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木蘭山聯繫方式地址:武漢市區東北郊58公裏木蘭山投訴電話武漢市旅遊投訴電話:027—82855773
湖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27—8712470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木蘭山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北部,距武漢市50公裏,海拔581.1米,“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木蘭山相傳是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故鄉,這裏的山山水水都和千古流芳的木蘭息息相關。
據縣志記載,古代有位叫朱異的千戶長,住在山北的雙竜鎮,因年逾半百無後,常登木蘭山求嗣,後來生了一個女兒取山名木蘭,木蘭山上的祈嗣頂相傳是木蘭父親求子的地方。
木蘭殿始建於唐代,重建於明代,殿裏的三尊大的塑像代表木蘭的三個階段,這是她當將軍時的形象,這是她從軍前的形象,這是她從軍時的形象。
相傳木蘭18歲那年,羌鬍侵犯邊關,木蘭父親連接12道兵書,但老將軍年老體弱,木蘭削發女扮男裝。12年後,木蘭已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將軍了,唐太宗要封他為昭烈將軍,木蘭請求回到父母身邊,盡女兒的孝心,遠近的鄉親們為木蘭的事跡所感動,在木蘭山刻了木蘭將軍坊。
木蘭山的石雕都采用了本地的石料緑簾石鎸刻而成。“唐木蘭將軍坊”高5米、寬9米,下刻二竜戲珠的浮雕,雙鳳在上,雙竜在下真是寓意很深的佳作,也是尊重女子氣節的真實寫照。
坐落在海拔520米的千尺峰上的玉皇閣,始建於唐代,閣高10米,相傳是木蘭將軍凱旋歸朝後,朝廷賜冠的地方,整個建築沒用片瓦寸木,都用大小石塊交錯幹徹而成。
棋盤石狀太極,凌空聳立在峭壁之顛,傳說木蘭將軍解甲歸鄉後,時常到這塊巨石上同道人下棋。
木蘭山係大別山南麓的高峰之一。因山中多長木蘭樹,故名木蘭山。又因“木蘭將軍”的傳說,使山蒙上神秘色彩。山上現存“木蘭將軍之墓”碑。木蘭山以其山勢嵯峨、群峰攢族、雲霧繚繞、古木參天為遊客稱道。
明朝詩人朱臣頤寫了一道題為《木蘭山》的詩:“未有木蘭先有山,山名偏藉木蘭補。木蘭與山名俱在,山並木蘭爭萬古。”明代詩人屠達曾說:“木蘭為西陵最勝,蓋三楚之極觀。”
木蘭山除了自然景觀雄偉壯美外,人文景觀也有特色。其主要的有玉皇閣、金頂、祈嗣頂3主峰建築;有朝聖門、南天門、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5道寨門;有玄武殿、娘娘殿、木蘭殿、朝天宮、帝主宮等32殿。木蘭山作為武漢市郊的風景遊覽區,按其地貌和環境特點,逐步建設古寨、石景、花苑、避暑四個小區,以“春秀美、夏豔美、秋豐美、鼕壯美”的迷人景緻,迎接海內客人前來觀光遊覽。
木蘭山道教叢林位於武漢市區東北郊58公裏處,山熱峭拔,奇石嶙剛,鬆柏疊翠,寺廟林立,是歷代佛教、道教薈萃之勝地。整個風景區分為古寨區、石景區、花苑區、山莊區四區。
木蘭山廟宇,始於隋,興於唐,盛於明,先後曾出現過七宮八觀三十六殿、古佛千餘尊的壯觀場景。木蘭山宗教建築的特點是:一是“佛中有道,道中有佛”,把佛教與道教建築融為一體;二是寺廟建築註重結構,用石塊交錯嵌壓而成,不用泥漿,即幹砌石墻。
古寨區:蜿蜒起伏於主峰祈嗣頂,海拔582米處,全長5華裏。始建於南宋開元年(1259年),最早為烽火臺,清鹹豐三年(1853年)為防太平軍加修炮樓,是一座名副其實用於軍事防禦性古寨。其後,隨着宗教活動盛行,寺廟逐年興建,形成不少有神奇色彩的景點建築。古寨區內有一天門、南天門、木蘭坊、二天門、三天門、金頂坊、玉皇坊、玉皇洞、靈霄街、獅鼻洞等主要景點。
石景區:此山奇石頗多,形態各異,加上民間古老的傳說,身在其中頗有形神兼備的韻味。整個石景區,通過步行1090個石階與各個石態各異的景觀相串連,令遊人一面登石梯,一面觀賞鎧甲面、人面石、鳳冠石、金蟾石、棋盤石、穿箭石、大佛石、白雲洞、太子洞等景點。
花苑區:有古好漢坡、水晶宮、九碑石、打兒窩、三眼井、下馬石等景點。
山莊區:有滴水崖、竜頭石、蟠竜竹與臥虎石、雙竜亭、劍壁石等景點,有近20處避暑山莊。 |
|
木蘭山位於武漢市北部,距武漢港50公裏,海拔582.1米,她東擁木蘭湖、南瞰木蘭川、西輓灄水河、北枕大別山,國土面積78平方公裏,是木蘭生態旅遊區的竜頭。
木蘭山因木蘭將軍而得名,是木蘭將軍的故裏。據史料記載,木蘭山始稱於南齊永明三年(即公元485年),歷代的騷人墨客慕名而來,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大詩人杜牧曾登臨木蘭山,拜謁木蘭廟,寫下了《題木蘭廟》等傳世佳作:"彎弓徵戰作男兒,夢裏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木蘭山又是著名的革命搖籃,"黃麻起義"後,李先念、徐嚮前、吳光浩等率部轉戰木蘭山,革命隊伍纔不斷發展壯大。木蘭山也是千年香火聖地,其宗教活動始於隋唐、盛於明清,佛道兩教共處一山,每年海內外香客遊人絡繹不絶。已被列為國傢重要景點之一,進入全國假日旅遊信息預報係統。
山中原有七宮八觀三十六殿,總建築面積達三萬餘平方米,為湖北道教名山之一,後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築先後被廢。現存主要建築有一天門、雷祖殿、講經堂、南天門、木蘭寨、二天門、木蘭將軍坊、木蘭殿、鬥姆宮、報恩殿、帝王宮、三清殿、三天門、金殿、玉皇閣等;木蘭殿內供奉木蘭將軍塑像,金殿內祀披發跣足的真武大帝銅鑄鎏金造像,像高 1.8 米,金童玉女與水火二將列侍左右,其像亦為銅鑄鎏金。古今名勝有鷹 嘴石、烏竜泉、千險峰、捨身崖等。
這裏的山、水、花、木、宮、殿、閣,幾乎都和千古流芳的木蘭將軍息息相關。山上那古樸別緻的建築,千姿百態的石林,奼紫嫣紅的奇花,幽深靜謐的別墅,風光旖旎,美不勝收。
木蘭山海拔約六百米,是大別山脈南麓的高峰之一。山勢峭拔嵯峨,翠峰壁立。北山突兀嚮天,南山迤邐渾圓,中間一塊山腰盆地。遠遠望去猶如一頭仰天長嘯的巨獅,在它騰空飛躍之時,猛地一抖神威,似乎一躍之間,就要飛上九天。據史書記載:木蘭山古稱建明山,因狀如吼獅,故又名青獅嶺。後來坡坡嶺嶺長遍木蘭樹,所以更名木蘭山。據說,古時有位姓朱名異,字壽甫,號天祿的千總,傢住在山北十餘裏的雙竜鎮,因年逾半百無後,常登山求嗣,歸而生一女,取名為木蘭,據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一五五)、清同治十年(公元一八七一年)的《黃陂縣志》記載:“木蘭將軍,黃郡西陵(今黃陂)人也。姓朱,父壽甫,母趙氏……兒時狀貌端凝,不雅修飾……會突厥入侵,軍書疊至。壽甫苦於羸弱不堪遠征,日夕憂慮。木蘭……乃市鞍馬,易戎服,為男子妝,代父從徵。”一十二載,立功異域”朝廷封她為將軍。木蘭不受朝祿,乞歸故裏,終年九十,葬於木蘭山的將軍廟下。《黃陂府志》、《湖北通志》、《萍蹤識小》、《名勝志》均有類似記載。鄉人為了紀念這位巾幗英雄,在暮前竪立“木蘭將軍之暮”的巨碑,並於明萬歷三十七年(一六0九年)在山上建立了木蘭殿、木蘭將軍坊。從此木蘭山名聲大震。正如明代詩人徐承頤所寫:“未有木蘭先有山,山名偏藉木蘭補;木蘭與山名俱在,山並木蘭爭萬古。”
歷代文人墨客,尋幽探勝,絡繹不絶。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八四二年)唐代大詩人杜牧遊覽木蘭山時,曾寫下《題木蘭廟》,詩云:“彎弓徵戰作男女,夢裏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體現人民對木蘭將軍的景仰和懷念。
木蘭殿始建於唐代,重建於明代,殿裏的三尊大的塑像代表木蘭的三個階段,這是她當將軍時的形象,這是她從軍前的形象,這是她從軍時的形象。
相傳木蘭18歲那年,羌鬍侵犯邊關,木蘭父親連接12道兵書,但老將軍年老體弱,木蘭削發女扮男裝。12年後,木蘭已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將軍了,唐太宗要封他為昭烈將軍,木蘭請求回到父母身邊,盡女兒的孝心,遠近的鄉親們為木蘭的事跡所感動,在木蘭山刻了木蘭將軍坊。
木蘭山的石雕都采用了本地的石料緑簾石鎸刻而成。“唐木蘭將軍坊”高5米、寬9米,下刻二竜戲珠的浮雕,雙鳳在上,雙竜在下真是寓意很深的佳作,也是尊重女子氣節的真實寫照。
坐落在海拔520米的千尺峰上的玉皇閣,始建於唐代,閣高10米,相傳是木蘭將軍凱旋歸朝後,朝廷賜冠的地方,整個建築沒用片瓦寸木,都用大小石塊交錯幹徹而成。
棋盤石狀太極,凌空聳立在峭壁之顛,傳說木蘭將軍解甲歸鄉後,時常到這塊巨石上同道人下棋。
木蘭山係大別山南麓的高峰之一。因山中多長木蘭樹,故名木蘭山。又因“木蘭將軍”的傳說,使山蒙上神秘色彩。山上現存“木蘭將軍之墓”碑。木蘭山以其山勢嵯峨、群峰攢族、雲霧繚繞、古木參天為遊客稱道。
明朝詩人朱臣頤寫了一道題為《木蘭山》的詩:“未有木蘭先有山,山名偏藉木蘭補。木蘭與山名俱在,山並木蘭爭萬古。”明代詩人屠達曾說:“木蘭為西陵最勝,蓋三楚之極觀。”
木蘭山道教叢林位於武漢市區東北郊58公裏處,山熱峭拔,奇石嶙剛,鬆柏疊翠,寺廟林立,是歷代佛教、道教薈萃之勝地。整個風景區分為古寨區、石景區、花苑區、山莊區四區。
木蘭山廟宇,始於隋,興於唐,盛於明,先後曾出現過七宮八觀三十六殿、古佛千餘尊的壯觀場景。木蘭山宗教建築的特點是:一是“佛中有道,道中有佛”,把佛教與道教建築融為一體;二是寺廟建築註重結構,用石塊交錯嵌壓而成,不用泥漿,即幹砌石墻。
古寨區:蜿蜒起伏於主峰祈嗣頂,海拔582米處,全長5華裏。始建於南宋開元年(1259年),最早為烽火臺,清鹹豐三年(1853年)為防太平軍加修炮樓,是一座名副其實用於軍事防禦性古寨。其後,隨着宗教活動盛行,寺廟逐年興建,形成不少有神奇色彩的景點建築。古寨區內有一天門、南天門、木蘭坊、二天門、三天門、金頂坊、玉皇坊、玉皇洞、靈霄街、獅鼻洞等主要景點。
石景區:此山奇石頗多,形態各異,加上民間古老的傳說,身在其中頗有形神兼備的韻味。整個石景區,通過步行1090個石階與各個石態各異的景觀相串連,令遊人一面登石梯,一面觀賞鎧甲面、人面石、鳳冠石、金蟾石、棋盤石、穿箭石、大佛石、白雲洞、太子洞等景點。
花苑區:有古好漢坡、水晶宮、九碑石、打兒窩、三眼井、下馬石等景點。
山莊區:有滴水崖、竜頭石、蟠竜竹與臥虎石、雙竜亭、劍壁石等景點,有近20處避暑山莊 |
|
木蘭山居委會, 木蘭山社區 |
|
|
|
木蘭山村 | 烽火木蘭山 | 武漢木蘭山 | 木蘭山組歌 | 木蘭山道觀 | 黃陂木蘭山 | 木蘭山居委會 | 木蘭山道教叢林 | 木蘭山風景管理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