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源
目錄
No. 1
  李根源(1879-1965) 字印泉,又字養溪、雪生,號麯石,別署高黎貢山人,祖籍山東益都(今山東青州),生于云南騰越(今雲南騰衝)。近代名士、國民黨元老。光緒二十四年(1898)中秀纔,二十九年(1903)入昆明高等學堂。次年留學日本,學習陸軍軍事,先後畢業於振武學堂與士官學校。光緒三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會,宣統元年(1909)回國,任雲南講武堂監督兼步兵科教官,旋升總辦。武昌起義後,與蔡鍔等發動新軍響應,成立大漢軍政府,任軍政總長兼參議院院長,繼任雲南陸軍第二師師長兼國民軍總統。後參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凱稱帝活動和“護法”鬥爭等革命運動。
  1923年,因反對曹錕賄選總統,李根源退出政壇,隱居吳中。“吳淞戰事”起,與張仲仁等撫傷救民,收斂大批陣亡將士遺骸,葬於藏書五峰山與馬崗山。1926年春夏時,遊遍橫山、堯峰、臯峰、穹窿、鄧尉、天池、漁洋、支硎、天平、靈岩、陽山諸山,《吳縣志》書影摩崖題刻訪古探幽,歷時3月,撰成《吳郡西山訪古記》一書。次年葬母親闕氏於藏書小王山,建闕塋精捨,經營“鬆海”十景。1931年,擔任《吳縣志》總纂,並撰塚墓、金石捲。同時,擔任吳中保墓會會長,還創辦“善人橋農村改進會”、闕塋小學、成人學校,鑿井築路,緑化山嶺,深為鄉民稱頌。1936年,為營救“七君子”而奔走。抗日戰爭爆發後,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與張仲仁等倡議組織老子軍。不久離蘇去內地。
  從1932年到1945年,李根源曾先後4次為英勇犧牲的抗日將士建造英雄塚,披麻送國殤。
  “霜冷靈岩路,披麻送國殤。萬人爭負土,烈骨滿山香。”這是李根源在1932年寫的一首題為《奉安東戰場陣亡將士忠骸》的五絶。
  第一次是1932年4月朔日,在蘇州城西15多公裏的吳縣藏書鄉善人橋北馬山麓。1932年初,日本侵略者繼1931年九一八事變武裝侵占我東北三省後,又妄圖侵占我東南沿海地區。他們派其所謂的“和尚”與我三友實業社的工友打架,製造禍端,藉詞挑釁,為他們進攻上海製造一係列事件作為藉口,嚮國民黨上海市政府提出“抗議”和無理要求,並不斷增兵上海。27日,日本侵略者佈置就緒,便嚮國民黨政府提出最後通牒,限48小時答復。由於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上海市政府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威嚇壓力下,完全屈服。28日晚上,日方又無理要中國軍隊撤出閘北,不等答復就嚮閘北發動進攻。當時,駐守上海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將士(總指揮蔣光鼐、軍長兼副總指揮蔡廷鍇)未接到抵抗的命令,但在暴敵侵凌下,激於民族義憤,奮起抵抗,開始了舉世聞名的淞滬抗戰,在這場歷時一個多月的孤軍奮戰中,日軍受到沉重打擊,迫使敵軍四易司令,死傷萬餘人。而十九路軍兵無後繼,補給艱難,陷入危局。當時,退隱藏鄉小王山的李根源先生再也不忍袖手旁觀,他老驥伏櫪,拍案而起,為抗日保國,重新披挂上陣。滬戰一結束,他即獻出善人橋北馬崗山麓的一塊墓地,並由他發起,帶領愛國人士將犧牲在淞滬抗戰中的這78名烈士安葬於馬崗山麓,命為“英雄塚”。“英雄塚”坐西嚮東,封土高1.5米,墓的左右側矗立石碑兩塊。陽碑陰刻“英雄塚”4字,為李根源所題。其旁有碑記雲:“中華民國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陷我遼東三省。明年一月二十八日,復犯我上海,我十九路軍、第五軍與之浴血鏖戰,至三月一日援兵不至,日寇潛渡瀏河,我軍腹背受敵,二日全軍退昆山。是役也,戰死者萬餘人。舁葬於蘇州善人橋馬崗山者七十八人,著姓氏於碑。題曰:英雄塚。中華民國二十二日四月朔日。騰衝李根源題書。”陰碑鎸刻鄭偉業書抗日陣亡戰士王得勝、梁林等78人姓名。另一碑,由張治中將軍著文:“李印泉先生在蘇集前第十九路軍及我第五軍上海抗日一役殉國將士骸骨,凡七十八具,葬於馬崗山之麓,命名為英雄塚。以治中曾忝附斯役屬題。自維當時製敵無術,書此不覺愧悲交集,淚下如綆矣。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前第五軍軍長張治中”。並於碑上題:“氣作山河”4個徑尺大字。碑之陰鎸刻着奉化俞濟時篆書和北路軍第四路軍、第三縱隊指揮官、陸軍第八十七師師長王敬久楷書題記各一段。營葬烈士那天,李根源手執撣紼,走在隊伍的最前列,心情極為悲忿。
  第二次是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寇再次嚮我國發動了全面性大規模進攻,不久於八一三又進攻上海。李根源再次與蘇州愛國紳耆做好後方供應工作,組織紅十字會赴前方搶救傷員,殯殮忠骸。這次仍是運往蘇州藏書善人橋“英雄塚”安葬,共1200多具。由於營葬較前緊張匆促,所以有些烈士的遺體衹能合棺埋葬。
  因為“英雄塚”墓地局限,難以全部安葬,於是,李根源衹得重新籌劃墓地。他的義舉得到了陳文肅公(仁錫)後裔的無私支持,捐其靈岩山下石碼頭硯山祖塋地40餘畝,作續葬陣亡將士忠骸之所。李根源相地規劃畢,即於11月5日,躬親運送陣亡將士忠骸82棺(營長4人,連排長多人)至硯山,率鄉民學生近萬人,披麻致祭,負土安葬。同時寫下了那首催人淚下的五絶。該處墓地沿稱“小山頭”。當地鄉民統稱打仗身亡的將士為“傷兵”,故而該山墓葬抗日無名英雄後改稱為“傷兵墳山”。據當地老人回憶,當時(民國26年11月)落葬時,棺材內外都沒用石灰,兩棺上下相疊,成行排列為長方體,用泥土把棺材堆埋成丘,周圍用石頭砌築,鑲嵌水泥。整個無名英雄墓墓地呈長方體,長約30米,寬約4米,高2米。1943年,畫傢徐悲鴻先生在重慶讀到李根源作的上述那首五絶,聞知李根源在蘇州兩次披麻為抗日陣亡將士送葬的事變後,深為感動,當即補繪《國殤圖》畫捲。圖中繪李根源執紼走在送葬隊伍的前列,滿懷悲憤,栩栩如生。徐悲鴻先生在圖上題:“三二年六月十六日,在化竜橋為李印泉先生造像,國殤中執紼者像。”他把作畫的時間、地點和動機都寫得十分清楚。這個畫捲是徐悲鴻先生得意之作。可惜這幅畫捲散佚不全,現僅存李根源的畫像,陳列於北京徐悲鴻紀念館中。
  第三次是1942年夏,英勇犧牲在緬甸抗日前綫的二○○師師長戴安瀾之靈柩運送回國,抵騰衝,繞道怒江上遊,然後交八十八師接運過江,到漕澗,舉辦隆重的公祭儀式。時為雲貴監察使的李根源親自主持了迎接戴師長靈樞的公祭儀式,並同時嚮雲南保山至安寧各縣發出通電,令各縣長率民衆“敬謹郊迎,公祭忠烈”的電文。
  第四次是1945年初,抗戰勝利,李根源辭去了雲貴監察使之職,回到家乡雲南騰衝,即積極倡導修建騰衝國殤墓園。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國殤墓園完工了。園中建了忠烈祠、紀念塔、紀念碑。國民黨要人蔣介石、於右任、何應欽、衛立煌及二十集團軍將領都題了詞。騰衝抗戰中犧牲的軍隊官兵和民工的名字,都刻在了碑上。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等職。1965年病逝於北京,骨灰安葬於藏書小王山。今小王山闢有李根源紀念館。 遺著有《麯石文錄》《麯石詩錄》《雪生年錄》等。
包含詞
李根源故居李根源故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