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李清照 Li Qingzhao (1084~1155) 濟南
詩歌評論 poetry comment :《詞論》 詩詞 :《如夢令 Like a Dream》 《點絳唇 Point Jiangshouju lip》 《醉花陰·重九 Under the Shadow of Flowers》 《一剪梅 Yi Jianmei》 《漁傢傲·記夢 Yu jia ao Kee Meng》 《如夢令 Like a Dream》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Like a dream Chang Kee Creek Pavilion eventide》 《鳳凰臺上憶吹簫 Phoenix On the stage recall to play the vertical flute》 《聲聲慢 Beauties》 《永遇樂 Yong Yule》 更多詩歌...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 (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 北宋 齊州 (今 山東省 濟南市 )人,為 中國歷史 上最著名的女 詞人 。自號 易安居士 ,與 辛幼安 並稱“ 濟南二安 ”;又因其 詞 有“新來 瘦 ,非幹病酒,不是悲秋”(《鳳凰臺上憶吹簫》)、“知否?知否?應是緑肥紅 瘦 ”(《 如夢令 》)、“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 瘦 ”(《 醉花陰 》)三句,故人稱“ 李三瘦 ”。 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十八歲嫁給金古考據傢趙明誠為妻。夫婦雅好詞章,常相唱和,並共同從事金石學研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其詩文並美,尤長於詞。其詞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緻,提出詞“別是一傢”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 》,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註》。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屬山東)人。有《漱玉詞》。李
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學者兼散文傢,母親出身於官宦人傢,也有文學才能。李清照多才
多藝,能詩詞,善書畫,很早就受人註意。王灼《碧雞漫志》說她“自少年即有詩名,
才力華贍,逼近前輩。”朱弁《風月堂詩話》也記載晁補之常嚮人稱贊她的詩句。李清
照十八歲時嫁給太學生趙明誠,趙愛好金石之學,也有很品高的文化修養。
婚後,他們過着美滿而和諧的生活,夫婦在一起常常詩詞唱和,欣賞金石拓片,
管其間由於政局變化使他們兩傢長輩經歷了一些變故,但他們自己的生活大體上是安寧
的。
但作為一個才華出衆、情感豐富的女子,難免對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義態度,所
以儘管生活是滿足的,李清照也常常會感到一種惆悵。這惆悵是來自社會對女子的壓抑,
還是由於她對生活理想的更高追求不能實現,她也未必清楚,衹是這種惆悵常常出現在
她前期的詞中,與溫馨、喜悅相互交織。她的兩首《如夢令》似乎正好反映出這種復雜
情感: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
灘鷗鷺。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緑
肥紅瘦。
前一首表現了無憂無慮、開朗活潑的性格,後一首則流露了她對年華變遷的悵惘,
似乎青春也在這暮春的風雨中被摧殘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詞大多數是寫自己對愛情尤其是離別相思之情的感受,屬於詞的傳統
題材。但過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來寫這一類詞,即使不帶有狎玩欣賞的心理,
也未免隔着一層。而李清照寫的是自己親身感受與內心體驗,因此她的詞就格外真摯細
膩、委婉動人。她從女性的心理出發,挑選女性悵惘悲愁時所容易聯想到的事物,以女
性細膩的筆法加以組織,因而別有風緻,如: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纔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
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那一種輕盈;“纔下眉頭,卻上心頭”,那一種纏綿;
“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那一種相思之苦和對青春易逝的尖銳感受,並不是男性作
者容易體驗到的。
在封建時代,儘管有不少男性作者以女子的口吻寫愛情,但這種出於女性之手的創
作,在反映了她們的感情需求上,具有不同的意義。也正因為這一點,當男性作者藉女
子口吻寫出的作品被反復吟詠的時候,李清照的同類作品卻受到了極不公正的詆毀。王
灼《碧雞漫志》便攻擊她“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自古縉紳之傢能文婦女,未見如
此無顧藉也”。這種見解既迂腐又荒謬。
時代的巨變打破了李清照閑適恬靜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之初,趙明誠任江
寧知府,李清照也“載書十五車”於建炎二年(1128)南下江寧。第二年趙明誠去世,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處流亡,並曾被人誣陷“頒金”即通敵;再後來,趙明誠生
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丟失,她的境況也變得越來越艱難。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
錄後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筆調回憶了她與趙明誠烹茶賭勝、賞玩金石的歡樂,
敘述了南渡後輾轉流離、坎坷不盡的經歷,抒發了心中鬱積的哀慟。由於一連串的變故,
李清照的性格由開朗變得憂鬱,《永遇樂》的下闋曾寫到今昔不同的心境: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
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嚮、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種由時代及個人命運的變化所引起的性格變化,使她在南宋時所作的詞充滿了過
去所沒有的愁苦悲涼的感情。往日曾寫到的“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
首,卻把青梅嗅”(《點絳唇》)那種活潑消失了,“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
(《如夢令》)那種逸興消失了,如今的情懷是像《武陵春》所寫的: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
也擬泛輕舟,衹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作於李清照寓居金華時。久經飄零,獨在異鄉,儘管春日雙溪風光綺麗,但
在她眼中,卻衹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觸景生情,越發地感到愁苦。
在李清照的這一類詞中,雖然沒有正面描寫民族災難的場景,也沒有直接呼喚英雄主義
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個人遭遇,在她心靈深處銘刻下抹不去
的傷痕。“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菩薩蠻》);“年年雪裏,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清平樂》);“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蝶
戀花》),我們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從前詞人們常寫的所謂“閑愁”,而是由鄉
關之思,身世之苦,喪失親人的悲哀和理想破滅的失望等等交織而成的。因此,這“愁”
往往表現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厲: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
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
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
在詞的藝術方面,李清照有自己比較完整的看法。她寫過一篇《詞論》,對唐代特
別是北宋以來的主要詞人分別提出了批評,從中能夠看出她自己的追求。譬如她認為柳
永的詞“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表明她反對那種過於俚俗化和帶有市民情趣的傾嚮;
認為晏殊、歐陽修、蘇軾等人的詞“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表明她反
對詞的風格與詩相接近,和音律上的不嚴格;認為晏幾道的詞“苦無鋪敘”,賀鑄的詞
“苦少典重”,秦觀的詞“專主情緻而少故實”,表明她主張詞既要有鋪敘,有情緻,
也要有比較深厚的文化內涵。
概括而言,李清照的詞學觀點,特別強調了詞在藝術上的獨特性,即詞“別是一
傢”,與詩歌相區別;特別重視詞的聲律形式;在語言上要求典雅而又渾成。
這些觀點顯然有其偏頗的地方。李清照看來受詞的傳統觀念的束縛較重,而忽略了
詞嚮許多不同方向發展,包括一部分作品脫離音樂而偏重文字表現的必然性及其意義所
在。
她的詩現存十餘首和一些斷片,往往寫得很豪邁,如《夏日絶句》:“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鬍公》:“欲將血
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杯土。”及斷句:“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等等,
都是涉及南渡後民族與國傢大事的慷慨悲憤之作,但由於詞“別是一傢”的觀念的束縛,
這種題材和風格在她的詞中極少出現。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正是由於上述詞學觀點,李清照的詞在表現情感時,極其註意
與詩歌不同的那種細膩深婉,也極其註意詞的特殊的語言技巧;加上她的出衆的才華與
文化素養,以及復雜的人生經歷所造成的復雜的情感,使得她的詞形成了鮮明的個人特
色,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
作為一個女性詞人,李清照的詞在描寫心理和情感的活動方面有其特別的長處。她
不僅善於捕捉那些細小而生動的形象來表達難以言傳的感受,而且善於表現情感的微妙
變化,在起伏回環的語脈中層層剖露復雜的心境。像《永遇樂》的下闋,在追憶“中州
盛日”元宵佳節的繁華氣氛之後,先是說“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因
為現時的人語歡騰的景象,是內心寂涼的主人公所不敢面對的,她寧可把自己留在孤獨
之中;接下來卻又說“不如嚮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因為這景象勾起她的舊夢,令她
低徊不能遠去。兩層之間承接得自然順暢,同時又翻過一層,愈入愈深。末句的形象把
那種孤獨悲傷的心情表現非常生動,令人感到酸楚。再如《武陵春》的下闋,先說雙溪
春好擬泛舟,接下來又說“衹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也是在一回一轉中,
以委婉麯折的筆調寫出了復雜的心情。
在語言技巧上,李清照更顯示出很高的藝術造詣。其主要特點,一是經過精心錘煉,
而以淺易自然的面貌出現。像《聲聲慢》的開頭,連用七對疊字,不僅很講究聲音之美,
而且內涵豐富(尋覓是若有所失的舉止神態,冷清是對環境的感受,凄戚是心理),又
有連貫的意脈(由尋覓不得而感到冷清,在冷清中涌起內心的凄戚),十四字可以說下
得費盡苦心,讀起來卻覺得相當自然,並無生硬之感。又如《鳳凰臺上憶吹簫》中“多
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看上去十分樸素平淡,但細細體會,
卻是很精巧的。在“欲說還休”中,實際包涵了難於訴說也訴說不盡的愁苦,所以幹脆
不說;下面又連用兩個否定句與之相呼應,始終不從正面說破,卻又反復從背面烘托,
使要說的內容處在隱隱約約的呼之欲出狀態,含蓄但並不隱晦,引人尋思。而且,這一
節不僅用意巧妙,聲韻也很和諧,讀來上口,這是不容易的。二是雅語與俗語兼用,使
詞中的語言既有典雅的文人趣味,又有生活氣息。在李清照的詞學觀念中,詞的語言既
要符合樂府係統的習慣,寫得淺俗平易,活潑動人,又不能染上庸俗的市民氣味。所以,
她常把典雅的語言用得自然,把俚俗的語言用得雅緻,兩者相融,別有風緻。像《一剪
梅》“此情無計可消除,纔下眉頭,卻上心頭”,是化用范仲淹《禦街行》“都來此事,
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一句,但她把“眉”和“心”分開,用一下一上來說,把原來
靜態的敘述改為動態的描繪,語氣變得生動了,增添了不少韻味。特別在詞的末句,李
清照更喜歡用淺俗的、口語化的語言。像《臨江仙》的“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聲聲慢》的“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行香子》的“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
風”,以及《永遇樂》的“不如嚮、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等等,都是如此。這使得一
首詞在結束時,不致於陷落在凝滯呆板的狀態,而洋溢着一種活力。因此,人們在李清
照的詞中,又較多地看到了詞在形成之初時的某些本色。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駱玉明,youth掃校)
Li Qingzhao (Chinese : 李清照 ; pinyin : Lǐ Qīngzhào ; Wade–Giles : Li Ch'ing-chao ; 1084 – c. 1155, – c. ), pseudonym Householder of Yi'an (易安居士 ), was a Chinese poet and essayist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 She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poets in Chinese history.
Biography Li Qingzhao, painted by Qing dynasty painter Jiang Xun (1764-1821).
Li Qingzhao Memorial at Baotu Spring garden in Jinan
Li Qingzhao was born in 1084, in Zhangqiu located in modern Shandong province. She was born to a family of scholar-officials , and her father was a student of Su Shi . The family had a large collection of books, and Li was able to receiv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in her childhood. From a very young age, she was unusually outgoing for a woman from a scholar-official family.
Before she got married, her poetry was already well known within elite circles. In 1101 she married Zhao Mingcheng , with whom she shared interests in art collection and epigraphy . They lived in present-day Shandong. After her husband started his official career, he was often absent. They were not particularly rich but shared enjoyment of collecting inscriptions and calligraphy which made their daily life count and they lived happily together. This inspired some of the love poems that she wrote. Li and her husband collected many books. They shared a love of poetry and often wrote poems for each other as well as writing about bronze artifacts of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he Northern Song capital of Kaifeng fell in 1127 to the Jurchens during the Jin–Song wars . Fighting took place in Shandong and their house was burned. The couple took many of their possessions when they fled to Nanjing , where they lived for a year. Zhao died in 1129 en route to an official post. The death of her husband was a cruel stroke from which Li never recovered. It was then up to her to keep safe what was left of their collection. Li described her married life and the turmoil of her flight in an Afterword to her husband's posthumously published work, Jīn Shí Lù (金石錄 ). Her earlier poetry portrays her carefree days as a woman of high society, and is marked by its elegance.
Li subsequently settled in Hangzhou , where the Song government made its new capital after the war against the Jurchens. During this period, she continued writing poetry. She also kept working on completing the book Jīn Shí Lù , which was originally written by Zhao Mingcheng. The book was mainly about the calligraphy on the bronze and stones: it also mentions the documents Li and Zhao collected and viewed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According to some contemporary accounts, she was briefly married to a man named Zhang Ruzhou (張汝舟 ) who treated her badly, and she divorced him within months. She survived the criticism of this marriage.
Only around a hundred of her poems are known to survive, mostly in the ci form and tracing her varying fortunes in life. Also a few poems in the shi form have survived, the Afterword and a study of the cí form of poetry. Her life was full of twists and turns and her poems can be split into two main parts - the dividing line being when she moved to the south.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most of her poems were related to her feelings as a maiden. They were more like love poems. After her move to the south, they were closely linked with her hatred of the war against the Jurchens and her patriotism. She is credited with the first detailed critique of the metrics of Chinese poetry. She was regarded as a master of wǎnyuē pài (婉約派 ) "the delicate restraint".
Modern References Two impact craters , Li Ch'ing-Chao (crater) on planet Mercury and Li Qingzhao on planet Venus , are named after her.
'Ru Meng Ling' and 'Sheng Sheng Man' have been set to music as part of the song cycle 'Chinese Memories' by composer Johan Famaey in 2011.
In 2017, the composer Karol Beffa wrote Fragments of China (Klarthe), setting four of her poems to music.[citation needed ] River of Stars , a novel by Guy Gavriel Kay set in Song Dynasty China , features a primary protagonist inspired by Li Qingzhao, as acknowledged by the author in the book.
Notes References Further reading lǐ qīng zhào lǐ qīng zhào李清照 lǐ qīng zhào
(1084—約1151) 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山東濟南)人。長於詩、文、詞,兼書法、繪畫,且通音律。詩文筆力雄健,情辭慷慨。詞則繼承婉約派風格,南渡前以造語新麗見稱,南渡後以情調悲涼為主。所著《詞論》,多有獨立見解,對南唐二主以來詞人遍加譏評,強調“詞別是一傢”,主張協律,崇尚典雅、情緻。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佚;後人輯有《漱玉詞》;今人輯有《李清照 集》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 (1084-約1155) : 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曾與夫共同從事文物書畫的搜集整理。靖康之亂中逃到南方,夫死後輾轉避亂各地。詞作善用白描手法,想像豐富,格律嚴謹,為正統的婉約派詞代表。有《醉花陰》、《聲聲慢》等名篇和《漱玉詞》。李清照 生平 李清照 生平
李清照 (1084─1155)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濟南(今屬山東)人,婉約派代表詞人。父李格非,為元祐後四學士之一,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傢。崇寧元年(1102),徽宗以紹述神宗為名,任蔡京、趙挺之為左右相,立元祐黨人碑,以司馬光等百二十人為「姦黨」,其父列名黨籍,清照以詩上挺之。崇寧二年(1103),明誠出仕,矢志撰述以訪求、著錄古代金石文字為職志的《金石錄》一書。大觀元年(1107),蔡京復相,挺之卒。蔡京以挺之為元祐大臣所薦,為庇元祐「姦黨」,追奪所贈官。明誠、清照夫婦因此屏居青州(今山東益都)鄉裏十年。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後,明誠起知萊州(今山東掖縣),此後又自萊移淄。靖康之難後。明誠奔母喪南下,知江寧府,清照載書至建康。建炎三年,趙明誠卒。離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隨亦入浙,經臺、嵊、黃岩,從禦舟海道至溫州,復至越州,衢州,於紹興二年(1132)赴杭州。紹興四年,作《金石錄後序》。紹興中,以《金石錄》表上於朝。卒年約七十餘。善屬文,於詩尤工。《宋史·藝文志》著錄《易安居士文集》七捲,俱不傳。清照創詞“別是一傢”之說,創“易安體”,為宋詞大傢。詞集名《漱玉集》,今本皆為後人所輯。
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傢三李。(瀋去矜)
清照以一婦人,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帙無多,固不能不寶而存之,為詞傢一大宗矣。(《四庫提要》)
李易安作重陽《醉花陰》詞,函緻趙明誠雲雲。明誠自愧勿如。乃忘寢食,三日夜得十五闋,雜易安作以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衹有『莫道不銷魂』三句絶佳。」正易安作也。(《詞苑叢談》)
李易安詞,獨闢門徑,居然可觀,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鑄語則多生造,婦人有此,可謂奇矣。(《白雨齋詞話》)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雲:「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絶,真不食人間煙火者。(同上書)
清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真堪攜隱。(趙明誠)
婉約派四大旗幟之一,四旗中號“閨語”
李清照 是中國古代第一位女詩人,亦稱“一代詞宗”
世人皆知李清照 工詩能文,尤善填詞,殊不知她還能作畫,其《琵琶行圖》直到明朝還被人收藏,而且她對當時流行的各種遊戲也十分精通,玩起來遊刃有餘。李清照 经历 李清照 经历
李清照 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由於家庭的影響,特別是父親李格非的影響,她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
十八歲時,李清照 與趙明誠結婚。婚後,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婦擅朋友之勝”。李清照 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趙父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傢,官右丞相。婚後,她把整個身心都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趙明誠互相砥礪,進行詞的創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陽節,李清照 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躍然紙上。據《嫏環記》載,趙明誠接到後,嘆賞不已,又不甘下風,就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寫出五十闕詞。他把李清照 的這首詞也雜入其間,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把玩再三,說:“衹三句絶佳。”趙問是哪三句,陸答:“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 夫婦也隨難民流落江南。飄流異地,多年搜集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給她帶來沉痛的打擊和極大的痛苦。第二年趙明誠病死於建康(今南京),更給她增添了難以忍受的悲痛。在李清照 孤寂之時,張汝州為騙取李清照 錢財,趁虛而入,對李清照 百般示好。李清照 當時無依無靠,便頂世俗之風嫁給張汝州,婚後,二人發現自己都受到了欺騙,張汝州發現李清照 並沒有自己預想中的傢財萬貫,而李清照 也發現了張汝州的虛情假意,甚至到後來的拳腳相加。之後,李清照 發現張汝州的管製來源於行賄,便狀告張汝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妻子告發丈夫,即使印證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獄之苦。李清照 入獄後,由於傢人收買了獄卒,入獄九天便被釋放,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結束。後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 趙明誠胸懷滿腔熱血,可卻出師未捷身先死。目睹了國破傢亡的清照“雖處憂患窮睏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橫行肆虐激起她強烈的愛國情感,她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 的希望成為幻影。李清照 在南渡初期,還寫過一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絶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藉項羽的寧死不屈反諷徽宗父子的喪權辱國,意思表達得痛快淋漓,表達對宋王朝的憤恨。多年的背井離鄉,她那顆已經殘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問題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污詬渲染,受到了更嚴重的戕害。她無依無靠,呼告無門,貧睏憂苦,流徙飄泊,最後寂寞地死在江南。 代表作品 Representative works李清照 代表作品 李清照 代表作品
詞:《武陵春》、《醉花陰》、《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長門草青青》、《憶秦娥·臨高閣》、《多麗·小樓寒》、《好事近·風定落花深》、《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聲聲慢·尋尋覓覓》、《念奴嬌·蕭條庭院》、《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清平樂·年年雪裏》、《菩薩蠻·風柔日薄春尤早》、《減字木蘭花·浪淘沙簾外五更風》等。
詩:《浯溪中興碑詩》、《烏江》、《皇帝閣春帖子》、《釣臺》、《上樞密韓肖胄詩》等。
文:《金石錄序》、《詞論》、《打馬圖序》、《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啓》等。 文學貢獻 Literary Contributions 1、《詞論》
樂府聲詩並著,最盛於唐。開元、天寶間,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時新及第進士開宴麯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隱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慘沮,與同之宴所。曰:“表弟願與坐末。”衆皆不顧。既酒行樂作,歌者進,時曹元謙、念奴為冠,歌罷,衆皆咨嗟稱賞。名士忽指李曰:“請表弟歌。”衆皆哂,或有怒者。及轉喉發聲,歌一麯,衆皆泣下,羅拜曰:“此必李八郎也。” 自後鄭、衛之聲日熾,流靡之變日煩。已有《菩薩蠻》、《春光好》、《莎雞子》、《更漏子》、《浣溪沙》、《夢江南》、《漁父》等詞,不可遍舉。
五代幹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獨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樓吹徹玉笙寒”、“吹皺一池春水”之詞。語雖奇甚,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者也。
逮至本朝,禮樂文武大備,又涵養百餘年,始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於世。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又有張子野、宋子京兄弟、瀋唐、元絳、晁次膺輩繼出,雖時時有妙語,而破碎何足名傢。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者何耶?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且如近世所謂《聲聲慢》、《雨中花》、《喜遷鶯》,既押平聲韻,又押入聲韻;《玉樓春》本押平聲韻,又押上去聲,又押入聲。本押仄聲韻,如押上聲則協,如押入聲則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漢,若作一小歌詞,則人必絶倒,不可讀也。乃知別是一傢,知之者少。後晏叔原、賀方回、秦少遊、黃魯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無鋪敘;賀苦少典重;秦則專主情緻,而少故實,譬如貧傢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黃則尚故實,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價自減半矣。
李清照 在《詞論》中主張詞必須尚文雅,主情緻,協音律,不滿典重,苦少,故實,提出“詞,別是一傢”之說。
2、《金石錄》
右《金石錄》三十捲者何?趙侯德甫所著書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鐘、鼎、甗、鬲、盤、彝、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顯人晦士之事跡,凡見於金石刻者二千捲,皆是正訛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聖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者,皆載之。可謂多矣。嗚呼!自王涯、元載之禍,書畫與鬍椒無異;長輿、元凱之病,錢癖與傳癖何殊?名雖不同,其惑一也。
餘建中辛巳,始歸趙氏。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作禮部侍郎,候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後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綀,窮遐方絶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將,漸益堆積。丞相居政府,親舊或在館閣,多有亡詩、逸史、魯壁、汲塚所未見之書。遂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後或見古今名人書畫,三代奇器,亦復脫衣市易。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當時雖貴傢子弟,求二十萬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夫婦相嚮惋悵者數日。
後屏居鄉裏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傢。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捲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睏窮,而志不屈。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册。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出捲帙。或少損污,必懲責揩完塗改,不復嚮時之坦夷也。是欲求適意,而反取憀慄。餘性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綉之具。遇書史百傢,字不刓缺,本不訛謬者,輙市之,儲作副本。自來傢傳《周易》、《左氏傳》,故兩傢者流,文字最備。於是幾案羅列,枕席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至靖康丙午歲,侯守淄川,聞金寇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喪南來,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鎖書册什物,用屋十餘間,期明年春再具舟載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謂十餘屋者,已皆為煨燼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復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罷,具舟上蕪湖,入姑熟,將卜居贛水上。夏五月,至池陽,被旨知湖州,過闕上殿。遂駐傢池陽,獨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負擔捨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餘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衆。必不得已,先 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册捲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塗中奔馳,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書報臥病。餘驚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熱,必服寒藥,疾可憂。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裏。比至,果大服柴鬍、黃芩藥,瘧且痢,病危在膏肓。餘悲泣,倉皇不忍問後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絶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屨之意。葬畢,餘無所之。
朝廷已分遣六宮,又傳江當禁渡。時猶有書二萬卷,金石刻二千捲,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長物稱是。餘又大病,僅存喘息。事勢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從衛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鼕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盡委棄。所謂連艫渡江之書,又散為雲煙矣。獨餘少輕小捲軸書帖,寫本李、杜、韓、柳集,《世說》、《????鐵論》,漢唐石刻副本數十軸,三代鼎鼐十數事,南唐寫本書數篋,偶病中把玩,搬在臥內者,巋然獨存。
上江既不可往,又虜勢叵測,有弟迒,任勅局刪定官,遂往依之。到臺,臺守已遁;之剡,出睦,又棄衣被走黃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時駐蹕章安。從禦舟海道之溫,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紹興辛亥春三月,復赴越;壬子,又赴杭。先侯疾亟時,有張飛卿學士,攜玉壺過視侯,便攜去,其實珉也。不知何人傳道,遂妄言有頒金之語,或傳亦有密論列者。餘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盡將傢中所有銅器等物,欲赴外庭投進。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傢中,並寫本書寄剡,後官軍收叛卒取去,聞盡入故李將軍傢。所謂巋然獨存者,無慮十去五六矣。惟有書畫硯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臥榻下,手自開闔。在會稽,卜居士民鐘氏捨。忽一夕,穴壁負五簏去。餘悲慟不已,重立賞收贖。後二日,鄰人鐘復皓出十八軸求賞,故知其盜不遠矣。萬計求之,其餘遂不可出,今知盡為吳說運使賤價得之。所謂巋然獨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殘零,不成部帙書册三數種。平平書帖,猶復愛惜如護頭目,何愚也耶!
今日忽閱此書,如見故人。因憶侯在東萊靜治堂,裝捲初就,蕓簽縹帶,束十捲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輙校勘二捲,題跋一捲。此二千捲,有題跋者五百二捲耳。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蕭繹江陵陷沒,不惜國亡而毀裂書畫;楊廣江都傾覆,不悲身死而復取圖書。豈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歟?或者天意以餘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耶?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
嗚呼,餘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鬍足道。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後世好古博雅者之戒雲。紹興二年、玄黓歲壯月朔甲寅,易安室題。
——《金石錄後序》
3、易安體
李清照 的詞獨具一傢風貌,被後人稱為“易安體”。
李詞有兩大特點,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經歷寫詞,塑造了前所未有的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從而擴大了傳統 婉約詞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內涵;二是善於從書面語言和日常口語裏提煉出生動曉暢的語言,善於運用白描和鋪敘手法,構成渾然一體的境界。 李清照 艺术特征
李清照 的詞可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詞主要描寫傷春怨別和閨閣生活的題材,表現了女詞人多情善感的個性。如《如夢令》描寫惜春憐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緑肥紅瘦。”
另一首 :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她因趙明誠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別詞,更是情意深摯,別具一格。如《醉花陰》描寫女詞人在“佳節又重陽”時,倍感孤寂,於是以黃花自喻說: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她的構思新穎,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傢代言體怨詞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篇抒發詞人盼望丈夫來信的心情: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纔下眉頭 卻上心頭 ”
後期的詞則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濃重傷情調,從而表達了她對故國、舊事的深情眷戀。如 《聲聲慢》上片表現詞人“尋尋覓覓”,又無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環境中獨自傷心的神態。下片觸景生情、悲秋自憐:“滿地黃 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全詞語言簡明、節奏急促,情調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樂》由“元宵佳節”引起感傷,追懷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篇寫到: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
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
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嚮.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全詞流露出對國傢變故、昔樂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後來宋末詞人劉晨翁讀此詞,不禁“為之淚下”。
一般說來,李清照 早期的作品特色在於芳馨俊逸,表現出了婦女敏銳纖細的感覺,而且在表達方面往往用白描之筆,真切而且自然。至於其晚期的作品,則可以分為兩種成就:一種仍保有前期的婦女的敏銳纖細的感覺,衹不過在意境上較早期作品顯得沉鬱悲涼了,如《南歌子》的“天上星河轉”一首可以為代表;又一種則突破了婦女的情意和感覺的限製,而在意境上達到了非常健舉超逸的境界,如《漁傢傲》。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裏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全篇用了象徵手法,過去她寫情寫景都相當寫實,這首詞卻又了突破,無論意象和情意都進入了一種非常高遠的境界,而且意象和情意結合得恰到好處,這種成就是值得註意的。
李清照 晚期有一種“豪健和飄舉”的精神,雖然此類作品多已散佚,但還有她的詩為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高宗遷都臨安後就想苟且偏安一隅,早已沒有收復國土的大志了。李清照 的這首詩,真可以使那些苟且偏安的人慚愧。
另一首詩有“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裏,但願相將度淮水”之句,表示自己仰慕花木蘭可以拿起武器從軍殺敵,說這纔是真正的好女子。可是自己年紀已大,無法上千裏之外去殺敵,但仍願保留最後的願望,有一天希望能見到南渡的人結伴渡過水,回到北方。這些句子都可見出李清照 的豪氣。 重要詞集 Important word _set_李清照 重要词集 李清照 重要词集
點絳唇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欄幹,衹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點絳唇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浣溪沙
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瀋醉意先融,疏鐘己應晚來風。
瑞腦香消魂夢斷,闢寒金小髻鬟鬆,醒時空對燭花紅。
浣溪沙
小院閑窗春己深,重簾未捲影瀋瀋,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浣溪沙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瀋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鞦韆。
浣溪沙
髻子傷春慵更梳,晚風庭院落梅初,淡雲來往月疏疏,
玉鴨薫爐閑瑞腦,朱櫻鬥帳掩流蘇,通犀還解闢寒無。
浣溪沙:
綉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親香腮,眼波纔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首二句一作:"秀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訴衷情
夜來瀋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酒醒熏破春睡,夢斷不成歸。
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更挪殘蕊,更拈餘香,更得些時。
菩薩蠻
歸鴻聲斷殘雲碧,背窗雪落爐煙直。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
角聲催曉漏,曙色回牛鬥。春意看花難,西風留舊寒。
菩薩蠻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瀋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好事近
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後,正是傷春時節。
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鴂。
清平樂
年年雪裏,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憶秦娥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
斷香殘香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添字采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攤破浣溪沙
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風度精神如彥輔,大鮮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苦粗生。熏透愁人千裏夢,卻無情。
攤破浣溪沙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嚮人多醖藉,木犀花。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衹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涼生枕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舊時天氣舊時衣,衹有情懷不似、舊傢時!
怨王孫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鷓鴣天
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鷓鴣天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衹香留.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玉樓春 紅梅
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末?不知醖藉幾多時,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幹愁不倚。要來小看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小重山
春到長門春草青,紅梅些子破,未開勻。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臨江仙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雕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臨江仙 梅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春遲,為誰憔悴損芳姿。夜來清夢好,應是發南枝。
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濃香吹盡有誰知,暖風遲日也,別到杏花肥。
蝶戀花
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翦燈花弄。
蝶戀花 昌樂館寄姊妹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水又斷,瀟瀟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蝶戀花 上巳召親族
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裏插花花莫笑,可憐人似春將老。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纔下眉頭,卻上心頭。
漁傢傲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裏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漁傢傲
雪裏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沉緑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瑞鷓鴣 雙銀杏
風韻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為奴。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誰教並蒂連枝摘,醉後明皇倚太真。居士擘開真有意,要吟風味兩傢新。
念奴嬌 春情
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
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徵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
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欄幹慵倚。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遊春意!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
長壽樂
南昌生日,微寒應候,望日邊六葉,階蓂初秀。愛景欲挂扶桑,漏殘銀箭,杓回搖鬥。
慶高閎此際,掌上一顆明珠剖。有令容淑質,歸逢佳偶。到如今,晝錦滿堂貴胄。
榮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緑綬。更值棠棣連陰,虎符熊軾,夾河分守。
況青雲咫尺,朝暮入承明後。看彩衣爭獻,蘭羞玉酎。祝千齡,藉指鬆椿比壽。
行香子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
薄衣初試,緑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行香子 七夕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纔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孤雁兒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
瀋香煙斷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
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
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
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殢人嬌 後亭梅花開有感
玉瘦香濃,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
江樓楚館,雲間水遠。清晝永,憑欄翠簾低捲。
坐上客來,尊前酒滿,歌聲共水流雲斷。
南枝可插,更須頻剪,莫待西樓,數聲羌管。
滿庭芳
小閣藏春,閑窗銷晝,畫堂無限深幽。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鈎。
手種江梅更好,又何必、臨水登樓?無人到,寂寥恰似、何遜在楊州.
從來,如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揉。更誰傢橫笛,吹動濃愁?
莫恨香消玉減,須信道、掃跡難留。難言處,良窗淡月,疏影尚風流。
鳳凰臺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鈎。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慶清朝慢
禁幄低張,雕欄巧護,就中獨占殘春。
客華淡伫,綽約俱見天真。
待得群花過後,一番風露曉妝新。
妖嬈豔態,妒風笑月,長殢東君。
東城邊,南陌上,正日烘池館,競走香輪。
綺筵散日,誰人可繼芳塵?
更好明光宮殿,幾枝先近日邊勻,金尊倒,拚了盡燭,不管黃昏。
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拈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嚮、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多麗 詠白菊
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
恨瀟瀟、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
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愁眉。
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
微風起,清芬醖藉,不減酴醿。
漸秋闌,雪清玉瘦,嚮人無限依依。
似愁凝、漢阜解佩,似淚灑、紈扇題詩。
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
縱愛惜、不知從此,留得幾多時。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
瑞鷓鴣 雙銀杏
風韻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為奴。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誰教並蒂連枝摘,醉後明皇倚太真。居士擘開真有意,要吟風味兩傢新。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緑肥紅瘦。”
夏日絶句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現已將其編成《李清照 集校註》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纔下眉頭,卻上心頭。
譯文:
紅藕香殘,鮮豔的荷花凋謝了,從竹席上感到深深的涼意,輕輕提起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天空中燕群排成隊形飛回來,(有沒有)傳回誰的傢書?鴻雁飛回的時候,(轉眼間)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傾瀉在西樓,(我這在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飄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賞析:
詞的上片主要描述詞人的獨居生活。
“紅藕香殘玉簟秋”是以點帶面的寫法,給讀者描繪了一幅詞人眼中的餘香裊裊的秋景圖。荷花已謝,雖仍留有殘香,卻不免透出秋的冷落與蕭條。玉席也已涼了,秋意漸來,秋涼漸濃。中國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況是獨守空閨的女詞人呢?怎能不讓她倍感孤獨寂寥、怎能不思念遠行的丈夫呢?
為排遣心中的愁緒而“輕解羅賞,獨上蘭舟”。一個“獨”字而意境全出:曾經是夫唱婦隨,曾經是攜手並肩,曾經是舉案齊眉,而現在卻是煢煢孑立,形單影衹;舉目四望,相伴的衹一“蘭舟”而已!本是為“消愁”而來,怎奈卻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濃。
看到鴻雁,詞人想象着也許是丈夫托鴻雁捎來傢信,她把蘇武雁足傳書的典故巧妙地融於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餘味無窮。我們可以設想:詞人甚至會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訴自己歸期、行程,那種企盼之情溢於字裏行間。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看到雁群飛回故裏,自然會強化企盼丈夫回來的心緒。我們似乎看到詞人獨自憑欄遠眺,柔柔的月光灑滿西樓,雁字回時,那種清冷,那種孤獨,那種寂寥,怎可言傳?
下片是詞人抒發內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詞人用“花自飄零水自流”起興,這既是寫她在舟中所見,也是她的內心所感。花飄水流本是物之自態,卻使詞人觸景生情:流水落花無從體味她的情懷,依舊我行我素地流走飄落,這更增加了詞人的傷感與凄涼。句中“自”用得最妙,詞人移情於物又藉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說“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表達 了對韶光易逝的感慨。這樣,詞中的感情就使人覺得比單純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層,更富有暗示性,給讀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間,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是直接抒發相思之情。詞人把夫妻雙方合起來寫,這是她設身處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樣深深地思念着對方,可是空間上的距離使二人不能相互傾訴,衹好各自思念着、愁悶着。這也是女性特有的細膩之處。
但是這衹是鋪墊,詞的主旨落在最後兩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纔下眉頭卻上心頭”上。相思之情要用“計”來“消除”,卻又“無計可消除”,可見相思之深 之苦。眉間心上,“斬不斷,理還亂”。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詞人的萬千愁緒,這與她的“衹恐雙溪舴艨舟,載不動許多愁”有異麯同工之妙,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通觀全篇,詞人以細膩委婉的筆觸抒寫自己對丈夫的綿綿不絶的相思之情,用平常無奇的文字表現新奇的意境。此詞是李清照 細膩深婉的風格的最好詮釋,也使《一剪梅》成為李清照 的代表作之一。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衹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年她是五十三歲。那時,她已處於國破傢亡之中,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首句寫當前所見,本是風狂花盡,一片凄清,但卻避免了從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藉,而衹用“ 風住塵香”四字來表明這一場小小災難的後果,則狂風摧花,落紅滿地,均在其中,出筆極為藴藉。而且在風沒有停息之時,花片紛飛,落紅如雨,雖極不堪,尚有殘花可見;風住之後,花已沾泥,人踐馬踏,化為塵土,所餘痕跡,但有塵香,則春光竟一掃而空,更無所有,就更為不堪了。所以,“風住塵香”四字,不但含 蓄,而且由於含蓄,反而擴大了容量,使人從中體會到更為豐富的感情。次句寫由於所見如彼,故所為如此。日色已高,頭猶未梳,雖與《鳳凰臺上憶吹簫》中“起 來慵自梳頭”語意全同,但那是生離之愁,這是死別之恨,深淺自別。
三、四兩句,由含蓄而轉為縱筆直寫,點明一切悲苦,由來都是“物是人非”。而這種“物是人非 ”,又决不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變化,而是一種極為廣泛的、劇烈的、帶有根本性的、重大的變化,無窮的事情、無盡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 括。這,真是“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所以正要想說,眼淚已經直流了。前兩句,含蓄;後兩句,真率。含蓄,是由於此情無處可訴;真率,則由於雖明知無處可訴,而仍然不得不訴。故似若相反,而實則相成。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緑肥紅瘦!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 昨夜雨疏風驟 ”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 。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衹有藉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啓戶捲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麽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 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緑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作者以 “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捲簾 ”,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捲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衹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真是絶妙工巧,不着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譯文:
獨處陋室,若有所思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衹有冷冷清清的環境,空房內別無它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光景又引起我內心的感傷。於是凄涼慘痛悲戚之情一齊涌來,令人痛徹心扉、難以忍受了,特別是秋季驟熱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將息了。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 根本不能抵禦晚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卻見一行行秋雁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明誠的詞中曾設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夫君已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啊!整天守在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麽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種況味一個愁字又怎麽能說盡
《聲聲慢》是她晚年的名作,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動過多少人。當時,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難的過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丟失殆盡。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嘗盡了國破傢亡、顛沛流離的苦痛。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作者寫下了《聲聲慢》這首詞,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
要註意的是,這首詞中作者抒發的那種非比尋常的凄苦哀愁,格調看起來雖顯低沉,但分析此詞不能脫離作者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氛圍。聯繫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種閨怨閑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國土淪喪、人民流離失所、朝政腐敗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之下産生的,這就使這首詞的感情色彩有了一個時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現實性和社會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聲聲慢》這首滿含凄苦情的詞。堪稱千古絶唱!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譯文:
稀薄的霧氣濃密的雲層掠起煩愁直到白晝,竜腦的香料早已燒完了在爐金獸。美好的節日又到重陽,潔白的瓷枕,輕紗籠罩的床廚,昨日半夜的涼氣剛剛浸透。在東籬飲酒直飲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飄滿雙袖。別說不會消損神魂,珠簾捲起是由於被受西風,閨中少婦比黃花更加消瘦。
賞析:
在這首詞裏,雖然寫的是思親,但是卻沒有出現思親或相思之苦的語句,而是用了敘事的方式,表達 出深深的思親的愁苦。顯的很沉重高雅。 古詩詞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但比較起來卻均未及李清照 本篇寫得這樣成功。原因是,這首詞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十分緊密,比喻巧妙,極切合女詞人的身份和情緻,讀之親切。詞的意境通過描述了重陽佳節作者把酒賞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種凄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與孤寂的心情。
補充資料:
據說李清照 將這首詞寄給在外做官的丈夫趙明誠後,趙明誠贊賞不已,自愧寫詞不如妻子,卻又想要勝過她,於是杜門謝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詞五十首,並將李清照 的這首詞夾雜其中,請友人陸德夫評論。陸德夫細加玩味後說:“衹三句絶 佳。”趙明誠問哪三句,陸德夫說:“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是本詞的最後三句。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遊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來的路。遊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錯誤地劃進了荷花深處。搶着劃呀,搶着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着寫“興盡”歸傢,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研究論著略述 Research on the outline 《李清照 集》 上海中華書局 1962
《漱玉集註》王延梯註 山東人民出版社初版 1963
《李清照 集校註》王仲聞校註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1
《李清照 評傳》王延梯著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2
《李清照 》程千帆、徐有富撰著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2
《李清照 研究論文集》濟南市社會科學研究所編 中華書局 1984
《李清照 詞鑒賞》周振甫、周篤文、劉乃昌、王延梯等撰寫 齊魯書社 1986
《李清照 全集評註》(初版)徐北文主編 濟南出版社 1990 李清照纪念堂 李清照纪念堂
在濟南趵突泉公園內漱玉泉北側、柳絮泉東,有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女作傢,婉約派詞人的卓越代表李清照 的紀念堂。
因她有《漱玉集》在世,後人便依此確定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畔。紀念堂係仿宋建築,大門上挂着郭沫若寫的“李清照 紀念堂”匾額,堂前還有他題定的楹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柳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裏文采有後主遺風。”清朝乾隆年間著名作者任宏遠曾有 《柳絮泉訪李易安故宅》詩:“為尋詞女捨,卻嚮柳泉行。秋雨黃花瘦,春流漱玉聲。收藏驚浩劫,漂泊感生平。往昔風流在,猶傳樂府名。”李清照 的詞也是婉約派的,詩是豪放的。 李清照 (1084.2.5─1155.4.10)[1]號易安居士,南宋女詞人,濟南章丘人,婉約派代表詞人。父李格非,為元祐後四學士之一,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傢。崇寧元年(1102),徽宗以紹述神宗為名,任蔡京、趙挺之為左右相,立元祐黨人碑,以司馬光等百二十人為「姦黨」,其父列名黨籍,清照以詩上挺之。崇寧二年(1103),明誠出仕,矢志撰述以訪求、著錄古代金石文字為職志的《金石錄》一書。大觀元年(1107),蔡京復相,挺之卒。蔡京以挺之為元祐大臣所薦,為庇元祐「姦黨」,追奪所贈官。明誠、清照夫婦因此屏居青州(今山東益都)鄉裏十年。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後,明誠起知萊州(今山東掖縣),此後又自萊移淄。靖康之難後。明誠奔母喪南下,知江寧府,清照載書至建康。建炎三年,趙明誠卒。離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隨亦入浙,經臺、嵊、黃岩,從禦舟海道至溫州,復至越州,衢州,於紹興二年(1132)赴杭州。紹興四年,作《金石錄後序》。紹興中,以《金石錄》表上於朝。卒年約七十餘。善屬文,於詩尤工。《宋史·藝文志》著錄《易安居士文集》七捲,俱不傳。清照創詞“別是一傢”之說,創“易安體”,為宋詞大傢。詞集名《漱玉集》,今本皆為後人所輯。
李清照 是因為那首【聲聲慢】被人們記住的。那是一種凄涼的美,特別是那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簡直成了她個人的專有品牌,彪炳文學史,空前絶後,沒有任何人敢於企及。於是,她成了愁的化身。當我們穿過歷史的塵煙咀嚼她的愁情時,纔發現在中國三千內的古代文學史中,特立獨行,登峰造極的女性也就衹有她一人。
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傢三李。(瀋去矜)
清照以一婦人,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帙無多,固不能不寶而存之,為詞傢一大宗矣。(《四庫提要》)
李易安作重陽《醉花陰》詞,函緻趙明誠雲雲。明誠自愧勿如。乃忘寢食,三日夜得十五闋,雜易安作以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衹有『莫道不銷魂』三句絶佳。」正易安作也。(《詞苑叢談》)
李易安詞,獨闢門徑,居然可觀,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鑄語則多生造,婦人有此,可謂奇矣。(《白雨齋詞話》)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雲:「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絶,真不食人間煙火者。(同上書)
清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真堪攜隱。(趙明誠)
婉約派四大旗幟之一,四旗中號“閨語”
李清照 是中國古代第一位女詩人,亦稱“一代詞宗”
世人皆知李清照 工詩能文,尤善填詞,殊不知她還能作畫,其《琵琶行圖》直到明朝還被人收藏,而且她對當時流行的各種遊戲也十分精通,玩起來遊刃有餘。
“ 大河百代,衆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隻女兒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還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環形山的女性。 代表作品 Representative works李清照 代表作品 李清照 代表作品 李清照 代表作品 李清照 代表作品
詞:《武陵春》、《醉花陰》、《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長門草青青》、《憶秦娥·臨高閣》、《多麗·小樓寒》、《好事近·風定落花深》、《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聲聲慢·尋尋覓覓》、《念奴嬌·蕭條庭院》、《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清平樂·年年雪裏》、《菩薩蠻·風柔日薄春尤早》、《減字木蘭花·浪淘沙簾外五更風》等。
詩:《浯溪中興碑詩》、《烏江》、《皇帝閣春帖子》、《釣臺》、《上樞密韓肖胄詩》等。
文:《金石錄序》、《詞論》、《打馬圖序》、《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啓》等。
重要詞集:
夏日絶句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點絳唇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欄幹,衹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點絳唇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浣溪沙
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瀋醉意先融,疏鐘己應晚來風。
瑞腦香消魂夢斷,闢寒金小髻鬟鬆,醒時空對燭花紅。
浣溪沙
小院閑窗春己深,重簾未捲影瀋瀋,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浣溪沙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瀋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鞦韆。
浣溪沙
髻子傷春慵更梳,晚風庭院落梅初,淡雲來往月疏疏,
玉鴨薫爐閑瑞腦,朱櫻鬥帳掩流蘇,通犀還解闢寒無。
浣溪沙:
綉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親香腮,眼波纔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首二句一作:"秀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訴衷情
夜來瀋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酒醒熏破春睡,夢斷不成歸。
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更挪殘蕊,更拈餘香,更得些時。
菩薩蠻
歸鴻聲斷殘雲碧,背窗雪落爐煙直。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
角聲催曉漏,曙色回牛鬥。春意看花難,西風留舊寒。
菩薩蠻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瀋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好事近
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後,正是傷春時節。
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鴂。
清平樂
年年雪裏,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憶秦娥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
斷香殘香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添字采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攤破浣溪沙
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風度精神如彥輔,大鮮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苦粗生。熏透愁人千裏夢,卻無情。
攤破浣溪沙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嚮人多醖藉,木犀花。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衹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涼生枕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舊時天氣舊時衣,衹有情懷不似、舊傢時!
怨王孫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鷓鴣天
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鷓鴣天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衹香留.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玉樓春 紅梅
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末?不知醖藉幾多時,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幹愁不倚。要來小看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小重山
春到長門春草青,紅梅些子破,未開勻。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臨江仙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雕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臨江仙 梅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春遲,為誰憔悴損芳姿。夜來清夢好,應是發南枝。
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濃香吹盡有誰知,暖風遲日也,別到杏花肥。
蝶戀花
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翦燈花弄。
蝶戀花 昌樂館寄姊妹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水又斷,瀟瀟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蝶戀花 上巳召親族
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裏插花花莫笑,可憐人似春將老。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纔下眉頭,卻上心頭。
漁傢傲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裏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漁傢傲
雪裏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沉緑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瑞鷓鴣 雙銀杏
風韻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為奴。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誰教並蒂連枝摘,醉後明皇倚太真。居士擘開真有意,要吟風味兩傢新。
念奴嬌 春情
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
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徵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
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欄幹慵倚。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遊春意!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
長壽樂
南昌生日,微寒應候,望日邊六葉,階蓂初秀。愛景欲挂扶桑,漏殘銀箭,杓回搖鬥。
慶高閎此際,掌上一顆明珠剖。有令容淑質,歸逢佳偶。到如今,晝錦滿堂貴胄。
榮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緑綬。更值棠棣連陰,虎符熊軾,夾河分守。
況青雲咫尺,朝暮入承明後。看彩衣爭獻,蘭羞玉酎。祝千齡,藉指鬆椿比壽。
行香子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
薄衣初試,緑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行香子 七夕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纔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孤雁兒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
瀋香煙斷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
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
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
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殢人嬌 後亭梅花開有感
玉瘦香濃,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
江樓楚館,雲間水遠。清晝永,憑欄翠簾低捲。
坐上客來,尊前酒滿,歌聲共水流雲斷。
南枝可插,更須頻剪,莫待西樓,數聲羌管。
滿庭芳
小閣藏春,閑窗銷晝,畫堂無限深幽。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鈎。
手種江梅更好,又何必、臨水登樓?無人到,寂寥恰似、何遜在楊州.
從來,如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揉。更誰傢橫笛,吹動濃愁?
莫恨香消玉減,須信道、掃跡難留。難言處,良窗淡月,疏影尚風流。
鳳凰臺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鈎。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慶清朝慢
禁幄低張,雕欄巧護,就中獨占殘春。
客華淡伫,綽約俱見天真。
待得群花過後,一番風露曉妝新。
妖嬈豔態,妒風笑月,長殢東君。
東城邊,南陌上,正日烘池館,競走香輪。
綺筵散日,誰人可繼芳塵?
更好明光宮殿,幾枝先近日邊勻,金尊倒,拚了盡燭,不管黃昏。
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拈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嚮、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多麗 詠白菊
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
恨瀟瀟、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
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愁眉。
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
微風起,清芬醖藉,不減酴醿。
漸秋闌,雪清玉瘦,嚮人無限依依。
似愁凝、漢阜解佩,似淚灑、紈扇題詩。
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
縱愛惜、不知從此,留得幾多時。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
瑞鷓鴣 雙銀杏
風韻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為奴。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誰教並蒂連枝摘,醉後明皇倚太真。居士擘開真有意,要吟風味兩傢新。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緑肥紅瘦。” 個人成就 Personal achievements李清照 个人成就 李清照 个人成就
文學貢獻
1、《詞論》
樂府聲詩並著,最盛於唐。開元、天寶間,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時新及第進士開宴麯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隱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慘沮,與同之宴所。曰:“表弟願與坐末。”衆皆不顧。既酒行樂作,歌者進,時曹元謙、念奴為冠,歌罷,衆皆咨嗟稱賞。名士忽指李曰:“請表弟歌。”衆皆哂,或有怒者。及轉喉發聲,歌一麯,衆皆泣下,羅拜曰:“此必李八郎也。” 自後鄭、衛之聲日熾,流靡之變日煩。已有《菩薩蠻》、《春光好》、《莎雞子》、《更漏子》、《浣溪沙》、《夢江南》、《漁父》等詞,不可遍舉。
五代幹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獨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樓吹徹玉笙寒”、“吹皺一池春水”之詞。語雖奇甚,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者也。
逮至本朝,禮樂文武大備,又涵養百餘年,始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於世。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又有張子野、宋子京兄弟、瀋唐、元絳、晁次膺輩繼出,雖時時有妙語,而破碎何足名傢。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者何耶?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且如近世所謂《聲聲慢》、《雨中花》、《喜遷鶯》,既押平聲韻,又押入聲韻;《玉樓春》本押平聲韻,又押上去聲,又押入聲。本押仄聲韻,如押上聲則協,如押入聲則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漢,若作一小歌詞,則人必絶倒,不可讀也。乃知別是一傢,知之者少。後晏叔原、賀方回、秦少遊、黃魯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無鋪敘;賀苦少典重;秦則專主情緻,而少故實,譬如貧傢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黃則尚故實,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價自減半矣。
李清照 在《詞論》中主張詞必須尚文雅,主情緻,協音律,不滿典重,苦少,故實,提出“詞,別是一傢”之說。
2、《金石錄》
又《金石錄》三十捲者何?趙侯德甫所著書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鐘、鼎、?#91;、鬲、盤、彝、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顯人晦士之事跡,凡見於金石刻者二千捲,皆是正訛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聖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者,皆載之。可謂多矣。嗚呼!自王涯、元載之禍,書畫與鬍椒無異;長輿、元凱之病,錢癖與傳癖何殊?名雖不同,其惑一也。
餘建中辛巳,始歸趙氏。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作禮部侍郎,候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後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綀,窮遐方絶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將,漸益堆積。丞相居政府,親舊或在館閣,多有亡詩、逸史、魯壁、汲塚所未見之書。遂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後或見古今名人書畫,三代奇器,亦復脫衣市易。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當時雖貴傢子弟,求二十萬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夫婦相嚮惋悵者數日。
後屏居鄉裏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傢。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捲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睏窮,而志不屈。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册。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出捲帙。或少損污,必懲責揩完塗改,不復嚮時之坦夷也。是欲求適意,而反取憀慄。餘性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綉之具。遇書史百傢,字不刓缺,本不訛謬者,輙市之,儲作副本。自來傢傳《周易》、《左氏傳》,故兩傢者流,文字最備。於是幾案羅列,枕席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至靖康丙午歲,侯守淄川,聞金寇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喪南來,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鎖書册什物,用屋十餘間,期明年春再具舟載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謂十餘屋者,已皆為煨燼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復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罷,具舟上蕪湖,入姑熟,將卜居贛水上。夏五月,至池陽,被旨知湖州,過闕上殿。遂駐傢池陽,獨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負擔捨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餘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衆。必不得已,先 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册捲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塗中奔馳,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書報臥病。餘驚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熱,必服寒藥,疾可憂。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裏。比至,果大服柴鬍、黃芩藥,瘧且痢,病危在膏肓。餘悲泣,倉皇不忍問後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絶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屨之意。葬畢,餘無所之。
朝廷已分遣六宮,又傳江當禁渡。時猶有書二萬卷,金石刻二千捲,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長物稱是。餘又大病,僅存喘息。事勢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從衛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鼕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盡委棄。所謂連艫渡江之書,又散為雲煙矣。獨餘少輕小捲軸書帖,寫本李、杜、韓、柳集,《世說》、《????鐵論》,漢唐石刻副本數十軸,三代鼎鼐十數事,南唐寫本書數篋,偶病中把玩,搬在臥內者,巋然獨存。
上江既不可往,又虜勢叵測,有弟迒,任勅局刪定官,遂往依之。到臺,臺守已遁;之剡,出睦,又棄衣被走黃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時駐蹕章安。從禦舟海道之溫,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紹興辛亥春三月,復赴越;壬子,又赴杭。先侯疾亟時,有張飛卿學士,攜玉壺過視侯,便攜去,其實珉也。不知何人傳道,遂妄言有頒金之語,或傳亦有密論列者。餘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盡將傢中所有銅器等物,欲赴外庭投進。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傢中,並寫本書寄剡,後官軍收叛卒取去,聞盡入故李將軍傢。所謂巋然獨存者,無慮十去五六矣。惟有書畫硯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臥榻下,手自開闔。在會稽,卜居士民鐘氏捨。忽一夕,穴壁負五簏去。餘悲慟不已,重立賞收贖。後二日,鄰人鐘復皓出十八軸求賞,故知其盜不遠矣。萬計求之,其餘遂不可出,今知盡為吳說運使賤價得之。所謂巋然獨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殘零,不成部帙書册三數種。平平書帖,猶復愛惜如護頭目,何愚也耶!
今日忽閱此書,如見故人。因憶侯在東萊靜治堂,裝捲初就,蕓簽縹帶,束十捲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輙校勘二捲,題跋一捲。此二千捲,有題跋者五百二捲耳。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蕭繹江陵陷沒,不惜國亡而毀裂書畫;楊廣江都傾覆,不悲身死而復取圖書。豈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歟?或者天意以餘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耶?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
嗚呼,餘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鬍足道。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後世好古博雅者之戒雲。紹興二年、玄?#93;歲壯月朔甲寅,易安室題。
——《金石錄後序》
3、易安體
李清照 的詞獨具一傢風貌,被後人稱為“易安體”。
李詞有兩大特點,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經歷寫詞,塑造了前所未有的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從而擴大了傳統 婉約詞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內涵;二是善於從書面語言和日常口語裏提煉出生動曉暢的語言,善於運用白描和鋪敘手法,構成渾然一體的境界。
藝術特徵
李清照 的詞可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詞主要描寫傷春怨別和閨閣生活的題材,表現了女詞人多情善感的個性。如《如夢令》描寫惜春憐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緑肥紅瘦。”
另一首 :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她因趙明誠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別詞,更是情意深摯,別具一格。如《醉花陰》描寫女詞人在“佳節又重陽”時,倍感孤寂,於是以黃花自喻說: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她的構思新穎,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傢代言體怨詞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篇抒發詞人盼望丈夫來信的心情: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纔下眉頭 卻上心頭 ”
後期的詞則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濃重傷情調,從而表達了她對故國、舊事的深情眷戀。如 《聲聲慢》上片表現詞人“尋尋覓覓”,又無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環境中獨自傷心的神態。下片觸景生情、悲秋自憐:“滿地黃 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全詞語言簡明、節奏急促,情調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樂》由“元宵佳節”引起感傷,追懷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篇寫到: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
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
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嚮.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全詞流露出對國傢變故、昔樂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後來宋末詞人劉晨翁讀此詞,不禁“為之淚下”。
一般說來,李清照 早期的作品特色在於芳馨俊逸,表現出了婦女敏銳纖細的感覺,而且在表達方面往往用白描之筆,真切而且自然。至於其晚期的作品,則可以分為兩種成就:一種仍保有前期的婦女的敏銳纖細的感覺,衹不過在意境上較早期作品顯得沉鬱悲涼了,如《南歌子》的“天上星河轉”一首可以為代表;又一種則突破了婦女的情意和感覺的限製,而在意境上達到了非常健舉超逸的境界,如《漁傢傲》。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裏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全篇用了象徵手法,過去她寫情寫景都相當寫實,這首詞卻又了突破,無論意象和情意都進入了一種非常高遠的境界,而且意象和情意結合得恰到好處,這種成就是值得註意的。
李清照 晚期有一種“豪健和飄舉”的精神,雖然此類作品多已散佚,但還有她的詩為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高宗遷都臨安後就想苟且偏安一隅,早已沒有收復國土的大志了。李清照 的這首詩,真可以使那些苟且偏安的人慚愧。
另一首詩有“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裏,但願相將度淮水”之句,表示自己仰慕花木蘭可以拿起武器從軍殺敵,說這纔是真正的好女子。可是自己年紀已大,無法上千裏之外去殺敵,但仍願保留最後的願望,有一天希望能見到南渡的人結伴渡過水,回到北方。這些句子都可見出李清照 的豪氣。 n.: Li Qingzhao 易安居士 詩詞 文學 金華 建築 古代建築 聲聲慢 成語詞典 宋代詩詞 詩歌 古典文學 楊萬裏 詞牌 宋代 詞牌名 古典 賞析 宋詞 更多結果...
李清照集 李清照約 宋李清照 李清照居士 李清照正傳 李清照故居 李清照銀幣 李清照詞句 李清照全集 李清照詩詞選 李清照詞鑒賞 李清照紀念堂 李清照詞全集 李清照紀念館 女詞人李清照 李清照詞賞讀 李清照中文網 李清照的傳說 轉角遇見李清照 李清照全集評註 康震評說李清照 漱玉詞宋李清照 纔女解秘李清照 李清照詞論新解 李清照詩詞文選評 宋李清照撰漱玉詞 清崔錯繪李清照像 清薑埂李清照小像 李清照《詞論》新解 李清照(1084-約1155) 纔女風流:從李清照 到柳如是 纔女風流-從李清照 到柳如是 莫道不銷魂:百傢講壇—解讀李清照 莫道不銷魂百傢講壇解讀李清照 纔女解秘李清照 :莫道不銷魂 集部第冊漱玉詞一捲補遺一捲附錄一捲宋李清照 撰影印清光緒王鵬運輯刻四印齋所刻詞本 纔女解秘李清照 莫道不銷魂
榮耀 從來 到如今 雁字回時 元宵佳節 風鬟霜鬢 簾捲西風 香車寶馬 冷冷清清 月滿西樓 牽牛織女 欲說還休 休休 木犀花 花自飄零水自流 卻上心頭 淡雲來往月疏疏 人間天上 雲階月地 人比黃花瘦 朗月清風 說不盡 點點滴滴 夜何其 柳眼梅腮 凄凄惶惶 聞天語 薄霧濃雲愁永晝 常記溪亭日暮 落日熔金 尋尋覓覓 昨夜雨疏風驟 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 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 晚來風急 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愁字了得 無情風雨 庭院深深深幾許 黃昏院落 香冷金猊 被翻紅浪 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 日上簾鈎 生怕離懷別苦 非幹病酒 不是悲秋 千萬遍陽關 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 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