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經悟
李经悟
  太極拳名傢。
  以下為其自傳中相關內容介紹:
  祖籍山東掖縣。十四歲至哈爾濱謀生。因居處簡陋,難禦風寒,至罹風濕癥,延醫無效,轉而習武與疾病抗爭,遂與武術結緣,至今己六十五年矣。餘十七歲在哈爾濱拜劉子源先生為師,習秘宗拳,十度寒暑,晨昏不短,頑疾逐漸痊愈。武技亦有小成。後聞人云太極拳至為精妙,餘心嚮往之。然苦無師授。後有幸輾轉入京、纔得遂夙願。
  餘廿十七歲拜趙鐵庵先生為師習吳式太極拳。趙師乃吳式太極拳傳人王茂齋、吳鑒泉兩位大師之親傳弟子。蒙趙師悉心傳餘拳技與推手,又以《太極拳秘笈》相授,遂决定餘一生從武之路。
  三十年代,北京太廟(現勞動人民文化宮)設有太極拳研究會,餘曾任該研究會理事。每晨到太廟練拳,又得到拳師楊禹廷先生的指點傳授。楊先生拳架工整,推手手法細膩,為人正直誠懇。餘敬慕楊禹廷先生之拳技與武德,於趙師謝世後又拜在場禹廷先生門下。在太極推手方面,又得到了以推手見長的王茂齋大師之於王子英師叔的悉心指點。在老師和師叔的教導下,使餘打下了較為深厚的太極拳基礎。
  四十年代初,餘聞陳式太極拳十七代傳人陳發科先生在北京傳藝,餘仰慕陳式拳的的“纏絲勁”,再拜陳發抖先生為師,習陳式太極拳和陳式推手。餘除按時去陳師處習拳外.還每周二次專接陳師來敝捨授藝(舊稱“教館”),甚得陳師厚愛。口傳心授,歷十數載.直至一九五七年陳師仙逝而止。
  五十年代,國傢體委提倡太極拳運動,普及太圾拳.並以楊式為基礎整理出“八十八式”太極拳和“廿四式”簡化太極拳。餘在參與推廣工作中.遂又學到了楊式拳的手法和勁路。國傢體委以餘之掌架,特邀拍攝了全國第一部《太極拳》科教片。
  六十年代初,餘又與友人交流互學,研習了孫式太極拳的手法和勁路。對於陳、楊、吳、孫四傢太極拳,餘悉心揣摩了各自的勁路,受益匪淺。有的習武者認為學拳以精於一傢為善,這也許有一定道理。然而在本人來說,吳式的粘隨柔化之功、陳式的纏抖剛發之力、楊式的舒放灑脫之勢,孫式的靈活緊湊之巧,餘均博而采之。嘗有友人觀餘之行拳和推手,謂餘:身架工整、柔韌、雄渾而瀟灑;聽勁至靈,應變之速,已臻應物自然之境界。此或過譽之辭,若謂得其一二,則全賴四傢拳技之共同滋養也。
  餘本原從它業,武術乃業餘愛好。新中國建立後,由於國傢對武術之重視,餘遂成為武術專業人員。一九五六年餘在北京市和全國性兩次太極拳賽事中奪魁之後,受到國傢體委的重視,先後安排餘在鐵道部、鐵道學院、中國科學院、衛生部、市體校等單位任太極拳教練。並曾出任過北京市武術運動會總裁判和全國武術裁判。為普及太極拳,培養師資和運動員做了一定貢獻。
  一九五八年,受國傢體委委托,由餘和李劍華、李天驥、唐豪、顧留馨、陳照奎等同志共同編寫《陳式太極拳》一書。其中“陳式太極拳”傳統一路動作說明,由餘和李劍華同志執筆、由陳照奎拍插圖照。完稿後因某些原因未能及時出版,此稿由顧留馨同志帶走,在後來出版的《陳式太極拳》一書中被采用。
  在五十年代,河北省北戴河氣功療養院住院者均為縣團級以上幹部。為把太極拳用於醫療保健事業,秦皇島市委决定調餘到北戴河氣功療養院任教。餘到任後,除教授住院療養員學拳外,並辦培訓班數期,為全國各地培養了一大批普及太極拳的師資和骨幹,從餘學拳者逾萬人。
  一九六零年,由餘口述,餘的學生張天戈執筆整理了餘的《太極內功》。初作為教學用內部資料,後於一九八六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而公諸於世。一九六四年餘寫出論文《對太極拳纏絲勁等問題的體會》發表於一九六四年十月甘一日《體育報》。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百花齊放、百廢待興。尊重知識、尊重人材的風氣日盛。太極拳運動在一度沉寂之後又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過去從餘學過太極拳的一些有成就之士,以及慕名帶藝求師者,紛紛投貼拜師,餘衹好俯就。數年中,餘在全國各地之入室弟子己達七十餘人,其中不乏出類撥萃者。餘退休後,常有學生來傢問難求教,欣然與之切磋,興趣盎然,絶無退休後的孤寂之感。此亦因習武得來晚年之樂趣。
  近數年來,學生們屢次請求將餘數十年練拳、教拳之心得付諸文字。餘知此舉絶非易事,均婉言謝絶。一九九零年餘八十壽慶之後,此種請求愈加強烈,並稱此為“功德無量”之舉。餘如再次謝絶,恐擔“保守”之嫌。故勉從所請,編成此集,擬名為《李經梧傳陳、吳太極拳集》。此集編入餘少壯時拜師所學之陳式太極拳一、二路;吳式太極拳、劍、刀;太極推手和太極內功。拳、械、推手諸篇均由餘之學生王大勇、呂德和兩人執筆,由餘審修定稿。《太極內功》一篇,采用餘一九六零年口述的《太極內功》中“練功心得”一章,並做了部分刪修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