地帶(海拔為1 700~2 100 m),南坡則主要分佈在高山地帶(海拔2 100~2 450 m)。總之,紫柏山自然保護區林麝密度極低。 |
|
保護等級: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紅皮書瀕危等級:瀕危(e)
iucn等級:低危/接近受危(lr/nt)
cites:附錄i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