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農業 > 條螟
目錄
No. 1
  學名 chilo sacchariphagus bojer
  異名 proceras venosatum (walker)
  分類 屬鱗翅目,螟蛾科。
  又名 高粱條螟、甘蔗條螟
  分佈 在東北、華北、華東、華南等省。
  寄主 高粱、玉米、甘蔗、粟、麻等。
  為害特點 北方主要為害高粱、玉米,以幼蟲蛀害高粱莖稈,受害莖稈遇風易折倒影響産量和品質。在廣東、廣西、臺灣等甘蔗種植區,主要為害甘蔗。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0—14mm,翅展24—34mm,雄蛾淺灰黃色。頭、胸背面淺黃色,下唇須嚮前方突出,長。復眼暗黑色。前翅灰黃色,中央具1小黑點,外緣略呈一直綫,內具7個小黑點,翅面具黑褐色縱綫20多條;後翅色淺。雌蛾近白色。腹部、足黃白色。條螟前翅上縱紋較深,前翅外緣頂角、臀角較宜,體型稍大,別於粟灰螟。卵扁平橢圓形,表面具龜甲狀紋,大小1.5×0.9(mm),常排列成“人”字形雙行重疊狀卵塊,別於玉米螟和粟灰螟。卵塊由數粒或幾十粒卵組成,初乳白色,後變深黃色。末齡幼蟲體長20—30mm,初乳白色,上生淡紅褐色斑連成條紋,後變為淡黃色。該蟲分夏型和鼕型。前者腹部各節背面具4個黑褐色斑點,上具剛毛,排列成正方形,前2個斑橢圓形,2個近長方形。鼕型幼蟲子越鼕前脫皮1次,脫皮後其黑褐斑點消失,體背出現紫褐色縱綫4條,腹面純白色。蛹紅褐至黑褐色,腹末端具2個突起,每個突起上具2刺。該蛹尾部較鈍,別於玉米螟。
  生活習性 遼寧南部、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北部年生2代,江西4代,廣東、臺灣4—5代,均以末齡幼蟲在高粱、玉米或甘蔗稭稈中越鼕,個別在玉米穗軸中越鼕。北方越鼕幼蟲於5月中下旬開始化蛹,蛹期10—15天,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安徽淮北越鼕幼蟲於5月上旬開始化蛹,5月中旬進入化蛹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江西4月下旬羽化、廣東汕頭3月中旬至4月下旬羽化。成蟲喜在夜間活動,白天棲息在寄主近地面處莖葉背面,喜歡把卵産在葉背基部至中部,個別産在正面或莖稈上,每雌産卵24—459粒,一般200—250粒,卵期5—7天,河北至安徽淮北一代卵全産在春高粱、玉米心葉上,第一代幼蟲於6月中、下旬出現並為害心葉。第一代成蟲7月下旬至8月上旬盛發,8月中旬進入二代卵盛期,二代幼蟲於8月中下旬為害夏玉米和夏高粱的穗部,有的留在莖稈內越鼕。成蟲晝伏夜出,有一定趨光性,羽化後2—3天交尾産卵,初孵幼蟲活潑靈敏,爬行快,喜群集於心葉內啃食葉肉,留下表皮,待心葉伸出時可見網狀小斑或很多不規則小孔,但不是排孔,幼蟲在心葉內發育至3齡,不等寄主抽雄或抽穗,便從節的中間葉鞘蛀入莖稈,別於玉米螟。遇風時受害處呈刀割般折斷。受害莖稈裏同一孔道內常有數條幼蟲,該蟲齡數差別較大,少的僅4齡,多的9齡,一般多為6—7齡。生産上遇有越鼕幼蟲基數大,越鼕死亡率低,春雨多,濕度大時,第一代發生重。天敵主要有赤眼蜂、黑卵蜂、絨繭蜂、稻螟瘦姬蜂等。田間玉米螟赤眼蜂對2代卵的寄生率很高。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及時處理稭稈,結合不同用途對稭稈進行粉碎、燒、漚、鍘、泥封等,徹底處理越鼕寄主,以減少蟲源。(2)在春播高粱或玉米心葉期,防治第一代條螟時,用1%1605顆粒劑,用量每株1g。也可用50%1605乳油500ml加適量水與25kg過篩煤渣顆粒拌勻製成顆粒劑,用量每株28。(3)甘蔗田可噴灑50%殺螟鬆乳油1000倍液。高粱對敵百蟲、敵敵畏等殺蟲劑十分敏感,生産上不宜使用,以免産生藥害。(4)應用赤眼蜂,進行生物防治。具體作法 參見玉米螟。高粱對敵百蟲、敵敵畏、辛硫磷、磷胺、殺螟丹、混滅威等農藥敏感,易産生藥害,生産上應特別註意。
百科辭典
  tiaoming
  條螟
  Proceras venosatus
  昆蟲綱鱗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又名高粱條螟、甘蔗條螟。 作物害蟲, 主要為害高粱、玉米、甘蔗,也為害粟和麻等。成蟲體長10~14毫米,翅展24~34毫米,灰黃色。前翅和翅脈有黑褐色縱條紋,中室端有1個小黑點,外緣有7個小黑點。老熟幼蟲體長20~30毫米,乳白至淡黃色。分夏、鼕兩型,夏型幼蟲腹部各節背面有4個黑褐色斑點,上生剛毛,排列成正方形,前兩個斑點橢圓形,後兩個近長方形;條型幼蟲越鼕前,脫皮後黑褐色斑點消失,體背出現4條紫褐色縱綫。在中國主要分佈於遼寧、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湖北、福建、廣東及臺灣等省。也見於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斯裏蘭卡和埃及。初□化幼蟲群集高粱心葉叢內咬食嫩葉,稍大咬成不規則的小孔。3齡後即在原為害處的葉腋間蛀入莖內,蛀莖早者咬食生長點造成枯心。蛀莖部位多在節間中部,作環狀取食莖髓。穗期幼蟲多潛入穗下第一節蛀入,將莖稈咬空一段,影響灌漿,形成秕粒。老熟後就在莖內結薄繭化蛹。在華北一年發生2代,華南及臺灣為4~5代。以老熟幼蟲在高粱、玉米稭稈中越鼕和在甘蔗葉鞘內側或莖稈內越鼕。華北第1代幼蟲為害盛期在6月下旬,第2代幼蟲為害盛期在8月中、下旬。 春雨較多、濕度偏高時有利第1代的發生。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塊狀卵多産於葉背基部和中部,呈魚鱗狀排列。天敵主要有赤眼蜂和黑卵蜂等。防治措施包括處理稭稈,消滅越鼕幼蟲;在卵盛期施用殺蟲劑如對硫磷、辛硫磷、西維因、乙酰甲胺磷或螟蛉畏等。高粱上禁用敵百蟲、敵敵畏。蔗區可用巴丹、殺蟲脒、敵百蟲、亞胺硫磷或殺螟腈等。
  (陳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