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叫真教寺,建於元代至正年間,即公元 1341年至1367年間,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建築。現在存在的寺墓合壁是中阿兩族文化交融的建築,尤其是窯殿,邦剋樓和達魯花 赤墓,具有濃郁的時代特徵和珍貴的歷史藝術價值。1961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被定為市級文物保 護單位。
根據(鬆江志府》記載:元王朝統一中國時,納速刺了曾率領部 族人,即中亞波斯人,從嘉興進入鬆江。以後他們的部族及子孫就 定居於鬆江,這就是鬆江穆斯林的來源。由於回族實際上是阿拉伯人的後裔,六百年多年前遷來鬆江時,民心淳樸,信仰虔誠,而且 又是因戰敗而成為當時蒙古統治者的俘虜而進入中國的阿拉伯 人,當然忘不了他們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及宗教活動的,在他們定 居之地都要建立供他們朝拜的清真寺。這便是鬆江清真寺的由來。
中國伊斯蘭教古寺。又名鬆江真教寺,亦稱雲間白鶴寺(“雲間”是鬆江古稱,相傳鬆江是白鶴的家乡,故名)。坐落在上海市鬆江縣城西馬路橋堍缸甏行內,已有600多年歷史。該寺始建年代說法不一:一說於元至正年間(134l~1368),由郡守達魯花赤創建,另一說是1295年西域穆斯林納速拉丁鎮守鬆江時創建。據記載,明洪武間寺傾,朱元璋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敕令重建。永樂五年(1407)和嘉靖十四年(1535)兩次重修並擴建。萬歷十年,(1582)又進行過整飾。清順治十五年(1658)、康熙十六年(1677)、嘉慶十七年(1812)、道光二年(1821)和1985年幾經重修和整飾。該寺佈局保持了元、明時期伊斯蘭教寺、墓合一的傳統風格。寺大門北嚮,前列照壁嵌有“清妙元真”4個磚篆大字。寺門額上有“敕建”2字,有內照壁,上書“清真寺”。經甬道二門,竜墻蜿蜒,東南墻外一片陵園,即鬆江回回墳,為歷代鬆江回民墳墓。據寺內碑記,元郡守納速拉丁葬於寺內(墳墓現已修復)。竜墻內為完整的清真寺建築,其風格保持了阿拉伯圓柱拱頂式同中國宮殿式古典建築相結合的特點。寺東側為磚砌鬥拱結構的邦剋樓,樓壁內為阿拉伯式磚拱球頂,高約4米,墻壁有精緻的磚雕,拱形門洞為出入道,樓旁列二便門。禮拜殿門面東,為明代江南木構廳堂式建築,古色古香,與玲瓏挺秀的邦剋樓相對稱。大殿以川廊與盡頭凹殿相接’,凹殿約8米高,南北東三出闢門,球形拱頂,重檐十字脊,翼角起翹,古樸雄健,與邦剋樓遙相成輝。禮拜大殿南側有沐浴室,院南北設有廂房,為講經堂和伊瑪目誦經、會客處。寺內現存伊斯蘭教碑刻4方,記載了清真寺的歷史沿革和明、清修繕經過。該寺是阿拉伯與我國文化交流的重要遺跡,也是伊斯蘭文化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標志之一。為上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