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 李白墓
目錄
《李白墓 Tomb of Li Bai》
詩人: 白居易 Bai Juyi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可憐荒壟窮泉骨,
  曾有驚天動地文。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李白墓 Tomb of Li Bai》
詩人: 薛師石 Xue Shidan

  野火攻殘竹數枝,詩魂飄蕩定何之。
  娟娟秋月照采石,不在荒墳在水湄。
No. 3
  謝公山下留詩仙——李白墓
  【標題】:李白墓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體載】:七排
  【內容】:--------------------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渚蘋溪藻猶堪薦,大雅遺風已不聞。
  【賞析】:--------------------
  【註釋】:可憐荒壠①窮泉②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①荒壠:荒墳。②窮泉:黃泉、九泉。③李白墓:在安徽省當塗縣采石江邊。相傳李白在采石江邊,因酒狂投江捉月落水而死。過往詩人到此多有吟詠。
  七言古詩《李白墓》約作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白居易二十八歲。這兩句是說,可憐那躺在荒野黃泉下的寒骨,當他活在人世的時候,曾經寫出過驚天動地的詩文。“可憐”、“曾有”的詞語,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悲憤之情。儘管死後凄涼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詩文永遠留在人間,永遠為人們所喜愛。
  唐代大詩人李白以其充滿浪漫色彩的詩作,一方面謳歌了祖國壯麗河山,反映了他的愛國思想;另一方面出於對勞動人民痛苦遭遇的深切同情、出於對國傢統一的熱切願望,他敢於傲視權貴,諷刺時政,表現了憤世疾俗的精神。李白被後世譽為“詩仙”。他的一虛一實墓塋,仿佛也是一首詩,極耐後人嚼味。
  李白早年遊蹤甚廣。41歲由道士吳筠推薦,在長安翰林院供奉,參與政事。安史之亂後退出政壇,四處飄泊,晚年窮睏潦倒。唐上元二年(761年)秋天,他抱病投奔族叔、時為當塗(今安徽省當塗縣)縣令的李陽冰。次年病重,慎重地將一生全部著作交給李陽冰。當年11月,李白病勢日劇,每日咳痰不止,自知將要離開人世,便寫下了《笑歌行》、《悲歌行》。臨終前賦有《臨路歌》(即《臨終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推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挂左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終以“腐肋疾”(胸肺膿穿孔),病死在當塗,終年61歲。李白死後,李陽冰精心將李白詩稿編成《草堂集》10捲,並為其撰寫了序(這本集子現已散佚)。又將李白葬於當塗縣城南5公裏的竜山東麓。與竜山隔河相望的青山,是南齊著名詩人謝朓常遊之地,李白生前酷愛謝朓的人品與詩歌。李陽冰以為將李白葬於竜山,對李白在天之靈也算有了個很好的交代。
  李白死後55年,即唐元和十二年(817),李白生前好友範作之子範傳正,時為宣歙觀察使,因念與李白有通傢之情,經過幾年的明察暗訪,得知李白兒子李伯禽雖然定居當塗,曾為其父守孝,但已於25年前離開人世。李白孫子離傢出走,不知所終,唯有兩個孫女,也已“一為陳雲之室,一乃劉勸之妻。”她們告訴範傳正:“先祖志在青山,殯於竜山東麓,地近而非本意。”範傳正得知此事,立即前往青山勘察。
  馬鞍山青山李白墓青山位於當塗縣城東南7.5公裏處,亦名青林山(今當塗縣太白鄉太白村前),高372米,北臨姑溪河,東傍丹陽湖,西隔青山河與竜山對峙,南視平野。方圓30公裏的青山,又名謝公山,環顧四周群巒迭翠,芳草如茵,茂林盛樹,景色清幽。南朝齊著名詩人、宣城太守謝朓遊歷至此,被青山景色陶醉,遂於青山南麓建造故宅一處(今謝公祠)。在《草堂集》中,李白對青山情有獨鐘,說“一生低首謝宣城”,“青山日將暝,寂寞謝公宅”,“宅近青山,同謝朓公之脫骨”。範傳正為了遂李白的遺願,他同當塗縣令諸葛縱合力將李白墓遷葬於青山西麓。範傳正親自為新墓撰文,“謝傢山兮李公墓,異代詩流同此路。”給予李白很高評價。墓前建了享堂一座(今太白祠)。
  青山李白墓經歷千餘年的風風雨雨,一方面受到歷代詩人的祭拜,如白居易、賈島、杜荀鶴……直到清代的劉大櫆、姚鼐,都在此留下蹤跡。特別是唐詩人64歲的賈島千裏迢迢來此,不幸客死當塗,葬於當塗李白墓不遠處(一說在四川安嶽縣城南1.5公裏的安泉山麓),巧應了範傳正“異代詩流同此路”的讖語。另一方面,李白墓也歷經滄桑。自墓建成到清光諸四年(1878),共修葺了12次。1938年遭到日本侵略軍的炮火轟炸,太白祠焚塌,祠後李白墓基被毀,範傳正所撰刻的墓志銘石碑也難幸免,墓地雜草叢生,成為一片廢墟。文革期間,紅衛兵曾要挖墓掘屍,經當地農民奮力保護,纔留下了這座名塚。
  1979年以來,安徽省文物局和馬鞍山市、當塗縣政府先後撥款100多萬元,將李白墓、太白祠及其它遺跡重新修葺一新。祠堂中央有李白晚年塑像,四壁鑲嵌了十餘通碑刻,其中有按範傳正撰文的墓志銘拓片新刻的石碑,有李白的《臨終歌》全文,還有歷代文士所作墓志詩文畫像的石刻。李白墓前所立石碑“唐名賢李太白之墓”據說為杜甫手書,石碑為清代所立。順太白祠而下,可達“十詠亭”。亭中刻有李白歌詠當塗山川風物的十首詩。亭前有石橋、荷塘,整個墓地各建築與自然景觀相映成趣。每年前來憑吊、遊覽、尋幽的文人騷客、旅遊觀光者數以萬計,成為當塗引以自豪的名勝古跡遊覽勝地。
  在離青山李白墓20公裏的采石磯上,還有一座李白衣冠塚。傳說李白晚年常來江邊的磯頭上,飲酒賞月,對江吟詩。在一個皓月當空之夜,醉時跳江捉月,沉於江中。屍體漂於青山,葬於青山,其衣冠被江上漁夫撈起,葬於采石鎮內。1972年被遷葬於采石磯上。墓前碑刻“唐詩人李白衣冠塚”幾個大字,既蒼勁有力,又隱飄逸脫俗之氣,為現代著名書法傢林散之手書。山下有太白樓一座,初為唐代紀念李白常遊采石磯而建。李白衣冠塚與太白樓,吸引了歷代遊人。許多詩人騷客遊此,常將李白投江捉月的傳說故事加以發揮,仿佛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之死,衹有按傳說故事的結局纔符合李白的歸宿。最具代表性的要算宋代詩人梅堯臣詩:“采石月下逢謫仙,夜披錦袍坐釣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不應暴落饑蛟涎,便當騎鯨上青天。”采石磯上的李白衣冠塚,太白樓和青山的李白墓、太白祠構成了一實一虛相互映襯的獨特的墓葬人文景觀,共屬李白墓所引發的墓葬文化組成部分,是無可非議的,也為歷代所認可的。
  2006年05月25日,李白墓作為唐代古墓葬,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包含詞
謁李白墓經李白墓李白墓園采石李白墓
和疊山拜李白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