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朱啓鈐(1872~1964)
朱啓鈐,字桂辛、桂莘,號蠖公、蠖園,祖籍貴州開州(貴州開陽), 1872 年 11 月 12 日生於河南信陽。1964年2月26日卒於北京。中國北洋政府官員,愛國人士。古建築學家,工藝美術傢。
中國北洋政府官員,工藝美術傢。祖籍貴州開州(今開陽),生於河南信陽,1964年2月26日卒於北京。字桂莘,號蠖園。光緒舉人。1903年任京師大學堂譯書館監督。後歷任北京城內警察總監、東三省蒙務局督辦、津浦路北段總辦等職。1912年7月起,連任陸徵祥、趙秉鈞內閣交通部總長。1913年8月代理國務總理,稍後任熊希齡內閣內務部總長。1914年兼任京都市政督辦。1915年擁護袁世凱復闢帝製,12月任登極大典籌備處辦事員長(處長)。1916年袁世凱死後,以帝製禍首之一遭通緝。1918年獲赦免,8月當選為安福國會參議院副議長。1919年任南北議和北方總代表。和談破裂後退出政界,先後寓居津、滬。1920年任《四庫全書》印刷督理。朱啓鈐對中國古建築藝術頗有研究,曾組織中國營造學社,自任社長。對織綉、漆器藝術也頗有研究。並曾經辦中興煤礦、中興輪船公司等企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曾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著有《李仲明營造法式》、《蠖園文存》、《存素堂絲綉錄》、《女紅傳徵略》、《絲綉筆記》、《芋香錄詩》、《清內府刻絲書畫考》、《清內府刺綉書畫考》、《漆書》等。1927年根據日本傳抄本重新刊刻久已失傳的《髹飾錄》。
朱啓鈐幼孤傢貧。 1881 年寓居長沙,勵志攻讀。
1891 年隨姨父瞿鴻機 ( 時奉督四川學政 ) 赴川,以捐府經歷試仕川省,曾供職????務局。 1894 年任修鑿雲陽大蕩子新灘工程委員。越年保舉知縣,分發江蘇試用。 1902 年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工程提調。1903年任京師大學堂譯書館監督。後任北京城內警察總監。1908 年任東三省蒙務局督辦。1910年任津浦路北段總辦。民國成立後,1912年7月起,連任陸徵祥、趙秉鈞內閣交通部總長。1913年8月代理國務總理,稍後任熊希齡內閣內務部總長。1914年兼任京都市政督辦。在此期間,曾拆除北京正陽門甕城,改建前門箭樓,開闢中央公園 ( 今中山公園 ) ,拆盤街千步廊為天安門廣場,為北京的市政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還曾計劃修建環城鐵路。1915年擁護袁世凱復闢帝製,12月任登極大典籌備處辦事員長(處長)。1916年袁世凱死後,以籌備洪憲帝製大典禍首之一遭通緝,引咎去職。1918年獲赦免,8月當選為安福國會參議院副議長,未就任。同年發起成立北戴河海濱公益會,被推為會長,為海濱的開發與建設做了大量實際工作。1919年任南北議和北方總代表。和談破裂後辭職退出政界,先後寓居津、滬。1921 年遊歷歐美等國。
1920年任《四庫全書》印刷督理。朱啓鈐對中國古建築藝術頗有研究,曾組織中國營造學社,自任社長。對織綉、漆器藝術也頗有研究。1925 年開始籌辦中國營造學社,從事古典建築文獻的整理研究, 1930 年營造學社正式成立,任社長。這是研究祖國建築文化遺産最早的學術團體,對這項工作起了啓蒙和推動作用。 1930 年,張學良委任為北平市市長,未就任。
從 1917 年起經營實業,先後經辦中興煤礦、中興輪船公司等企業 等企業任董事長 。
北平解放前夕,朱啓鈐寓居上海。周恩來曾授意來北平參加國共和談的章士釗寫信給他,勸他留在大陸。上海解放後,周恩來即派章文晉 ( 朱的外孫 ) 接他來京。到京不久,他便以中興輪船公司董事長的身份,同其他常務董事共同努力,把跑到香港的九條貨輪召回大陸支援國內海運。 1950 年,朱氏將珍藏的明岐陽王世傢名貴文物 56 件捐獻給故宮博物院,文化部頒發奬狀予以表彰。還先後將大量藏書分別捐給北京圖書館、清華大學、古代建築修整所和貴州圖書館。 1952 年中興煤礦公司改為公私合營,繼任董事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3 年 5 月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是第一屆北京市政協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古代建築修整所顧問。 1961 年老人 90 壽辰時,周恩來總理親自在全國政協為他主持了祝壽活動。 1964 年 2 月 26- 日病故,終年 92 歲。
著有《哲匠錄》、《李仲明營造法式》、《蠖園文存》、《存素堂絲綉錄》、《女紅傳徵略》、《絲綉筆記》、《芋香錄詩》、《清內府刻絲書畫考》、《清內府刺綉書畫考》、《漆書》等。1927年根據日本傳抄本重新刊刻久已失傳的《髹飾錄》。 刊有宋李誡《營造法式》。1991 年 9 月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了《蠖公紀事—朱啓鈐先生生平紀實》。
朱啓鈐故居
——趙堂子鬍同3號和東四八條111號
王之鴻
趙堂子鬍同屬東城區建國門地區,是朝陽門南小街路東從南往北數的第五條鬍同,鬍同西起朝陽門南小街,東止寶蓋鬍同,長250餘米。清代,即稱“趙堂子鬍同”,“堂子”乃舊時江南方言,即指妓院。鬍同呈東西走嚮,東端稍有麯折,且與另外4條鬍同相通,形成一個鬍同樞紐。即:往東是“後趙傢樓鬍同”,往北是“寶蓋鬍同”,往南是“寶珠子鬍同”,往西南是“陽照鬍同”。5條鬍同相交實屬罕見,當地居民美其名曰“五路通祥”。
趙堂子鬍同3號,舊時的門牌是趙堂子鬍同甲2號,在鬍同稍有麯折處北側,恰處“五路通祥”之地,坐北朝南,是一座占地近3000多平方米的四進四合院。
這座宅院是朱啓鈐在20世紀30年代購置的一所未完成的建築,由他自己重新設計並督造。據朱啓鈐之子朱海北回憶,院內的彩畫及建築上的做法,完全按《營造法式》進行,所用木工、彩畫工都是為故宮施工的老工匠。可以說這座宅院的建設傾註了朱啓鈐大量心血。
宅院的街門為“廣亮大門”①,街門西側是6間倒座南房,街門東側有4間南房,4間南房並不是一條脊,東側3間稍嚮南移。因此,街門東側的南院墻嚮東南傾斜。進入廣亮大門,正對着的是一條貫通南北的走廊,形成一條南北軸綫將整個宅院分成東西兩個部分,共8個院落,院內回廊環繞。西部一進院有6間倒座南房和一座兩捲“垂花門”②;二進院、三進院、四進院北房3間、西廂房3間,在北房西側建有兩間耳房。東部一進院有南房4間、正房3間,在正房西傾建有兩間耳房,北房與二進院的南房為三捲鈎連搭歇山頂建築,用料講究,工藝精細;二進院有北房、南房、東廂房各3間,在北房和南房的西側各建有兩間耳房;三進院有北房5間、東廂房3間;四進院原來應該是宅第園林,如今已經改建。
該院建成後,前半部為“中國營造學社”,後半部是朱啓鈐及其眷屬的住宅。北平淪陷時期,日本侵略者強行購買此宅,抗戰勝利後發還。1953年,朱啓鈐搬到東四八條111號居住。
此宅現為單位宿舍,現有房屋113間,建築面積2056平方米。原有的主要建築改變不大,衹是部分廊子被擴建成房屋,院內又添建了一些小廚房之類的簡易房屋。
1984年1月10日,東城區人民政府將趙堂子鬍同3號作為“朱啓鈐故居”,公佈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東四八條屬東城區東四地區,是東四北大街從南往北數的第八條鬍同。鬍同自西嚮東溝通東四北大街和朝陽門北小街,長700多米。東四八條111號,舊時的門牌是54號,在鬍同西段北側,坐北朝南,街門為穿墻大門,開在東四八條109號和113號兩院形成的夾道內,後墻砌在東四九條南側。大門內建有“一字影壁”一座,院內現有房屋、遊廊等建築115間,建築面積670餘平方米。此宅是朱啓鈐之女朱湄筠的房産。朱啓鈐從1953年搬入,直至1964年辭世。
朱啓鈐(1871-1964),字桂莘,號蠖園,貴州開州(今開陽)人。清光緒年間舉人,曾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監督、北京外城警察廳廳長、內城警察總監、蒙古事務督辦。辛亥革命後,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內務總長、代理國務總理,因擁護袁世凱稱帝而被通緝。1919年任南北議和的北方總代表,談判破裂後,遂辭職潛心著述;1930年組織中國營造學社,自任社長,從事古建築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有《蠖園文存》。
朱啓鈐熱心公益事業。1914年,時任北洋政府內務總長的朱啓鈐發動紳士、商人捐款,將社稷壇開闢為公園,命名為“中央公園”,又名“稷園”,即現在的“中山公園”。中央公園是北京城內最早開放的公園,當時建設的主要景點,諸如四宜軒、唐花塢、水榭、來今雨軒、習禮亭、格言亭、投壺亭、迎暉亭和蘭亭八柱等,仍然是現在中山公園的主要景點。當年園中有一楹聯——“名園別有天地,老樹不知歲時。”
朱啓鈐喜好收藏,尤以緙絲③收藏為最,據說朱啓鈐堪稱“中國緙絲收藏第一人”。據朱啓鈐後人說,民國初年,清皇室貴族日趨潦倒。朱啓鈐從恭親王奕欣的後人手中購得一批緙絲珍品,有的年代可至宋朝。有日本人聞訊後,曾出價百萬想購買,朱啓鈐不為所動。但當時時局動蕩,朱啓鈐惟恐國寶有失,遂以20萬元轉讓給了張學良。1950年,朱啓鈐將珍藏的明岐陽王世傢名貴文物56件捐獻給故宮博物院,文化部頒發奬狀予以表彰。
朱啓鈐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奠基人。1917年,朱啓鈐在江南圖書館發現了宋代李誡的《營造法式》手抄本,便委托商務印書館以石印本印行,同時又在北京刊行仿宋本。之後,又組織人員對《清欽定工部工程做法》一書進行校註。1930年,朱啓鈐得到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的資助,成立了“中國營造學社”,自任社長。設文獻組和法式組,朱啓鈐兼任文獻組主任,建築學家梁思成擔任法式組主任。營造學社是最早研究中國傳統建築式樣、設計的學術團體,奠定了中國古代建築學的基礎。
中國營造學社創辦於1930年,1937年因北平淪陷而停辦。其間,先後出版了《中國營造學社匯刊》、《工段營造錄》、《元大都宮苑圖考》、《營造算例》、《牌樓算例》、《清式營造則例》、《梓人遺製》、《哲匠錄》、《同治重修圓明園始末》等書刊。朱啓鈐評價:“中國營造學社在歷史上,在美術上皆有歷劫不磨之價值。”
朱啓鈐年長周恩來近三十歲,他們二人在不同的時代都擔任過政府總理,周恩來尊重朱啓鈐,朱啓鈐佩服周恩來。
1957年深秋的一個傍晚,周恩來到東四八條111號看望朱啓鈐。周恩來說他在北戴河看到一篇碑文,上面有他叔父周嘉琛的名字,問朱啓鈐知道不知道。朱啓鈐說:“民國二年,我任內務部總長,舉辦縣知事訓練班時,你叔父是我的門生,當時他正在臨榆縣知事任內。”周恩來笑着說:“那你比我大兩輩,我和章文晉(朱啓鈐的外孫)同輩了。”
談話時,朱啓鈐因耳聾經常打斷周恩來的談話,傢裏人就嚮他擺手示意。周恩來看到後說:“不要阻止他,讓老先生說嘛!”
朱啓鈐擔心死後被火化,托付周恩來:“國傢不是說人民信仰自由嗎?我不願意火葬,我死後把我埋在北戴河,那裏有我繼室於夫人塋地,我怕將來辦不到,所以纔和你說,你幫我辦吧!”周恩來高聲回答:“我一定幫你辦到,你相信我,放心吧!”朱啓鈐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朱啓鈐對傢裏人說:“總理是我在國內外所遇到的少有的傑出政治傢,也是治理我們國傢的好領導。可惜我生不逢時,早生了30年,如果那時遇到這樣的好領導,我從前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一定能辦到。”
註:
①廣亮大門,是北京四合院中等級最高的宅門,是具有相當品級的官宦人傢采用的宅門形式。
②垂花門,在底邸、宅院建築群常作為二門,起着聯繫和分隔內宅和外宅的作用。
③緙絲,即刻絲,中國傳統絲織工藝品之一,盛於宋代。 |
|
Zhu Qiqian
朱啓鈐
中國現代工藝美術學者。字桂辛,號蠖公。祖籍貴州紫江(今開陽縣)。清同治十一年(1872)十月十二日生於河南信陽,1964年2月26日卒於北京。光緒二十九年(1903)後,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監督等職。辛亥革命後,歷任國民政府交通總長、內務總長、代理國務總理等職。1916年退出政界,從事文化活動。1950年後,任中央文史館館員、第二和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朱啓鈐從小喜愛織綉。1912年前後,他在北京收購了一批宋、元以來的織綉精品(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後來,這些珍品圖錄被輯成《纂組英華》出版。20年代,他寫成《存素堂絲綉錄》、《清內府刻絲書畫考》、《清內府刺綉書畫考》、《女紅傳徵略》、《絲綉筆記》等專著,對中國古代織綉作了多方面的研究。1924~1925年,又寫成《漆書》(未刊)。1927年,根據日本的傳抄本,他重新刊刻了在中國久已失傳的明代漆器藝術傢黃成的專著《髹飾錄》。1930年,朱啓鈐在北京組織中國營造學社,任社長,研究中國古代建築。
(劉宗漢) |
|
- : Zhu Qiqia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