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甘肅 >張掖 >張掖市區 > 木塔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木塔寺聯繫方式地址:張掖市縣府南街。
  郵編:734000木塔寺投訴電話張掖旅遊投訴電話:0936-8229595
  甘肅省旅遊投訴電話:0931—841120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木塔寺景區榮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木塔寺門票價格5元木塔寺節慶活動肅南馬蹄寺觀光旅遊節8月15日——8月18日
  每年這一時期,在肅南馬蹄寺都會舉辦大型的觀光旅遊活動。活動期間,有精彩的馬術、歌舞表演,你還可以欣賞到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體育競技比賽。
  最讓人難忘的莫過於在裕固族、藏族或蒙古族的帳篷裏大快朵頤了:吃着香噴噴的手抓肉,品着醇香味厚的酥油茶和清洌的青稞酒,你定會感到不虛此行。
  木塔寺開放時間8:00——17:00木塔寺最佳旅遊時間每年6月至9月,是全年最佳旅遊季節。木塔寺特別提醒張掖跨緯度很大,所以南北氣候有明顯差別。北地區夏天炎熱,鼕季嚴寒,日夜溫差大,
  燥少雨,到這些地區旅遊除必備太陽鏡、帽子等防曬品外,最好再帶件厚實的外套,以抵禦早晚的寒氣。
  甘南地區天然草場是重要旅遊資源,夏季遊甘南要備雨傘、雨鞋,這裏天氣多變,常有風雨。
  木塔寺美食張掖飲食以面食為主,兼吃大米、黃米、小米。僅以面食而論,即有拉條子、揪片子,炮仗子、雞腸子、搓魚子、槐耳子、香頭子、小飯、面蛋子、油餅子、燒殼子、喜饃饃、釀皮子、鱢面、糊博。粉皮面筋等十餘種。
  張掖的傳統菜餚首推香飯,現叫西北大菜。張掖諺語雲:唱戲憑的腔,筵席看香飯。據說香飯是在清康熙年間宮廷名宴中的首一道菜。這道名菜,是用豬和羊的肝肺剁成碎未,把蔥蒜未摻進去,拌勻,加調料、食????,並用面粉和成面團,再搓成圓條,用油炸熟,叫捲肝子。再將捲肝子切成圓片,拼碼在碗內,加調料蔥蒜,另拼大肉片子,加肉湯蒸好後,扣於另一大盤內,加雞蛋索子,澆上汁子烹調而成。吃時相配各種精美主食,大肉滋味純厚鮮美。捲肝柔軟鮮嫩。這道菜色澤鮮潤,清爽可口,香而不膩,堪稱佳品。
  在張掖的肉類食品中,除手抓羊肉和清湯羊肉外,臘羊肉素負盛名。臘豐肉采用沿山一帶的羊肉。因那裏的羊吃羊鬍子(草名)、羊糍鬍花和沙蔥,其肉特別鮮美。入鼕後,將羊宰殺,煮熟,剔骨,加上高臺雪花????,茵香、生薑等佐料,烹製而成,嫣紅透明,肥而不膩。
  張掖的酒,由來已久,素有;無酒不成禮之俗。主要有黃酒、南酒,燒酒三類,大多為作坊自釀。城內酒肆林立,盛黃酒的酒壺用錫特製,盛一斤者為;雙壺;,盛二斤者為四壺,盛五斤者為;十壺。買酒不帶壺,次日由酒坊派夥計將酒壺收回。茶,多為磚茶。看戲。聽書時,戲院、書樓供應茶點。農村客至,則煮雞蛋茶、燒麥茶、紅棗茶、揪樹葉子茶等。木塔寺住宿張掖本來就擁有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今年隨着我國開發大西北的政策的實施,到張掖旅遊的人也越來越多,張掖市內有很多專為遊客準備的不同檔次的賓館,服務對象從外國友人、華僑、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到廣大國內遊客,服務熱情周到,價格也十分合理,保證遊客可以遊得開心,住得放心。
  木塔寺購物張掖地方土特産品很多,植物類主要有小河紅棗、甘瀎楸子、蘋果梨、張掖柰子、烏江大米、發菜等。主要中藥材有甘草、鎖陽、薑活、黃芪、大黃、麻黃、鹿茸、麝香等80餘種。主要的地方性食品有甘州挂面、張掖南酒、張掖黃酒、絲路春係列白酒等,其中絲路春酒連續5年獲甘肅省優質産品奬,行銷國內及臺灣、香港地區。主要手工藝品夜光杯,具有悠久的歷史,用質地優良、花紋美觀的祁連山玉石琢成,器質細膩,造型優美,歷來為饋贈親友的佳品。
  木塔寺交通市區有到達木塔寺景區的公交綫路。木塔寺玩法參觀、旅遊、
  木塔寺位於張掖市縣府南街,現張掖中學校園內,原名為萬壽寺。初建於北周,後經隋、唐、明、清歷代重修,現存木塔重建於1926年,是張掖市五行塔之一。
  
  塔高九級,每級八角上有木刻竜頭,口含寶珠,下挂風鈴。其建築技巧集木工、鐵工、畫師技法於一體。塔主體為木質結構,外檐係樓閣式建造,塔身內壁為空心磚砌,每層都有門窗、樓板、回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飾,門楣嵌磚雕橫額。全塔沒有一釘一鉚,全靠差鬥拱、大梁立柱連結,縱橫交錯,相互拉結。登上塔頂,扶欄遠眺,全市風光盡收眼底。
  
  第一層東為"登極樂天"、西為"入三摩地"。第二層東為"西天正覺",西為"寶代金繩"等,整個塔沒有一釘一鉚,全靠鬥拱、大梁、立柱、縱橫交錯,相互拉結,是完整而堅固的木質結構造型。附有樓梯,供人攀登。每層都有回廊、扶欄、可依欄遠眺,整座塔給人以高大、巍峨之感,體現了我國獨特的樓閣建築藝術特點。最上層原有古鐘一口,叩之,鐘聲隱約若在天際,四野皆聞。"木塔疏鐘",曾是甘州八景之一,可謂:"塔勢凌霄漢,鐘聲叩白雲"。
  
  僧卜舟題萬壽塔詩一首:"巍然筆勢蘸寒𠔌,九級玲瓏造化互,結頂朝元映日月,盤根錯節傲霜風。聲飄煙景微茫外,影射波光淡漠中,靈瑞毓鐘張掖秀,宏仁標範永流東"。這座塔不僅造型美觀,而且構製精細,別具風格。塔後有樓,俗名黑樓,取鎮懾黑水之意。現存者為清末重建,也稱藏經樓,闊五間,27.4米。樓有兩層重檐歇山頂,四周木構欄,雄偉壯闊。1983年到1986年,人民政府撥款修復,現在修葺一新,全寺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古建築群。木塔寺內現闢有張掖市民俗博物館。
No. 2
  木塔寺,原名萬壽寺,位於甘肅省張掖市縣府南街,原張掖中學校園內,現為古塔廣場。寺與塔初建於北周或更早一些,經隋、唐、明、清歷代重修。據《重修萬壽寺碑記》載,“釋迦涅盤時,火化三昧,得捨利子八萬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也”。據《甘鎮志》記載:後周時已有之,隋開皇2年(公元582年)重建,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敕尉遲敬德監修,明清均有補修,其建築技巧集木工、鐵工、畫師技法於一體,製作精巧,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現存木塔重建於1926年,為張掖市五行(金、木、水、火、土)塔之一。塔高32.8米,八面九級,每級八角有木刻竜頭,口含寶珠,下挂風鈴。塔主體為木質結構,外檐係樓閣式建造,塔身內壁空心磚砌,每層都有門窗、樓板、回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飾,門楣嵌磚雕橫額。
  塔第一層東為"登極樂天"、西為"入三摩地"。第二層東為"西天正覺",西為"寶代金繩"等,整個塔沒有一釘一鉚,全靠鬥拱、大梁、立柱、縱橫交錯,相互拉結,是完整而堅固的木質結構造型。附有樓梯,供人攀登。每層都有回廊、扶欄、可依欄遠眺,整座塔給人以高大、巍峨之感,體現了我國獨特的樓閣建築藝術特點。最上層原有古鐘一口,叩之,鐘聲隱約若在天際,四野皆聞。"木塔疏鐘",曾是甘州八景之一,可謂:"塔勢凌霄漢,鐘聲叩白雲"。
  僧卜舟題萬壽塔詩一首:"巍然筆勢蘸寒𠔌,九級玲瓏造化互,結頂朝元映日月,盤根錯節傲霜風。聲飄煙景微茫外,影射波光淡漠中,靈瑞毓鐘張掖秀,宏仁標範永流東"。這座塔不僅造型美觀,而且構製精細,別具風格。塔後有樓,俗名黑樓,取鎮懾黑水之意。現存者為清末重建,也稱藏經樓,闊五間,27.4米。樓有兩層重檐歇山頂,四周木構欄,雄偉壯闊。1983年到1986年,人民政府撥款修復,現在修葺一新,全寺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古建築群。
  全塔沒有一釘一鉚,全靠頭拱,大梁立柱連結,縱橫交錯,相互拉結,渾然一體。登上塔頂,扶欄遠眺,全市風光盡收眼底。木塔寺內現壁有張掖市民俗博物館。
包含詞
木塔寺苗圃下木塔寺村上木塔寺村
木塔寺遺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