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杉樹的木材。 |
|
shān mù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
裸子植物,杉科。常緑喬木樹種;樹冠高大,尖塔形;株高可達35米,胸徑可達2米以上。樹皮灰褐色,縱嚮淺裂,易剝成長條狀,大枝平展;內皮紅褐色;小枝對生或輪生。邊材淺黃褐色,心材淺紅褐至暗紅褐色。葉披針形,革質,長2.5-6.5釐米,先端急尖,下面沿中脈兩側有白色氣孔帶。球果卵圓形,長2.5-5釐米,徑3-4釐米;苞鱗三角狀卵形,先端刺狀尖頭;種鱗小,先端3裂,腹面生3粒種子。
本種分佈於秦嶺以南,海拔2000米以下山坡和丘陵常見樹種。是我國重要的材用樹種之一。
杉木樹幹通直,高大,木材紋理直,材質輕軟,結構細緻,不開裂,耐腐蝕,為優良用材,是我國南方資源最豐富的木材樹種之一。
杉木生長迅速,作為速生林已被大面積造林。
【別名】杉、杉樹、正杉、刺杉、天蜈蚣、千把刀
【來源】為杉科杉屬植物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以根、樹皮、球果、木材、葉和杉節入藥。四季可采,鮮用或曬幹備用。
【性味歸經】辛,微溫。
【功能主治】祛風止痛,散瘀止血。用於慢性氣管炎,胃痛,風濕關節痛;外用治跌打損傷,燒燙傷,外傷出血,過敏性皮炎。
【用法用量】根、皮,均為0.5~1兩,球果1~3兩;外用適量,皮研粉外敷,或皮葉煎水洗,燒燙傷用杉木炭研粉調油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杉木播種育苗技術
播種
播種前要精選種子和消毒。種子消毒可用0.5%的高錳酸鉀或1%漂白粉液浸30分鐘,或用0.15%—0.3%的福爾馬林液浸15分鐘,倒去藥液,封蓋一小時後播種。播種季節以驚蟄到春分為宜。播種方法以條播為好,即按18cm—25cm的距離開溝,溝深1cm,寬2 cm—3 cm左右,將溝用木板壓實,把種子均勻撒在溝中,每畝播種子10公斤左右,然後再用細土覆蓋種子,厚度以不見種子為宜,覆土後再蓋草。
管理
播種後約一個月,種子先後發芽出土,就要分次揭去蓋草,每一次揭去三分之一左右,隔3—5天再去揭去三分之一,3—5天後再揭去三分之一。揭苗後應采取遮蔭措施,透光度保持30%—40%,立秋後應適時拆去遮蔭棚。剛出土的幼苗要註意防治杉木猝倒病。
杉木猝倒病防治,用1%—2%有硫酸亞鐵溶液,每畝噴灑150斤,連續噴灑4次—7次,每隔7天一次。每次噴灑完後要立即用清水清洗幼苗,以防幼苗産生藥害。也可用0.3%漂白粉、1%波爾多液或0.1%—0.5%敵剋鬆噴灑苗木。
杉苗全部出土後要及時除草鬆土,整個苗期要除草8次—10次,同時要適時追施速效性肥料,雨後及時清溝排漬,幹旱季節及時澆水和抗旱保苗,並分次做好間苗工作。
杉苗達到二級苗以上壯苗的標準是:莖直而粗,頂芽飽滿(菊花頭),針葉紫紅或灰緑,充分木質化,根係發達,側須根較多無損傷。苗高大於16cm,根徑大於0.3cm,根係長大於15cm,大於5cm的側根數在10條以上。 |
|
杉木
(《唐本草》)
【異名】杉材(《本草經集註》)。
【來源】為杉科植物杉的心材及樹枝。
【植物形態】杉(《南方草木狀》),又名:柀(《爾雅》),沙木、檠木(《綱目》),沙樹、正杉、正木、刺杉、廣葉杉、泡杉。
常緑喬木,高20~25米,有尖塔形的樹冠。外皮鱗片狀,淡褐色,內皮紅色;枝平伸,短而廣展。葉綫狀披針形,長2.5~6釐米,先端銳漸尖,基部下延於枝上而扭轉,邊緣有細鋸齒,上面光緑,下面有闊白粉帶2條。花單性,同株;雄花序圓柱狀,基部有覆瓦狀鱗片數枚,每花由多數雄蕊組成,每1雄蕊有3個倒垂、1室的花藥,生於鱗片狀的藥隔的下緣;雌花單生或3~4朵簇生枝梢,球狀,每1鱗片有倒垂的胚珠3顆。球果圓卵形,長2.5~5釐米,鱗片革質,淡褐色,頂銳尖。種子有狹翅。花期春夏。
我國東南部、中部和西南部均有分佈。
本植物的根(杉木根)、樹皮(杉皮)、枝幹結節(杉木節)、葉(杉葉)、種子(杉子)及木材中的油脂(杉木油)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木材、枝葉均含揮發油,油的主要成分為雪鬆醇等。
【性味】辛,微溫。
①《別錄》:"微溫,無毒。"
②《日華子本草》:"味辛。"
③《本草匯言》:"辛苦,氣溫,無毒。"
【歸經】入脾、胃經。
①《本草經疏》:"入足陽明經。"
②《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經。"
【功用主治】闢穢,止痛,散濕毒,下逆氣。治漆瘡,風濕毒瘡,腳氣,奔豚,心腹脹痛。
①《別錄》:"主療漆瘡。"
②《唐本草》:"水煮汁,浸捋腳氣腫滿;服之療心腹脹痛,去惡氣。"
③《日華子本草》:"治風毒奔豚,霍亂上氣,煎湯服並淋洗。"
④《本草蒙筌》:"煎服主心腹脹痛,及卒暴心痛;淋洗療風疹癢瘡。"
⑤《本經逢原》:"薄片煮湯,熏洗臁瘡。"
⑥《嶺南採藥錄》:"煅灰,治聲嘶喉痛,跌打駁骨。"
⑦《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枝:順氣,消腹腫,痰滯。治肺癰,小兒陰腫。"
【用法與用量】外用:煎水熏洗或燒存性研末調敷。內服:煎湯,1~2兩;或煅存性研末。
【宜忌】《本草從新》:"稍挾虛者忌用。"
【選方】①治遍身風濕毒瘡,或癢或痛,或幹或濕:真杉木片八兩。煎湯浸洗。(《本草匯言》)
②治小兒陰腫赤痛,日夜啼叫,數日退皮,愈而復作:老杉木燒灰,入膩粉,清油調敷。(《世醫得效方》)
③治腳氣,腫硬疼痛:蓖麻葉半斤,水葓一斤,杉木半斤,川椒三合,柳蠹蚛半斤,蒴藋一斤,白楊樹皮半斤。上藥,細銼和勻。每用藥半斤,以水三鬥,煮取二鬥,去滓,看冷暖,用蘸腳。每蘸了,如有汗出,切宜避風。(《聖惠方》淋蘸方)
④治奔琢瘕疝衝築,脹悶疼痛:真杉木片二兩,吳茱萸,青皮、小茴香、橘核各八錢,幹薑五錢。煎汁飲。(《聖惠方》)
⑤治平人無故腹脹,卒然成蠱:真杉木片二兩,牛膝、木瓜、檳榔各一兩。煮湯淋洗,三、四次。(《本草匯言》)
⑥治霍亂:黃杉木劈開作片一握,以水濃煎一盞,服之。(《鬥門方》)
⑦治肺塑失音,杉木燒灰,入碗中,以小碗覆之,用湯淋下,去碗飲水,不愈再作,音出乃止。(《瀕湖集簡方》)
⑧治陽痿:幹杉木樁五錢(杉木放水中浸泡,越久越好),豬腳三至四兩。用清水約1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日分二次溫服,豬禦可一次吃完。(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臨床應用】治療燒傷
取杉木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用花生油或麻油調成糊狀外敷,每日1次。治療輕度燒傷20例,均在1周左右治愈,且不留疤痕。 |
|
常緑喬木,樹高可達30~40米, 胸徑可達2~3米。從幼苗到大樹單軸分枝,主幹通直圓滿。側枝輪生,嚮外橫展,幼樹冠尖塔形,大樹樹冠圓錐形。葉蠃旋狀互生,側枝之葉基部扭成2列,綫狀披針形,先端尖而稍硬,長3~6釐米,邊緣有細齒,上面中脈兩側的氣孔綫較下面的為少。雄球花簇生枝頂;雌球花單生,或2~3朵簇生枝頂,卵圓形,苞鱗與珠鱗結合而生,苞鱗大,珠鱗先端3裂,腹面具3胚珠。球果近球形或圓卵形,長2.5~5釐米,徑3~5釐米,苞鱗大,革質,扁平,三角狀寬卵形,先端尖,邊緣有細齒,宿存;種鱗形小,較種子短,生於苞鱗腹面下部,每種鱗具3枚扁平種子;種子扁平,長6-8毫米,褐色,兩側有窄翅,子葉2枚。 |
|
杉木是我國分佈較廣的用材樹種,東至浙江、福建沿海山地及臺灣山區,西至雲南東部、四川盆地西緣及安寧河流域,南自廣東中部和廣西中南部,北至秦嶺南麓、桐柏山、大別山。在這個範圍內有大面積的杉木人工純林,也與馬尾鬆、毛竹及其它闊葉樹種組成的混交林。杉木垂直分佈的上限因風土不同而有差異,如在大別山區為海拔700m以下,福建山區1000m以下,大理2500m以下。我省主要主要分佈在800以下的丘陵山地。整個杉木分佈區可分為 3個帶。北帶相當於植被區劃的北亞熱帶,屬杉木分佈的北部邊緣;在適宜的立地條件下,20年生杉木林年平均生長量每公頃可達6.0~7.5立方米。中帶相當於中亞熱帶,其東部和中部都是杉木的中心産區,如貴州東南部、 湖南西南部、廣西北部、廣東北部、江西南部、福建北部、浙江南部等是歷史上杉木的著名産地,20年生的林分平均年生長量每公頃可達9~11立方米,而一些小面積豐産林,則可達15~30立方米。南帶相當於南亞熱帶,屬杉木分佈的南部邊緣。這裏杉木生長較差,每公頃衹4~8立方米。與杉木同屬的另一個種稱臺灣杉木(C.konishii),分佈於中國臺灣。 |
|
杉木分佈區內的年平均溫度為15~20℃,1月平均溫度1~2℃,極端最低溫度-17℃,極端最高溫度40℃,年降水量800~2000毫米。但杉木生長最適宜的氣候條件為:年平均氣溫16~19℃,極端最低氣溫-9℃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300~1800毫米,且需分配均勻,無旱季或旱季不超過3個月。杉木較喜光,但幼時稍能耐側方蔽蔭。 對土壤的要求較高,最適宜肥沃、深厚、疏鬆、排水良好的土壤,而嫌土壤瘠薄、板結及排水不良。産區主要土類為黃壤、紅壤在邊緣地區為黃棕壤、磚紅壤性紅壤等,以黃壤條件較好。由酸性和中性基岩,特別是由板岩、頁岩、沙頁岩、片麻岩、花崗岩或由坡積、崩積母質發育來的土壤,衹要富含腐殖質、深厚、濕潤而排水良好,均屬上等土壤條件。礦岩類、碳酸????岩類及殘積母質發育來的土壤,因土壤淺薄及保水保肥能力弱,第四紀紅粘土、下蜀係黃土等因缺少有機質、土壤粘重板結,均不適於杉木生長。從局部地形看,山窪、𠔌地及陰坡等地方,一般日照短,濕度大,溫差小,風力弱,土壤深厚肥沃,是杉木生長的適宜環境;而山脊、山坡的上部、陽坡,因日照長,溫差大,濕度小,風力強,土壤肥力低,杉木生長差。從較大範圍的地形而言,連綿的群山和丘陵與孤山相比,前者氣候較濕潤,土壤也較肥沃,更適合於杉木生長。中國一些著名的杉木産區,和杉木的一些高産林分,幾乎都分佈於群山山地,如南嶺山地、雪峰山區等。 杉木的耐寒性大於其耐旱力。故對杉木生長和分佈起限製作用的主要因素首先是水濕條件,其次纔是溫度條件。杉木為速生樹種之一。 |
|
孤立木一般 4~7年、林木遲至7~10年以後開花結實,20~35年結實量最大,種子質量最好。每年3月開花,10~11月球果成熟。每1~4年有一個種子豐年。主幹端直,頂端優勢明顯。樹幹生長甚速,在其速生階段(4~15年),樹高年生長量可達100~150釐米以上,直徑1~2釐米以上。20~30年可采伐利用;個別速生豐産林15年即可成材。每年3~4月抽枝發葉,至11~12月結束生長。主梢生長在一年中有兩次高峰,第1次5~6月,第2次9~10月。直徑生長也有兩次高峰,與樹高生長大體一致。樹幹的形狀取决於立地條件及林分密度。立地條件差及稀疏林木或孤立木的樹幹較粗矮尖削;而立地條件好、林分較密的樹幹修直圓滿。萌芽能力很強,從苗期開始,即以根頸部分發生萌蘖,抽出新條,幼樹尤為明顯,常形成多幹叢生。采伐後的伐根能萌發大量新條,萌芽更新可以持續2~3代。杉木為淺根性樹種,無明顯主根,側根發達,再生能力強,但穿透力弱。成年林木根係可深達2米,水平根幅大於樹冠1倍左右。林分生長發育可分4個階段:①幼樹階段(2~4年生):栽後一二年為恢復期,而後根係大量分生,主梢生長逐漸旺盛,樹冠開始擴展,初具樹形。②速生階段(5~15年生):樹高直徑生長進入旺盛時期,根係嚮深度和廣度發展,幼林開始鬱閉,林木間産生爭奪肥、水、光的矛盾,出現自然整枝(林木)和分化。③幹材階段(15~20年生):材積生長迅速,心材比例增加,樹高直徑生長減慢,自然整枝強烈,被壓木大量出現並被淘汰,顯現出空間與營養面積不足。④成熟階段(25~30年生):樹高生長下降,材積生長趨於平穩而達到數量成熟,心材比例顯著增加,材質緻密堅實,此時即可采伐利用。 |
|
【別名】杉、杉樹、正杉、刺杉、天蜈蚣、千把刀
【來源】為杉科杉屬植物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以根、樹皮、球果、木材、葉和杉節入藥。四季可采,鮮用或曬幹備用。
【性味歸經】辛,微溫。
【功能主治】祛風止痛,散瘀止血。用於慢性氣管炎,胃痛,風濕關節痛;外用治跌打損傷,燒燙傷,外傷出血,過敏性皮炎。
【用法用量】根、皮,均為0.5~1兩,球果1~3兩;外用適量,皮研粉外敷,或皮葉煎水洗,燒燙傷用杉木炭研粉調油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杉木播種育苗技術播種
播種前要精選種子和消毒。種子消毒可用0.5%的高錳酸鉀或1%漂白粉液浸30分鐘,或用0.15%—0.3%的福爾馬林液浸15分鐘,倒去藥液,封蓋一小時後播種。播種季節以驚蟄到春分為宜。播種方法以條播為好,即按18cm—25cm的距離開溝,溝深1cm,寬2 cm—3 cm左右,將溝用木板壓實,把種子均勻撒在溝中,每畝播種子10公斤左右,然後再用細土覆蓋種子,厚度以不見種子為宜,覆土後再蓋草。
管理
播種後約一個月,種子先後發芽出土,就要分次揭去蓋草,每一次揭去三分之一左右,隔3—5天再去揭去三分之一,3—5天後再揭去三分之一。揭苗後應采取遮蔭措施,透光度保持30%—40%,立秋後應適時拆去遮蔭棚。剛出土的幼苗要註意防治杉木猝倒病。
杉木猝倒病防治,用1%—2%有硫酸亞鐵溶液,每畝噴灑150斤,連續噴灑4次—7次,每隔7天一次。每次噴灑完後要立即用清水清洗幼苗,以防幼苗産生藥害。也可用0.3%漂白粉、1%波爾多液或0.1%—0.5%敵剋鬆噴灑苗木。
杉苗全部出土後要及時除草鬆土,整個苗期要除草8次—10次,同時要適時追施速效性肥料,雨後及時清溝排漬,幹旱季節及時澆水和抗旱保苗,並分次做好間苗工作。
杉苗達到二級苗以上壯苗的標準是:莖直而粗,頂芽飽滿(菊花頭),針葉紫紅或灰緑,充分木質化,根係發達,側須根較多無損傷。苗高大於16cm,根徑大於0.3cm,根係長大於15cm,大於5cm的側根數在10條以上。
杉木品種
水杉(大豐杉木基地)
池杉(????城濕地池杉種植基地)
中山杉(南京中山杉植物基地)
冷杉(遼寧林場)
落羽杉||(落羽杉培育基地) |
|
杉木介紹
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科屬:
杉科
別名:
形態特徵:
杉木為常緑喬木,樹冠呈尖塔形。葉蠃旋狀排列,披針形,綫狀披針形。球果1-3個集生枝頂,苞鱗大,與珠鱗合生。杉木是華南主要材用樹種,亦是裸子植物重要樹種之一。
分佈與習性:
長江中下遊至華南,中性,喜溫濕氣候及酸性土,速生
繁殖與栽培:
暫無
應用:
樹冠圓錐形:園景樹,造林緑化 |
|
shamu
杉木
Cunnin□hamia lanceolata
杉科(Taxodiaceae)杉木屬常緑喬木。 又名刺杉、沙木。杉木屬有22栽培變種,主産中國。越南也有分佈。
中國栽培和利用杉木的歷史悠久。公元前2世紀《爾雅·釋木》記載有“□,□”。東晉郭璞註:“□似鬆,生江南,可以為船及棺材,作柱埋之不腐。”□(音衫),通“杉”,在唐、宋時,已用“杉”字。
形態特徵 樹高可達30~40米, 胸徑可達2~3米。從幼苗到大樹單軸分枝,主幹通直圓滿。側枝輪生,嚮外橫展,幼樹冠尖塔形,大樹樹冠圓錐形。葉蠃旋狀互生,側枝之葉基部扭成2列,綫狀披針形,先端尖而稍硬。雄球花簇生枝頂;雌球花單生,或2~3朵簇生枝頂。球果近球形或圓卵形,長2.5~5釐米,徑3~5釐米,苞鱗大,革質,宿存。種鱗較種子短,每種鱗具3枚扁平種子,兩側有窄翅,子葉2枚(見圖)。
地理分佈 杉木分佈遍及中國整個亞熱帶,栽培區域達16個省(自治區)。東自浙江、福建及臺灣山區,西至雲南、四川盆地西緣及安寧河流域,南自廣東中部和廣西中南部,北至秦嶺南麓、桐柏山、大別山,約相當於東經102°~122°、北緯22°~34°之間的廣大地區都有分佈。杉木垂直分佈的幅度隨緯度和地形而變化。中心産區主要分佈於海拔800~1000米以下丘陵山地;南部和西部山區(或高原)的分佈較高,在峨眉山達海拔1800米,雲南東部會澤達海拔2900米;東部及北部的分佈較低,一般在海拔600~800米以下,個別地區則可達到1000米左右。
整個杉木分佈區可分為 3個帶。北帶相當於植被區劃的北亞熱帶,屬杉木分佈的北部邊緣;在適宜的立地條件下,20年生杉木林年平均生長量每公頃可達6.0~7.5 立方米。中帶相當於中亞熱帶,其東部和中部都是杉木的中心産區,如貴州東南部、 湖南西南部、廣西北部、廣東北部、江西南部、福建北部、浙江南部等是歷史上杉木的著名産地,20年生的林分平均年生長量每公頃可達9~11立方米,而一些小面積豐産林,則可達15~30立方米。 南帶相當於南亞熱帶,屬杉木分佈的南部邊緣。這裏杉木生長較差,每公頃衹4~8立方米。
與杉木同屬的另一個種稱臺灣杉木(C.konishii),分佈於中國臺灣。
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杉木分佈區內的年平均溫度為15~20℃,1月平均溫度1~2℃,極端最低溫度-17℃,極端最高溫度40℃,年降水量800~2000毫米。但杉木生長最適宜的氣候條件為:年平均氣溫16~19℃,極端最低氣溫-9℃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300~1800毫米,且需分配均勻,無旱季或旱季不超過3個月。杉木較喜光,但幼時稍能耐側方蔽蔭。 對土壤的要求較高,最適宜肥沃、深厚、疏鬆、排水良好的土壤,而嫌土壤瘠薄、板結及排水不良。産區主要土類為黃壤、紅壤在邊緣地區為黃棕壤、磚紅壤性紅壤等,以黃壤條件較好。由酸性和中性基岩,特別是由板岩、頁岩、沙頁岩、片麻岩、花崗岩或由坡積、崩積母質發育來的土壤,衹要富含腐殖質、深厚、 濕潤而排水良好,均屬上等土壤條件。 礦岩類、碳酸????岩類及殘積母質發育來的土壤,因土壤淺薄及保水保肥能力弱,第四紀紅粘土、下蜀係黃土等因缺少有機質、土壤粘重板結,均不適於杉木生長。從局部地形看,山窪、𠔌地及陰坡等地方,一般日照短,濕度大,溫差小,風力弱,土壤深厚肥沃,是杉木生長的適宜環境;而山脊、山坡的上部、陽坡,因日照長,溫差大,濕度小,風力強,土壤肥力低,杉木生長差。從較大範圍的地形而言,連綿的群山和丘陵與孤山相比,前者氣候較濕潤,土壤也較肥沃,更適合於杉木生長。中國一些著名的杉木産區,和杉木的一些高産林分,幾乎都分佈於群山山地,如南嶺 |
|
- : Chinese Fir Wood or twig, China fir, cedar
- n.: cedarwood, deal, fir, cedar wood
|
|
杉木村 杉木鄉 杉木社區, 杉木居委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