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福建 >莆田 > 木蘭陂
顯示地圖
目錄
《木蘭陂 Mulan Pei》
詩人: 龔茂良 Gong Maoliang

  木蘭春漲與江能,日日江潮送曉風。
  此水還應接鄞水,為誰流下海門東。
旅遊 Travel
  木蘭陂投訴電話莆田市旅遊投訴電話:0594-2697690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木蘭陂位於莆田市郊南門外約4公裏的木蘭山下,這是北宋期間修建的一座引、蓄、灌、排、擋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九百多年前,一條匯三百六十澗水的大溪,因受海潮的影響,時常泛濫,給兩岸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宋冶平元年(1064年),長樂女子錢四娘攜金來莆,在樟林村旁的將軍岩前壘石築坡。但陂首工程剛建成就被洪水衝垮,四娘投水以身殉陂。不久,她的同鄉林從世,又捐資十萬,改在下遊的溫泉口築陂,也因陂址選擇不當而告失敗。熙寧八年(1075年),侯官人李宏應詔而來,在僧人馮智日協助下,總結前人失敗的教訓,選擇在溪水廣阔平緩、溪床岩石亙連的木蘭山下建陂……經過八年奮戰,大陂終於建成。因陂在木蘭山下,因而得名。這條大溪也因之名為木蘭溪。木蘭陂擁有陂首樞紐工程、渠係工程和堤防工程三部分,佈局合理,設計完善,施工精密。陂首為堰閘式滾水壩,用巨塊花崗石縱橫鈎鎖迭築。全長219.13米,陂墩33座,各高7.5米,置有32孔閘門。陂的南北兩端,建有總長500多米長的護陂堤。陂的幹渠120余公裏,沿綫建陡門、涵洞等三百多處,分灌南北洋平原。為紀念建陂的先賢,木蘭溪的南岸修建了錢四娘、林從世、李宏、馮智日的“協應廟”,現已闢為“木蘭陂紀念館”。廟內保存自明代以來名人撰寫的歷次修陂碑石。1962年鼕,郭沫若參觀木蘭陂後,欣然命筆寫下《詠木蘭陂》詩六首,詩碑已竪在廟內。木蘭陂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區有公路通達木蘭山下。
木蘭陂概況 Mulan Pei Overview
  木蘭陂位於木蘭溪下遊的莆田市城廂區城郊鄉陂頭村,位於城西南4公裏。建成於宋元豐六年(1083年),是當時福建最大的引水工程,也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古老陂壩工程之一。它把木蘭溪的水源引入莆田南北洋平原,灌溉16.5萬畝良田,而且,兼有工業用水、航運交通、水産養殖等綜合社會效益。
  木蘭陂先後經過3次營建,歷時20年,經受兩次嚴重的失敗,至第三次建陂始獲成功。第一次是在宋治平元年(1064年),由長樂女子錢四娘攜帶10萬緡巨款,在木蘭溪將軍岩(今樟林村)前攔溪築陂。該處右岸是鼓角山麓,岩盤裸露,直趨河中,對岸為河𠔌農地,基礎不相一致,且水勢右急左緩,陂剛建成,被暴漲的溪洪衝潰,功虧一簣,錢四娘憤而投水自盡。第二次,錢四娘的長樂同邑進士林從世又攜款10萬緡,在前次陂址下遊溫泉口再度築陂,又因港窄流湍歸於失敗。第三次,宋熙寧八年(1075年),侯官(今福州城內)人李宏奉命來莆,攜金7萬緡,得僧人馮智日的幫助,吸取前二次的失敗教訓,慎重選擇壩址,在錢、林遺址上下遊間,溪面寬闊,水勢迂緩,兩岸夾峙處築陂,由高僧馮智日涉水插竹、放樣施工。李宏建陂歷時8年,於宋元豐六年(1083年)告成。
  木蘭陂工程由陂首樞紐、輸水渠係、大小涵閘等組成係統完整的灌區,具有“引、蓄、灌、排、擋”的綜合功能。
  (一)陂首樞紐工程
  攔河壩是木蘭陂的主體工程,壩上遊流域面積1124平方公裏。陂長219米,由溢流低堰閘和重力壩組成,靠南的堰閘長113米,陂高3.65米,壩身上原先分設32孔,後來堵去南端2孔、北端1孔,現存28孔堰閘和1孔衝砂閘。堰閘孔寬2.1米到2.4米,總寬70.4米,使用木閘板控製所需水位,可蓄可排。閘墩長5.5~6米,寬0.9米;墩高在上遊為0.7米,下遊高1.4~2米。上遊坦水長12米,形成緩坡式,稍嚮上遊下斜,下遊坦水砌成臺階跌水型式,長21.5~32米不等。堰閘壩橫斷面長度在40~50米之間。陂的南端設衝砂閘,閘寬4.2米,閘底比其他堰閘孔低0.5米,以利排砂入海,防止淤塞南洋進水口。靠北的重力式壩型,長138米,壩外坡砌成臺階式,壩頂比堰閘壩墩頂略高,且與呈三角形狀的陂埕連成一體。
  為了保護兩岸不受衝刷,引導流嚮,設置3條導流堤。陂南1條,介於南洋進水閘(迥瀾橋)幹渠首段與攔河壩、下遊港道之間,堤長227米,導流堤內外兩側岸墻均用長條石丁順交插、分層迭砌,堤中夯填粘土,上填一層白灰三合土,頂面再用石板鋪砌成為“陂埕”。陂北有2條:1條長113米,用條石丁順分層砌築,上連北洋進水閘(即萬金橋)下接北陂埕頂端。另1條位於重力壩和堰閘壩之間,堤長56米,與溪流同嚮,底寬起端6米,末端4米,頂寬均為2.6米,用條石漿砌。據傳說下遊港道在歷史上曾發生走嚮變遷東移,在離陂下遊300多米處的南岸灘地上,至今留存條石護岸100多米的殘跡。
   木蘭陂主體工程規劃設計合理,所確定的陂頂高程適宜,既可擋潮,防止海水涌入,又能最大限度滿足灌區蓄水、引水的需要,具有擋潮、溢洪、灌溉、通航等綜合利用功能。在工程結構、砌築技術方面更有其獨特之處,整座均用花崗岩條石分層交插砌築。閘墩頂面用長3.1米、寬0.9米、厚0.4米的巨石壓頂,每塊重2噸以上。墩後末端,竪埋一支斷面為0.45×0.45米的石柱(俗稱將軍柱)鉗入閘底,在石柱兩側鑿有凹槽,再圍護條石“鈎鎖結砌”,形成整體。閘墩下遊還埋設2~3根尺寸較小的石柱加固。為減少激流的衝擊,確保閘身穩固,一座座閘墩朝嚮上遊的高度衹有0.7米,至墩尾其高度纔有2米。從堰閘壩閘墩處的橫剖面圖(1986年鑽探資料)看,形狀猶如梯形重力壩,閘底特別加厚,靠上遊厚2.5~3米,偏下遊處厚2米左右。上下遊坦水起端也與閘底同厚,而且從閘底至下遊坦水一律使用大條石成臺階式縱嚮迭壓鋪砌。條石長度多在3米以上,也有塊重3噸多的5米長條石。在堰閘壩中段下遊處,布設兩大塊加厚的舌狀方形護坦,各長13米,寬8.5米,厚2.2米,用來加強消能,增加陂體穩定。
  木蘭陂基礎牢固。1986年春,為了查明建陂地基狀況和壩基漏水問題,在陂身上取五個斷面進行鑽探,探明木蘭陂是建造在軟土之上。堰閘壩砌體下均為淤土、細砂、砂卵石等物堆積而成的軟基,深6~11米纔到強風化岩層。當時施工時采用“換砂”辦法改善地基:表層淤泥深挖2.5~3米,用砂礫料回填,增強基礎承載應力,靠壩的兩端則夯填紅粘土為基,從而保障堰閘壩較均勻沉實。又查壩體條石是使用白灰、糯米、紅糖漿和黃土拌和的膠合料漿砌的。經試壓,其抗壓強度在乾燥時達62.4公斤/平方釐米,飽和狀態為38.8公斤/平方釐米,相當於現在強度40~60號水泥砂漿標準。陂身外觀雖有明顯不均勻沉陷及裂縫,然而經歷900多年來千百次洪水的衝擊,至今仍保存完好。
  (二)渠係工程
  1.南洋渠道
  木蘭陂南端建有辶回瀾橋進水閘(亦名惠南橋),閘高3米,雙孔,左側孔寬2.85米,右側孔寬3.25米,正常引水流量為11立方米/秒,受益南洋平原渠橋、黃石、笏石、北高4個鄉鎮77個村,灌溉面積7.3萬畝。據舊志記載:南洋渠道分上、中、下三段,共有大溝7條,小溝109條,全長113公裏。又云“大溝皆舊海港,小溝則為人力所鑿”。上段:自回瀾橋引陂水為1條大溝,2條小溝;沙溝橋1條大溝,通何厝橋溝、後黃溝、溪船頭溝、新溝共4條溝。溝深2.94米,寬13.56米。中段上下渠橋1條大溝,通漏頭、東溝等處6條小溝;羅外1條大溝,通後亭、梓橋等處7條小溝;洋埕陡門前1條大溝,通小橫塘等處4條小溝;橫塘、新塘等處3條小溝。溝深3.8米,寬7.58米。下段:清江化竜橋等處17條小溝;林墩陡門前1條大溝,通9條小溝;後洋1條大溝,通38條小溝;五竜橋等處9條小溝;南田、笏石等處4條小溝;東山陡門等處6條小溝,溝深4.41米,寬7.94米。大小溝渠原灌溉102村。
  又據縣志載,南洋幹渠係由6姓14大戶(三餘七朱陳林吳顧)毀私田開挖的,隨後這些人又傾傢資,並募捐,共得錢7萬餘緡,建成洋埕、林墩、東山陡門(排澇閘),和東山石涵1所、東南木涵29口,解决尾泄問題。
  2.北洋渠道
  元皇慶年間(1312~1313年),總管張仲儀、郭尕兒在木蘭陂北端建“萬金陡門”(即今進水閘),分水進入北洋,開挖溝渠與延壽溪下遊匯合,開發北洋灌區,並與民立約:“水以三七為則”,南洋得木蘭溪水七分,北洋得木蘭溪水三分。舊志載大小溝有:(1)萬金橋以下1條大溝:由嶼上歷杭口、東埔、溝頭、韭菜灣、柳樹橋至東門濠,通4條小溝(謝厝溝、霸下溝、郊下溝、亭墩溝),又分小溝吳墩下黃下路、黃厝墩、陡尾、闊口等4條溝;又1條大溝,自南門濠經西社至梅花亭,通1條小溝至鬥門頭闊口十二傢;又1條大溝,自梅花亭經霸墩至蘆浦,通2條小溝至枋尾、霸墩。(2)城外濠池:左起東北隅,折而南,迎延壽溪水,右起西北偶,折而東,引木蘭溪水註之,二水交會,共長5203米,溝寬7.74米,深2.94米,又東通銀澱溝及七寸溝。(3)涵江溝道:由沙坂(保尾)分支,環蘆埕北入水心亭,自樓下出印溝,與頂鰻衖溝合,過慈壽陡門,由下鰻衖出宮下蘿岑橋至鋪尾,分支溝,轉入塔橋;又直溝至金墩分支至哆頭;又由白墓分支經東曾、前林、小山、岩□。以上大小溝渠皆元時所開,原受益172個村,灌溉面積7萬多畝。經過近千年的水流衝刷及環境變遷,現在溝道普遍淤積變淺,而寬度卻明顯增加。
  木蘭灌區輸水渠道縱橫交錯、迂回麯折,構成南北洋河網沃野。溝渠水渠面積共2.2萬畝,可蓄水3100多萬立方米,除農田灌溉外,還可滿足生活用水所需。
  (三)灌區涵閘
  據《興化府志》載:“南洋陡門大小四座,水則關一處,涵洞二十八口。”《莆陽水利志》捲二載:“南洋通海陡門大小五座,荷包瀨石閘三個,水則關一,涵洞三十六口。”經歷年調查,惟涵洞剩下114口,其他相符。北洋舊有的陡門、涵洞,歷史上記載不一。《興化府志》載:“北洋有大小陡門十四,泄六十口(即涵洞)”。《莆田水利紀略》載:“北洋有陡門大小十座,官涵四十三口。”《莆田縣志》載:“北洋有陡門十三座,涵洞五十三口。”民國《福建通志》載:“莆田北洋有大小陡門十二,水閘二,涵洞五十四口”。經50年代調查,北洋原有大小水閘16座,涵洞計54口。
  50年代以來,在木蘭灌區內先後新建涵壩(15孔),東山(2孔),闊口(2孔),港利(6孔),墓兜(3孔),田厝(2孔),集奎(即紅旗閘6孔),江東(3孔),下黃(2孔)等9座排澇閘,共41孔,增加排水流量計1146立方米/秒。增建排水涵洞55座,區間排水閘4座,分水閘7座,控製閘55座,進水涵洞152座,以及改、擴建橋梁近百座。灌區內擁有抽水機船514艘,共4145匹馬力;電灌站389處,裝機容量計3574千瓦,長期使用的人力竜骨車已被淘汰。灌區引、蓄、排、灌係統化。保灌面積達10萬畝,1955年為了擴大排洪能力,把部分陂門石板閘拆去改為木閘板,1958年鼕拆除全部石板閘改為木閘控製,同時將南北渠進水口橋梁改為水閘,增加閘槽1道,以利於調節進水流量。
  附:荷包瀨石堰
  具有攔水灌溉、兼防衝護岸的功用。木蘭陂南洋溝渠,經過下渠頭荷包瀨,因壺公山的寶勝溪註入,一遇洪水暴發,沙石隨溪洪直滾入溝。清嘉慶時(1796~1820年),沙石已堆積成丘,阻塞陂水流通,為害不淺。道光七年(1827年),始於荷包瀨設三石堰。上、中堰旁開渠引水灌溉渠橋、下坂農田。上堰在紅山,寬12.7米,高1.8米,兩八字各19.8米;中堰在王莊圳尾間,寬19.4米,高1.9米,兩八字各長17.67米;下堰在下渠頭,底寬17.49米,面寬21.17米。上中堰送水用山石鋪灘。上堰下左右岸各築石堤長17.64米和19.4米。中堰上左岸連接八字頂衝石堤長88.4米,下左岸石壩長42.93米,又頂衝石堤1道,長178.34米;下右岸石堤1道,長70.56米。下堰上左岸頂衝石堤1道,長164.64米,上右岸頂衝石堤長292.26米,石堤下山石坦陂護腳,其兩岸不頂衝處所,堆積沙石攪流,送水用亂石坦護。1959年以後,寶勝溪山洪已被紅山水庫控製。
莆田九十九溝——木蘭陂渠係工程 Putian ninety-nine trench - Magnolia Pei canal project
  木蘭陂工程木蘭陂陂首樞紐工程由陂首樞紐、輸水渠係、涵閘三大部分組成係統的灌區。陂首樞紐工程就是攔河壩,涵閘用於調蓄排澇。渠係工程主要用於引木蘭溪水灌溉農田,莆田人稱之為“九十九溝”。
  木蘭陂工程於宋元豐6年(1083年)建成,當時主要引水灌溉“南洋”,即木蘭溪南岸的興化平原。陂首南端建進水閘——迥瀾橋,引水入“南洋”,這是南洋溝渠的源頭。從這裏開始挖溝通嚮新度、黃石、笏石、北高。共有大溝7條,都是舊有的海港;小溝109條,由人工開鑿而成。實際上不止“九十九溝”。而且作為完整的木蘭陂渠係工程,還要包括北洋的溝。
  元皇慶年間(1312-1313年),分木蘭陂水入北洋,開發北洋灌區。其源頭是陂首北端的“萬金陡門”進水閘。共挖3條大溝,17條小溝,在今城南鄉、城郊鄉和涵江。其中有一條溝引木蘭溪水註入延壽溪下遊。上述溝渠中,陂南渠道長199.8公裏,陂北渠道109.7公裏,南北溝渠總長309.5公裏,蓄水3100多萬立方米。灌溉南北洋16.5萬畝良田。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圖為木蘭陂的衛星照片。西側南北方向兩岸有緑樹的溝渠通北洋,東南側東西方向的溝渠通南洋。
  很久以前,興化平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後由於海岸上升,由河海泥沙在淺海灣交錯沉積以及人工圍墾形成。木蘭陂未建之前,木蘭溪下遊海水倒灌,鹹淡不分。木蘭溪常常泛濫,洪水淹沒農田莊稼。宋代建成的木蘭陂橫截溪流,拒海水於陂下,使溪海分流,引溪水灌溉農田,興化平原纔漸漸變成了魚米之鄉。
  木蘭陂是偉大的水利工程,造福莆田人民。九百多年來,通過渠係工程------九十九溝,灌溉興化平原。她與莆田的自然環境相互作用,促進了莆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給人們留下了許多美麗而且意義深刻的景觀。
  一、九十九溝與自然環境
  1、從地形看,北洋的北面是山區,有幾條溪流如延壽溪、萩蘆溪,在木蘭陂建造以前,已有南安陂(建於977年)、太平陂(1057年)和泗華陂等引水工程可用於灌溉,所以北洋從木蘭溪分得的水比較少。南洋南面是丘陵,沒有其它可供灌溉的水流,分得的水較多。當時南北洋的用水原則是三七開,南洋得木蘭溪七分水,北洋得三分。利用陂首進水閘寬度控製水量:北洋進水閘寬2.6米,南洋進水閘(雙孔)寬6.1米。
  莆田氣候濕潤多雨,木蘭溪流程短,流速快,水量豐富。木蘭陂未建以前,溪水一瀉無餘,常泛濫成災。九十九溝作為一個水體,可以蓄積足夠的溪水雨水,用於澆灌興化平原。另一方面,由於興化平原東臨大海,若洪水暴漲,可通過排水閘排入大海,以免平原受淹。排澇閘門是九十九溝的入海河口。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一般采取“未澇先排,未旱先蓄”的方法。當然,陂首溢流堰閘壩能夠自動排洪入海。
  鼕季是九十九溝的枯水期。莆田的春雨和夏季的陣雨雨量較多,所以春夏兩季是豐水期。特別是夏秋季的臺風,往往帶來豐沛的雨水,若遇天文大潮,排水不及時往往發生澇災。如1973年7月3日,1號臺風襲擊莆田,木蘭溪暴漲而無法及時排出,興化平原一片汪洋,莊稼農田上可以行船,衹有橋梁露出。溝渠也曾經因幹旱斷流。如1963年春旱,溝渠幹涸。
  二、九十九溝對莆田的影響和作用
  1、經過九十九溝的滋潤,興化平原成了魚米之鄉,主要水稻産區,莆田最富饒的地方。這裏莊稼一年三熟,兩季水稻,一季蠶豆或大小麥。主要經濟作物有甘蔗、黃麻等。近年來一些地方成了蔬菜基地。這裏又是荔枝的主要産地,其中以北洋居多。“夾岸荔枝紅蘸水”,和岸上金黃色的稻田、遠處的青山相映生輝,是莆田水鄉特有的壯麗畫捲。
  九十九溝曾經是莆田主要的淡水魚産地。每年秋天,水稻成熟時,溝渠裏成群的野生毛蟹遊嚮海裏去産卵。這時在近海的溝渠中,特別是在橋邊,可以釣到很多肥美的毛蟹。春夏之交,天氣悶熱,大暴雨即將來臨,為了防止木蘭溪泛濫,往往開閘大量放水入海,溝渠中水位陡降。大量的溝蠃來不及爬進水中,這時候在岸邊可以撿到很多溝蠃。木蘭春漲時,春水越過河床,嚮兩岸漫溢,倒灌入水田中,魚兒也會遊入田中。20世紀80年代以後,水産品産量急劇下降。
  2、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整整900年,興化平原上的人們喝的都是九十九溝的水。那時候水清清,緑色的水草,成群的魚蝦,莆田人正是喝木蘭溪的水長大的。木蘭溪哺育了勤勞智慧的莆田兒女,不愧是莆田的母親河。
  3、九十九溝給了人們水上運輸的便利。在古代,水運比陸運更方便、廉價,而且運輸量大,是舊時興化平原的主要運輸方式。主要的水運工具有溝船、溪船和汽船,後來又有了水泥船和“挂機”(在尾部安裝柴油機做動力的溝船)。溪船用於載貨,也航行於溪流中,已於20世紀80年代被淘汰。汽船用於載人,由於激起的波浪衝刷破壞堤岸,1971年起被停止在溝渠中使用。溝船一直是九十九溝中主要的運輸工具。不但用於運輸貨物,也用於運輸收割下來的莊稼、肥料等,至今仍在使用。這種寬頭平底、用竹篙撐的木船,大概是莆田溝渠中特有的。1978年以後,溝渠中的水運逐漸萎縮。
  4、九十九溝帶動興化平原的繁榮。平原上的涵江、城郊、黃石、新度,是莆田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據統計,到2005年末,黃石鎮有14.8萬人,新度鎮9萬。這些地方土地肥沃,物産豐富。其特産名聞遐邇,如陳紫、緑砂荔枝、新度禽苗、哆頭蟶、西洪米粉、清江索面(綫面)等。特別是涵江,由於她的水鄉特色,交通便利,商貿發達,有“東方威尼斯“之稱。
  5、經過九百年的歷史滄桑,九十九溝兩岸風景秀麗、民情淳樸,旅遊資源豐富。相關的旅遊景點有白塘、梅妃故裏、木蘭陂、東角海堤等。莆田二十四景中的柳橋春曉、木蘭春漲、寧海初日、白塘秋月,都在興化平原上。
  6、興化平原的形成和木蘭陂工程對莆田文明有巨大的促進作用。莆田縣宋明兩代人才輩出,是出進士最多的年代。宋代中進士的有1678人,出了5個狀元,明代有進士548人,狀元2個。這基本上是在宋代元代木蘭陂工程完成、人們安土樂居以後。農業的豐收、人口的聚集、洪澇等自然災害的減少、生活穩定,這一切都有利於創造安定的學習環境。
  三、九十九溝景觀
   1、九十九溝本身就是一個人文景觀。這是人工開鑿的溝渠,有900年的歷史,記錄了莆田人民改造自然的業績。發達的網狀水係,縱橫交錯,長方形地塊排列整齊,而且每隔一定距離就有河溝,一塊塊稻田,緑樹掩映下的紅磚紅瓦民居,一座座石橋,槳聲船影,構成了水鄉美景。
  2、橋和鬥門。九十九溝河網密佈,為便利交通,歷代造了很多橋,以石梁橋居多。有不少古橋,建造時代較早,雖然後來經過改建或重修,但仍在原址,且名稱不變,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始建於宋代的柳橋(在城關)、浮嶼橋、萬壽橋、洋尾橋、新橋(涵江)、五府橋(新度)。始建於元代的普照橋(又稱小橋)、化竜橋(黃石)。鬥門屬木蘭陂的配套工程,用於泄水排澇。比較有名的有慈壽陡門(涵江)、荔浦陡門(城郊)、洋城(埕)陡門、東山陡門、林墩陡門(黃石)等。除慈壽陡門為蔡襄所建外,其餘4個當初都是李宏主持建造的。即宋·鄭樵《重修木蘭陂記》中提到的“四鬥門”。
  3、與溝渠有關的地名景觀。人工溝渠成了地理實體,常常被用作地名,具有明顯的區域特色。含溝的地名有溝口、下溝、溝尾(在新度鎮)、闊溝、隔溝裏、溝邊(黃石)、溝頭、溝下、新溝(城南及城郊)、角頭溝(三江口)。莆田話“郊”、“溝”同音,一些含溝地名雅化成郊,如東郊(黃石)、郊東、郊西(城郊)。含橋的地名有樟橋、渠橋(新度)、小橋頭(黃石)、柴橋頭、潭頭橋、柳橋(城郊)、陳橋(涵江)。大部分是自然村,不少是村委會所在地,都在興化平原上,溝渠兩岸。
  4、竜舟競渡。每年端午節,在水面比較寬闊筆直的地方如白塘、華東都舉行竜舟競渡活動。1991年曾在白塘舉行“祖廟媽祖杯”閩臺竜舟友誼賽。
  5、關於九十九溝的故事和美麗傳說。新度鎮溝口村有香山宮,祀宋代來莆田築陂的長樂女子錢四娘,她和木蘭陂的故事傳說仍在民間流傳。黃石鎮江東村有紀念唐代梅妃的浦口宮,傳說中她小時候曾在溝渠邊牧鵝。涵江白塘邊有李富祠。宋代李富捐資辦學,築堤造田,在莆田主持建造大小橋梁34座,明代入“興化五賢祠”。
  由上所述,作為木蘭陂工程組成部分的九十九溝具有灌溉、蓄水、抗洪排澇、航運、供給生活用水等功能,對興化平原的繁榮和莆田的發展進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國歷史 Chinese history
  Mulan Bei木蘭陂Mulanbei Reservoir 中國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城南 5公裏處陂頭村木蘭山下。建於北宋熙寧八年(1075),元豐六年(1083)竣工。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木蘭陂修建於木蘭溪水和興化灣海潮匯流處。是一座引、蓄、 灌、 排、擋綜合型水利工程。分陂首樞紐、渠係和沿海堤防三大部分。陂首樞紐工程為堰閘式滾水壩,用巨塊花崗岩石縱橫鈎鎖疊築,由溢洪堰、進水閘、導流堤等組成。溢洪堰全長219米,高7.5米,置閘門29孔,陂端兩岸各建一條長154米和292米的導流石堤與岸相接,起引水渠和護岸導流的作用。 陂上的“回瀾橋”和“萬金陡門”為進水閘,大小溝渠 310公裏。沿海堤防也分南北兩綫,總長87公裏,沿渠、堤建有泄澇陡門、通海涵洞等 300多處,灌溉南、北洋平原農田,並有舟楫之利,是一項造福一方的不朽工程。 [木蘭陂陂址圖] 陂畔原有協應廟,現存建築物係清中葉所建,硬山造,面闊五間。廟內端坐建陂者李宏、 馮智日、 錢四娘和林從世的塑像,兩廡竪歷代重修及詠頌木蘭陂石碑。1983年,國傢撥款修復圍墻,重修廟宇、思功亭,並闢為木蘭陂紀念館。                 林玉山
相關詞
旅遊莆田河流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