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 法學 : 財經 : 財會 : 工商行政管理 > 權益
目錄
quán yì quán yì
  權利
No. 2
  維護民族經濟權益
No. 3
  應該享受的不容侵犯的權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五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央人民政府應盡力保護國外華僑的正當權益。” 毛澤東 《論十大關係》四:“中央、省市和工廠的權益究竟應當各有多大纔適當,我們經驗不多,還要研究。”
No. 4
  依法享有的不容侵犯的權利: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No. 5
  權益有多重含義:
  1、指公民受法律保護的的權力和利益。如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等所說權益
  2、指所有者權益。《企業會計制度》對所有者權益的定義:是指所有者在企業資産中享有的經濟利益,其金額為資産減去負債後的餘額。包括:
  (1)實收資本:企業的實收資本是指投資者按照企業章程,或合同、協議的約定,實際投入企業的資本。所有者嚮企業投入的資本,在一般情況下無須償還,可以長期周轉使用。
  (2)資本公積:資本本身升值或其他原因而産生的投資者的共同的權益。包括資本(或股本)溢價、接受捐贈資産、外幣資本折算差額等。 資本(或股本)溢價,是指企業投資者投入的資金超過其在註册資本中所占份額的部分; 接受捐贈資産,是指企業因接受現金和非現金資産捐贈而增加的資本公積; 外幣資本折算差額,是指企業接受外幣投資因所采用的匯率不同而産生的資本折算差額。
  (3)盈余公積:企業從實現的利潤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於企業內部的積纍。
  (4)未分配利潤:企業留於以後年度分配的利潤或待分配利潤。
所有者權益
  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投資人對企業淨資産的所有權。根據“資産=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會計恆等式說明,所有者權益是企業的資産總額減去一切負債後的剩餘資産,因此又稱“淨權益”。
  一、所有者權益的分類
   所有者權益可以按經濟內容和形成渠道分類。
  1.所有者權益按經濟內容劃分,可分為投入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四種。
  (1)投入資本是投資者實際投入企業經濟活動的各種財産物資,包括國傢投資、法人投資、個人投資和外商投資。國傢投資是有權代表國傢投資的部門或者機構以國有資産投入企業的資本;法人投資是企業法人或其他法人單位以其依法可以支配的資産投入企業的資本;個人投資是社會個人或者本企業內部職工以其合法的財産投入企業所形成的資本;外商投資是國外投資者以及我國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投資者投入的資本。
  (2)資本公積是通過企業非營業利潤所增加的淨資産,包括接受捐贈、法定財産重估增值、資本匯率折算差額和資本溢價所得的各種財産物資。接受捐贈是指企業因接受其他部門或個人的現金或實物等捐贈而增加的資本公積;法定財産重估增值是指企業因分立、合併、變更和投資時資産評估或者合同、協議約定的資産價值與原賬面淨值的差額;資本匯率折算差額是指企業收到外幣投資時由於匯率變動而發生的匯兌差額;資本溢價是指投資人繳付的出資額超出其認繳資本金的差額,包括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股票的溢價淨收入及可轉換債券轉換為股本的溢價淨收入等。
  (3)盈余公積是指企業從稅後淨利潤中提取的公積金。盈余公積按規定可用於彌補企業虧損,也可按法定程序轉增資本金。法定公積金提取率為10%。
  (4)未分配利潤是本年度所實現的淨利潤經過利潤分配後所剩餘的利潤,等待以後分配。如果未分配利潤出現負數時,即表示年末的未彌補的虧損,應由以後年度的利潤或盈余公積來彌補。
  2.所有者權益如按形成渠道劃分,可分為原始投入的資本和經營中形成的資本。原始投入的資本包括投入資本和資本公積,經營中形成的資本包括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
  二、所有者權益的特徵
  所有者權益與債權人權益比較,一般具有以下四個基本特徵:
  1.所有者權益在企業經營期內可供企業長期、持續地使用,企業不必嚮投資人返還資本金。而負債則須按期返還給債權人,成為企業的負擔。
  2.企業所有人憑其對企業投入的資本,享受分配稅後利潤的權利。所有者權益是企業分配稅後淨利潤的主要依據,而債權人除按規定取得股息外,無權分配企業的盈利。
  3.企業所有人有權行使企業的經營管理權,或者授權管理人員行使經營管理權。但債權人並沒有經營管理權。
  4.企業的所有者對企業的債務和虧損負有無限的責任或有限的責任,而債權人對企業的其他債務不發生關係,一般也不承擔企業的虧損。
股東權益
  股東權益是指公司總資産中扣除負債所餘下的部分。 股東權益是一個很重要的財務指標,它反映了公司的自有資本。當總資産小於負債金額,公司就陷入了資不抵債的境地,這時,公司的股東權益便消失殆盡。如果實施破産清算,股東將一無所得。相反,股東權益金額越大,這傢公司的實力就越雄厚。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第四次會議通過1993年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11號公佈)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製定本法。
  第二條 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本法未作規定的,受其他有關法律、法規保護
  第三條 經營者為消費者提供其生産、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務,應當遵守本法;本法未作規定的,應當遵守其他有關 法律、法規。
  第四條 經營者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五條 國傢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國傢采取措施,保障消費者依法行使權利,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第六條 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全祖社會的共同責任。國傢鼓勵、支持一切組織和個人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社會監督。大衆傳播媒介應當做好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宣傳,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第二章 消費者的權利
  第七條 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産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産安全的要求。
  第八條 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産地、生産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份、生産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後服務,或者服務的內容、規格、費用等有關情況。
  第九條 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决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消費者在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時,有權進行比較、鑒別和挑選。
  第十條 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有權拒絶經營者的強製交易行為。
  第十一條 消費者因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受到人身、財産損害的,享有依法獲得賠償的權利。
  第十二條 消費者享有依法成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社會團體的權利。
  第十三條 消費者享有獲得有關消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知識的權利。消費者應當努力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務的知識和使用技能,正確使用商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第十四條 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其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得到尊重的權利。
  第十五條 消費者享有對商品和服務以及保護消費者權利工作進行監督的權利。消費者有權檢舉、控告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和國傢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保護消費者權益工作中的違法失職行為,有權對保護消費者權益工作提出批評、建議。
  第三章 經營者的義務
  第十六條 經營者嚮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仿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産品質量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義務。經營者和消費者有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義務,但雙方的約定不得違背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十七條 經營者應當聽取消費者對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意見,接受消費的監督。
  第十八條 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産安全的要求。對可能危及人身、財産安全的商品和服務,應當嚮消費者作出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並說明和標明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發生的方法。經營者發現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存在嚴重缺陷,即使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仍然可能對人身、財産安全造成危害的,應當立即嚮有關行政部門報告和告知消費者,並采取防止危害發生的措施。
  第十九條 經營者應當嚮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信息,不得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經營者對消費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和使用方法等問題提出的詢問,應當作出真實、明確的答復。商店提供商品應當明碼標價。
  第二十條 經營者應當標明其真實名稱和標記。租賃他人櫃臺或者場地的經營者,應當標明其真實名稱和標記。
  第二十一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按照國傢有關規定或者商業慣例嚮消費者出具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消費者索要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的,經營者必須出具。
  第二十二條 經營者應當保證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情況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應當具有的質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斯限;但消費者在購買該商品或者接受該服務前已經知道其存在瑕疵的除外。經營者以廣告、産品說明、實物樣品或者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狀況的。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實際質量與表明的質量狀況相符。
  第二十三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按照國傢規定或者與消費者的約定,承擔包修、包換、包退或者其他責任的,應當按照國傢規定或者約定履行,不得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絶。
  第二十四條 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第二十五條 經營者不得對消費者進行侮辱、誹謗,不得搜查消費者的身體及其攜帶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費者的人身自由。
  第四章 國傢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
  第二十六條 國傢製定有關消費者權益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時,應當聽取消費者的意見和要求。
  第二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領導,組織、協調、督促有關行政部門做好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工作。各級人
  民政府應當加強監督,預防危害消費者人身、財産安全行為的發生,及時製止危害消費者人身、財産安
  全的行為。
  第二十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行政部門應當仿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采取措施,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有關行政部門應當聽取消費者及其社會團體對經營者交易行為、
  商品和服務質量問題的意見,及時調查處理。
  第二十九條 有關國傢機關應當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懲處經營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務中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
  第三十條 人民法院應當采取措施,方便消費者提起訴訟。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起訴條件的消費者權益爭議,必須受理,及時審理。
  第五章 消費者組織
  第三十一條 消費者協會和其他消費者組織是依法成立的對商品和服務進行社會監督的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社會團體。
  第三十二條 消費者協會履行下列職能:
  (一)嚮消費者提供消費信息和咨詢服務
  (二)參與有關行政部門對商品和服務的監督、檢查;
  (三)就有關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問題,嚮有關行政部門反映、查詢,提出建議;
  (四)受理消費者的投訴,並對投訴事項進行調查、調解;
  (五)投訴事項涉及商品和服務質量問題的,可以提請鑒定部門鑒定,鑒定部門應當告知鑒定結論;
  (六)就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支持受損害的消費者提起訴訟;
  (七)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通過大衆傳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評。各級人民政府對消費者協會履行職能應當予以支持。
  第三十三條 消費者組織不得從事商品經營和營利性服務,不得以牟利為目的嚮社會推薦商品和服務。
  第六章 爭議的解决
  第三十四條 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爭議的,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决:
  (一)與經營者協商和解;
  (二)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
  (三)嚮有關行政部門申訴;
  (四)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 裁機構仲裁;
  (五)嚮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十五條 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嚮銷售者要求賠償。銷售者賠償後,屬於生産者的責任或者屬於嚮銷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嚮生産者或者其他銷售者追償。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産損害的,可以嚮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嚮生産者要求賠償。屬於生産者責任的,
  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嚮生産者追償。屬於銷售者責任的,生産者賠償後,有權嚮銷售者追償。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嚮服務者要求賠償。
  第三十六條 消費纔在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共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因原企業分立、合併的,可以嚮變更後承受其權利義務的企業要求賠償。
  第三十七條 使用他人營業執照的違法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消費者可以嚮其要求賠償,也可以嚮營業執照的持有人要求賠償。
  第三十八條 消費者在展銷會、租賃櫃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嚮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結束或者櫃臺租賃期滿後,也可以嚮展銷會的舉辦者、櫃臺的出租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的舉辦者、櫃臺的出租者賠償後,有權嚮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
  第三十九條 消費者因經營者利用虛假廣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嚮經營者要求賠償。廣告的經營者發佈虛假廣告的,消費者可以請求行政主管部門予以懲處。廣告的經營者不能提供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下列情況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産品質量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一)商品存在缺陷的;(二)不具備商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時未作說明的;(三)不符合在商品或者其包裝上註明采用的商品標準的;(四)不符合商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的;(五)生産國傢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銷售失效、變質的商品的;(六)銷售的商品數量不足的;(七)服務的內容和費用違反約定的;(八)對消費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絶的;(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損害消費者權益的情形。
  第四十一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傷害的,應當支付醫療費、治療期間的護理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等費用,造成殘疾的,還應當支付殘疾者生活自助具費、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以及由其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二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的死亡的,應當支付喪葬費、死亡賠償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三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第二十五條規定,侵害消費者的人格尊嚴或者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的,應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
  第四十四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財産損害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以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等方式承擔民事責任。消費者與經營者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履行。
  第四十五條 對國傢規定或者經營者與消費者約定包修、包換、包退的商品,經營者應當負責修理、更換或者退貨。在保修期內兩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經營者應當負責更換或者退貨。對包修、包換、包退的大件商品,消費者要求經營者修理、更換、退貨的,經營者應當承擔運輸等合理費用。
  第四十六條 經營者以郵購方式提供商品的,應當按照約定提供。未按照約定提供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約定或者退回貨款;並應當承擔消費者必須支付的合理費用。
  第四十七條 經營者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按照約定提供。未按照約定提供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約定或者退回預付款;並應當承擔預付款的利息、消費者必須支付的合理費用。
  第四十八條 依法經有關行政部門認定為不合格的商品,消費者要求退貨的,經營者應當負責退貨。
  第四十九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第五十條 經營者有下列情形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質量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對處罰機關和處罰方式有規定的,仿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收違法所得的,處以1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
  (一)生産、銷售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産安全要求的;
  (二)在商品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了,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三)生産國傢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銷售失效、變質的商品的;
  (四)偽造商品的産地,偽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廠名、廠址、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的;
  (五)銷售的商品應當檢驗、檢疫而未檢驗、檢疫或者偽造檢驗、檢疫結果的;
  (六)對商品或者服務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的;
  (七)對消費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絶的;
  (八)侵害消費者人格尊嚴或者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的;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對損害消費者權益應當予以處罰的其他情形。
  第五十一條 經營者對行政處罰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處罰决定之日起15日內嚮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復議决定書之日起15日內嚮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嚮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五十二條 以暴力、威脅等方法阻礙有關行政部門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拒絶、阻礙有關行政部門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未使用暴力、威脅方法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
  第五十三條 國傢機關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或者包庇經營者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章 附則
  第五十四條 農民購買、使用直接用於農業生産的生産資料,參照本法執行。
  第五十五條 本法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百科辭典
  權益
    【權益l提供資金、材料物資、勞務與服務
  等經濟價值的出資人(所有者)對該企業(或
  其他經濟主體)的財産(包括盈利)所擁有的
  權利。在企業中,也就是股東所擁有的權利,
  又稱作“業主權益”(~r,朗甲月ity)。業主權
  益和負債共同構成資産的來源,但業主權益
  排列在負債之後對企業資産的要求權或權益
  從而是一種餘剩權益,即扣除該企業(或其他
  經濟主體)的負債後留剩在資産中的要求權或
  權益,有時又稱作“淨資産”(net日眨貽ts)。
    
英文解釋
  1. :  interest
  2. n.:  Equity,  rights and interests,  right or claim, esp to the ownership of property
法文解釋
  1. n.  droits et intérêts
近義詞
權利, 自命, 主張, 要求, 聲稱
相關詞
消費者棉花纖維製品生活用品部門動詞漢語社會
辨析法律利益權利法規工人勞動百科大全
尊重産品質量消費證券股東公司投資中國
版權著作權協會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