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 名人 : 文藝 > 李立三
目錄
No. 1
  李立三(1899--1967)原名李隆郅,曾用名李能至、李成、柏山、李明、李敏然等。湖南醴陵人。先後入淥江中學、長郡中學和廣益中學。經羅章竜介紹,響應“二十八畫生”徵友聲明,同毛澤東會見。廣益中學畢業後,到護國軍當兵。1919年9月赴法勤工儉學,在剋魯梭的史乃德鋼鐵廠當翻砂工,並積極參加留學生的愛國運動。1921年春,同趙世炎、陳公培、劉伯堅等醖釀建立共産主義同盟,組成勞動學會和勤工儉學學會,成立華工組合書記部,為華工謀福利。後與趙世炎、蔡和森等就建立了少年共産黨取得一致意見。9~10月,參與蔡和森、陳毅等領導的留學生進駐裏昂中法大學頭鬥爭,被法國當局遣送回國。12月中旬,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産黨。後回湖南,由中共湘區委員會派往安源路礦。1922年,在安源創辦平民學校和工人補習學校,發展黨員,建立中共安源支部,並任書記。5月1日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成立,當選主任。7月,成立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兼任經理。9月14日,和劉少奇、蔣先雲等發動和領導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罷工勝利後,當選為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總主任。參與他建漢冶萍公司總工會。在安源從事我工人運動期間,常回醴陵縣立中學、開元學校、縣立女校宣傳馬剋思主義,介紹工人運動情況。同年9月,陪同毛澤東來醴陵師範講習所發表演說。
  1923年3月,任中共武漢區委書記。次年1月,當選為國民黨武漢區代表,出席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旋任中共上海區委職工運動委員書記,同鄧中夏、劉華等創辦工人補習學校,在小沙渡、楊樹浦、吳淞等地成立工友俱樂部和工人進德會。1925年1月,當選為中共“四大”代表。2月和鄧中夏等領導上海日本紗廠的“二月罷工”。在抗議日本紗廠槍殺工人顧正紅的鬥爭中,任上海市反帝大示威總指揮。“五卅慘案”發生後,當選為上海市總工會委員長。曾遭奉係軍閥追捕。年底,與蔡和森等赴莫斯科出席共産國際第六次擴大執行委員會會議的赤色職工國際會議。1926年5月,要全國勞動大會上當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任總工會組織部長,9月17日,任全國總工會駐漢辦事處主任,1927年1月3日、5日,武漢分別舉行10萬、30萬人的反英、反奉係軍閥示威大會,任大會總指揮。大會首次提出收回英租界口號。4月27日,出席在武漢召開的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取為中共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後任中共中央工人部長兼中華全國總工會黨團幹事會書記。6月,在第四次全國勞動大會上,當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和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7月12日,中共中央成立臨時政治局,李為5名常委之一。大革命失敗後,在九江與譚平山、鄧中夏研究當地軍事政治形勢後,嚮中共中央建議組織南昌起義,並任南昌起義中共前敵委員會委員、革命委員會委員和政治保衛處處長。南昌起義部隊撤至潮汕突圍後赴上海。中共“八七會議”改選李為政治局候補委員長。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左”的《政治紀律决議案》,給予李立三等警告處分。廣州起義失敗後,張太雷犧牲。12月18日李立三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赴香港重建廣東省委,恢復黨的工作,曾提出在廣大農村實行武裝割據,然後奪取廣州的戰略思想。
  1928年6月,李立三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第六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候補委員和政治局常委候補委員,擔任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1928~1930年秋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書長和宣傳部長。在“六大”以後近兩年時間內,和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一起貫徹執行“六大”决議,使全黨工作取得很大進步。1930年夏,受共産國際“左”傾錯誤理論和反右傾鬥爭影響,錯誤估計革命形勢,於6月11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决議案。對於中國革命形勢、性質和任務等問題提出一整套“左”傾錯誤主張,要求全各地準備馬上起義。不久定出組織全國中心城市武裝起義和集中全國紅軍進攻中心城市的冒險主義計劃,又將黨、青年團、工會的各級領導機關合併為準備武裝起義和各級行動委員會。這種“左”傾冒險主義錯誤被稱為“立三路綫”,曾使革命事業遭到重大損失。9月24日,瞿秋白、周恩來回國召開中共六屆三中全會,糾正“立三路綫”的錯誤,結束了它在黨中央的統治。李很快認識並檢查錯誤,全會改選中央政治局,李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年底,李到莫斯科嚮共産國際匯報,接受遠東局和共産國際對“立三路綫”的批判,並作自我檢查。李態度誠懇,得到共産國際執行委的贊許。1932年,任中共中央駐共産國際代表兼中華全國總工會駐赤色職工國際代表。
  1935年,任蘇聯國際工人出版社中文部主任,並主編《救國時報》,對傳播馬剋思主義和宣傳黨的民族統一戰綫方針作出了貢獻。7月,出席共産國際“七大”。1938年2月23日,因“日特嫌疑”被蘇聯內務部逮捕。1939年11月4日,無罪釋放,仍被共産國際停止黨籍,便在莫斯科外國文學文籍出版局中文部擔任校對,為翻譯出版馬剋思主義著作作了大量工作。同時翻譯文學作品《考驗》、《俄羅斯人物》等書。李立三多次申請回國參加抗日戰爭,均遭蘇聯內務部拒絶。中共“七大”選舉李立三為中央委員。
  1946年元月離蘇回國,任軍調部東北3人組成員、首席代表,同美蔣反動派發動內戰陰謀作針鋒相對的鬥爭。次年5月,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敵工部、城工部部長等職,爭取滇軍六十軍起義,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東北根據地的開闢、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1948年8月1日,在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上當選為全國總工會常務副主席。1949年2月,出席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深刻檢討自己的歷史錯誤。李任新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務委員會常務委員,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作組織準備工作。
  1949年10月後,歷任中共中央工委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黨組書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委,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委員、勞動部部長兼黨組書記,中央政策討論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政府財經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書記處第三辦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工業交通工作部副部長。主持製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在組織全國工人階級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恢復國民經濟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54年回醴陵視察,並與中共醴陵縣委座談經濟建設工作。
  1956年9月23日,在黨的“八大”會議上發言,對過去的錯誤進行了“總清算”,誠懇坦率解剖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受到全會好評,並當選為中央委員。
  1958年初,李率中共中央工業交通工作部部分幹部下工廠調查研究,召開部分省市工交部長會議,提出幹部參加生産,工人參加管理,領導幹部、工人、技術人員三結合管理工業的思想,據此撰寫社論在《人民日報》發表。後毛澤東將其主要內容歸納為“兩參一改三結合”,定為鞍鋼憲法,為促進我國工業體製的民主化和科學管理作出重要貢獻。1960年,任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處書記。
  “文化大革命”中,被誣為“老牌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裏通外國分子”,受到殘暴鬥爭。1967年6月22日,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迫害致死。
  1980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召開追悼平反昭雪大會,認定李立三為中國共産黨的優秀黨員、無産階級革命傢、中國工人運動傑出領導人之一。為紀念他的革命功勳,修復李立三故居,設陳列館,展覽其生平事跡。
相關詞
革命紅軍共産黨
包含詞
李立三全傳李立三故居醴陵李立三故居
生死絶戀:李沙與李立三的跨國婚姻李立三之謎:一個忠誠革命者的麯折人生李莎與李立三的跨國婚姻:生死絶戀
李莎與李立三的跨國婚姻李莎與李立三的跨國婚姻生死絶戀李立三之謎一個忠誠革命者的麯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