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木星大紅斑
目錄
No. 1
  木星表面的紅色區域。呈卵形斑狀。位於赤道南側,長有時為25萬千米,有時則達5萬千米;寬約13萬千米。1660年發現。20世紀70年代初,行星探測器的探測表明,是漂浮在大氣層上一個巨大旋渦風暴。由於風暴中含有磷化合物而呈現鮮豔的紅色。是木星最顯著而持久的特徵。壽命可維持幾百年或更長。
No. 2
  大紅斑是木星的一個特徵。它大到足以圈下三個地球。1660年人們對這塊大紅斑作了首次描述,300多年來,人們一直在觀察它。它已經改變了顔色和形狀,但它卻從來沒有完全消失過。目前普遍認為,它是木星上層大氣中一次持久的風暴。
  木星大氣層中的大紅斑是一團激烈的沿逆時針方向運動的上升氣流,這個氣流物質中含有大量的紅磷化物,所以發紅。木星的大紅斑位於南緯23°處,東西長4萬公裏,南北寬1.3萬公裏。探測器發現,大紅斑是一團激烈上升的氣流,呈深褐色。這個彩色的氣旋以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大紅斑中心部分有個小顆粒,是大紅斑的核,其大小約幾百公裏。這個核在周圍的反時針漩渦運動中維持不動。大紅斑的壽命很長,可維持幾百年或更長久。
  木星是太陽係中最大的一顆行星,人們對它的關註一直比較多。1665年,法國天文學家發現木星有一條大紅斑並把它繪製成圖,這引起了國際天文學界的註意, 1878年,一位天文學家在觀測木星時再次發現了這個大紅斑,此後,人們開始了對它接連地觀測。
  人們的觀測結果表明,這個大紅斑長達2萬公裏, 寬約1.1萬公裏。意大利的天文學家卡西尼指出,大紅斑是木星大氣的形態,就像地球空中的雲彩。卡西尼利用這個大紅斑準確地測量出木星自轉的周期、人們還在觀測中發現,大紅斑的顔色有時很濃,有時較淡,淡得人們衹能隱約看到它的輪廓。大紅斑在緯度方向上還有漂移運動,因此大紅斑不是固態的物質。
  木星是太陽係中自轉速度最快的行星,這使大氣中的 雲被拉成長條形狀,共形成了17條雲帶。雲帶中亮的部分稱作“帶”,暗的部分稱作“帶紋”。從探測器拍下的照片看,大氣中的雲劇烈翻轉,在翻騰的雲中有一個顯著的大紅斑。
  “先驅者”和“旅行者”探測器的探測結果表明,大紅斑是一個龐大的氣旋風暴,類似於地球上的臺風,也類似火星上的塵暴,但它的規模要大得多,持續時間也長得多。除了大紅斑之外,木星上還存在一些小紅斑。
  關於大紅斑的成分,有人認為,上升的氣流形成雲後,層中的放電現象造成了大紅斑,有人曾為此專門做實驗模擬這種現象。也有人推測,大紅斑呈紅色是由於氣流中有紅磷化合物的原因。 關於大紅斑的爭論,除了關於它的顔色外,維持大紅斑的物理機製到底是什麽,也一直爭論不休。
  大紅斑是木星的一個特徵。它大到足以圈下三個地球。1660年人們對這塊大紅斑作了首次描述,300多年來,人們一直在觀察它。它已經改變了顔色和形狀,但它卻從來沒有完全消失過。目前普遍認為,它是木星上層大氣中一次持久的風暴
  木星和其他氣態行星表面有高速颶風,並被限製在狹小的緯度範圍內,在連近緯度的風吹的方向又與其相反。這些帶中輕微的化學成分與溫度變化造成了多彩的地表帶,支配着行星的外貌。光亮的表面帶被稱作區(zones),暗的叫作帶(belts)。這些木星上的帶子很早就被人們知道了,但帶子邊界地帶的漩渦則由旅行者號飛船第一次發現。伽利略號飛船發回的數據表明表面風速比預料的快得多(大於400英裏每小時),並延伸到根所能觀察到的一樣深的地方,大約嚮內延伸有數千千米。木星的大氣層也被發現相當紊亂,這表明由於它內部的熱量使得颶風在大部分急速運動,不像地球衹從太陽處獲取熱量。
  木星表面雲層的多彩可能是由大氣中化學成分的微妙差異及其作用造成的,可能其中混入了硫的混合物,造就了五彩繽紛的視覺效果,但是其詳情仍無法知曉。
  色彩的變化與雲層的高度有關:最低處為藍色,跟着是棕色與白色,最高處為紅色。我們通過高處雲層的洞才能看到低處的雲層。
  木星表面的大紅斑早在300年前就被地球上的觀察所知曉(這個發現常歸功於卡西尼,或是17世紀的robert hooke)。大紅斑是個長25,000千米,跨度12,000千米的橢圓,總以容納兩個地球。其他較小一些的斑點也已被看到了數十年了。紅外綫的觀察加上對它自轉趨勢的推導顯示大紅斑是一個高壓區,那裏的雲層頂端比周圍地區特別高,也特別冷。類似的情況在土星和海王星上也有。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麽這類結構能持續那麽長的一段時間。
No. 3
  大紅斑是木星的一個特徵。它大到足以圈下三個地球。1660年人們對這塊大紅斑作了首次描述,300多年來,人們一直在觀察它。它已經改變了顔色和形狀,但它卻從來沒有完全消失過。目前普遍認為,它是木星上層大氣中一次持久的風暴。
  木星大氣層中的大紅斑是一團激烈的沿逆時針方向運動的上升氣流,這個氣流物質中含有大量的紅磷化物,所以發紅。木星的大紅斑位於南緯23°處,東西長4萬公裏,南北寬1.3萬公裏。探測器發現,大紅斑是一團激烈上升的氣流,呈深褐色。這個彩色的氣旋以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大紅斑中心部分有個小顆粒,是大紅斑的核,其大小約幾百公裏。這個核在周圍的反時針漩渦運動中維持不動。大紅斑的壽命很長,可維持幾百年或更長久。
  木星是太陽係中最大的一顆行星,人們對它的關註一直比較多。1665年,法國天文學家發現木星有一條大紅斑並把它繪製成圖,這引起了國際天文學界的註意, 1878年,一位天文學家在觀測木星時再次發現了這個大紅斑,此後,人們開始了對它接連地觀測。
  人們的觀測結果表明,這個大紅斑長達2萬公裏, 寬約1.1萬公裏。意大利的天文學家卡西尼指出,大紅斑是木星大氣的形態,就像地球空中的雲彩。卡西尼利用這個大紅斑準確地測量出木星自轉的周期、人們還在觀測中發現,大紅斑的顔色有時很濃,有時較淡,淡得人們衹能隱約看到它的輪廓。大紅斑在緯度方向上還有漂移運動,因此大紅斑不是固態的物質。
  木星是太陽係中自轉速度最快的行星,這使大氣中的 雲被拉成長條形狀,共形成了17條雲帶。雲帶中亮的部分稱作“帶”,暗的部分稱作“帶紋”。從探測器拍下的照片看,大氣中的雲劇烈翻轉,在翻騰的雲中有一個顯著的大紅斑。
  “先驅者”和“旅行者”探測器的探測結果表明,大紅斑是一個龐大的氣旋風暴,類似於地球上的臺風,也類似火星上的塵暴,但它的規模要大得多,持續時間也長得多。除了大紅斑之外,木星上還存在一些小紅斑。
  關於大紅斑的成分,有人認為,上升的氣流形成雲後,層中的放電現象造成了大紅斑,有人曾為此專門做實驗模擬這種現象。也有人推測,大紅斑呈紅色是由於氣流中有紅磷化合物的原因。 關於大紅斑的爭論,除了關於它的顔色外,維持大紅斑的物理機製到底是什麽,也一直爭論不休。
什麽是木星大紅斑
  大紅斑是木星的一個特徵。它大到足以圈下三個地球。1660年人們對這塊大紅斑作了首次描述,300多年來,人們一直在觀察它。它已經改變了顔色和形狀,但它卻從來沒有完全消失過。目前普遍認為,它是木星上層大氣中一次持久的風暴。
木星大紅斑的發現
  木星是太陽係中最大的一顆行星,人們對它的關註一直比較多。1665年,法國天文學家發現木星有一條大紅斑並把它繪製成圖,這引起了國際天文學界的註意, 1878年,一位天文學家在觀測木星時再次發現了這個大紅斑,此後,人們開始了對它接連地觀測。
  木星是太陽係中自轉速度最快的行星,這使大氣中的雲被拉成長條形狀,共形成了17條雲帶。雲帶中亮的部分稱作“帶”,暗的部分稱作“帶紋”。從探測器拍下的照片看,大氣中的雲劇烈翻轉,在翻騰的雲中有一個顯著的大紅斑。
木星大紅斑的特徵
  木星大氣層中的大紅斑是一團激烈的沿逆時針方向運動的上升氣流,這個氣流物質中含有大量的紅磷化物,所以發紅。這個大紅斑的位置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地移動。木星的大紅斑大致位於南緯23°處,它的南北寬度經常保持在1.4萬千米,東西方向上的長度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最長時達4萬千米左右,一般長度在2000~3000千米。探測器發現,大紅斑是一團激烈上升的氣流,呈深褐色。這個彩色的氣旋以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大紅斑中心部分有個小顆粒,是大紅斑的核,其大小約幾百公裏。這個核在周圍的反時針漩渦運動中維持不動。大紅斑的壽命很長,可維持幾百年或更長久。
  意大利的天文學家卡西尼指出,大紅斑是木星大氣的形態,就像地球空中的雲彩。卡西尼利用這個大紅斑準確地測量出木星自轉的周期、人們還在觀測中發現,大紅斑的顔色有時很濃,有時較淡,淡得人們衹能隱約看到它的輪廓。大紅斑在緯度方向上還有漂移運動,因此大紅斑不是固態的物質。
  “先驅者”和“旅行者”探測器的探測結果表明,大紅斑是一個龐大的氣旋風暴,類似於地球上的臺風,也類似火星上的塵暴,但它的規模要大得多,持續時間也長得多。除了大紅斑之外,木星上還存在一些小紅斑。
木星大紅斑的構成
  關於大紅斑的成分,有人認為,上升的氣流形成雲後,層中的放電現象造成了大紅斑,有人曾為此專門做實驗模擬這種現象。也有人推測,大紅斑呈紅色是由於氣流中有紅磷化合物的原因。
  科學家們早已知道木星周圍有一層很厚的大氣,由氧、氦、甲烷、阿摩尼亞等物質構成。但是從木星探測器所發回的資料來推測,木星的內部溫度很高,從中散發出來的熱量為從太陽光中吸收的熱量的2.5倍。所以有的科學家就據此推測,大紅斑可能就是木星內部溫度最高的部分呈柱狀的旋渦不斷朝外噴射的地方。大紅斑噴出之後,柱狀的旋渦與大氣中的甲烷、阿摩尼亞等物質産生化合作用,從而形成了橘紅色的物質團——大紅斑。
對大紅斑的探索
  木星表面的大紅斑早在300年前就被地球上的觀察所知曉(這個發現常歸功於卡西尼,或是17世紀的Robert Hooke)。大紅斑是個長25,000千米,跨度12,000千米的橢圓,總以容納兩個地球。其他較小一些的斑點也已被看到了數十年了。紅外綫的觀察加上對它自轉趨勢的推導顯示大紅斑是一個高壓區,那裏的雲層頂端比周圍地區特別高,也特別冷。類似的情況在土星和海王星上也有。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麽這類結構能持續那麽長的一段時間。
  大紅斑位於南半球,正好在木星赤道的下方。它大得可以輕鬆地裝下整個地球。當科學家認識到木星表面不是固態而是有液態壓縮氣體組成時,原來認為大紅斑是山峰或高原的想法便受到了懷疑。探測表明,大紅斑的形狀沒有太大變化,一般呈橢圓形,就像木星上長着的一隻眼睛。但大紅斑的顔色卻常有變化,有時鮮紅鮮紅的,有時又略帶棕色或淡玫瑰色。
  色彩的變化與雲層的高度有關:最低處為藍色,跟着是棕色與白色,最高處為紅色。我們通過高處雲層的洞才能看到低處的雲層。
  木星表面雲層的多彩可能是由大氣中化學成分的微妙差異及其作用造成的,可能其中混入了硫的混合物,造就了五彩繽紛的視覺效果,但是其詳情仍無法知曉。
  對於大紅斑的爭論,除了關於它的顔色外,維持大紅斑的物理機製到底是什麽,也一直爭論不休。
拍攝大紅斑
  1973年12月3日,為探明木星真相,美國發射了無人勘測器——先鋒10號。經過1年零9個月的宇宙飛行,“先鋒10號”終於來到了木星附近,並拍攝到了木星外形的彩色照片發回地球。這些照片讓人們清楚地看到了木星上的大紅斑。
其他相關內容
  木星和其他氣態行星表面有高速颶風,並被限製在狹小的緯度範圍內,在連近緯度的風吹的方向又與其相反。這些帶中輕微的化學成分與溫度變化造成了多彩的地表帶,支配着行星的外貌。光亮的表面帶被稱作區(zones),暗的叫作帶(belts)。這些木星上的帶子很早就被人們知道了,但帶子邊界地帶的漩渦則由旅行者號飛船第一次發現。伽利略號飛船發回的數據表明表面風速比預料的快得多(大於400英裏每小時),並延伸到根所能觀察到的一樣深的地方,大約嚮內延伸有數千千米。木星的大氣層也被發現相當紊亂,這表明由於它內部的熱量使得颶風在大部分急速運動,不像地球衹從太陽處獲取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