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五五九―一六二四)字兆隆,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先世江蘇吳江人,其父朱儒。少時孤貧。明萬歷十一年(1583)舉進士第一,授修撰,進洗馬,為皇長子侍班官,又進諭德。 二十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發兵攻朝鮮,明朝疆土受到威脅。朝臣瀋惟敬慫恿兵部尚書石星奏請加封豐臣秀吉為王,朱國祚指斥瀋惟敬是“鄉麯無賴”、“因緣為姦利”,責問石星:“公獨不計辱國乎?”石星不納其言。二十六年,豐臣秀吉死。明朝水軍大將鄧子竜和朝鮮水官大將李舜臣擊敗侵朝日軍,朱國祚被擢為禮部右侍郎。不久,代理尚書,為定皇儲上疏數十次,最後終於被采納。在內憂外患之際,提出“安人心,收人望,通下情,清監獄”等主張。不久轉為左侍郎,改吏部。御史湯兆京彈劾朱國祚“縱酒逾檢”,於是引疾回鄉,傢居18年。
泰昌元年(1620),光宗朱常洛因朱國祚曾是教他的諭德官,拜朱國祚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與機務,與大臣劉一燝、葉嚮高等同心輔政。同年九月,光宗死,朱由校即位。當時連續發生“紅丸”、“移宮”等大案,朝廷動蕩。朱國祚素行清慎,力持大體,被稱為長者。
天啓元年(1621),升加太子太保,進文淵閣大學士。翌年任會試總裁,選拔出倪元璐、盧象升、黃道周、吳麟徵、徐石麒、張國維等一批名士。三年,進少保、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改武英殿大學士。是年,太監魏忠賢勾結熹宗乳母客氏,提督東廠,專權亂政。朱國祚嚮熹宗密陳閹黨之害,魏忠賢甚為顧忌。會刑部尚書王紀為魏忠賢所逐,王紀曾因事得罪過朱國祚,但朱國祚不計較個人恩怨,聯合朝臣,上疏力救。國祚嘆息說:“撤免一大臣如小吏,國事不可為矣。”遂上疏請求辭官回鄉,至13疏始獲允。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次年去世,贈太傅,謚文恪。
著作有《介石齋集》,文章醇雅宏暢。擅書法,筆力遒勁。墓在嘉興城區塘匯鄉百花莊村,今已毀。
其嘗作《明史》,此書文稿後來被莊廷鑨買走,引起莊廷鑨明史案。
曾孫朱彝尊,為清代詩詞人、大學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