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木瓜實
  木瓜
  【木瓜的功效介紹】:
  木瓜 (《雷公炮炙論》)
  【異名】楙(《爾雅》),木瓜實(《別錄》),鐵腳梨(《清異錄》)。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貼梗海棠的果實。
  【植物形態】貼梗海棠(《群芳譜》) 灌木,高2~3米。
  枝棕褐色,有刺,皮孔明顯。
  葉柄長3~15毫米;托葉近半圓形,變化較大,往往脫落;葉片卵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2.5~14釐米,寬1.5~4.5釐米,先端尖或鈍圓形;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邊緣有腺狀漢鋸齒,有時有不整齊的重鋸齒,上面緑色,下面淡緑色,兩面均無毛,或幼時在下面中肋上有淡棕色柔毛。
  花數朵簇生,緋紅色,也有白色或粉紅色,花梗極短;萼片5,直立,紫紅色,近於長圓形,長約5毫米,邊緣和內面有黃色柔毛;花瓣5,近圓形,長約1.7釐米;雄蕊多數,約分4層,花藥背着,長圓形,2室;雌蕊1,子房下位,5室,花柱5,下部稍連合。
  梨果卵形或球形,長約8釐米,黃色或黃緑色,芳香。
  花期3~4月。
  果期9~10月。
  栽培或野生,分佈華東、華中及西南各地。
  本植物的根(木瓜根)、枝葉(木瓜枝)、種子(木瓜核)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9~10月采收成熟果實,置沸水中煮5~10分鐘,撈出,曬至外皮起皺時,縱剖為2或4塊,再曬至顔色變紅為度。
  若日曬夜露經霜,則顔色更為鮮豔。
  【藥材】木瓜,又名:皺皮木瓜。
  為乾燥果實,呈長圓形,常縱剖為卵狀半球形,長4~8釐米,寬3.5~5釐米,厚2~8毫米。
  外皮棕紅色或紫紅色,微有光澤,常有皺折,邊緣嚮內捲麯。
  質堅硬,剖開面呈棕紅色,平坦或有凹陷的子房室,種子大多數脫落,有時可見子房隔壁。
  種子三角形,紅棕色,內含白色種仁1粒。
  果肉味酸澀,氣微。
  以個大、皮皺、紫紅色者為佳。
  主産安徽、浙江、湖北、四川等地。
  此外,湖南、福建、河南、陝西、江蘇亦産。
  安徽宣城産者,習稱宣木瓜,質量較佳。
  此外,在少數地區尚有以下列同屬植物的果實作木瓜使用:①榠櫨的果實,使用於華東,西南和河南等地,商品稱光皮木瓜,乾燥後果皮光滑不皺,參見榠櫨條。
  ②木桃的果實,使用於西南和陝西等地,參見櫨子條。
  ③木瓜海棠的果實。
  使用於甘肅。
  ④西藏木瓜的果實。
  使用於西藏。
  【炮製】清水洗淨,稍浸泡,悶潤至透,置蒸籠內蒸熟,乘熱切片,日曬夜露,以由紅轉紫黑色為度。
  炒木瓜:將木瓜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焦為度。
  【化學成分】 含蘋果酸、酒石酸、枸櫞酸、皂甙及黃酮類,鮮果含過氧化氫酶(catalase)種子含氫氰酸。
  【性味】酸,溫。
  ①《雷公炮炙論》:香,甘酸。
  ②《別錄》:味酸,溫,無毒。
  ③《千金·食治》:味酸鹹,溫,澀,無毒。
  ④《藥品化義》:味酸,性涼。
  ⑤《玉楸藥解》:味辛,性澀,微寒。
  【歸經】入肝、脾經。
  ①李杲:人手足太陰血分。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肝三經。
  ③《本草經疏》:入足太陰,陽明,兼入足厥陰經。
  ④《本草正》:入脾、肺、肝、腎四經。
  【功用主治-木瓜的功效】平肝和胃,去濕舒筋。
  治吐瀉轉筋,濕痹,腳氣,水腫,痢疾。
  ①《雷公炮炙論》:調營衛,助𠔌氣。
  ②《別錄》:主濕痹邪氣,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
  ③《食療本草》:治嘔畹風氣,吐後轉筋,煮汁飲之。
  ④《本草拾遣》:下冷氣,強筋骨,消食,止水痢後渴不止,作飲服之。
  又腳氣衝心,取一顆去子,煎服之,嫩者更佳。
  又止嘔逆,心膈痰唾。
  ⑤《海藥本草》:斂肺和胃,理脾伐肝,化食止渴。
  ⑥《日華子本草》:止吐瀉奔豚及腳氣水腫,冷熱痢,心腹痛,療渴。
  ⑦王好古:去濕和胃,滋脾益肺。
  治腹脹善噫,心下煩痞。
  ⑧《日用本草》:治腳氣上攻,腿膝疼痛,止渴消腫。
  ⑨《本草再新》:斂肝和脾胃,活血通經。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熏洗。
  【宜忌】①《食療本草》:不可多食,損齒及骨。
  ②《醫學入門》:忌鉛、鐵。
  ③《本草經疏》:下部腰膝無力,由於精血虛,真陰不足者不宜用。
  傷食脾胃未虛,積滯多者,不宜用。
  【選方】①治吐瀉轉筋:㈠木瓜一枚(大者,四破),陳倉米一合。
  上件藥,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半,去滓,時時溫一合服之。
  (《聖惠方》)㈡木瓜汁一盞,木香末一錢匕。
  上二味,以熱酒調下,不拘時。
  (《聖濟總錄》)㈢木瓜幹一兩,吳茱萸半兩(湯七次),茴香一分,甘草(炙)一錢。
  上銼為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薑三片,紫蘇十葉,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三因方》木瓜湯) ②止吐:木瓜(末)、麝香、膩粉,木香(末)、檳榔(末),各一字。
  上同研,面糊丸,如小黃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水下,無時服。
  (《小兒藥證直訣》木瓜丸) ③治瀉不止:米豆子二兩,木瓜、幹薑、甘草各一兩。
  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不以時。
  (《雞峰普濟方》木瓜湯) ④治風濕客搏,手足腰膝不能舉動:木瓜一枚,青????半兩。
  上用木瓜去皮臍,開竅填吳茱萸一兩,去枝,將綫係定,蒸熱細研,入青????半兩,研令勻,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茶酒任下,以牛膝浸酒服之尤佳。
  食前。
  (《楊氏傢藏方》水瓜丸) ⑤治腰痛,補益壯筋骨:牛膝二兩(溫酒浸,切,焙),木瓜一枚(去頂、穰,入艾葉一兩蒸熟),巴戟(去心)、茴香(炒)、木香各一兩,桂心半兩(去皮)。
  上為細末,入熟木瓜並艾葉同杵千下,如硬,更下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湯下。
  (《御藥院方》木瓜丸) ⑥治腳膝筋急痛:煮木瓜令爛,研作漿粥樣,用裹痛處,冷即易,一宿三、五度,熱裹便差。
  煮木瓜時,入一半酒同煮之。
  (《食療本草》) ⑦治筋急項強,不可轉側:宣州木瓜二個(取蓋去穰),沒藥二兩(研),乳香一兩(研)。
  上二味納木瓜中,用蓋子合了,竹簽定之,飯上蒸三、四次,爛,研成膏子,每服三、五匙,地黃酒化下(生地黃汁半盞,無灰上醖二盞和之,用八分一盞,熱暖化膏)。
  (《本事方》水瓜煎) ⑧治一切腳氣,腿膝疼痛:花木瓜一個(切下頂作蓋,去穰),附子一隻,炮去皮,曬,為細末。
  上將附子末安在木瓜內,再以熟艾實之,將頂蓋之,用竹簽簽定,復以麻綫縛之。
  用米醋不拘多少,於瓷器內煮爛,石器中爛研為膏,即用二、三衹碗,以匙攤於碗內,自看厚薄得所,連碗覆於焙籠上慢火焙,時時以手摸,如不沾手,以匙抄轉依前攤開,勿令面上焦幹,恐成塊子,如此數次,看幹濕得所,方可為丸,空心用溫酒送下三、五十丸。
  (《魏氏傢藏方》木瓜丸) ⑨治幹腳氣,痛不可忍者:幹木瓜一個,明礬-兩,煎水,乘熱熏洗,(《奇效良方》) ⑩治濕腳氣,上攻心胸,壅悶痰逆:木瓜一兩(幹者),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一兩(去蘆頭),桂心半兩,丁香半兩,檳榔二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生薑湯下三十丸。
  (《聖惠力》木瓜丸) ⑾治腳氣疼痛,不問男女皆可服。
  如人感風濕流註,腳足痛不可忍,筋脈浮腫,宜服之:檳榔七枚,陳皮(去白)、本瓜各一兩,吳茱萸、紫蘇葉各三錢,桔梗(去蘆)、生薑(和皮)各半兩。
  上細切,衹作一遍煎,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去渣,再入水二碗煎渣,取一小碗,兩次藥汁相和,安置床頭,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衹是冷服,鼕月略溫服亦得。
  (《證治準繩》雞鳴散) ⑿治腳氣衝心,胸膈痞滯,煩悶:大腹皮一枚,紫蘇一分,幹木瓜一分,甘草一分(炙),木香一分,羌活一分。
  細銼為飲子,分作三服。
  每服,用水一升煎至三分,通口服之。
  (《傳塚秘寶方》木瓜散) ⒀治赤白痢:本瓜、車前子、罌粟殼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昔濟方》木瓜散) ⒁治臍下絞痛:木瓜一、二片,桑葉七片,大棗三枚,(碎之)。
  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頓服之。
  (《孟詵方》) ⒂治積年氣塊,臍腹疼痛:木瓜一兩(三枚),硇砂二兩(以醋一盞,化去夾石)。
  上件木瓜切開頭,去瓤子,納硇砂,醋入其間,卻以瓷碗盛,於日中曬,以木瓜爛為度,卻研。
  更用米醋五升,煎上件藥如稀湯,以一瓷瓶子盛,密蓋,要時旋以附子末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以熱酒化一丸服之。
  (《聖惠方》木瓜丸) ⑩治蕁麻疹:木瓜六錢,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劑。
  (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