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 Shangkun
楊尚昆
國人民解放軍領導人,軍事傢。1907年5月25日生於四川省潼南縣雙江鎮。1924年在成都參加社會科學讀書會,開始接觸馬剋思主義。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入中國共産黨。同年夏,入上海大學學習,從事學生運動。年底赴蘇聯莫斯科,入中山大學學習。1931年回國後,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部部長、中共黨團書記,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參與上海工人運動和抗日救亡運動的組織領導工作。
1933年1月,到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共中央局黨校副校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政治部主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副主任、第 3軍團政治委員。1934年,被選為中共第六屆中央候補委員,中華蘇维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長徵初期,與軍團長彭德懷指揮第 3軍團,突破國民黨軍封鎖綫,渡過湘江,於界首阻擊敵軍,掩護中央縱隊和後續部隊渡江。1935年1月,參加在遵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支持毛澤東的主張。之後與彭德懷率部北渡赤水、攻占婁山關、再剋遵義城,協同第1軍團殲滅大量反撲之敵,取得長徵以來第一個大勝利。第一方面軍與第四方面軍會合後,反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擁護中央北上抗日戰略方針,隨右路軍北上。是年 9月,第1、3軍組成陝甘支隊,他任支隊政治部副主任。到達陝北後,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副主任、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總部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1936年12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副主任。參加了直羅鎮、東徵和山城堡諸戰役。1937年 4月,曾嚮中共中央提出關於加強紅軍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必須使黨的組織在紅軍中成為堅固的堡壘”,提高部隊政治素質,加強基層和政治機關建設。
1937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書記,1938年11月任書記,領導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鬥爭。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根據地建設的方針、政策和策略,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放手發動群衆,擴大抗日武裝,建立和鞏固抗日民主政權;同時創辦中共北方局黨校,培養軍政幹部。協助朱德、彭德懷領導華北抗日遊擊戰爭,挫敗日偽軍的“掃蕩”、“清剿”和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鞏固和擴大華北抗日根據地。1941年回到延安,參加整風運動,後在中共中央機關工作。
1945年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秘書長、中央外事組副組長。1947年春,兼任中央警衛司令員,組織中央和軍委機關安全撤離延安。後任中共中央後方委員會副書記,與書記葉劍英統籌後方工作。1948年 3月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央副秘書長,協助周恩來等處理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續擔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央副秘書長。領導建立和健全中央直屬機關的組織和工作制度,為中央製定和貫徹各項方針政策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和組織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誣陷迫害。1978年起,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二書記、廣東省副省長、省軍區第一政治委員,中共廣州市委第一書記等職。1981年7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務委員兼秘書長,翌年9月起任軍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1983年 6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戰略决策,協助軍委主席鄧小平解决新的歷史條件下軍隊建設的一係列新問題。領導改革軍隊體製和幹部制度,調整配備領導班子;加強院校建設,加速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建立和健全軍隊建設的各項根本制度。強調加強軍事訓練和軍事科學研究,改善武器裝備,加速後勤建設,提高部隊在現代化條件下的協同作戰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作了深入探索,促使軍隊在精兵合成、提高戰鬥力等方面取得新進展。曾當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第十一屆中央委員(1979年增補),第十二、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曾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1987年11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1988年 4月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
(餘秋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