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漢族,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1957年2月生於安徽,1978-1984年為中國科技大學等離子體物理專業本科生和碩士生,1985-1988年為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所博士生。1989-1992年、1996-1997年先後在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做博士後和客座研究員。1992-1997年在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所,曾任副研究員、副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7年任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係主任、校長助理、國傢同步輻射實驗室理事會副理事長。2003年7月起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2005年3月起兼任中科院基礎等離子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
長期從事等離子體物理與受控熱核聚變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磁流體不穩定性和等離子體輸運的研究中取得一些創新性成果,改正了英國權威學者創立的環耦合撕裂模理論,被他們認為“揭示了其理論中的錯誤”。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主持撰寫了“十五”國傢級規劃教材《等離子體物理學》。
1995年獲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998年獲延續資助。1996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奬1項(第1完成人)、入選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第1、2層次人選。1999年當選安徽省十大傑出教師並獲五一勞動奬章。
社會兼職:中國物理學會等離子體物理分會主任,中國核學會理事暨學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安徽省核學會理事長,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盟(IUPAP)等離子體物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理論物理專款學術領導小組成員,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數理科學部專傢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傢863高技術計劃專題專傢組成員,«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副主編,«Nuclear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編委。
現任中國科學院基礎建設局局長。
近期發表的文章
D. Li, “New Coulomb logarithm and its effects to Fokker-Planck equation, relaxation times and cross-field transport in fusion plasma”. Nucl. Fusion 41, 631 - 635,
D. Li, “Instability criterion of tearing modes for arbitrary magnetic shear configuration”, Phys. Plasmas 5, 1231-1238,
Y.B. Chang, D. Li, “Normal approach to linearized Fokker-Planck equation for inverse-square force”, Phys. Rev. E 53, 3999-4006,
D. Li, “A new algebraic growth of nonlinear tearing mode”, Phys. Plasmas 2, 3275 - 3281,
D. Li, C.B. Wang, “Influence of poloidal rotation on the toroidally coupled tearing mode”, Phys. Plasmas 2, 1026 - 1028,
D. Li, “Comment on ‘Stability of coupled tearing mode and twisting modes in tokamak’ [Phys. Plasmas 1, 3308 (1994)] ”, Phys. Plasmas 2, 3923 - 3924,
D. Li, Y.P. Huo, “Nonlinear coupling of disparate helical tearing modes”, Phys. Plasmas 1, 315 - 320,
D. Li, Y.P. Huo, “Toroidal coupling of disparate helical tearing modes”, Phys. Fluids B5, 3737 - 37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