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 > 札木聶
  札木聶
  中國撥奏弦鳴樂器。流行於西藏、四川、雲南、青海、甘肅等藏族地區。其名稱為藏語好聽的聲音之意。古稱安姆貢丹、東布拉或鼕布惹阿。木質音箱,上小下大呈瓢形,蒙山羊皮、獐子皮、魚皮或蟒皮。琴桿為指板,無品,張6根絲弦或尼竜弦,兩弦一組,定音相同。有4種規格:
  ①低音札木聶,琴長126釐米,僅在正式場合中使用。
  ② 大札木聶,琴長111釐米,平時表演用。
  ③中札木聶,琴長103釐米,平時表演用。
  ④小札木聶,琴長81釐米,為兒童使用。大、中札木聶定弦為a、d′、g,音域g~g′。有坐、立兩種演奏姿勢。坐姿將琴置於右腿之上,左手按弦,右手持撥彈奏。立姿將琴斜挂左肩,邊彈邊舞。主要用於藏族民間歌舞和藏戲的伴奏,以及札木聶彈唱。
  專業音樂工作者後將札木聶改為一弦一音, 張4根弦定弦為e、a、d′、g′,並吸收三弦換把技巧,使音域從1個八度擴展到近3個八度。
  張六條絲弦,兩弦為一組,按四、五度定弦a、d1、g。本世紀六十年代改革製成音箱大、蒙蟒皮的三種紮木聶。高音紮木聶,全長103、音箱長27釐米;中音紮木聶,全長111、音箱長27釐米;低音紮木聶,全長126、音箱長48釐米。
  演奏時,琴挎於肩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牛角撥子彈奏。也常席地坐彈或邊彈邊舞。
  常用於歌舞和彈唱伴奏,也用於器樂合奏或獨奏。獨奏麯目多為歌舞伴奏麯,有《阿媽勒火》、《達娃雄奴》和《耶幾長木》等。
  傳統的紮木聶,由共鳴箱、琴頭、琴桿、弦軸、馬子和琴弦等部分組成,在藏族民間這些部分還有其俗稱。多使用桑木、紅木、核桃木、檀香木製作,以紅木製品為佳。琴體大小不一,常見者全長100釐米~110釐米。共鳴箱(藏族俗稱“池塘”下同)似切開的半葫蘆形,長27釐米左右,用整塊木料製作,上部較小,掏空內腔,表面呈棱形,下部挖出橢圓形腹腔,表面蒙以山羊皮、獐子皮或魚皮,面寬14釐米~16釐米。在琴皮上方的琴面上,開有一個彎月形出音孔 (“紮木聶卡”,意為“紮木聶的嘴”)。腹腔裏面的琴背與皮膜之間置有一個鬆木音柱,琴背表面刻有七條竪嚮凸條花紋或在同一位置粘以細木條,既外表美觀,演奏時又避免琴身滑動。琴頭(“當裏”,意為“馬頭”)先嚮後、再朝前彎麯、呈半圓形,頂端一般無飾。也有的紮木聶琴頭刻以竜頭雕飾,民間稱其為“竜頭琴”。弦槽通透,弦軸(“居布”,意為“擰緊”)六個分列兩側(左右各三),弦槽之下設山口。琴桿細長而中空,正面嚮下將桿身挖出空槽,桿壁厚度以1.5釐米為宜,其上再粘以紅木指板,表面不設品位。置木製橋空馬,張六條羊腸弦或絲弦。長期以來,紮木聶一直保持着古樸的造型,有的琴身還是由上、下兩截木料鑲嵌粘接而成一整體,民間還風趣地稱上截為母、下截為父。琴體外表多保持木材本色,也有的漆為棕色或棕紅色,皮膜多保持原色或染成墨緑色。
  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西藏等地的專業音樂工作者,在傳統紮木聶的基礎上,為了擴大音域,曾對紮木聶的設弦數量和定弦方法進行了多次改革試驗。其間出現過四弦四音、五弦四音、五弦五音和六弦六音等多種嘗試。西藏自治區藝術學校教師平措頓珠先生製作的改良紮木聶,琴身全長115釐米,六弦、六音。第一弦最粗,依次漸細,第一至第四弦為尼竜弦,第五弦為尼竜纏鋼絲弦,第六弦最細,為鋼絲弦。六弦分別按四度定弦為 :B、e、a、d1、g1、c2。平措頓珠先生還藉鑒了三弦、琵琶等彈弦樂器的演奏方法 ,在紮木聶上采用了換把演奏,一般可換三個把位,音域B—c3,達三個八度,並能轉調演奏。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最適於民族樂隊使用,滿足了演奏不同樂麯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