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竹的一種。 宋 贊寧 《筍譜·二之出》:“木竹筍,今 靈隱山 中亦出。﹝木竹﹞中堅亦通,小脈節內若通草中也。” 元 李衎 《竹譜詳錄·木竹》:“木竹, 閩 浙 山中處處有之。叢生,堅實,中間亦通,小脈節內如通草。其筍堅,可食。 福建 生者,心實,筍硬不可食。土人呼為柴竹。又一種生於 韶州 山中最多,莖如萬歲藤,中實如木,可為杖。” |
|
樹木和竹子。 宋 張耒 《人日飲酒賦》:“豈木竹之始和,生庶匯而施仁。” |
|
木竹(b.rutila mcclure)
種中文名:木竹
種拉丁名:bambusa rutila mcclure
種別名 :扁擔竹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簕竹屬
屬拉丁名:bambusa
別名:扁擔竹稈高8-12m,徑4-6cm,。稈壁厚,節甚隆起,稈下部稍呈之字形彎麯,表面貼生棕色刺毛,節環密生一;關嚮下的灰白色絹毛。籜鞘遲落,革質,背面常無毛或二耳不等大,大者長橢圓形,比卵圓形的小者約大2倍,有波折,邊緣具發達之遂毛;籜舌高4-5mm,邊緣齒裂並被註解蘇毛;籜葉直立,近三角形或卵形,其基部寬度約為籜稍先端的確2/5。下部分枝具少數硬或軟的刺,主枝粗壯下垂。葉片綫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9-22cm,寬1.5-3cm,背面宇航局被子短柔毛或無毛。竹稈壁厚堅實。
分佈:福建、廣東、四川、廣西。
形態特徵:竿高8-12米,直徑4—6釐米,尾梢略彎,下部稍呈“之”字形麯折;節間長30— 35釐米,竿壁厚,竿下部各節間於幼時密被棕色貼生刺毛,基部第一、二節間偶見有數 條不甚明顯的黃白色縱條紋;節處隆起,竿下部各節於籜環之上下方各環生一圈灰白色 絹毛,籜環於解籜後還暫時留有一圈棕色短刺毛,竿基部數節上生有短氣根;分枝常自 竿基部第三、;四節開始,竿中下部各節的分枝常為3枝簇生,其主枝較粗長而嚮下彎,竿 下部枝條上的小枝具有少數短縮為硬質或軟質的刺。籜鞘遲落,背面無毛或近內側邊緣 及其基部被暗褐色刺毛,並常有不甚明顯的黃緑色縱條紋,幹時縱肋隆起,先端稍嚮外 側一邊傾斜而成斜截形;籜耳極不相等,背面密生短硬毛,邊緣具波麯狀繼毛,大耳卵 狀長圓形、長圓形或狹腎形,稍嚮外鼓出,並有波狀皺褶,寬約1.5釐米,小耳近卵形 或橢圓形,具波狀皺褶,寬約1釐米;籜舌高4—5毫米,邊緣齒裂而被流蘇狀毛;籜片 直立,宿存,近三角形或卵形,其基底寬度約為籜鞘先端寬的2/5。葉鞘通常無毛;葉耳 有時不存在,亦可有時發達,鞘口縫毛短,僅數條,或有時無毛;葉舌高約1毫米,邊 緣被短纖毛;葉片綫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一般長10-18釐米,寬10-17毫米,上表 面無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漸尖具鑽狀尖頭,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假小穗以數 枚簇生於花枝各節,綫狀披針形,稍扁,長達3釐米;先出口十先端鈍,沿背部脊上疏生 短纖毛;具芽苞片3—8片,卵形,長1-4毫米,先端鈍,具細尖頭,邊緣近頂端處被 短纖毛或近無毛;小穗含小花多達9朵,其中頂端2或3朵為不孕;小穗軸節間長2—3 毫米,頂端被短纖毛;穎常缺;外稃卵狀披針形,長達8毫米,背面無毛,具多脈,先 端鈍或急尖而具粗糙細尖頭,邊緣近頂端處被短纖毛;內稃長於或短於其外稃,背部具 2脊,脊近先端被纖毛或粗糙,脊間2或3脈,先端具畫筆狀毫毛;鱗被3,近相等,卵形或倒卵形,邊緣被纖毛;花藥先端鈍;子房倒卵形,頂端增厚而被毛,花柱極短,柱頭3,被糙硬毛。 花期10-12月。
用途:竿壁厚而堅實,但稍彎麯,衹適宜農村作一般農作物的支柱和支架;嫩筍可腌作蔬食。
産地分佈:産福建、廣東、廣西、四川。生於丘陵曠地或村落附近。 |
|
【拼音】:mù zhú
【註音】:ㄇㄨˋ ㄓㄨˊ
[詞語解釋]
釋義:(1).竹的一種。
【出處】:宋 贊寧 《筍譜·二之出》:“木竹筍,今 靈隱山 中亦出。﹝木竹﹞中堅亦通,小脈節內若通草中也。”
【示例】:元 李衎 《竹譜詳錄·木竹》:“木竹, 閩 浙 山中處處有之。叢生,堅實,中間亦通,小脈節內如通草。其筍堅,可食。 福建 生者,心實,筍硬不可食。土人呼為柴竹。又一種生於 韶州 山中最多,莖如萬歲藤,中實如木,可為杖。”
釋義:(2).樹木和竹子。
【出處】:宋 張耒 《人日飲酒賦》:“豈木竹之始和,生庶匯而施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