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國藩 Zeng Guofan (1811~1872) 湖南湘鄉 |
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年間進士,是中國近代史上統治階級內部風雲八面的人物。曾國藩一生經歷復雜,毀譽參半,是位最有爭議的人物:因為他在清朝統治搖搖欲墜之時,輓狂瀾於既倒,殘酷地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使清朝統治得以苟延殘喘,從而獲得了“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因為他面對列強入侵,决心振廢起衰,樹立清王朝大國形象而主張富國強兵,學習西方先進軍事科學、發展軍事工業,並躬身實踐,倡導洋務運動,建造兵工廠,從而獲得“洋務運動先驅” 的美譽;因為他文章振發,獨具豐姿,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桐城派古文因為他而得到中興,於是又贏得了“德比諸葛,功過蕭、曹,文章無愧於韓、歐,實為近百年來難得的聖賢”的贊譽。但是另一方面,由於他殘酷鎮壓農民起義,又被世人喻為“劊子手”、“曾剃頭”;由於在“天津教案”中殺人割地,又被稱為漢姦、賣國賊。著名革命傢、思想傢、國學大師章太炎十分中肯地把曾國藩的一生歸結為“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
但不管怎麽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響的人物,他整整地影響了幾代人。他的門生李鴻章、左宗棠、弟弟曾國荃、兒子曾紀澤等都秉承他的教導而成為出將入相的顯赫人物。毛澤東稱:“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蔣介石則把曾國藩奉為終身學習的楷模,在任黃埔軍校校長期間,不僅將《曾鬍治兵語錄》列為必修課目,而且親自為該書補輯《治心》一章。可以這樣說,在中國近代史上沒有任何一位人物對中國現當代政壇軍界要人的影響能和曾國藩相比。
曾國藩一生雖激浪於宦海,顯赫終身,但於文事頗為留心,早年在京師為官,治義理之學,兼為文章、考據,往來梅曾亮之門先後近10 年,成就斐然,號為文章領袖,“其說一出,有違之者,俱為非聖無法”(李詳《論桐城派》)。可惜的是這位風雲人物留下來的著作並不多,衹有他的“傢書”和 “日記”還能較為完整地體現他的文學造詣。 |
|
作者: 於東來 Yu Donglai 資料來源:安徽文藝出版社 毛澤東青年時期說過“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則更是終生奉之為楷模。然而,是什麽緣故卻又使得人們對曾國藩毀譽參半? 本書描寫了中國晚清歷史上頗有影響的人物--曾國藩大起大落、波瀾壯闊的一生。他以一介書生的身份進京趕考,並高中進士,留在京師做官。之後連升十級,官至兵部侍郎。恰逢太平天國起義,曾國藩臨危受命,創辦團練,歷盡艱難險阻,為清朝平定了天下,成為清代第一個以文人而封武侯的人,後又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 |
|
曾國藩(1811-1872) : 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湖南湘鄉白楊坪(今屬雙峰)人。曾任內閣學士。1853年初在湖南督辦團練,創建湘軍。率兵鎮壓太平軍。後歷任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統轄蘇、皖、贛、浙四省軍務,成為第一個被清廷授予大權的漢人。1865年攻陷天京(今南京)後,又北上進剿捻軍。任直隸總督時,殘民媚外,遭輿論譴責。曾鼓吹並推進洋務運動,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後在南京病死。有《曾文正公全集》。 |
|
曾國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謚文正,湖南長沙府湘鄉(今湖南省雙峰縣)人。中國清朝時期的軍事傢、理學家、政治傢,「中興名臣」之一,也是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人,現屬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
曾國藩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荷葉塘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纔,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
曾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可見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纔,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
曾國藩28歲便考中了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纍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着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從七品一躍而為二品大員,
曾國藩的一生是和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分不開的。鹹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傢。這時太平天國的起義已席捲半個中國,儘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緑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不堪一擊。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奬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製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鹹豐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乡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决,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不僅他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弟也殺人,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稱呼為「曾剃頭」、「曾屠戶」。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軍作戰中,曾國藩用劫掠財物、封官賞爵的辦法來鼓舞士氣,養成湘軍兇悍領殘的本性。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
曾國藩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傢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光緒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國藩死後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傢書》。
曾國藩本人也善於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係。左宗棠、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拼命著書”。
太平天國失敗後,太平軍在江北的餘部與捻軍匯合,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曾國藩帶領湘軍二萬,淮軍六萬,配備洋槍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針是“重迎剿,不重尾追”,並提出“重點設防”等計劃,妄圖把捻軍阻擊在運河、沙河地區,使捻軍無處可逃,然後加以消滅。但是捻軍突破了曾國藩的防綫,進入山東,使曾國藩的戰略計劃全部破産。曾國藩被免職,由李鴻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數千名群衆因懷疑天主教堂以育嬰堂為晃子拐騙人口、虐殺嬰兒,群集在法國天主教堂前面。法國領事豐大業認為官方沒有認真彈壓,持槍在街上碰到天津知縣劉傑,因發生爭執開槍射擊,當場擊死劉傑僕人一人,民衆激憤之下先殺死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發生後,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逞威。曾國藩到天津後,考量當時局勢,不願與法國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决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1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竜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衆輿論均甚為不滿,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引起全國朝野的垂駡,連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湖廣會館誇耀其功名的匾額砸爛焚毀。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歷: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贈太傅,死後被謚“文正”。其傢族後代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
曾國藩之文學成就 Tseng Kuo-fan's literary achievement |
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他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藴不盡為能事;所為古文,深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後世所稱。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變化、發展,又選編了一部《經史百傢雜鈔》以作為文的典範,非桐城所可囿,世稱為湘鄉派。清末及民初嚴復、林紓,以至譚嗣同、梁啓超等均受他文風影響。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
曾國藩之軍事功勞 Tseng Kuo-fan of military credit |
鹹豐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軍自湖南北出,攻剋漢陽。鹹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建立地方團練,稱為湘軍,分陸軍、水師兩種,士兵則招募湘鄉一帶農民為主,薪俸為一般緑營的三倍左右,全軍衹服從曾國藩一人。鹹豐四年(1854年),總計有陸軍十三營六千五百人,水師十營五千人,會集湘潭,誓師出徵。初戰在嶽州、靖港敗於太平軍,接連吃敗戰,曾國藩幾跳水自盡,在上書時,衹能以「屢敗屢戰」自嘲。後重整軍實,復占嶽州、武昌,太平軍勢力退出湖南。鹹豐八年(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氣勢很盛;鹹豐十年(1860年),曾國荃包圍安慶,以「紮硬寨,打死仗」聞名。同治三年(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軍抵抗湘軍,讓湘軍吃足苦頭,南京城破時,曾國藩說:「今粵匪之變,蹂躪竟及十六省,淪陷至六百餘城之多,而其中兇酋悍黨,如李開方守馮官屯、林啓容守九江、葉蕓來守安慶,皆堅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萬餘賊無一降者,至聚衆自焚而不悔,實為古今罕見之劇寇」。曾國藩入南京後,搞三光政策,「……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餘萬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實十餘萬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軍一面,則潰敗後之虜掠,或戰勝後之焚殺,尤耳不忍聞,目不忍睹,其慘毒實較『賊』又有過之無不及,餘不欲言,餘亦不敢言也。」(李圭:《思痛記》),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在《能靜居日記》有詳細記載南京城破:「……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曾國荃殺人如麻,縱兵焚城,「雪帥」彭玉麟見狀不滿,先後二次(1861年安慶之圍與1864年金陵之圍)緻函曾國藩,要求大義滅親。曾國荃於南京搶得大量財物,曾國藩對朝廷奏稱「偽宮賊館,一炬成灰,並無所謂賦庫者,然剋復老巢而全無貨物,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見之事」。曾國藩處死李秀成,是為殺人滅口。 |
曾國藩之思想學術 Tseng Kuo-fan of the idea of academic |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傢,對“幹嘉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纔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於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於關係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已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傢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受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藉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嚮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治學論道之經》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學大師,學術造詣極深。他說:“蓋真能讀書者,良亦貴乎強有力也”,要有“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寫字或陽剛之美,“着力而取險勁之勢”;或陰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寫作,需在氣勢上下功夫,“氣能挾理以行,而後雖言理而不灰”。要註意詳略得當,詳人所略,略人所詳,而“知位置者先後,翦裁之繁簡”,又“為文傢第一要也”。為文貴在自闢蹊徑,“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清韻不匱,聲調鏗鏘,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傢教子之術》
著名歷史學家鐘書河先生說過,曾國藩教子成功是一個事實。無法抹殺,也無須抹殺。曾國藩認為持傢教子主要應註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傢事,嚴明傢規。二、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傢之道,不可有餘財。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傢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傢八字:考、寶、早、掃、書、疏、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傢常瑣事。十、擇良師以求教。
《疆場競鬥之計》
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傢,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其軍事思想內涵極豐,確有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着意培養“合氣”,將士同心,他認為“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選擇有四點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實識,四曰營務整齊”。曾國藩軍事思想中最豐富並值得今人藉鑒的是其戰略戰術。如“用兵動如脫兔。靜如處女”,主客奇正之術,“紮硬寨,打死仗”,水師不可順風進擊,善擇營地,“先自治,後製敵”,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製動,“先拔根本,後翦枝葉”等等。
《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麯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議,兼聽而不失聰。“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産薄為妙”。“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為人須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傢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之道。
《修身養性之訣》
曾國藩總結了修身十二款: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門。他認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人則人悅,思誠則神欽”。曾國藩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篤誠,戒機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貴,“人生有窮達,知命而無憂。”曾國藩認為:“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貧,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 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曾國藩為自己立下課程十二條:
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讀史:念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
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喪志。
作字:飯後寫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積愈難清。
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
|
1811年(嘉慶16年)11月26日(農歷10月11日)生於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鄉天平村, 乳名寬一。
1815年(嘉慶20年)5歲在傢識字讀書。一年後入傢塾“利見齋”。
1826年(道光6年)16歲春,應長沙府試(童子試),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歲就讀於衡陽唐氏宗祠,師從汪覺庵。一年後轉入湘鄉漣濱書院。改號滌生。
1833年(道光13年)23歲秋,參加湘鄉縣試,考取秀纔。
1834年(道光14年)24歲春,入嶽麓書院。秋,參加鄉試中第三十六名舉人。鼕,入京準備會試,途徑長沙,始與劉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歲4月,會試落第,留京寓長沙會館讀書。
1836年 (道光16年)26歲春,恩科會試再次不第,出京返傢。至長沙,與劉蓉、郭嵩燾在湘鄉會館相聚兩個月。
1838年(道光18年)28歲會試中第三十八名貢士。試後改名國藩。殿試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傢。
1839年(道光19年)29歲夏,出衡陽,謁杜工部祠、石鼓書院。秋,出邵陽,察訪武崗、新化、蘭田、永豐。12月,子紀澤生,離傢起程赴京。本年起始作日記,持之以恆,至終不輟。
1840年(道光20年)30歲5月,庶吉士散館,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7月,得病,經歐陽兆熊、吳廷棟治療、護理,兩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歲8月,偕倭仁往謁理學大師唐鑒,請教治學之方,檢身之要。“考德問業”,“為義理所熏蒸”。11月,任國史館協修,遍鑒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讀鬍林翼贈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寫作《裏胥》,直道民間疾苦,鞭笞腐敗吏治。
1842年(道光22年)32歲致力程朱之學,每日必做日課:早起、主敬、靜坐、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門。
1843年(道光23年)33歲4月,升任翰林院侍講。7月,欽命為鄉試(四川)正考官。8月,補授翰林院侍講。12月,充文淵閣校理。
1844年(道光24年)34歲8月,郭嵩燾引江忠源來見,結為師生。派充翰林院教習庶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歲10月,升翰林院侍講學士。李鴻章入京會試,以年傢子投其門下受業。
1846年(道光26年)36歲1月,充文淵閣直閣事。自書其書捨曰:“求闕齋”。夏秋間,養病城南報國寺,與同寓劉傳瑩就漢學、宋學深入研討,知學須返本務要,“執兩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歲7月,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街。11月,欽派武會試正總裁,殿試讀捲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歲3月,子紀鴻生。10月,輯錄古今名臣大儒言論,按修身、齊傢、治國三門分三十二目輯成《曾氏傢訓》。
1849年(道光29年)39歲2月,升授禮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歲4月,上《應詔陳言疏》,直揭官場“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今日所當講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鹹豐元年)41歲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義。5月,上《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鹹豐帝“怒擲其折於地”欲罪之。
1852年(鹹豐2年)42歲1月,上《備陳民間疾苦疏》。7月,任江西鄉試正考官。行抵安徽太湖縣小池驛,得母訃聞,回籍奔喪。10月初抵傢。太平軍出廣西、入湖南,9月攻長沙,10月取决嶽州。
1853年(鹹豐3年)43歲1月21日,接幫辦湖南團練旨。經郭嵩燾力勸出保桑梓。30日,抵長沙與湖南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3月19日,太平軍攻占江寧,定都為天京。9月,奏準移駐衡州練兵。11月,建衡州船廠趕造戰船。派人赴廣東購買洋炮,籌建水師。
1854年(鹹豐4年)44歲2月25日,奉命率師出徵太平軍。發佈《討粵匪檄》。命褚汝航為水師總統、塔齊布為陸軍先鋒,統率17000人,揮師北上。5月,兵敗靖港,投水自裁獲救。7月25日,重整水陸各軍後,出師攻陷嶽州。10月14日取武昌。鹹豐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撫。7天後收回成命。改賞兵部侍郎銜。12月2日攻陷田傢鎮。
1855年(鹹豐5年)45歲2月12日夜,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燒毀湘軍戰船100餘艘。曾國藩座船被俘,“文捲册牘俱失”。“公憤極,欲策馬赴敵以死”,羅澤南、劉蓉力勸乃止。
1856年(鹹豐6年)46歲7月,坐睏南昌。9月2日,楊、洪內訌(天京事變)後,太平軍元氣大傷。10月,曾國藩在長募勇組建吉字營入援江西。
1857年(鹹豐7年)47歲2月27日,其父去世,偕弟國華回籍奔喪。7月,兩次上疏,請求在傢終製,獲鹹豐帝准許。是年建“思雲館”。
1858年(鹹豐8年)48歲5月19日,李續賓、楊嶽斌率水陸兩軍攻陷九江。弟國華入李幕。7月13日,接上諭命其出辦浙江軍務,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與鬍林翼會商進兵、籌餉之策。11月15日,李續賓、曾國華死於三河之役。12月,作《愛民歌》以訓湘軍。
1859年(鹹豐9年)49歲1月,李鴻章來建昌進謁、留營襄辦軍務。是月,曾國葆改名貞幹入湘軍,為其兄國華報仇。2月,作《聖哲畫像記》。11月,擬四路進兵之策,攻取安慶。
1860年(鹹豐10年)50歲5月,輯錄《經史百傢雜鈔》26捲,“取精用宏”,“盡掄四部精要”。6月,左宗棠來營,留住兩旬,商討東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7月,委授兩江總都,並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10月18日與鬍林翼、李續賓商籌北援之策。上疏請求帶兵北上掃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憤”。12月,祁門大營兩度被睏,太平軍距大營僅20裏,“危險萬狀”。
1861年(鹹豐11年)51歲8月23日,是《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9月5日,湘軍攻陷安慶。25日,移住安慶。11月20日,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12月,在安慶創辦內軍械所。年底,定三路軍進軍之策:“以圍攻金陵屬之國荃,而以浙事屬左宗棠,蘇事屬李鴻章,於是東南肅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歲1月31日,奉旨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曾國荃補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宗棠率軍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鴻章率軍抵上海。5月,曾國荃率軍進駐雨花臺,會同彭玉麟的水師圍攻天京。7月18日,為藉兵助剿事再疏力陳利害:“島人藉助剿為圖利之計......而中華之難,中華當之”,决不能讓洋人以助剿來“蹂躪中國之土地”。9月,為死於戰亂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東樹、戴鈞衡6人立石修墓,妥為安葬。12月,其弟曾國葆病死於雨花臺湘軍大營。年底,華衡芳與徐壽父子試製成中國第一臺蒸汽機,曾國藩見後,於當天日記中寫道:“竊喜洋人之智巧我國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2年)53歲1月28日,安慶軍械所造出我國第一條木殼小火輪,曾國藩登船試航後,喜而命名“黃鵠號”。5月7日,緻函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謂“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勢;華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處可怯之地”,反對購買要由海軍上校指揮控製的船艦。9月,與容閎見面,商籌建立一個可以災圃旎器的工廠。12月3日,交容閎68000兩銀赴美購買機器。
1864年(同治3年)54歲1月,派李鳳苞測量江浙外海各島嶼沙綫。5月,江浙藏書遭兵動多有毀損,定刊書章程,即於安慶設書局,刊刻各種經史。6月3日,洪秀全病逝天京,其長子繼位。7月19日,湘軍攻陷天京,太平軍宣告失敗。7月,曾國藩賞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國荃賞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15日,奏準裁撤湘軍25000人。10月,行轅移駐安陵。11月,奏準停徵釐捨、畝捐。12月,主持修復江南貢院,補行江南鄉試,會考江南優貢。
1865年(同治4年)55歲1月,選漢唐以來各臣奏疏17首,編《鳴原堂論文》。3月,主持修葺種山、尊經兩書院。收養八百孤寒子弟,並從自己養廉銀中捐款課奬。5月26日,接上諭:率軍赴山東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書》完稿,共320捲,交金陵書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蹤。9月,經楊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調兵佈防堵圍,沿途又張榜招員。10月,將金陵製造局上遷海虹口,和李鴻章原設的炮局及購自美國人的鐵廠合併,再加容閎購回的百多部機器建成江南製造總局。12月,核定長江水師永遠章程及營製營規。
1866年(同治5年)56歲9月24日,捻軍突破防綫,進入山東。連續2次請假,在營調養。10月,奏陳:剿捻無效,病難速痊,請開協辦大學士、兩江總督之缺。12月,回任兩江總督。
1867年(同治6年)57歲3月,在江南製造總局下設造船所試製船艦。同時擬設譯書館。5月,會同李鴻章將江南製造總局由虹口遷高昌廟,徵地擴遷,規製大增。6月,補授體仁閣大學士。
1868年(同治7年)58歲4月,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5月31日,至上海視察江南製造成總局。8月,奉命調任直隸總督。9月,江南造船廠試製的第一艘輪船駛至江寧,曾登船試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師,陛見那拉氏與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歲2月27日,奏陳直隸應辦事宜,以練兵、飭吏、治河為至要。6月,奏請按湘軍製改造直隸練軍。8月,作《勸學篇示直隸士子》,提出儒學有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科,唯義理為治學根本。12月,奏陳:“直隸清理積獄......計審結並註銷之案四萬一千餘起,多作塵牘,為之一清。”
1870年(同治9年)60歲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準病假一月。5月續假一月。6月,天津教案發生, 奉命前往處理。7月11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據實檢舉揭發。23日,法國公使羅叔亞來見,要求殺天津道員、知府、知縣為法領事抵命,並以戰爭相威脅,曾國藩嚴詞拒絶。24日,奏陳:挖眼剖心,全無實據;津民生憤,事出有因。8月,奏陳:本案兇犯已拿獲九名,惟羅叔亞意欲“三員議抵”,斷難允求。府、縣本無大過送交刑部已屬情輕法重。9月,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身亡,曾國藩調任兩任總督,李鴻章調補直隸總督。10月17日,起程南下。11月3日,六十大壽,御賜“勳高柱石”匾額。24日,作傢訓日課四條:一曰慎讀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說,四曰習勞則神欽。
1871年(同治10年)61歲8月19日,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第出洋學藝折》。9月,視察水陸各營防務、訓練情況。11月抵上海。
1872年(同治11年)62歲2月27日,領銜上奏:促請對“派遺留學生一事”盡快落實。並提出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推薦陳蘭彬、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管理。在上海設立幼童出洋肄業局,薦舉劉翰清“總理滬局選送事宜”。
3月1日,時發腳麻之癥,舌蹇不能語。3月12日,午後散步署西花圃,突發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聞訃,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謚文正。6月25日,靈柩運抵長沙。7月19日,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次年12月13日,改葬於善化縣(今望城縣)湘西平塘伏竜山。與夫人歐陽氏合葬。 |
對曾國藩之評價 Tseng Kuo-fan of the evaluation |
梁啓超對曾氏傾心推崇,稱“吾謂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復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內指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絶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睏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纍,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絶……」。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對曾國藩的評價一樣,近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駡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駡他是賣國賊,以致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外咎清議”,甚至有四面楚歌之慮。辛亥革命後,一些革命黨人說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遺臭萬年的漢姦,建國後的史學界對他更是一駡到底,斥為封建地主階級的衛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精神偶像、漢姦、賣國賊、殺人不眨眼換劊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1980年代以來,學術界對曾國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對他的評價也相對客觀。
中國現代史上兩位著名人物毛澤東和蔣中正都高度評價過曾國藩。毛澤東青年時期,潛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的結論。即使是在毛澤東萬年,他還曾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蔣介石對曾氏更是頂禮膜拜,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他把《曾鬍治兵語錄》當作教導高級將領的教科書,自己又將《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終生拜讀不輟。據說,他點名的方式,靜坐養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國藩。曾國藩的個人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鹹豐同年間,曾國藩在“藉夷助剿”、夷商代運南漕、派人購買美國機器創辦江南機器局、辦理天津教案等涉外活動中的表現,指出在嚴重的內憂外患而大多數士大夫沉湎於義理考據之時,曾國藩能獨立時代潮流,把握風雲際會,並且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繼承和發揚林則徐、魏源的經世致用之學,大力倡導學習西方,開展自強新生政運動,從而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風雲人物。 |
曾國藩的遺囑 Tseng Kuo-fan's will |
餘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人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內而專靜統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為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衆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着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傢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綉。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睏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能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饑己溺,一夫不荻,引為餘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祗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條為餘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餘曾傢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
|
審雞蛋案
一天,天氣晴朗,年幼的曾國藩從學校放學蹦蹦跳跳地回到了傢裏。剛放下書包,其父就焦急地說:“我明明煮了五個雞蛋,怎麽衹有四個了?”於是就把曾國藩叫來,對他說:“煮熟的雞蛋是分給你們吃的,現在少了一個,不知是那個偷吃了,快幫你母親查一查。” 曾國藩思索了一下,答到:“這個很容易,我有辦法查出來。” 說罷,曾國藩端出一個臉盆,倒了幾杯茶,把傢裏的人都喊攏來,叫每人喝一口茶水,吐到盆裏,他站在旁邊觀察,結果有一個傭人吐出的茶水裏夾有雞蛋黃粉。 曾國藩的父親高興極了,覺得兒子聰明,將來能當官審案子。
“千年死一個”
富厚堂,是曾國藩的故居。大門口懸挂着“毅勇侯第”四個金色大字。 “侯府”建於清同治年間,是曾國藩委托其弟在傢營造的。據說建房的時候,曾國潢兄弟對匠工師傅款待很好,而對一般徒弟則有所刻薄。新屋建成的時候要誦“上梁文”,砌工老師傅盡贊美語,操着荷葉土音為之頌曰:“兩江總督太細喱,要到南京做皇帝。”那天,看熱鬧的人很多,站在大門口的一個鄉民見大門很高很寬,就希奇地問:“這張大門怎麽要開這麽寬?”一位對曾府心懷不滿的徒弟就說:“門寬好出喪麽!”師傅聽了,覺得這個“良心”不能喪,就馬上把不吉的話斷過來:“是的,門寬好出喪,千年死一個,萬年死一雙。” 鄉裏的習俗,對房屋上梁的贊語靈一半,而咒語是全靈的。曾府的人聽得上梁的贊語是“要到京裏做皇帝”;對大門的贊語是:“萬年死一雙”,非常高興,馬上把匠工師傅連同徒弟伢子都召進堂屋裏,用上乘的酒、茶,盛情地招待了一番。 說來也巧,富厚堂自同治五年建造以來,已有130餘年了,的確還沒死過一個人呢。先是曾府從曾國藩夫人歐陽氏住起,最後一個住的是曾國藩的第四代孫曾昭恆,連續四五代上百人,沒有一個人死於富厚堂;後是建國以來設立區公所、鄉政府及部門機關,先後住過的幹部好幾百,但沒有一個是死在這裏的。 |
對曾國藩之評價 Tseng Kuo-fan of the evaluation |
梁啓超對曾氏傾心推崇,稱“吾謂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復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內指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絶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睏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纍,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絶……」。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對曾國藩的評價一樣,近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駡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駡他是賣國賊,以致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外咎清議”,甚至有四面楚歌之慮。辛亥革命後,一些革命黨人說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遺臭萬年的漢姦,建國後的史學界對他更是一駡到底,斥為封建地主階級的衛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精神偶像、漢姦、賣國賊、殺人不眨眼換劊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1980年代以來,學術界對曾國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對他的評價也相對客觀。
民國著名的清史學家蕭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將曾國藩與左宗棠對比:“國藩以謹慎勝,宗棠以豪邁勝。”
中國現代史上兩位著名人物毛澤東和蔣中正都高度評價過曾國藩。毛澤東青年時期,潛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的結論。即使是在毛澤東晚年,他還曾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蔣介石對曾氏更是頂禮膜拜,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他把《曾鬍治兵語錄》當作教導高級將領的教科書,自己又將《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終生拜讀不輟。據說,他點名的方式,靜坐養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國藩。曾國藩的個人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蔡鍔將軍對曾氏以愛兵來打造仁義之師的治兵思想推崇備至:“帶兵如帶子弟一語,最為慈仁貼切。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千言萬語皆付之一炬。”
左宗棠對曾國藩的輓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功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鹹豐同年間,曾國藩在“藉夷助剿”、夷商代運南漕、派人購買美國機器創辦江南機器局、辦理天津教案等涉外活動中的表現,指出在嚴重的內憂外患而大多數士大夫沉湎於義理考據之時,曾國藩能獨立時代潮流,把握風雲際會,並且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繼承和發揚林則徐、魏源的經世致用之學,大力倡導學習西方,開展自強新生政運動,從而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風雲人物。 |
文學成就 Literary achievement |
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他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藴不盡為能事;所為古文,深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後世所稱。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變化、發展,又選編了一部《經史百傢雜鈔》以作為文的典範,非桐城所可囿,世稱為湘鄉派。清末及民初嚴復、林紓,以至譚嗣同、梁啓超等均受他文風影響。所著有《求闕齋文集》、《詩集》、《讀書錄》、《日記》、《奏議》、《傢書》、《傢調》及《經史百傢雜鈔》、《十八傢詩鈔》等。不下百數十捲,名曰《曾文正公全集》,傳於世。另著有《為學之道》、《五箴》等著作。 |
|
鹹豐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軍自湖南北出,攻剋漢陽。鹹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建立地方團練,稱為湘軍,分陸軍、水師兩種,士兵則招募湘鄉一帶農民為主,薪俸為一般緑營的三倍左右,全軍衹服從曾國藩一人。鹹豐四年(1854年),總計有陸軍十三營六千五百人,水師十營五千人,會集湘潭,誓師出徵。初戰在嶽州、靖港敗於太平軍,接連吃敗戰,曾國藩幾跳水自盡,在上書時,衹能以「屢敗屢戰」自嘲。後重整軍實,復占嶽州、武昌,太平軍勢力退出湖南。鹹豐八年(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氣勢很盛;鹹豐十年(1860年),曾國荃包圍安慶,以「紮硬寨,打死仗」聞名。同治三年(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軍抵抗湘軍,讓湘軍吃足苦頭,南京城破時,曾國藩說:「今粵匪之變,蹂躪竟及十六省,淪陷至六百餘城之多,而其中兇酋悍黨,如李開方守馮官屯、林啓容守九江、葉蕓來守安慶,皆堅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萬餘賊無一降者,至聚衆自焚而不悔,實為古今罕見之劇寇」。曾國藩入南京後,搞三光政策,「……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餘萬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實十餘萬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軍一面,則潰敗後之虜掠,或戰勝後之焚殺,尤耳不忍聞,目不忍睹,其慘毒實較『賊』又有過之無不及,餘不欲言,餘亦不敢言也。」(李圭:《思痛記》),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在《能靜居日記》有詳細記載南京城破:「……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曾國荃殺人如麻,縱兵焚城,「雪帥」彭玉麟見狀不滿,先後二次(1861年安慶之圍與1864年金陵之圍)緻函曾國藩,要求大義滅親。曾國荃於南京搶得大量財物,曾國藩對朝廷奏稱「偽宮賊館,一炬成灰,並無所謂賦庫者,然剋復老巢而全無貨物,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見之事」。曾國藩處死李秀成,是為殺人滅口。 湘軍將帥之廉勇,軍紀之嚴格,是其勇猛善戰的重要原因,亦使湘軍威震天下。由此,戰亂各省紛紛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風,故有“天下無湘不成軍”之說。 |
|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政治傢,對“乾嘉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纔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於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於關係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已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傢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受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藉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嚮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如他說過購買外洋器物……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
《治學論道之經》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學大師,學術造詣極深。他說:“蓋真能讀書者,良亦貴乎強有力也”,要有“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寫字或陽剛之美,“着力而取險勁之勢”;或陰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寫作,需在氣勢上下功夫,“氣能挾理以行,而後雖言理而不灰”。要註意詳略得當,詳人所略,略人所詳,而“知位置者先後,翦裁之繁簡”,又“為文傢第一要也”。為文貴在自闢蹊徑,“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清韻不匱,聲調鏗鏘,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傢教子之術》
通過對家庭成員的八本三緻祥教育,曾傢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好兒女,儘管是侯門大族,100多年來未見有紈絝子弟,這不能不說是曾國藩教育思想的成功。 曾國藩傢教理論體係為:以八本為經,以八寶為緯,以四字要訣、三緻祥、三不信穿插其中,經緯連貫,脈絡相通,形成的一套治傢的完整可師的理論體係;這套理論不同中國傳統的關於教育後代的核心理念,反對孔孟朱子顔氏等著名傢訓所一貫堅持的學而優則仕的學說,並付諸實施。它對當今社會幾乎每個家庭所面對的教育睏惑問題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疆場競鬥之計》
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傢,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其軍事思想內涵極豐,確有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着意培養“合氣”,將士同心,他認為“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選擇有四點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實識,四曰營務整齊”。曾國藩軍事思想中最豐富並值得今人藉鑒的是其戰略戰術。如“用兵動如脫兔。靜如處女”,主客奇正之術,“紮硬寨,打死仗”,水師不可順風進擊,善擇營地,“先自治,後製敵”,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製動,“先拔根本,後翦枝葉”等等。
《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麯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議,兼聽而不失聰。“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産薄為妙”。“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為人須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傢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之道。
《修身養性之訣》
曾國藩總結了修身十二款: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門。他認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人則人悅,思誠則神欽”。曾國藩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篤誠,戒機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貴,“人生有窮達,知命而無憂。”
人格修煉對他事業有幫助,首先是誠,為人表裏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於世。第二個是敬,敬畏,內心不存邪念,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第三個就是靜,心、氣、神、體都要處於安寧放鬆的狀態。第四個字是謹,不說大話、假話、空話,實實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個字是恆,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獨”,舉頭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記日記,對每天言行進行檢查、反思,一直貫穿到他的後半生,不斷給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儉、要謙對、要仁恕、要誠信,知命、惜福等,力圖將自己打造成當時的聖賢。 許多人都認為人格修煉是空虛的東西,認為修身是虛無縹渺的東西,甚至還是迂腐的,但曾國藩一生的事業,修身纔是他事業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國藩認為:“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貧,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 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曾國藩為自己立下課程十二條:
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讀史:念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
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喪志。
作字:飯後寫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積愈難清。
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
|
1811年(嘉慶16年)11月26日(農歷10月11日)生於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鄉天平村, 乳名寬一。
1815年(嘉慶20年)5歲在傢識字讀書。一年後入傢塾“利見齋”。
1826年(道光6年)16歲春,應長沙府試(童子試),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歲就讀於衡陽唐氏宗祠,師從汪覺庵。一年後轉入湘鄉漣濱書院。改號滌生。
1833年(道光13年)23歲秋,參加湘鄉縣試,考取秀纔。
1834年(道光14年)24歲春,入嶽麓書院。秋,參加鄉試中第三十六名舉人。鼕,入京準備會試,途徑長沙,始與劉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歲4月,會試落第,留京寓長沙會館讀書。
1836年 (道光16年)26歲春,恩科會試再次不第,出京返傢。至長沙,與劉蓉、郭嵩燾在湘鄉會館相聚兩個月。
1838年(道光18年)28歲會試中第三十八名貢士。試後改名國藩。殿試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傢。
1839年(道光19年)29歲夏,出衡陽,謁杜工部祠、石鼓書院。秋,出邵陽,察訪武崗、新化、蘭田、永豐。12月,子紀澤生,離傢起程赴京。本年起始作日記,持之以恆,至終不輟。
1840年(道光20年)30歲5月,庶吉士散館,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7月,得病,經歐陽兆熊、吳廷棟治療、護理,兩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歲8月,偕倭仁往謁理學大師唐鑒,請教治學之方,檢身之要。“考德問業”,“為義理所熏蒸”。11月,任國史館協修,遍鑒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讀鬍林翼贈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寫作《裏胥》,直道民間疾苦,鞭笞腐敗吏治。
1842年(道光22年)32歲致力程朱之學,每日必做日課:早起、主敬、靜坐、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門。
1843年(道光23年)33歲4月,升任翰林院侍講。7月,欽命為鄉試(四川)正考官。8月,補授翰林院侍講。12月,充文淵閣校理。
1844年(道光24年)34歲8月,郭嵩燾引江忠源來見,結為師生。派充翰林院教習庶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歲10月,升翰林院侍講學士。李鴻章入京會試,以年傢子投其門下受業。
1846年(道光26年)36歲1月,充文淵閣直閣事。自書其書捨曰:“求闕齋”。夏秋間,養病城南報國寺,與同寓劉傳瑩就漢學、宋學深入研討,知學須返本務要,“執兩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歲7月,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街。11月,欽派武會試正總裁,殿試讀捲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歲3月,子紀鴻生。10月,輯錄古今名臣大儒言論,按修身、齊傢、治國三門分三十二目輯成《曾氏傢訓》。
1849年(道光29年)39歲2月,升授禮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歲4月,上《應詔陳言疏》,直揭官場“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今日所當講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鹹豐元年)41歲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義。5月,上《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鹹豐帝“怒擲其折於地”欲罪之。
1852年(鹹豐2年)42歲1月,上《備陳民間疾苦疏》。7月,任江西鄉試正考官。行抵安徽太湖縣小池驛,得母訃聞,回籍奔喪。10月初抵傢。太平軍出廣西、入湖南,9月攻長沙,10月取决嶽州。
1853年(鹹豐3年)43歲1月21日,接幫辦湖南團練旨。經郭嵩燾力勸出保桑梓。30日,抵長沙與湖南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3月19日,太平軍攻占江寧,定都為天京。9月,奏準移駐衡州練兵。11月,建衡州船廠趕造戰船。派人赴廣東購買洋炮,籌建水師。
1854年(鹹豐4年)44歲2月25日,奉命率師出徵太平軍。發佈《討粵匪檄》。命褚汝航為水師總統、塔齊布為陸軍先鋒,統率17000人,揮師北上。5月,兵敗靖港,投水自裁獲救。7月25日,重整水陸各軍後,出師攻陷嶽州。10月14日取武昌。鹹豐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撫。7天後收回成命。改賞兵部侍郎銜。12月2日攻陷田傢鎮。
1855年(鹹豐5年)45歲2月12日夜,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燒毀湘軍戰船100餘艘。曾國藩座船被俘,“文捲册牘俱失”。“公憤極,欲策馬赴敵以死”,羅澤南、劉蓉力勸乃止。
1856年(鹹豐6年)46歲7月,坐睏南昌。9月2日,楊、洪內訌(天京事變)後,太平軍元氣大傷。10月,曾國藩在長募勇組建吉字營入援江西。
1857年(鹹豐7年)47歲2月27日,其父去世,偕弟國華回籍奔喪。7月,兩次上疏,請求在傢終製,獲鹹豐帝准許。是年建“思雲館”。
1858年(鹹豐8年)48歲5月19日,李續賓、楊嶽斌率水陸兩軍攻陷九江。弟國華入李幕。7月13日,接上諭命其出辦浙江軍務,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與鬍林翼會商進兵、籌餉之策。11月15日,李續賓、曾國華死於三河之役。12月,作《愛民歌》以訓湘軍。
1859年(鹹豐9年)49歲1月,李鴻章來建昌進謁、留營襄辦軍務。是月,曾國葆改名貞幹入湘軍,為其兄國華報仇。2月,作《聖哲畫像記》。11月,擬四路進兵之策,攻取安慶。
1860年(鹹豐10年)50歲5月,輯錄《經史百傢雜鈔》26捲,“取精用宏”,“盡掄四部精要”。6月,左宗棠來營,留住兩旬,商討東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7月,委授兩江總都,並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10月18日與鬍林翼、李續賓商籌北援之策。上疏請求帶兵北上掃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憤”。12月,祁門大營兩度被睏,太平軍距大營僅20裏,“危險萬狀”。
1861年(鹹豐11年)51歲8月23日,是《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9月5日,湘軍攻陷安慶。25日,移住安慶。11月20日,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12月,在安慶創辦內軍械所。年底,定三路軍進軍之策:“以圍攻金陵屬之國荃,而以浙事屬左宗棠,蘇事屬李鴻章,於是東南肅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歲1月31日,奉旨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曾國荃補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宗棠率軍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鴻章率軍抵上海。5月,曾國荃率軍進駐雨花臺,會同彭玉麟的水師圍攻天京。7月18日,為藉兵助剿事再疏力陳利害:“島人藉助剿為圖利之計......而中華之難,中華當之”,决不能讓洋人以助剿來“蹂躪中國之土地”。9月,為死於戰亂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東樹、戴鈞衡6人立石修墓,妥為安葬。12月,其弟曾國葆病死於雨花臺湘軍大營。年底,華衡芳與徐壽父子試製成中國第一臺蒸汽機,曾國藩見後,於當天日記中寫道:“竊喜洋人之智巧我國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2年)53歲1月28日,安慶軍械所造出我國第一條木殼小火輪,曾國藩登船試航後,喜而命名“黃鵠號”。5月7日,緻函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謂“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勢;華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處可怯之地”,反對購買要由海軍上校指揮控製的船艦。9月,與容閎見面,商籌建立一個可以災圃旎器的工廠。12月3日,交容閎68000兩銀赴美購買機器。
1864年(同治3年)54歲1月,派李鳳苞測量江浙外海各島嶼沙綫。5月,江浙藏書遭兵動多有毀損,定刊書章程,即於安慶設書局,刊刻各種經史。6月3日,洪秀全病逝天京,其長子繼位。7月19日,湘軍攻陷天京,太平軍宣告失敗。7月,曾國藩賞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國荃賞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15日,奏準裁撤湘軍25000人。10月,行轅移駐安陵。11月,奏準停徵釐捨、畝捐。12月,主持修復江南貢院,補行江南鄉試,會考江南優貢。
1865年(同治4年)55歲1月,選漢唐以來各臣奏疏17首,編《鳴原堂論文》。3月,主持修葺種山、尊經兩書院。收養八百孤寒子弟,並從自己養廉銀中捐款課奬。5月26日,接上諭:率軍赴山東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書》完稿,共320捲,交金陵書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蹤。9月,經楊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調兵佈防堵圍,沿途又張榜招員。10月,將金陵製造局上遷海虹口,和李鴻章原設的炮局及購自美國人的鐵廠合併,再加容閎購回的百多部機器建成江南製造總局。12月,核定長江水師永遠章程及營製營規。
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湘軍總領曾國藩奉令進駐周傢口,以欽差大臣的重權身份,督師剿捻。
曾國藩根據捻軍行蹤不定、流動作戰的特點,采用了“重點防務、堅壁清野和畫河圈圍”的對策,但最終全部失敗。後來,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裏防綫”,企圖藉此天塹消滅捻軍。
一天,曾國藩從《商水縣地圖》上看到曾莊、曾樓村的村名,隨修書差人送至商水城西曾莊,邀了幾個老翁赴周口議事。議事間,曾莊來人知道是曾國藩的用意是與他們認宗。這也是求之不得的事,能有這麽威武的同族親近人,曾莊人還愁什麽光不能沾到呢,於是他們齊跪在地拜見曾國藩。
宴餐三日,曾國藩隨曾莊曾氏族人至曾莊曾氏祠堂祭拜了先祖曾參肖像,又去曾氏墳塋灑酒掃墓。之後,他把一面上書“全權欽差大臣曾國藩”的黃綢旗子留作紀念。直到解放初期,這面黃綢旗子纔被查禁銷毀掉了。
1867年(同治6年)57歲3月,在江南製造總局下設造船所試製船艦。同時擬設譯書館。5月,會同李鴻章將江南製造總局由虹口遷高昌廟,徵地擴遷,規製大增。6月,補授體仁閣大學士。
1868年(同治7年)58歲4月,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5月31日,至上海視察江南製造成總局。8月,奉命調任直隸總督。9月,江南造船廠試製的第一艘輪船駛至江寧,曾登船試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師,陛見那拉氏與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歲2月27日,奏陳直隸應辦事宜,以練兵、飭吏、治河為至要。6月,奏請按湘軍製改造直隸練軍。8月,作《勸學篇示直隸士子》,提出儒學有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科,唯義理為治學根本。12月,奏陳:“直隸清理積獄......計審結並註銷之案四萬一千餘起,多作塵牘,為之一清。”
1870年(同治9年)60歲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準病假一月。5月續假一月。6月,天津教案發生, 奉命前往處理。7月11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據實檢舉揭發。23日,法國公使羅叔亞來見,要求殺天津道員、知府、知縣為法領事抵命,並以戰爭相威脅,曾國藩嚴詞拒絶。24日,奏陳:挖眼剖心,全無實據;津民生憤,事出有因。8月,奏陳:本案兇犯已拿獲九名,惟羅叔亞意欲“三員議抵”,斷難允求。府、縣本無大過送交刑部已屬情輕法重。9月,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身亡,曾國藩調任兩任總督,李鴻章調補直隸總督。10月17日,起程南下。11月3日,六十大壽,御賜“勳高柱石”匾額。24日,作傢訓日課四條:一曰慎讀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說,四曰習勞則神欽。
1871年(同治10年)61歲8月19日,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第出洋學藝折》。9月,視察水陸各營防務、訓練情況。11月抵上海。
1872年(同治11年)62歲2月27日,領銜上奏:促請對“派遺留學生一事”盡快落實。並提出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推薦陳蘭彬、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管理。在上海設立幼童出洋肄業局,薦舉劉翰清“總理滬局選送事宜”。
3月1日,時發腳麻之癥,舌蹇不能語。3月12日,午後散步署西花圃,突發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聞訃,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謚文正。6月25日,靈柩運抵長沙。7月19日,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次年12月13日,改葬於善化縣(今望城縣)湘西平塘伏竜山。與夫人歐陽氏合葬。 |
|
梁啓超對曾氏傾心推崇,稱“吾謂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復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內指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絶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睏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纍,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絶……」。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對曾國藩的評價一樣,近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駡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駡他是賣國賊,以致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外咎清議”,甚至有四面楚歌之慮。辛亥革命後,一些革命黨人說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遺臭萬年的漢姦,建國後的史學界對他更是一駡到底,斥為封建地主階級的衛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精偶。
民國著名的清史學家蕭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將曾國藩與左宗棠對比:“國藩以謹慎勝,宗棠以豪邁勝。”
中國現代史上兩位著名人物毛澤東和蔣介石都高度評價過曾國藩。毛澤東青年時期,潛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的結論。即使是在毛澤東晚年,他還曾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蔣介石對曾氏更是頂禮膜拜,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他把《曾鬍治兵語錄》當作教導高級將領的教科書,自己又將《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終生拜讀不輟。據說,他點名的方式,靜坐養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國藩。曾國藩的個人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蔡鍔將軍對曾氏以愛兵來打造仁義之師的治兵思想推崇備至:“帶兵如帶子弟一語,最為慈仁貼切。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千言萬語皆付之一炬。”
左宗棠對曾國藩的輓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功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鹹豐同年間,曾國藩在“藉夷助剿”、夷商代運南漕、派人購買美國機器創辦江南機器局、辦理天津教案等涉外活動中的表現,指出在嚴重的內憂外患而大多數士大夫沉湎於義理考據之時,曾國藩能獨立時代潮流,把握風雲際會,並且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繼承和發揚林則徐、魏源的經世致用之學,大力倡導學習西方,開展自強新生政運動,從而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風雲人物。
一、中國近代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積極實踐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導下,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開啓近代製造業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學堂,肇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譯印刷西方書籍,不僅奠定了近代中國科技基礎,而且極大地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為國傢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材,其中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書(部長)梁敦彥、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山祖師
曾國藩自稱:“鄙人乃訓練之才,非戰陣之才”,他教導士兵“說法點頑石之頭,苦口滴杜鵑之血”。他以儒傢精神練兵,使湘軍成為一支有主義的隊伍,他作《愛民歌》傳唱,使湘軍聲威大震,毛澤東作《三大紀律,八項註意》即以此為藍本,蔣介石黃埔建軍時,也將他的《愛民歌》印發學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國國情,寫一篇《討粵匪檄》,使許多知識分子脫去長衫,率瓴黑腳桿的相實農夫,投到湘軍的旗幟之下,同太平軍作戰並取得了最後勝利。
三、修身齊傢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後人留下學說)“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星辰,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敗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剋已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上下一至的擁戴;他的學問文章兼收並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傢宗師,“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傢所必讀”(蔣介石),實現了儒傢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不愧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穩之楷模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鬍雪岩”。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這是因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歲官至二品,在清朝獨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穩,歷盡宦海風波而安然無恙,榮寵不衰。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一整套官場絶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剋,戰無不勝。
五、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國藩一生致力結交、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國歷史上規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幾乎聚集了全國的人才精華為招攬人才,留住人才,他捨出謙遜的老臉,屢屢上書舉薦部下,為部下謀官要權,爭謀職位。他一生推薦過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多人。他們既有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彭玉麟、李瀚章這樣的謀略作戰軍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第一流的學者和科學家。
六、中國傳統文化持傢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傢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裏,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傢,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傢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象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曾昭掄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傢、詩人、教育傢、科學家和高級幹部。
七、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精神的典範式人物
曾國藩在同輩士大夫中“屬中等”,頗為鈍拙,但他志嚮遠大、性格倔強、意志超強,勤學好問,非常人所能及。他從少年起,就“睏知勉行,立志自撥於流俗”,天天寫日記反省自己,一生中沒有一天不監視自己,教訓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謙恕自抑,豁達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誠”、埋頭苦幹,不論遭受多大打擊,都不灰心喪氣,而能再接再厲,堅持到底。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訣。
八、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清史稿——曾國藩傳》也說:“國藩事功大於學問,善以禮運。”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傢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
|
審雞蛋案
一天,天氣晴朗,年幼的曾國藩從學校放學蹦蹦跳跳地回到了傢裏。剛放下書包,其父就焦急地說:“我明明煮了五個雞蛋,怎麽衹有四個了?”於是就把曾國藩叫來,對他說:“煮熟的雞蛋是分給你們吃的,現在少了一個,不知是那個偷吃了,快幫你母親查一查。” 曾國藩思索了一下,答到:“這個很容易,我有辦法查出來。” 說罷,曾國藩端出一個臉盆,倒了幾杯茶,把傢裏的人都喊攏來,叫每人喝一口茶水,吐到盆裏,他站在旁邊觀察,結果有一個傭人吐出的茶水裏夾有雞蛋黃粉。 曾國藩的父親高興極了,覺得兒子聰明,將來能當官審案子。
“千年死一個”
富厚堂,是曾國藩的故居。大門口懸挂着“毅勇侯第”四個金色大字。 “侯府”建於清同治年間,是曾國藩委托其弟在傢營造的。據說建房的時候,曾國潢兄弟對匠工師傅款待很好,而對一般徒弟則有所刻薄。新屋建成的時候要誦“上梁文”,砌工老師傅盡贊美語,操着荷葉土音為之頌曰:“兩江總督太細喱,要到南京做皇帝。”那天,看熱鬧的人很多,站在大門口的一個鄉民見大門很高很寬,就希奇地問:“這張大門怎麽要開這麽寬?”一位對曾府心懷不滿的徒弟就說:“門寬好出喪麽!”師傅聽了,覺得這個“良心”不能喪,就馬上把不吉的話斷過來:“是的,門寬好出喪,千年死一個,萬年死一雙。” 鄉裏的習俗,對房屋上梁的贊語靈一半,而咒語是全靈的。曾府的人聽得上梁的贊語是“要到京裏做皇帝”;對大門的贊語是:“萬年死一雙”,非常高興,馬上把匠工師傅連同徒弟伢子都召進堂屋裏,用上乘的酒、茶,盛情地招待了一番。 說來也巧,富厚堂自同治五年建造以來,已有130餘年了,的確還沒死過一個人呢。先是曾府從曾國藩夫人歐陽氏住起,最後一個住的是曾國藩的第四代孫曾昭恆,連續四五代上百人,沒有一個人死於富厚堂;後是建國以來設立區公所、鄉政府及部門機關,先後住過的幹部好幾百,但沒有一個是死在這裏的。
曾國藩與賊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傢讀書,對一篇文章重複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傢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復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麽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衹能成為賊,而曾先生卻成為毛澤東主席都欽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毛澤東“獨服曾文正”之謎
毛澤東年青時,曾對曾國藩傾服備至,現藏韶山紀念館的光緒年間版《曾國藩傢書》中,數捲扉頁上都有毛澤東手書的“詠之珍藏”。他曾說:曾國藩建立的功業和文章思想都可以為後世取法。認為曾編纂的《經史百傢雜鈔》“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國學的入門書。曾國藩治軍最重視精神教育,毛澤東一生很註意這點。曾“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毛建立紅軍之初便製定了《三大紀律,八項註意》。
蔣介石推崇曾國藩之謎
蔣多次告誡他的子弟僚屬:“應多看曾文正,鬍林翼等書版及書禮”,“曾文正傢書及書禮......,為任何政治傢所必讀。”他審訂《曾鬍治兵語錄註釋》時說:曾氏已足為吾人之師資矣。在黃浦軍校,他以曾國藩的《愛民歌》訓導學生。他說我認為曾、左能打敗洪、楊是他們的道德學問、精神與信心勝過敵人。“譽之為聖相,讞之為元兇”之謎曾國藩曾被人推許為孔子、朱子以後,再度復興儒學的聖哲;建樹功業、轉移運世的偉人賢者,清朝鹹同中興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駡他是民賊、元兇、漢姦、民族罪人、擅權濫殺的“曾剃頭”、好名失德的“偽君子”。
《曾國藩傢書》影響歷史不衰之謎
太平天國失敗後,清廷對權重勢大的曾國藩極度猜忌,曾為表明心跡,做出了有違個人性格的事刊印《傢書》。違朝廷大禁納妾之謎五十一歲時,鹹豐帝大喪期間,秘娶小妾,“違製失德”,故有人斥其為“偽君子”。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曾國藩“貌之過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身材僅中人,行步則極厚重,言語遲緩。” “一生愛錢”之謎 三十歲時,作一件青緞馬褂,遇慶賀及新年時穿一次,三十年後,衣猶如新。在南京總督府任內,要求夫人和兒媳們,每晚要績麻紡紗,下廚作飯。 |
|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國藩的侯府,座落在位於湖南婁底市雙峰縣東部的荷葉鎮富托村,與湘鄉市、湘潭縣、衡山縣、衡陽縣毗鄰,總占地面幟四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築近一萬平方米,是典型的沿中軸綫對稱的明清回廊式建築群體。
富厚堂座南朝北,背倚的半月形鰲魚山從東南西三面把富厚堂圍住。從遠看去,富厚堂好似坐在一張圍椅中。周圍自然環境優美,後山上樹木茂密,古樹參天。門前是一片較開闊的平地,平地中有小河嚮東流去,平地四周峰巒疊嶂,群山環抱。
曾國藩是我國近代史上一個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曾國藩故居已被有關部門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代表性建築,主要有“白玉堂”、“黃金堂”、“萬年堂”、“大夫第”、“富厚堂”等(“有恆堂”為曾國荃故居)。
曾國藩先後晉升為兩江總督、直隸總督,詔加“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候”,授“英武殿大學士”,升“光祿大夫”,溢稱“曾文正公”。同治4年(1865年)秋,素無終身官場打算的曾國藩,準備先動員傢眷回籍“立傢作業”,自己以後再作引退,因夫人歐陽氏對舊居黃金堂門前“塘中有溺人之事,素不以為安”,即令其子曾紀澤,“回湘稟商兩叔”,移兌富托莊屋,由曾國潢、曾國荃、曾紀澤經手主持,依照候府規模,花十年功夫營造了富厚堂。富厚堂占地四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9202.86平方米,為土石磚木結構,回廊式風格,內外群有八本堂、求厥齋、舊樸齋、藝芳館、思雲館。八寶臺、輯園、鳧藻軒、棋亭、藏書樓等各種建築,當年正門上懸挂着“毅勇侯第”朱地金字直匾,門前花崗石月臺上飄揚着大清竜鳳旗、湘軍帥旗、萬人傘等,景象頗為壯觀。整個建築雖具侯府規模卻古樸大方,雖有雕梁畫棟卻不顯富麗堂皇,基本體現了曾國藩對建宅“屋宇不肖華美,卻須多種竹柏,多留菜園,即占去四畝,亦自無妨”的意旨。1866年秋,主樓竣工,曾國藩夫人、子女和兒媳即回籍住進了富托新屋。
富厚堂原稱八本堂,取曾國藩“讀書以訓詁為本,詩文以聲調為本,事條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忘語為本,居傢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的傢訓,後曾紀澤據《後漢書》“富厚如此”而改現名。富厚堂雖不勝傢華,然曾國藩得知修屋花錢七千串而為之駭嘆,他在同治六年二月初九日的日記中寫道:“接臘月甘十五日傢信,知修整富厚堂屋宇用錢共七千串之多,不知何以浩費如此,深為駭嘆!餘生平以起屋買因為仕宦之惡習,誓不為之。不料奢靡若此,何顔見人!平日所說之話全不踐言,可羞孰甚!屋既如此,以後諸事奢侈,不問可知。大官之傢子弟,無不驕奢淫逸者,憂灼曷已!”
富厚堂是否可稱“曾國藩故居”,社會上頗有爭論,文物部門從實際出發,認為富厚堂不管是“故居”還是“民居”,它作為清代一幢規模巨大的仿宋、明回廊風格的建築群體,保護它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96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富厚堂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縣兩級政府撥出專款,對其進行了必要的搶救性維修,並成立了“富厚堂管理所”,派有專人管理,內設有兩個專題陳列展覽,常年對遊人開放,1995年10月,雙峰縣人民政府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舉辦了全國首次曾國藩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傢學者100多人參加了會議,並專程到富厚堂參觀。 |
從政為官方略 Strategy of political official |
《曾國藩從政為官方略》各講主要內容:
第一講 把脈時代"變局",營造發展舞臺
1.面對"變局",不作壁上觀
2.巧藉"亦官亦紳"的雙重身份
3.脫胎換骨,打造湘軍
第二講 執理不移,遇事敢爭
1.臥薪嚐膽,不輕易出底牌
2.剛柔互用,爭讓適度
3.舞臺與作為,無權斷不能有為
第三講 大業憑衆人智慧而完成(上)
1.鑒人有術,冷眼識英才
2. "合衆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
3.場面做大,才能群雄影從
第四講 大業憑衆人智慧而完成(下)
1.廣納群言,傾聽幕僚的意見
2.認真對待反對者的聲音
3.傳承事業,矚意光大門庭之人
第五講 曾國藩事上司之法
1.倚人而起,不着痕跡
2.功歸於上,己能安享
3.危難時也不樹敵,巧為周旋
第六講 英雄援手,大事易成
1."引用一班正人"
2.做大事要明剖是非,不可暗鬥
3.英雄要屈身
第七講 立人達人之道
1.自立立人,自達達人
2.試以艱危,責以實效
3.關心和尊重屬下
4.待屬員不可太謙
5.同患難,更當同富貴
第八講 高官為政,務持大體--曾國藩做高官之道
1.整頓官場積習
2.首要之地,為官當守六大原則
3.京信常通,三種情況决不上報
第九講 成大事者以人才為本--曾國藩選拔人才的藝術
1.選人不可以眼光太高
2.成大事者需要有血性之人
3.德纔兼備,以德為本
第十講 曾國藩的用人藝術之一:
用人者應該具備的三大素養--"誠意、智慧、度量"
1.要有用人的誠意
2.要有知人的智慧
3.要有容人的度量
第十一講 用人者應該把握好的三大手段
1.註重與人才的情感交流
2.離不開利益的引導
3.用人之道要寬嚴結合
第十二講 成功用人的關鍵環節--充分發揮人才的特長
1.考察是用人的基礎
2.將人才放在正確的位置上
3.任人惟親是用人的大忌
第十三講 不可泄了沉毅之氣--曾國藩應對挫折的三個方略
1.把挫折看成是磨礪自己個性的機會
2.要知道自己敗在哪裏
3.要耐心等待形勢的變化
第十四講 曾國藩的為政藝術之一: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
1.居官者有四大敗身之道
2.名利二字要看得淡一些
3.情緒化的反應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
第十五講 曾國藩的為政藝術之二:領導者貴在有戰略頭腦
1.有戰略頭腦是高明領導應有的素質
2.要有將戰略决策執行到底的决心
第十六講 處理好與傢人的關係--曾國藩的六條齊傢格言(上)
1.不要有代代做官的想法
2.不要沾染上官宦人傢的習氣
3.居傢之道,不可多有餘財
第十七講 處理好與傢人的關係--曾國藩的六條齊傢格言(下)
4.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
5.官宦人傢,不要干涉地方的公事
6.仗勢欺人是敗傢之道
第十八講 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前提--曾國藩的修身藝術
1.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2.少年當有狂者進取之趣
3.從砥礪自己的品性開始 |
|
祖父輩:
曾祖諱竟希,誥贈光祿大夫,妣彭氏,誥贈一品夫人。
祖諱玉屏,字星岡,誥封中憲大夫,纍贈光祿大夫。妣王氏,誥封恭人,纍贈一品夫人。
考諱麟書,字竹亭,湘鄉縣學生員(塾師),誥封中憲大夫,纍封光祿大夫。妣江氏,誥封恭人,纍封一品夫人。
仲父諱鼎尊,早卒。
叔父諱驥雲,字高軒,以公官“貝也”封光祿大夫。
兄弟輩:
五個兄弟,四個姐妹,老大是姐姐,他是兄弟輩裏排行最大的。
曾國潢:1820-1886。原名國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
曾國華:1822-1858。字溫甫,族中排行第六,是曾國藩父親曾麟書的第三子,因為出繼為叔父曾驥雲之子。後戰死於三河鎮。一說於廬山道觀外採藥時失足跌下山崖而死。
曾國荃:1824-1890。字沅甫,號叔純,是曾國藩的三弟,因在族中排行第九,故人稱“曾老九”。
曾國葆:1828-1862。字季洪。後更名貞幹。是曾國藩五弟。病逝於軍中。
曾國藩後裔中比較出名的有:
曾紀澤:1839-1890。字劼剛,號夢瞻,是曾國藩長子。官至兵部左侍郎。 收復新疆立下大功。
曾紀鴻:1848-1881。是曾國藩次子。對數學頗有研究。
曾紀靜:1841-?。字孟衡,曾國藩長女。她與丈夫袁榆感情不和,久而憂鬱成疾,終身未及生育,晚景凄涼。
曾紀耀:1843-1881。字仲坤,曾國藩次女。夫傢經濟睏窘,但她牢記父訓,多方籌劃傢務以盡婦道,且與傢人和睦相處,雖未生育,但深得兩個嫂子信任,繼養兩個女兒,其次女後來成為民國要人朱啓鈐的第一夫人。病逝於巴黎。
曾紀琛:1844-1912。字鳳如,曾國藩第三女。丈夫羅允吉(1846-1888,其父羅澤南是湘軍早期重要將領),性情暴躁固執,婆母悍厲刻薄。
曾紀純:1846-1881。曾國藩第四女。她的丈夫郭依永(1845-1869,其父郭嵩燾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駐外大使),英年早逝,結婚三年就成了寡婦,含辛茹苦撫育兩個幼子,35歲時就病亡。
曾紀芬:1852-1935,晚號崇德老人,曾國藩幼女。在兄弟姐妹七人中,不僅年壽最高而且比四個姐姐命運要好。丈夫和兒子均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民族資本傢。三女婿張其煌係清光緒年間進士,民國初年曾任湖南軍政府軍事廳長。五女婿瞿宣穎係晚清重臣瞿鴻機之子。
曾廣鈞:1866-1929。字重伯,又名伋安,曾紀鴻長子。他是一位典型的世傢貴公子,生活放蕩無忌,但思想比較開明,不干涉兒女婚姻、信仰等自由。
曾廣銘:曾紀澤第二子,幼殤。
曾廣鑾:1873-1920。字君和。曾紀澤第三子,承襲一等毅勇侯。
曾廣陽:曾紀澤第四子,八歲時病亡。
曾廣鎔:1870-1929。字理初。曾紀鴻第三子。
曾廣銓:1871-1930。字靖彝,曾紀澤嗣子,是曾紀鴻第四子。是一名翻譯傢,精通英、法、德及滿文。
曾廣鐘:1875-1923。字君融。曾紀鴻第五子。
曾廣璇:1860-1889。曾紀澤長女。丈夫李經馥,是李鴻章弟弟李鶴章第四子。
曾廣珣:?-1899。曾紀澤次女。
曾廣珊:曾紀鴻獨生女。丈夫俞明頤,1904年前後擔任過湖南學政。女兒俞大絪是北京大學一級教授,另一兒子俞大維曾任臺灣國民黨當局國防部長。
曾憲植(1910-1989),曾國藩弟弟曾國荃的玄孫女,葉劍英元帥的夫人。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傢,對“乾嘉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纔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於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於關係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已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傢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受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藉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嚮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
|
Zeng Guofan
曾國藩
晚清軍政大臣、近代作傢、湘鄉派古文的創立者。字滌生。湖南湘鄉人。傢世務農,父名麟書,秀纔。曾國藩為道光十四年(1834)舉人,十八年成進士。二十三年(1843),以翰林院檢討典試四川。轉侍讀,纍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部。在京師時,治義理之學,兼為詞章、考據。鹹豐元年(1851),太平軍起。曾國藩應詔屢嚮清廷獻策。歷署刑部、吏部侍郎。二年,典試江西,中途因母死回鄉服喪。這年十一月,奉命在鄉辦團練,號“湘勇”。次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曾國藩又治水軍,造大小戰艦二百幾十艘,於是統帥水陸湘軍與太平軍轉戰於長江中下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數省,轉敗為勝,得清廷信任。同治時期,慈禧太後垂簾聽政,曾國藩被重用,加太子少保銜。又以鎮壓太平軍、捻軍立功,先後掌握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及直、魯、豫三省大權。太平軍失守江寧後,曾國藩晉封一等侯。官至兩江總督、武英殿大學士。死後謚號“文正”。
曾國藩在道光末至鹹豐初年以前,是一個仕進順利的官僚,鹹豐二年以後則是清廷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劊子手。他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極其崇拜上自文王、周公,下至姚鼐、王念孫的“古今聖哲三十餘人”,“圖其遺像”,以為“斯文之傳,莫大乎是矣”(《聖哲畫像記》)。他自己追求的理想也恰是成為這樣的聖哲人物。
曾國藩初學桐城派古文,推崇姚鼐,以為“姚先生持論閎通”,自稱“國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啓之也”。後期身居高位,幕府人材甚衆,已為文章領袖,又曾宣揚桐城派古文,敘述桐城派的源流和衆多作者,除高第弟子四人外,還歷稱各地的桐城派古文傢,以見其影響所及,至為廣大,證明“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歐陽生文集序》)。“其說一出,有違之者,俱為非聖無法”(李詳《論桐城派》),一時聲勢頗大,使桐城派古文形成一個“中興”的局面。但曾國藩的目的是藉鼓吹桐城派以自立門戶而為古文宗主。他的幕府賓客瀏陽縣學教諭吳敏樹,便撰文揭穿曾國藩這一用心。吳敏樹既不承認自己是曾國藩所說的桐城派古文作傢,也不認為曾國藩是桐城派。他尖銳指出曾並非真心“以姚氏為宗,桐城為派”,其實是“假是名以私立門戶,震動流俗”(《□湖文集》捲六《與筱岑論文派書》)。在吳氏指出了事實之後,曾國藩承認“斯實搔着癢處”(同前)。但曾國藩生前並未標榜自己為“湘鄉派”。
曾國藩的古文寫作和理論,都與桐城派有所不同。他“平生好雄奇瑰瑋之文”(吳敏樹《與筱岑論文派書》引),為文務閎麗,與桐城派清談簡樸文風不同。他在《送周荇農南歸序》中說:“略述文傢原委,明奇偶互用之道”,頗贊賞清中葉鬍天遊、邵齊燾、孔廣森、洪亮吉及近世凌玉垣、孫鼎臣、周壽昌等駢文傢,而對“方姚之流風,稍稍興起”的趨勢,並無美詞,而感傷“天遊、齊燾輩閎麗之文,闃然無復有存者矣!”對桐城派古文無大興趣。在古文理論上,他說:“古文之道,無所不施,但不宜說理耳。”(《緻吳南屏書》)對桐城派主張的義理、考據、詞章,補充並強調了“經濟”的重要。因此他編《經史百傢雜鈔》,補充了姚鼐《古文辭類纂》的缺陷,擴大桐城派古文學習的源流,是通達的;而為文少禁忌,奇偶並用,使古文舒展有氣勢,雄厚有內容,為桐城派打開了僵局。他又授意弟子黎庶昌編《續古文辭類纂》,包括經、子史、集,以補姚鼐《古文辭類纂》之未備。黎庶昌在《目錄序》中闡述了曾國藩古文理論:“曾氏之學,蓋出於桐城,固知其與姚氏之旨合,而非廣已於不可畔岸也。循姚氏之說,屏棄六朝駢麗之習,以求所謂神理氣味、格律聲色者,法愈 |
|
- : Ceng Guofan
|
|
曾伯涵, 闞維雍, 慶福, 伯涵, 滌生 |
|
數術 | 相術 | 金屬工藝 | 湖南 | 派係 | 軍隊 | 百科大全 | 古文 | 文學 | 清代 | 文學流派 | 人物 | 作傢 | 歷史小說 | 名人 | 纔女 | 湘潭 | 湘軍 | 茅亭村 | 雙峰縣 | 私立學校 | 實驗學校 | 旅遊 | 石鐘山 | 遊記 | 春秋 | 詩經 | 儒學 | 續古文觀止 | 更多結果... |
|
|
曾國藩傳 | 曾國藩墓 | 曾國藩全集 | 曾國藩大傳 | 重讀曾國藩 | 曾國藩傢書 | 曾國藩故居 | 曾國藩傢訓 | 曾國藩文選 | 曾國藩絶學 | 曾國藩軼事 | 曾國藩年譜 | 曾國藩行轅 | 曾國藩文集 | 名人評曾國藩 | 曾國藩與湘軍 | 曾國藩真相錄 | 曾國藩研究會 | 曾國藩教子書 | 曾國藩品聖賢 | 曾國藩識人術 | 曾國藩誡子書 | 曾國藩詩文集 | 曾國藩的遺囑 | 曾國藩智慧全鑒 | 曾國藩智慧經典 | 曾國藩孟子心得 | 曾國藩教子傢書 | 曾國藩處世傢書 | 圖解曾國藩冰鑒 | 曾國藩文學研究 | 曾國藩智謀全書 | 每天讀點曾國藩 | 曾國藩成功全集 | 清曾國藩七言聯 | 曾國藩實驗學校 | 對曾國藩之評價 | 曾國藩的軍事思想 | 曾國藩評傳(全兩册) | 曾國藩的低調哲學 | 曾國藩掌控人生36計 | 曾國藩與湖湘文化 |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 | 曾國藩秘傳李鴻章 | 曾國藩之軍事功勞 | 曾國藩之文學成就 | 曾國藩之思想學術 | 左手曾國藩右手鬍雪岩 | 曾國藩為人處世的智慧 | 家庭書架-曾國藩智謀全書 | 曾國藩一生的12次抉擇 | 曾國藩與鬍雪岩的智慧 | 曾國藩與近代中國(精) | 鬍雪岩與曾國藩的智慧 | 曾國藩鬍雪岩大全集 | 每天讀點曾國藩全集 | 三分曾國藩七分鬍雪岩 | 曾國藩三論做官做人做事 | 學曾國藩做人學鬍雪岩做事 | 曾國藩智慧經典全集 | 活學曾國藩活用鬍雪岩 | 曾國藩為人處世的24堂課 | 左看曾國藩右看鬍雪岩全集 | 曾國藩集團與晚清政局 | 曾國藩--將堅忍進行到底 | 曾國藩做人性格絶學 | 細品曾國藩慢悟鬍雪岩 | 學曾國藩的九九方略 | 曾國藩與中國近代文化 | 曾國藩為人處世之道 | 曾國藩做人辦事十三心劍 | 曾國藩鬍林翼治兵語錄 | 曾國藩謀人謀事之道 | 晚清重臣:曾國藩大傳 | 曾國藩一生至尊課堂 | 曾國藩及其幕府人物 | 晚清重臣曾國藩大傳 | 活學活用曾國藩為人處世的智慧 | 識人用人管人(曾國藩處世三絶) | 毛澤東獨服曾文正:晚清有個曾國藩 | 大智大愚一代名臣:原來曾國藩 | 揭秘曾國藩一生的功過得失:曾國藩與湘軍 | 還原清末梟雄的真面目:曾國藩評傳(上、下) | 還原清末梟雄的真面目曾國藩評傳上下 | 大智大愚一代名臣原來曾國藩 | 毛澤東獨服曾文正晚清有個曾國藩 | 揭秘曾國藩一生的功過得失 | 曾國藩的升遷之路一部廉官九年十級升遷史 | 揭秘曾國藩一生的功過得失曾國藩與湘軍 | 孟子要略五捲附錄一捲宋朱熹撰淸劉傳瑩輯淸曾國藩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