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角鄉處四川西充縣郊,地饒物豐,多有勝跡,主産水稻、小麥、玉米、紅苕、辣椒、柑桔、蠶繭、油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地下儲藏石油、天然氣等礦産,????鹵磚用粘土、含鋪頁岩、建材砂岩。境內有鳳凰山、化鳳亭、將軍碑、青竜湖、油井塔、百福鬆、鳳凰煙雨丞相牌坊、寶馬渡等衆多景觀。
崇教尚學,代涌英豪。勤勞勇敢、熱情好客的傳統美德百世流芳“窮不離書,富不離豬”的治傢訓條世代相傳。素有“文化縣”之美譽。多著書立說之先賢,慷慨悲歌之志士。漢代有“誑楚存漢”的大將軍紀信,三國有“全國之功”的政治傢譙周,唐代有佛教第五祖師圭峰何炯,宋代有書寫和繪製《妙法蓮花經》的何子芝夫婦,元代有尚書馬廷用父子,近年有共和國副主席張瀾、民主革木角鄉命傢鮮英、無産階級革命傢於江震,“保路運動”先鋒羅倫以及為民族復興而貢獻聰明才智的高級幹部和高級知識分子群。
天酬人勤,經濟起飛。實施“産業化、民營型、衛星城”發展戰略,建成了糧食、棉花、油菜、蠶繭、生豬、傢禽、辣椒、柑桔、蔬菜、水産等商品基地。年産棉花0.36萬噸,蠶繭0.3萬噸、辣椒26萬噸、油料1.78萬噸,水果3萬噸,出欄肉豬50萬頭,小傢禽280萬衹。國優臍橙“青三九”暢銷全國,優質辣椒“二荊條”辣遍亞非拉。農民人均占有糧食454公斤,純收入1457萬元。機械、食品、化工、絲綢、建材等行業初具規模。川北風機暢銷全國,川沱酒榮獲四川名牌,“梅喜”牌煙花榮獲部優,絲綢産品出口東南亞。個體私營經濟異軍突起,商貿流通日趨活躍,經濟在騰飛之中。歷史文化將軍神宇公元前202年劉邦統一全國建立政權後,便於第二年將紀信家乡從閬中縣分出,漢高祖御賜“安漢”,屬充國縣。598年(隋開皇十八年)改安漢縣為“南充縣。”621年(唐武德四年)又將紀信家乡從南充縣分出,新置西充縣。故紀信為今西充縣人。由於紀信為保劉安漢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後人立廟以祀。且歷代王朝都有追封:宋封“忠祐安漢公”,元封“輔德顯忠康濟王”,明封“忠烈侯”。《紀信替死》的英勇事跡也被搬上了文藝舞臺。南充還被譽為“忠義之邦”。唐尚書右丞盧藏用曾作過《吊紀信文》。宋代果州南充郡郡守邵博在《紀將軍廟碑記》中說:“漢高帝之興,有天命哉。方因睏於滎陽,其勢甚危,一時謀臣多亡去者,獨將軍死焉,嗚呼!古固有死,貴成天下事也,若將軍之死......。”宋果州太守楊濟有感紀信誑楚成漢,書刻“忠義之邦”4字於南充城西金泉山。明監察御史盧雍於1518年(正德十三年)秋九月過靈泉寺(今嶽池縣秦溪鄉八角井),作《忠義之邦贊》鎸刻於驛道旁邊石壁上。贊文曰:“順慶名忠義之邦,重紀信之節也。監察御史東吳盧雍為之贊。道經靈泉,僧摩崖請題。按察司僉事劉成德曰盍書是贊,從之。巴人舊封,安漢故地,屹為巨邦,號稱忠義。維昔紀信,委質高祖,滎陽圍困,乃請誑楚。脫王之厄,甘焚其身,豈不愛身,義重君臣。炎漢開基,信功維元,當時不錄,帝亦少恩。大節精忠,皎如日月,邦有若人,允矣豪傑。忠義之理,人心同具,百世而下,孰不歆慕。賢士輩出,民俗淳美,將軍之風,使人興起。我秉憲節,同爰咨詢,爰作贊詞,以示邦人。”明西充知縣馬騰雲竪“漢將軍紀信故裏”碑於今西充縣木角鄉黃桷埡。清西育縣令李棠在《題紀將軍廟》雲:“漢業艱難百戰秋,焚身原不為封侯,敢於誑楚乘黃幄,遂使捐軀重泰丘。隆準單騎從此脫,重瞳雙眼笑誰酬?天今荒草空祠宇,一片忠魂萬古留。”西充紫岩鄉的“扶竜溝”、“走馬嶺”、“歇馬橋”、“望鄉臺”等紀信遺址和紀公廟,至今尚存。“將軍神宇”為西充八景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