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詩人: 王安石 Wang Anshi
宛宛虹霓墮半空,銀河直與此相通。 五更縹緲千山月,萬裏凄涼一笛風。 鷗鷺稍回青靄外,汀洲時起緑蕪中。 騷人自欲留坐句,忽憶君詩思已窮。 |
|
詩人: 王安石 Wang Anshi
來時還似去時天,欲道來時已惘然。 衹有鬆江橋下水,無情長送去來船。 |
|
詩人: 陳必復 Chen Bifu
嗟我賦歸役,憐君尚滯留。 江風藉行色,山月伴離愁。 天地日以肅,星辰夜欲浮。 東籬菊花約,莫易負清秋。 |
|
詩人: 司馬光 Sima Guang
吳山黯黯江水清,欲雨未雨傷交情。 扁舟蕩漾泊何處,紅蓼白蘋相映生。 |
|
請鑒賞:
|
吳淞江的古稱 Suzhou Creek's ancient name |
吳淞江 的古稱。 唐 陸廣微 《吳地記》:“ 鬆江 ,一名 鬆陵 ,又名 笠澤 。”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鬆江》:“ 唐 人詩文稱 鬆江 者,即今 吳江縣 地,非今 鬆江府 也。 鬆江 首受 太湖 ,經 吳江 、 崑山 、 嘉定 、 青浦 ,至 上海縣 黃浦 入海,亦名 吳鬆江 。”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南一·三江》:“三江皆 太湖 之委流也。一曰 鬆江 ,一曰 婁江 ,一曰 東江 。” |
|
鬆江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內上海市西南部,北緯31度,東經121度45分,扼守黃浦江中上遊,距上海市中心30公裏,虹橋綜合交通樞紐15公裏,浦東國際機場50公裏,洋山深水港55公裏,長江口45公裏,杭州灣35公裏,滬杭鐵路、滬杭高速鐵路、滬杭磁懸浮、滬杭高速公路、滬青平高速公路、浦東機場高速公路、嘉金高速公路、西郊高速公路、同三國道等幹綫,形成縱橫交錯的道路交通網,是滬杭發展軸上重要結點,上海的西南門戶,也是上海連接整個長三角、輻射長江流域的橋頭堡和核心區域,地理位置特殊而重要。
鬆江鎮位於鬆江區中部,為滬杭鐵路要站。鎮區東至新洞涇港,南至滬杭鐵路,西至古浦塘與東浜交會處,北至生生橋西北。四周和華陽橋、倉橋、五裏塘3鄉接壤。東西長約5.6公裏,南北最寬處約2.5公裏,總面積約8.4平方公裏。擁有1250多年建城歷史,歷史上一直是鬆江府所在地,是上海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城鎮。1998年鬆江撤縣建區後,鬆江老鎮區逐漸演變為嶽陽,永豐,中山三個街道,加上新城區的方鬆街道,組成了現在的鬆江新城的主要部分,面積約100平方公裏,這就是鬆江今後城市建設的核心區域。 |
|
鬆江秦時建鎮、唐時置縣、元時升府、明清時為全國紡織業中心,東南一大都會,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東吳名將陸遜以功封華亭侯,華亭始見於史志。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至清末,華亭縣、華亭府、鬆江府、婁縣均設治於此。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為華亭府,翌年改為鬆江府。至清嘉慶十年(1805年)演變為1府(鬆江)、7縣(華亭、上海、青浦、婁、奉賢、金山、南匯)、1廳(川沙)。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華亭、婁縣合併為華亭縣。民國3年(1914年)改為鬆江縣。民國時期,鬆江縣政府及江蘇省第三、第四區專員公署皆設於此。 解放後,蘇南行政署設鬆江專區。民國初期,該鎮名華亭市、鬆江市,後改稱城廂區、城區。民國36年(1947年)撤區,由縣直轄。解放初,設鬆江市(隸蘇南行政區鬆江專員公署),轄華陽、中山、嶽陽、永豐4鎮。1949年8月1日,鬆江市、縣合併為鬆江縣,鬆江市改為縣轄市。11月撤市,建立城區人民政府,轄中山、嶽陽、永豐3鎮。1958年3月,鬆江專區撤消,改隸蘇州專區。1958年11月由江蘇省劃歸上海市。1963年改設城廂鎮,1980年12月改今名。1984年劃入五裏塘鄉8個生産隊,建立樂都路大隊(後改村)。1985年,鬆江鎮有中山、嶽陽、永豐3個街道辦事處,48個居民委員會,654個居民小組,1個行政村,8個村民小組。1998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建區。鬆江區現轄有11個鎮、4個街道。全區有134個居委會,115個村委會,擁有國傢級出口加工區、旅遊度假區、市級工業區、科技園區,五厙農業園區。鬆江是上海市“十一五”發展規劃中重點推進建設的三個新城之一。 鬆江古稱華亭,別稱有雲間、茸城、𠔌水等,“鬆江”兩字的來歷據史料記載是因為(民國時期)“華亭”和甘肅省一地名重複而改,“鬆江”即指現在上海境內的蘇州河(吳凇江),自古在鬆江府管轄範圍內,且宋朝以前吳凇江水量大於黃浦江,故因江而得名(吳凇江本名即為鬆江(見《尚書·禹貢》));而現在鬆江區至黃浦區境內的黃浦江段(即黃浦江中上遊)在以前稱之為“上海浦”,蘇州河口以東的黃浦江(以前為吳凇江的支流,即外灘源至長江入海口,)稱之為下海浦,“上海”這名稱即取自於鬆江府境內的這條“上海浦”。 此外,上海話經可靠的語言學研究,目前確定並非先前認為的寧波話蘇州話簡單合成,而是融合鬆江方言發展的結果。(錢乃榮,2003年,艾約瑟《上海口語語法》1853年)。 上海開埠之前,鬆江是上海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於歷史悠久,文脈淵遠,近年來被稱為“上海之根”,已得到廣大的專傢學者和民衆的支持和認同。
行政區劃
鬆江區轄4個街道、11個鎮:嶽陽街道、永豐街道、方鬆街道、中山街道、泗涇鎮、佘山鎮、車墩鎮、新橋鎮、洞涇鎮、九亭鎮、泖港鎮、石湖蕩鎮、新浜鎮、葉榭鎮、小昆山鎮;鬆江工業區、佘山度假區、五厙農業園區、上海鬆江科技園區。其中鬆江新城是城鎮體係中的主城,泗涇鎮,小昆山鎮,泖港鎮等是中心鎮。 |
|
解放初,全鎮計39559人,其中女性18870人。1985年,有居民23793戶,76063人,其中女性36613人;農業戶口1207人;水上戶口1145人;回、滿、蒙等少數民族共195人。加上市屬單位等常住人口,全鎮共約10萬人。1985年,全鎮人口出生率為10.07‰,自然增長率為3.13‰;60歲以上9352人,占總人口12.3%。2006年鬆江區年末戶籍人口532144人,比上年增長1.9%,其中非農人口387051人,增長4.7%。全年出生人口3526人,出生率6.69‰,死亡人口3410人,死亡率6.47‰,自然增長率0.22‰。2006年鬆江區居民平均期望壽命達到80.73歲,其中男性為78.41歲,女性為83.04歲。 2006年,全區常住人口94.37萬人。其中,本市戶籍人口53.8萬人,外來常住人口40.57萬人。 |
|
該鎮自唐宋以來,手工業、商業日益興盛。明代,米糧業和紡織業十分發達,運輸和加工等業隨之發展。清末民初,米商雲集秀野橋、倉橋、跨塘橋“三灘”和北門外、白竜潭畔一帶,糧食年上市量達60~70萬石(約5萬噸)。鎮上商業繁榮,抗日戰爭爆發後,屢遭日機轟炸,繼又被縱火焚燒,十裏長街大半變為瓦礫。
解放後,城市面貌日漸改觀,特別是1978年後,市貌更日新月異。1985年,縣供銷社在該鎮設有15個專業公司、1個貿易中心和1個食品廠,有商業、服務門市部216個,職工2470人,年營業額8188萬元。縣物資局下設7個專業公司、1個貿易中心和2個門市部,有職工391人,年銷售額8876萬元。鎮糧管所設有10個糧油供應站,職工175人,年供應平、議價糧食1472.5萬公斤,食油95萬公斤,其他農産品46萬公斤,年營業額731萬元,其中平價650萬元。此外,還有其他係統和鄉村集體開辦的商店企業。80年代起,個體商販迅速增加,至1985年,已登記營業的有835戶,934人,年營業額452萬元。全鎮設6個農貿市場,副食品購銷旺盛,年成交額978萬元。該鎮商業網點,以中山中路自𠔌陽路至人民路一段最為密集。規模較大的服務業單位有鬆江飯店、縣府招待所、紅樓賓館。
該鎮手工業歷來發達。近代工業始於清末,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本縣第一傢采用機織的勤益毛巾廠在西門外壽安街開設。此後,先後開設針織、紡織、碾米、軋花、電機、機械、日用品等工廠,其中碾米廠最多。抗日戰爭時期,工廠、作坊大多被毀,後雖有恢復,但仍凋敝不堪。解放前,工業生産在城市經濟中的比重很小。解放後,工業逐步發展。1959年,市區工廠陸續遷入、興建。縣辦、鎮辦工業也有顯著發展。1985年,鎮內有市、縣、鎮屬工廠73傢,其中鎮辦14傢;職工26357人,其中鎮辦2839人。是年,工業産值達56166萬元,其中鎮辦3028萬元。此外,尚有部隊、樂都路村、3個鄰鄉在境內所辦工廠16傢。
改革開放後大力發展工業經濟,上海市鬆江工業區是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上海首傢市級工業區,位於上海市西南,千年古城鬆江的東西兩翼。區內水、電、通訊等“七通一平”基礎設施齊全,至2004年6月,進區外資項目已達400多傢,項目總投資超過60億美元。在鬆江工業區落戶的企業中85%已經建成投産,且經濟效益良好。來鬆江工業區投資的企業中,有國際著名跨國公司100多傢,其中列入世界500強國際知名公司有40余家。 上海鬆江出口加工區由A區和B區組成。A區位於首期規劃範圍內,於2000年4月27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規劃面積2.98平方公裏,目前已基本開發完畢。截止2003年12月底共引進外資企業55傢,總投資7.3億美元,現已形成每年50多億美元的出口量。在落戶企業中,以廣達電腦為主的電子信息製造産業是A區的主要産業,其主要産品為筆記本電腦。由於A區開發速度快,為滿足新增落戶企業的需要,2003年3月14日國務院批準設立鬆江出口加工區B區。鬆江出口加工區B區位於鬆江區西部,規劃面積3平方公裏,緊鄰鬆江新城和鬆江大學城,滬杭高速公路和同三高速公路在此交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鬆江出口加工區B區將重點發展為IC微電子産業配套的出口型企業以及其他以出口為主的高新技術企業,形成一個集成生産,研發,物流,出口等要素為一體的綜合性科學園區。目前鬆江出口加工區的産值已占全國所有出口加工區的三分之一。 並經批準增加了新業務,同時可進行研發、檢測、維修等業務。鬆江投資環境良好,外嚮型經濟是鬆江産業的重要特點,至今已吸引外商總投資超過兩百億美元,企業利潤連年遞增,回報豐厚,大型企業主導形成了産業集群,許多中小企業的知名度也大幅提升,而為了實現上海和長三角的整體發展戰略,目前又將目光瞄準了國內的各類企業,為內資和民族産業的發展開闢了一片天地,為國內企業的壯大發展和國際化設置了一個良好的平臺。鬆江的經濟充滿活力,近年來亦發展了大量新興産業和組織實體,如新浜狐狸城商品直銷店,永豐二手車交易市場,鋼材貿易中心,上海國際禮品城,華東花卉交易中心等等;大力發展了商業設施,從連鎖賣場到社區商業,從高檔百貨到大型綜合購物中心,都已迅速出現在城區規劃佈局的範圍內,為繁榮鬆江經濟作出新的貢獻。
鬆江産業目前的重點和優勢領域在電子信息IT業、機電與重工、先進材料,生物醫藥等方面。 研發與生産性服務業發展迅速,各類研發、物流、呼叫、信息、功能中心正在嚮園區聚集,加速着科技創新的能力,提高着商貿服務的水準,提升着鬆江的産業能級,以形成新的産業結構。隨着新城建設,給服務業和新興産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近期各項規劃已編製完畢,正迅速而有序地推進建設,目前服務業的增長速度已超過第二産業,諸如大業領地、財富興園、大學城商務廣場、漕河涇鬆江高科技園、佘山旅遊文化綜合服務區等一批重量級項目紛紛開工上馬,為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飛越奠定了堅實基礎,鬆江正在經歷新的轉型,不久之後,將形成已服務業為竜頭的産業結構。鬆江也將全方位致力於發展第四産業,率先探索新興産業産生發展的特點、規律和相關體製機製,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進步和完善作出應有貢獻。
歷史發展,産業更新,社會進步,鬆江(産業)從一個農業大縣逐步發展到工業強區、服務業高地,但鬆江並沒有放棄農業的現代化和永續發展,憑藉良好的資源稟賦和環境優勢,在浦南地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創新各種發展模式,積極探索中國“三農”問題的最佳解决方案,經過不懈努力,如今鬆江的新農村,新農業,新農民已經開始展露身資,浦南地區正成為上海乃至全國“三農”發展進步的樣板區域,在這裏正發生着劇烈的革命和變化,而許多鐘情農業的有志有識人士已經在這片新天地中收穫了豐收和喜悅,農業在鬆江也成為了一條連接歷史,未來,世界和財富的紐帶。 |
|
鬆江為上海歷史文化的發祥地。歷史上曾享有“蘇鬆稅賦半天下”和“衣被天下”之稱。境內水網縱橫,九峰競秀,構成了“山𠔌水膚”的旖旎風光,孕育了陸機、陸雲、趙孟頫、陶宗儀、徐階、董其昌、陳繼儒、陳子竜、夏完淳、張祥和、張照等一批文人雅士。據史載,明至清鬆江進士達521人。亦有人們熟知的黃道婆、徐光啓等各時期各類具有重要影響的著名人物。
歷經數代遺留,區內文物勝跡璀璨,方塔、李塔、西林塔、護珠塔、修道者塔五塔聳立;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五教並存;唐經幢、清真寺、醉白池、天文臺、遠東第一大教堂交相輝映,形成了一批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之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唐代陀羅尼經幢,興聖教寺方塔),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4處(方塔、清真寺、西林塔、磚雕照壁),鬆江區文物保護單位9處(侯紹裘、薑輝麟烈士紀念碑,吳光田烈士墓等等)。另有園林2處(醉白池、方塔園)。據最新統計,全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和文物保護地點129處,其中,國傢級不可移動文物2處,市級不可移動文物和文物保護地點13處。鬆江古鎮的保護計劃已逐步完善和確定,重點保護和開發的區域是鬆江府城歷史文化風貌區,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和泗涇下塘歷史風貌區等。 |
|
進入新世紀,鬆江旅遊揮寫着歷史的新篇章:上海唯一的國傢級旅遊度假區——佘山國傢旅遊度假區日趨成熟,已成為海內外遊客體驗時尚、休閑度假的勝地;古城十裏長街延續着千年的古韻,訴說着昨天和今天的故事;鬆江新城生態示範區水清、天藍、地緑,正嚮世人展示着都市新城的魅力;緑色農業園區以“回歸自然”的理念,構築起休閑度假的新空間;現代化的鬆江大學城玉宇恢宏,凸現出上海休學旅遊的新亮點。古文化、宗教文化、現代文化……在這裏交融;園林遊、生態遊、工業遊……在這裏薈萃。“上海之根、都市新城”,一城兩貌,南北聯動,將以融古今中外大觀為一體的雄姿展現在世人面前。鬆江新城目前已經成為國際花園城市,經過數年奮戰,取得了階段性重大成就,在不久的未來,鬆江新城將建設成為上海最大的衛星城市(新城),滬杭發展軸上的中心節點城市,體現上海郊區綜合實力的代表,成為長三角地區乃至東部沿海的一顆明珠。 |
|
面積
鬆江區總面積604.65平方公裏,占上海市總面積的9.5%,整個區域南寬北窄,南北長約45公裏,東西寬約50公裏,略呈梯形,其中陸地面積占87.91%,水域面積占12.09%。
地勢
鬆江區地處太湖流域碟形窪地的底部,地勢異常低平,有2.7萬公頃耕地的地表高程在△3.2m以下。
氣候
鬆江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2006年,全年平均氣溫17.9℃,日照1690.3小時,降雨量939.2毫米。極端最高溫度38.4℃,極端最低溫度-4.3℃。
水資源
鬆江區水源屬黃浦江水係,上受澱山湖、太湖、浙北天目山等處來水,經黃浦江下泄入江海。全區域大小河道1081條段,均係強感潮河,其中市級河道11條,區級河道63條。 |
|
2008年全年實現生産總值734.4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8%。其中,第一産業實現增加值7.15億元,比上年下降2.1%;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511.51億元,增長12%,增速比上年下降6.7個百分點;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215.82億元,增長15.1%。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進展,三次産業增加值結構比重為1.0:69.6:29.4,第三産業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
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192.01億元,比上年增長20.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7.36億元,比上年增長6.2%。
全年完成農業總産值19.01億元,比上年增長1.9%。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89.21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全年工業總産值3671.31億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3485.8億元,增長1.7%。
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18.13億元,比上年增長19.8%,增速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全區全年旅遊總收入25.73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各旅遊景點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439.0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4.9%,其中,港澳臺遊客4.7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3%;國外遊客5.4萬人次,增長0.7%。
全年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05.37億元,比上年增長4.8%,完成年度計劃的117.4%。
全年完成出口産品總額329.5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9%,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外部需求減弱,增速同比回落40個百分點,占全市出口總額的19.5%,完成全年計劃98.4%。其中,一般貿易出口21.3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7%;加工貿易出口308.2億美元,增長9.6%。
全年批準外商投資項目146個,總投資14.02億美元,比上年下降31.9%,合同外資8.19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9.2%。
鬆江工業區集聚效應不斷顯現。至年末,世界500強企業有40多傢落戶鬆江工業區。工業區全年完成工業總産值2485億元,占全區工業産值的67.7%;引進合同外資2.95億美元,占全區合同外資的36%;出口創匯305億美元,占全區出口創匯的92.6%。實現稅收27.1億元,比上年增長45%。纍计吸納外資企業426傢,總投資83.6億美元,合同外資37.5億美元,註册資本38.5億美元,到位資金26.7億美元。
至年末,全區共有戶籍人口550440人,比上年增長1.4%,其中非農人口439049人,增長3.9%。全年出生人口3893人,出生率7.12‰,死亡人口3606人,死亡率6.6‰,人口自然增長率0.52‰。
城鎮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1548元,比上年增長12.5%;農村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590元,增長11.8%。 |
|
鬆江新城
鬆江新城特色風貌區建成啓用,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部)建成運營,成為市郊唯一擁有三級甲等醫院的地區。特色風貌區市政廳綜合大樓建成,教堂、藝術中心等一批公建項目全部竣工。哈瑞公學進展順利,文化體育中心建成,思賢路油墩港橋建成通車。
鬆江大學園區
鬆江大學園區位於新城區西北角, 2001年啓動,現已基本建成,占地約8800畝。2006年,大學園區努力整合教育資源與社會資源,切實推進“三區聯動”,加快産學研一體化進程。東華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分別與永大電梯、藍寶光電、竜工機械等企業建立産學研合作關係。建立鬆江大學園區實習基地,推動高校與企業人才合作。至年末,大學園區共有7所高校入駐,招收學生6.2萬人。
鬆江工業區
鬆江工業區分為工業區一期、東部新區、西部新區、國傢級出口加工區四大區域。2006年鬆江工業區完成工業總産值1680.3億元,比上年增長24.6%,占全區總量的65.1%;引進合同外資2.8億美元;出口創匯174.6億美元,增長27%;實現稅收12.2億元,增長21%。纍计吸納外資企業386傢,總投資71億美元,合同外資29.8億美元,註册資本31.7億美元,到位資金21.6億美元。
佘山國傢旅遊度假區
佘山國傢旅遊度假區以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和源遠流長的宗教勝跡名聞遐邇,是上海唯一的自然山林勝地和國傢級旅遊度假區。2006年佘山國傢旅遊度假區建設積極推進。完成華僑城項目地塊和辰山國傢植物園項目動拆遷工作;天馬商業休閑中心動遷工作穩步推進,項目總體控製詳規初步完成;佘山風情街項目涉及的二、三號地塊設計草案完成。
現代農業園區
五厙現代農業示範區加快建設,園區示範、輻射、帶動功能進一步增強。加快基礎設施改造,提升休閑農業檔次,增設6處新景點,建設農業旅遊集散中心。加快以生態林、農業防護林為“骨架”的緑化建設,提高農業抗災能力,改善農林生態環境。加強果蔬生産基地與生態牧場的結合,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和有機農業。 |
|
軌道交通
軌道交通9號綫“古道時速”是上海軌道交通體係重要綫路,串接起鬆江新城,大學城,佘山國傢旅遊度假區,九亭,七寶現代居住商業區,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徐傢匯,上海世博會園區,豫園老城廂,陸傢嘴金融核心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外高橋保稅區等重要區域,遠期西至楓涇古鎮(銜接浙江省軌道交通),嚮東跨長江口至崇明島,與規劃中的上海國際生態城等緊緊聯繫起來。
電、水、氣
公用事業服務體係逐步完善。2006年全年用電量49.94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19.5%,其中,工業用電34.82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21.7%。城鄉居民生活用電4.73億千瓦小時,增長22.5%。全年售水量10312萬噸,其中生活用水4605萬噸。全年新增液化氣用戶1.35萬戶,新增天然氣用戶1.49萬戶,年底共擁有用戶34.78萬戶。全年供應液化氣54762噸,比上年增長14.2%;供應天然氣8556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33.3%。
城市環境保護和治理
不斷加大環境建設和整治力度,城市整體環境進一步改善。加大對西林路、玉樹路、方塔北路、𠔌陽北路等道路的整治力度。全面推進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完成100公裏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實施“萬河整治行動”,全年完成鎮村級河道疏瀎357條(段)、423.09公裏、441.89萬立方米。整治黑臭河道60條段、93.28公裏、86.97萬立方米。大氣環境質量優良率達86.3%。
城市緑化
繼續加強緑化建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2006年被評為全國緑化模範城市。全年新建緑地面積109.99萬平方米。至年末,全區已建成緑地面積1389.98萬平方米,城區緑化覆蓋率為44.2%。
信息網絡
信息技術應用領域不斷擴大。進一步完善和優化了區政務外網平臺功能,已有82傢單位有效使用該平臺進行網上辦公。完成了電子政務原型試點(法人領域)工作,加快建設“一口上下”社會救助幫睏信息係統,穩步推進上海市居住證住處係統建設工作。 |
|
科學技術
深入實施科教興區戰略,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2006年新增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20傢。全區共有7個項目獲國傢創新基金立項,18個項目獲上海市創新資金立項,49個項目被認定為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2項獲國傢火炬計劃項目立項,6項獲上海市重點新産品計劃項目立項。全年共申請專利1250件,完成技術交易合同登記52項,共計合同交易額1.76億元。
教育事業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試驗,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推進“二期課改”,註重農村教育發展,推進中小學特色教育精品建設,成立區早教服務指導中心。全區現有中學33所,在校中學生31014人;小學13所,在校學生26154人;幼兒園46所,在園兒童15782人,幼兒入園率96.7%;輔讀學校1所,在校學生85人;中職校7所,在校學生5802人。依法批準設立的民辦非學歷辦學機構53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45所,學生25662人。
文化事業
文化設施
文化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完成了全區12個村的有綫電視“村村通”工程。至2006年末,全區有影劇院6座,文化館、站16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站圖書室15個,藏書72.42萬册。
文化藝術
努力提高群衆文化生活質量,繼續推進“萬部圖書、千場電影、百場文藝下農村、進社區、到工地、入軍營”活動,推出了“百姓戲臺”、“假日音樂會”兩個文化活動平臺。2006年放映電影3962場次,觀衆125.2萬人次;演出戲劇951場次,觀衆31.97萬人次。
廣播電視
全新推出了人物類專題節目《我們鬆江人》;開闢了“來自基層的報道”、“知榮辱、講文明、迎世博”等12個專欄節目;攝製了《走嚮文明》、《做可愛的鬆江人》、《先進性教育》等8部電視專題片。鬆江電視臺每周平均播放電視70小時,全年播放電視畫面新聞3150條,口播新聞570條。全區有有綫電視站11個,有綫電視用戶21.42萬戶。區廣播電臺每日平均播放14.7小時。全年出版《鬆江報》130期,發行300萬份。
衛生事業
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服務能力穩步提高。“三醫聯動”綜合改革試點穩步推進,初顯成效。實施公立醫療機構收支兩條綫管理,實行藥品網上集中採購制度,加強了醫保資金監管,與改革前相比,全區公立醫院門急診人數增長7.3%,門急診均次費下降5.2%,平均住院床日費下降2.1%。至2006年末,全區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6個,衛生技術人員2776人,擁有病床3832張;農村合作醫療管理所17個,民辦醫療機構27傢。
鬆江醫院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 上海鬆江區中心醫院 曙光醫院附屬方塔中醫醫院 鬆江樂都醫院 鬆江婦幼保健院 上海茸城女子醫院
體育事業
群衆體育
舉辦了第二屆“和記杯”元旦迎春長跑賽、區第三屆“建行杯”乒乓球邀請賽、九九重陽節登山活動、區機關黨工委係統運動會。參與市“全民健身宣傳周”、“市民體育健身日”等傳統性活動,組織“關愛成長、挑戰夢想”首屆上海市(鬆江)遊戲節係列比賽、區“健康、美麗、和諧”排舞大賽等競賽和活動。至2006年底,全區共建有224個健身點、15個健身苑、5個社區公共運動場。
競技體育
2006年內參加市級比賽的運動員有1021人次,獲金牌42枚、銀牌40枚、銅牌30枚。
體育賽事
2006年承辦、舉辦國際大賽3次,全國比賽4次,市級比賽5次,成功舉辦了第二屆“鬆江新城杯”全國摩托艇精英賽、“匯豐銀行杯”國際高爾夫冠軍賽、Polo杯汽車場地挑戰賽等有較大影響的高水平體育賽事。承辦了2006年國際特奧會上海國際邀請賽足球、高爾夫球比賽。
社會保障
就業工作
積極促進就業。2006年實現新增就業崗位51218個,完成指標數的155.2%;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6469人,是市計劃控製數的99.5%;鎮保對象未就業人員就業4579人,完成指標數的138.2%;非農就業13217人,完成指標數的132.2%;南勞北上2647人,完成指標數的132.4%。安置“雙睏人員”79名,安置純農戶491人。成立13個“萬、千、百人”就業項目,吸納失業人員、協保人員和農村富餘勞動力9523人。實施“企業下單、培訓機構接單、政府買單”的訂單式職業培訓,3874人通過訂單式職業培訓,實現就業率100%。
城鄉居民生活
城鄉居民收入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2006年城鎮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194元,增長11.2%;農村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382元,增長10.1%。
儲蓄和居住水平
2006年城鄉居民儲蓄餘額217.65億元,比上年增長21.8%。居民的居住環境和條件繼續得到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31.8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57.68平方米,增加1.79平方米。
養老、醫療、失業保險
社會保障體係不斷完善。2006年全區城鎮有5051個機關企事業單位的13.04萬名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解决了1493名城鎮高齡無保障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投保人數51278人,投保率為99.42%,籌集養老金保險費2992萬元。全區農村合作醫療投保率98.48%,農民社會醫療保障率99.98%。有10萬餘名農民參加了“大病互助資金”。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月均參保人數27.76萬人,完成市下達指標的124.5%。
社會救濟
救濟、救助工作力度繼續加大。2006年發放城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2134萬元,發放失業保險金1981萬元,發放各類幫睏救助資金達3804萬元,募集各類慈善基金2391萬元。
社會福利
加快養老服務發展。完成680張養老床位建設、20傢老年活動室建設和150戶安康通安裝工作,完成區老年大學遷建工程。至2006年底,全區共有養老機構21所,床位3262張。全區有標準化老年活動室157傢。
網絡設施
www.sj365.net 鬆江365論壇是鬆江本地比較有名的論壇, |
|
旅遊環境
全區開通旅遊交通服務綫4條,共有星級賓館10傢,旅行社30傢。2006年全區旅遊總收入16.94億元,增長13.3%。各旅遊景點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300.22萬人次,其中,港澳臺遊客4.05萬人次,增長6%;國外遊客4.62萬次,增長6.2%。鬆江享有“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的美譽。目前正加大力度,全方位地挖掘和開發各種旅遊資源,使旅遊成為鬆江的特色,服務業發展的重點之一,鬆江成為上海最大的旅遊産業基地的目標已指日可待。(各類産業投資項目和政策可參看鬆江旅遊網及政府網站)
方塔園
北宋熙寧年間,即公元 1068年至1094年,建造了聞名江南的興聖教寺塔,1978年,以這座塔為主體景觀,重新建立了方塔園,占地面積173畝。按照秦漢時代的園林建築風格,整座園林,以石鋪廣場為中心,四周布滿着古建築古文物,有宋代的方塔、望仙橋,明代的磚雕照壁、楠木廳,清代的天妃宮等。
醉白池
醉白池是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醉白池的前身為宋代鬆江進士朱之純的私傢宅園,已有九百餘年歷史,公園面積七十六畝。園內有四面廳、樂天軒、疑坊、雪海堂、寶成樓、池上草堂等亭臺樓閣及邦彥畫像石刻、歷史藝術碑廊、《赤壁賦》真跡石刻等藝術瑰寶,還有樹齡在三四百年的古銀杏、古樟樹,年齡在百年以上的牡丹。
廣富林遺址
廣富林遺址堪稱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考古重鎮,在這裏出土了一大批上海地區最古老的史前文明遺物遺跡,據可靠的考古證實,鬆江先民於6000年前就在這片土地活動繁衍。新近的考古調查再次確認了廣富林遺址的文化形態和歷史地理綫索,認為是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的一支移民曾來到這裏定居,從而成為上海地區已知最早的進行區域文化交流,擁有顯著移民特徵的古代文化遺址,根據廣泛深入發掘,出土了衆多有重要價值的文物和古代城市遺跡,將上海地區的建城史又嚮前推進了數百年,與附近的崧澤文化,馬橋文化,良渚文化等相比,廣富林遺址擁有自身與衆不同的考古學特徵,廣富林遺址目前已改稱被命名為廣富林文化。
鬆江車墩影視樂園
上海影視樂園現已建成的全布景式的“南方街道”和實景式場地景“30年代南京路”、“上海裏弄民居”,為影視創作提供了理想的拍攝場景,也為人們重睹舊上海五光十色的風情開闢了全新的途徑,除了大傢熟悉的<情深深雨蒙蒙><新上海灘><功夫><大灌藍>等30多部影片及數百集電視劇在這裏拍攝。
上海影視樂園還將建成四座大型和三座小型的攝影棚,以及“上海老城廂”、“大世界遊樂場”、“城隍廟”、“卡通世界”、“明星廣場”、“博覽中心”、“銀幕天地”、“特技場”、“碼頭港區”、“狩獵射擊場”等景點。這些千姿百態的景點,通過電影藝術特有的表現手段和現代高科技、新工藝,真實而藝術地展現上海以來的歷史風貌和人文景觀,是人們理想的休憩娛樂場所,也是人們瞭解和熟悉上海發展衍變軌跡的畫廊。
上海勝強影視基地
擁有完全獨立的外景區、攝影棚和賓館住宿區。基地采用從民間各地收集而來的衆多古建材料和真跡,以大量的明清時期仿真建築群為主,其精緻、細膩程度和多視角的場景設計大大方便了各個影視劇組的拍攝與創作,《天下無雙》、《河東獅吼》、《楊門虎將》、《鐵齒銅牙紀曉嵐》、《康熙微服私訪記》等衆多影視劇/片均取景至此。作為目前國內唯一一傢不對社會民衆開放的專業影視基地,勝強基地嚴格的管理為海內外各影視劇組提供最不受幹擾的拍攝景區。
鬆江老城區的一磚一瓦都拆沿至此,恢復了原本的古韻.
古鎮泗涇
泗涇——這個耳熟能詳、與水相連的鎮名。圍繞着鎮子的四汪清流被註入了千年來墨香清雅的纏綿,也成就了這個古鎮特有的閑適個性。泗涇是一個具有豐富文物資源的古鎮,泗涇老街,福田靜寺,福連橋,史量纔、馬相伯故居,都是區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踏上古樸的泗涇老街,紅木結構的商鋪在現代商業中執著着傳統;橋下的潺潺溪水訴說着古鎮滄桑的歷史;修葺一新的福田淨寺寄托了泗涇人的一種情愫;不遠處的方塔,飛檐翹角,豪華莊重,十字脊正中形如金色的寶瓶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把中國江南建築的風格完美地展現了出來。
佘山國傢森林公園(佘山國傢旅遊度假區)
佘山國傢森林公園分東、西兩園。西佘山林地面積 800餘畝,海拔高度98.8米。山坡上有秀道者塔,半山腰有中山教堂,山頂有天主教堂,還有探索宇宙奧秘的上海天文臺佘山觀測站,上海地震臺(博物館)。東佘山海拔74米,山地面積800餘畝。山上動植物資源豐富。建有遂高園、白石山莊、眉公釣魚磯等十景,還有百鳥苑、青少年活動中心。
上海青青旅遊世界
上海青青旅遊世界-偉盟生態林占地面積約3600畝,基地水網縱橫交錯,有着優越的水景資源。園區內擁有一座以四星級酒店標準設計的上海偉盟生態林酒店、育有國傢一級保護樹種及名貴樹木100多萬棵、有40多個景點、以及騎馬、燒烤、水上自行車、網球等多種娛樂設施供您選擇。
唐經幢
鬆江唐陀羅尼經幢建於唐大中十三年,具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聳立在中山小學的校園內,上面圖文並茂的精美雕刻更顯示出它在地面文物中高貴的身價。
大倉橋
位於鬆江城西,是一座高10餘米,跨度50餘米的五孔拱形大石橋,為上海地區著名的明代大石橋之一。隨着歷史變遷,河道變淺變狹,現該橋兩端兩孔下的河道已淤積成河岸。
清真寺
建於元代至正年間,即公元 1341年至1367年間,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建築。現在存在的寺墓合壁是中阿兩族文化交融的建築,尤其是窯殿,邦剋樓和達魯花赤墓,具有濃郁的時代特徵和珍貴的歷史藝術價值。
西林禪寺
西林禪寺是江南名剎,始建於宋朝。氣勢宏偉的大殿,為歇山式單檐建築風格。寺內的圓應寶塔,塔身七層八面,磚木結構,高46.5米,迄今仍為上海最高的一座寶塔。據有關碑記,西林寺與西林塔迄今都已有七百多年歷史。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鬆江已經成為上海著名的大學城,最大的旅遊産業基地,重要的先進製造業集聚區,領先的現代農業發展基地,各項國際交流的前沿陣地,二十多年來,鬆江從一個農業大縣轉變為一個經濟強區,教育高地和旅遊勝地,新興城市發展理念的實踐地區,成為上海地區繼浦東之後又一個新城區和新的經濟增長極,目前各項事業正快速穩定的嚮前推進,同時承載着厚重歷史復興涅磐的願望和不斷發展攀登進取的強烈欲望,鬆江一定能繼往開來,繼續奮進在新的世紀。(最新詳細資料請參看相關網址或進行搜索。) |
|
鬆江為日本本州西部城市。島根縣首府。在島根半島潟道湖東岸。人口13.6萬(1986年)。1611年築城後興起。1889年設市。工業以電機、食品、木材加工、機械等為主,還有瑪瑙等手工藝品。 日本的鬆江市和我國上海市的鬆江區是友好城市。 |
|
三國
陸 遜 陸 抗
西晉
陸 機 陸
梁
顧野王
宋
柳 約
元
陶宗儀 楊維楨 袁 凱
明
瀋 度 瀋 粲 張 悅 張 弼 姚 塤 曹 豹 嶽
顧 清 錢 福 徐 階 林景暘 喬 鏜 王 圻 唐文獻
許樂善 顧正誼 王明時 董其昌 秦昌遇 馮時可 陳繼儒
吳丕顯 吳 炯 錢竜錫 施紹莘 朱舜水 李待問 瀋猶竜
陳子竜 夏允彝 夏完淳 張肯堂 莫後光 徐孚遠 李中梓
章 曠 張南垣
清
王廣心 瀋 荃 王日藻 顧大申 王鴻緒 焦袁熹 焦以敬
陳 枚 姚宏緒 黃文蓮 王祖庚 黃圖珌 徐 璋 張 照
姚培謙 瀋大成 趙文哲 王 昶 姚 椿 改 琦 張祥河
瞿應紹 馮承輝 何其偉 瀋樹鏞 顧觀光 錢熙泰 錢熙祚
張文虎 於 鬯 鬍公壽 郭友鬆 賈步緯 黃協塤 徐渭仁
秦錫田 華吟梅
民國
張藴和 陳 冷 史量纔 陳陶遺 姚 光 高天梅 高 燮
姚鵷雛 瀋瘦東 徐樂同 朱孔陽 白 蕉 黃炎培 |
|
區委:區委書記:盛亞飛
區委副書記:孫建平
區委副書記:居潔
區委常委:應炳華
區委常委:王軍
區委常委:楊登華
區委常委:陳皓
區委常委:莊堯清
區委常委:房劍森
區委常委:韓順芳
區委常委:楊崢
人大: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劉毓海
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顧育其
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紅星
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林根
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阮榮富
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宋慶平
區府:區長:孫建平
副區長:王軍
副區長:陳皓
副區長:陸民
副區長:陳猛
副區長:任嚮陽
副區長:張培榮
政協:政協主席:陳先國
政協副主席:房劍森
政協副主席:張汝臯
政協副主席:楊雲珠
政協副主席:楊懷志
政協副主席:南存飛
區領導:市政協社會和法製委員會副主任:張金泉
市政協社會和法製委員會副主任:曹偉達
副巡視員:金杏興
副巡視員:張木英
副巡視員:周雪娣
副巡視員:陸寶金
副巡視員:郭大華
法院院長:湯黎明
檢察院檢察長:楊金祥 |
|
鬆江區 鬆江社區 鬆江村 鬆江裏 鬆江鎮 鬆江鄉 |
|
上海 | 行政區域 | 大學 | 大學城 | 大學園區 | 小吃 | 點心 | 特産 | 旅遊 | 建築 | 公園 | 園林 | 貴州 | 遵義 | 檀香花苑 | 風景 | 佘山 | 湖 | 暨南大學日月湖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