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謹行(?-682年),靺鞨人,突地稽之子。相貌偉岸,武力絶人。麟德年間,任營州都督。他的部落傢僮有數千人,以財力雄據邊關,被夷人(契丹、高句麗)所忌憚。666年,以左監門衛將軍與李績、契苾何力、高侃、薛仁貴東徵高句麗。670年,鎮壓高句麗將領劍牟岑的反叛。又和支持高句麗復國的新羅交戰。纍拜右領軍大將軍,為積石道經略大使。吐蕃論欽陵等率衆十萬人進攻湟中,李謹行以空城計待之。吐蕃疑有伏兵,不敢進。676年,於青海又破吐蕃數萬衆,唐高宗授其為鎮軍大將軍,行右衛大將軍,封燕國公。永淳元年(682年)去世,贈幽州都督,陪葬乾陵。
--------------
早自北魏起,勿吉人嚮中原王朝納貢,或一年數貢,或間歲一貢,有一次來貢人數多達五百餘人。隋時,靺鞨首領突地稽內屬,遷居營州,被封為遼西太守。唐初,突地稽又受封右衛將軍,並賜姓李氏。唐高宗時名將李謹行,即突地稽的兒子。李謹行任“積石道經略大使”,“上元三年(676),破吐蕃於青海”。李謹行生前曾封“燕國公”,
---------------
李謹行在事績:
670年3月,新羅將軍薛烏儒率1萬新羅兵聯合原高句麗太大兄率1萬高句麗兵,過鴨緑江攻打遼東的唐兵。同年,高句麗人立末代國王(投降後住在長安)的侄子高安勝為高句麗王。高安勝派人嚮新羅王表忠誠。由此,新羅支持下開始了大規模高句麗復興運動。唐得到消息後大為震怒,派左監門衛大將軍高侃和右領軍衛大將軍李謹行率大軍討伐高句麗復興軍。
672年8月,派高侃和李謹行率4萬唐兵攻打平壤,兩位大將軍用兵如神,斬曉川、義文等新羅名將,大敗8萬新羅和高句麗軍。673年5月,李謹行再次打到臨津江附近。674年,唐高宗廢除文武王的封號,册封當時在西安(作為人質)的文武王之弟金仁文為新羅王。令李謹行等率大軍護送。同年,文武王册封高句麗王高安勝為報德王。 675年2月,唐過臨津江攻破非常堅固的新羅七重城,李謹行率藩兵從海路到達買肖城(今仁川附近)紮營。675年9月,唐派薛仁貴攻打新羅,但遇到新羅的頑強抵抗。在泉井城(今漢城附近)戰鬥中失敗,薛仁貴突圍成功,帶兵後撤。新羅攻打率兵20萬駐紮在買肖城的李謹行,偷襲李謹行的大營,獲戰馬3萬80匹戰馬和3萬多件兵器。李謹行衹好後撤。隨後的戰鬥中新羅取得勝利。當時,唐朝的戰略重點已經在西邊,沒有必要為了直接統治而在朝鮮半島花費更多的精力。
公元7世紀中,古代長期生息在祖國北方的“大蕃”人,有一支進入西藏,成為當地統治民族,名為“吐蕃”,幾度侵擾唐王朝西境。公元640年,吐蕃族首領棄宗弄贊嚮唐太宗獻金請婚,唐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下嫁。第二年,文成公主隨棄宗弄贊入藏,並遣弟子至長安入國學,但以後仍然不時出兵侵擾。唐太宗派李謹行率部防邊。官拜右領軍大將軍,為積石道經略大使,駐河西走廊。李謹行治軍有方,防禦嚴密,遠近聞名,北方的突厥從不敢犯境。有一次,“吐蕃論欽陵等率衆十萬人入寇湟中。謹行兵士樵采,素不設備,忽聞賊至,遂建旗伐鼓,開門以待之,吐蕃疑有伏兵,竟不敢進。”(《舊唐書》199下)可見其從容應敵,臨危不懼。又因平日嚴防不怠,致使敵軍不敢冒犯,保障一方平安,邊民深受其惠。
公元676年,吐蕃軍大舉進犯青海。李謹行以少勝多,大破吐蕃數萬衆,唐高宗“降璽書勞勉之”(同上)。李謹行鎮守西部地區有功,“纍授鎮軍大將軍、行右衛大將軍,封燕國公。”公元682年,李謹行病故,唐高宗又加贈幽州都督,“陪葬幹陵”(同上)。幹陵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合葬陵墓,能得到他兩人恩準陪葬的文臣武將,自然屈指可數。身為古代吉林省境內少數民族頭人的李謹行,在漢化的過程中能保留民族的一個群體,按靺鞨民族的習俗生活,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形成過程的多元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唐高宗麟德年間(公元665年),有個叫李謹行的人,驍勇善戰,以戰功當上積石道經略大使。一次,吐蕃軍隊十萬人入寇湟中。李謹行手下兵士大部分都樵采去了,城裏基本沒準備。忽然聽說敵人大至,李謹行趕緊命令建旗伐鼓,開門以待之。吐蕃見狀,也懷疑有伏兵而不敢進。(《北狄傳》吐蕃二十萬人入湟中,李謹行‘素不設備,忽聞賊至,遂建旗伐鼓,開門以待之,吐蕃疑有伏兵,竟不敢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