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5號(俄語:Луна-5)是蘇聯於1965年5月9日發射的無人月球探測器。蘇聯航天部門計劃讓它在月球上實現軟着陸,但由於技術故障而失敗。1963年5月12日,月球5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月球的年齡大約有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係密切。
人類對事物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對月球也是如此,月球從何而來,成為人類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
目前,關於月球的形成基本上有這麽幾個觀點:
最早解釋月球起源的一種假設是分裂說。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就在《太陽係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一文中指出,月球本來是地球的一部分,後來由於地球轉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質拋了出去,這些物質脫離地球後形成了月球,而遺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現在的太平洋。
但這一觀點很快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他們認為,以地球的自轉速度是無法將那樣大的一塊東西拋出去的。再說,如果月球是地球拋出去的,那麽二者的物質成分就應該是一致的。可是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發現二者相差非常遠。
還有另外的說法即俘獲說。這種假設認為,月球本來衹是太陽係中的一顆小行星,有一次,因為運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獲,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地球。還有一種接近俘獲說的觀點認為,地球不斷把進入自己軌道的物質吸積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積的東西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嚮月球這樣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沒有那麽大的力量能將它俘獲。
近年來,世界各國科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得出一種大傢比較認同的新假設即大碰撞說。
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頓約翰遜空間中心召開的月亮和行星討論會上,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傢實驗室的本茲、斯萊特裏和哈佛大學史密斯天體物理中心的卡梅倫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設。
這一假設認為,太陽係演化早期,在星際空間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過互相碰撞、吸積而長大。星子合併形成一個原始地球,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相當於地球質量0.14倍的天體。
這兩個天體在各自演化過程中,分別形成了以鐵為主的金屬核和由硅酸????構成的幔和殼。由於這兩個天體相距不遠,因此相遇的機會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機會,那個小的天體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嚮地球。劇烈的碰撞不僅改變了地球的運動狀態,使地軸傾斜,而且還使那個小的天體被撞擊破裂,硅酸????殼和幔受熱蒸發,膨脹的氣體以極快的速度攜帶大量粉碎了的塵埃飛離地球。這些飛離地球的物質,主要有碰撞體的幔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質,比例大致為0.85:0.15 。在撞擊體破裂時與幔分離的金屬核,因受膨脹飛離的氣體所阻而減速,大約在4小時內被吸積到地球上。飛離地球的氣體和塵埃,並沒有完全脫離地球的引力控製,他們通過相互吸積而結合起來,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幾個分離的小月球,再逐漸吸積形成一個整體。
獨特的魅力
月球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裏。月殼下面到1000公裏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
月殼由多種元素組成,包括:鈾、釷、鉀、氧、硅、鎂、鐵、鈦、鈣、鋁及氫。當受到宇宙射綫轟擊時,每種元素會發射特定的伽瑪輻射。有些元素,例如:鈾、釷和鉀,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發射伽瑪射綫。但無論成因怎麽樣,每種元素發出的伽瑪射綫都不相同,每種均有獨特的譜綫特徵,而且可用光譜儀測量。直至現在,人類仍未對月球元素作出面性的測量,現在太空船的測量衹限於月面一部分。
月球直徑約3476公裏,是地球的3/11。體積衹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皓月當空,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
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
人類肉眼所見月面上的陰暗部分即月海,實際上是月面上的廣阔平原。已確定的月海有22個,公認的這22個絶大多數分佈在月球正面。大多數月海大致呈圓形,橢圓形,且四周多為一些山脈封閉住,但也有一些海是連成一片的。月海的地勢一般較低,類似地球上的盆地。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區稱為月陸,它一般比月海水準面高2—3千米,由於它返照率(一種量度反射太陽光本領的物理量)高,因而看來比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陸的面積大致與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陸的面積要比月海大得多。從同位素測定知道月陸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徵。
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裏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
環形山這個名字是伽利略起的。它是月面的顯著特徵,幾乎布滿了整個月面。
最大的環形山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行山,直徑295千米,比海南島還大一點。小的環行山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釐米的坑洞。而最深的環形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公裏。直徑不小於1000米的環形山大約有33000個,占月面表面積的7%-10%。
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𠔌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上的山脈有個普遍特徵:兩邊的坡度很不對稱,嚮海的一邊坡度甚大,有時為斷崖狀,另一側則相當平緩。月面上還有一個主要特徵是一些較“年輕”的環形山常帶有美麗的“輻射紋”,這是一種以環形山為輻射點嚮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帶,它幾乎以筆直的方向穿過山係、月海和環形山。
除了山脈和山群外,月面上還有四座長達數百千米的峭壁懸崖,這種峭壁也稱“月塹”。地球上有着許多著名的裂𠔌,如東非大裂𠔌。月面上也有這種構造—月𠔌(月隙)
那些看來彎彎麯麯的黑色大裂縫即是月𠔌,最著名的月𠔌是在柏拉圖環形山的東南,連結雨海和冷海的阿爾卑斯大月𠔌,它把月面上的阿爾卑斯山攔腰截斷,科學家按從太空拍得的照片測算,它長達130千米,寬10—12千米,很是壯觀!
奧秘月球
皎潔的月光震撼着人的心靈,那圓圓的月亮,伴隨着種種奇妙的天文現象。人們感到納悶的是月亮為什麽總以相同的一面對着地球。既然地球和月亮都在自轉並且沿各自的軌道行進,這又怎麽可能呢?
很久以前,地球的引力作用使月亮的自轉逐漸減慢。當月亮的自轉周期慢到和它的軌道周期(也就是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相吻合時,這種引力作用達到了平衡,月亮從此就以一面朝着地球了。
月相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當月亮繞地球旋轉時,它部分的時間處於我們和太陽之間,它被太陽照亮的那一半遠離我們,這時我們稱之為新月。由此說來,根本就沒有什麽月亮的暗面一說,衹是我們看不到它而已。
當月亮轉到軌道的另外一側時,從地球上看去,它所反射的一小條太陽光從地球上看去就成了彎彎的月牙。而當月亮來到正對太陽之處時,它在我們眼裏就完全被照亮了,這就是滿月。
在海邊可以見到一種自然現象,潮起潮落,這種現象叫做潮汐。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每天有兩次漲潮落潮的現象。發生在白天的叫做潮,發生在夜間的叫做汐。每天的潮(或者汐)總比前一天的推遲50分鐘。這恰好和月球出現的規律相同。人們很早以前就猜測潮汐現象和月球有關,事實也確實如此。造成潮汐的根本原因是萬有引力,我們知道,萬有引力隨着物體距離的增加而減少,這被稱作平方反比關係。
月球對地球是有引力作用的,引力造成了地球表面海水的起伏,具體來說,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潮汐。太陽對於地球也有潮汐作用,在總的潮汐作用中,太陽起到了1/3的效應,剩下的2/3屬於月球。在太陽、月球的共同作用下,會産生大潮和小潮。一個著名的大潮就是杭州的錢塘潮。
潮汐作用是相互的,而且地球對月球的潮汐作用影響更大。儘管月球上沒有海洋,起潮力同樣會對月球産生這種減慢月球自轉的影響。在地球起潮力的作用下,月球終於變成了一面永遠對着地球。
事實上,對於所有行星的衛星,長期的趨勢必然是公轉和自轉的周期相等。這並不是什麽人造的“巧合”,而是萬有引力作用下的行星—衛星的雙人舞。對於地月係,地球的自轉將繼續減慢,月球則不斷遠離地球,直到達到一種平衡狀態,並將永遠保持下去。
地球上的大西洋百慕大三角區,是一個神秘的多災多難的地區,被人們稱為“魔鬼海”和“死亡三角”。在對月球的探測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在月球上也存在類似的神秘地區。
美國的“月球軌道探測器4號”和“月球軌道探測器5號”在飛近月球的“雨海”、“危海”等月海上空時,發現下面的吸引力特別強,宇宙飛船飛過時禁不住要傾斜,且飛船上的無綫電設備也因受到幹擾而失靈。後經研究發現,那裏的物質聚集點集中,科學家把這種地區形象地稱為“質量瘤”。目前,月球上已發現了12處這樣的質量瘤,且全部集中在月球正面。
那麽,這種質量瘤的組成成分及化學性質如何呢?目前,科學家們衹知道這些質量瘤是一種既密又重的物質,其餘就一無所知了。
其實,月球留給人類的未解奧秘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吸引着人類不斷地對他進行探索,去揭開那些未解之謎。 -
參考資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255352l號在月球上撞毀。 數以萬計的外星人操縱着飛碟在地球上空飛行、考察,有時還降臨地球作實地考察。在這些頻繁的飛行中,他們的星際交通工具飛碟即使非常先進,他不可能絶對完美無缺,因此,在某些時候部有飛碟失事的可能,這就難免有飛碟殘骸和外星人的屍體甚至活外星人降臨地球。很明顯,飛碟殘骸和外星人的屍體對地球人的研究是極為重要的。因此,不論在地球的任何地方,衹要發現飛碟的殘骸或外星人的屍體,那裏的政府和研究人員都在極為保密的情況下進行回收,而回收以後的研究情況又從來都是秘而不宣的。
地球人最早記載的回收外星人屍體的事件至少可以追溯到1950年。1950年12月7日,美國空軍上校威廉·剋哈姆和上尉巴金斯,就在與美國臨界的墨西哥境內親自目睹了美國軍方回收一個墜毀飛碟的情況,在這個飛碟的殘骸中就有一個外星人的屍體,這人墜毀的飛碟和外星人的屍體都被運到了美國。
美國回收飛碟和外星人屍體的事件在世界各國是最多的,但由於這涉及高度的軍事和科技機密,美國政府總是想盡辦法掩蓋事情的真相,這本來也是可以理解的。日本的著名作傢矢追純一先生,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美國各地拜訪了許多與回收外星人屍體有關的人員,獲得了大量的資料。在此基礎上,他在1989的出版了一部引起世界飛碟研究界高度重視的著作《外星人屍體之謎》。在這本書中,他詳細記載了自己在美國調查訪問的情況。他認為這些年來美國回收飛碟和外星人屍體的事件竟有46起之多,現在還有數十具外星人的屍體存在美國,他們被冷凍在地下室的秘密器皿中,美國還解剖過外星人的屍體等等。
在世界其他許多地方也發現、回收過外星人的屍體,甚至還捉住過活着的外星人。
1950年,在阿根廷荒蕪人煙的潘帕斯草原,曾經墜毀過一個飛碟。這個飛碟的圓盤直徑約為10米,高約4米,有舷窗,座艙高約2米,表面光亮嚴整。
一傢房産公司的建築師博士塔博驅車行駛在潘帕斯草原的公路上,他發現路旁草地上靜靜地停着一個盤狀的金屬物體。出自強烈的好奇心,他停車走近物體。他從圓形物體的舷窗往內看,發現艙內有四張座椅。其中三張座椅上各坐着一個小矮人,他們紋絲不動,肌肉卻已僵硬,顯然已經死了。這些小矮人樣子與地球人差不多,有眼睛、鼻子和嘴巴,棕色的頭髮不長不短,皮膚黝黑,全身套着鋁灰色的服裝。第四張座椅則空着。
博塔博士發現,艙內有燈,有各種儀表,還有電視熒光屏,但看不出有電綫和導管。他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他知道這一定是一艘墜毀的外星人的飛船。於是趕緊駕車逃到旅館,把他的奇遇告訴了他的兩個朋友。第二天,他和他的朋友駕車趕回原地,但地上衹剩下了一堆燙手的灰燼。他的一個朋友抓起了一把灰,手馬上就變紫了。後來,博塔博士得了怪病,連續數月高燒不退,皮膚也象幹涸的土地一樣破裂了,誰也治不好他。
這三個外星人的屍體被人們發現卻未能回收到。是不是第四張座椅上的外星人的飛碟墜毀時幸免於難,最後不得已把飛碟和三個外星人的屍體一同銷毀了?
類似的情況在意大利也曾發生過。
據意大利飛碟專傢阿·別列格收集的材料介紹,一位名叫艾·波薩的建築師有一天驅車外出旅行,在一個荒蕪人煙的地區,他發現離公路不遠的地方傾斜着一個圓盤狀物體。出於好奇,他走近這個物體,發現上面有一個打開的艙口。波薩從艙口走進了物體內。他發現在直徑6米的圓艙裏,有三個黑色物體,漁民們發現黑色物體中有一個外星人屍體,他們馬上通知了美國軍方。
據目擊的漁民們說,這個外星人身高約1.5米,與地球人一樣有眼睛、鼻子和嘴巴,但每衹手上都衹有三根手指。後來,這具外星人屍體被送到了美軍醫院。
設在法國巴黎的“ufo報告真實性科學協會”主席狄蓋瓦曾經在喜馬拉雅山峰的冰雪中找到了一飛碟殘骸,其中還有六個外星人的遺體。
回收外星人遺體和飛碟殘骸的工作得到政府的大力援助,回收工作持續了數月之久。在回收過程中,人們發現這些外星人大約衹有1米高,腦袋和眼睛顯得特別大,而四肢則異常瘦弱。他們還收集到許多金屬殘片,大的有2-3平方米,而這些金屬在地球上從來沒有出現過。
使人感到奇怪的是,除了六具外星人屍體外,他們還發現了馬、牛、狗等牲畜,甚至還有一頭大象,還有魚和幾百個鳥蛋。他們失事的年月不可考查,因為這些殘骸被冰雪封凍起來了,難以考察其失事的變化,也許這事發生在幾年前,也有可能發生幾千年甚至上萬年以前。
前蘇聯科學家杜朗諾剋博士曾在南斯拉夫透露,1987年11月,蘇聯一支考察隊在茫茫的戈壁沙海中,發現了一個被埋於沙丘中的碟形飛行器,其直徑為22.87米。蘇聯科學家們認為,這個飛碟的墜毀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了,包括引擎在內的各種裝置仍保存完好。在這個飛碟的艙內,科學家們還發現了14具已變成幹屍的外星人遺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