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雲南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 曼閣佛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曼閣佛寺投訴電話西雙版納旅遊投訴電話:0691-96927
  雲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871-4608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曼閣佛寺位於景洪市城北2公裏處的瀾滄江大橋的北面,緊靠江邊不遠的曼閣寨裏。傣語叫“窪曼閣”,意為中心佛寺。四周被一幢幢傣傢竹樓和菩提、芒果、檳榔等高大闊葉樹所環繞,為典型的南傳小乘佛教寺院,是西雙版納的古寺之一。寺院始建於1477年,原址在院址以西1公裏處。1598年,當時的宣慰司和佛教徒共籌集黃金為資,將寺院重建在現在的地方。由於這座佛寺是當地佛教信徒、佛教高僧和西雙版納最高封建領主召片領、宣慰官員捐款修建的,因而在宗教界和社會上具有較高的地位和影響,是景洪市最古老的佛寺建築。寺院規模宏偉壯觀,主寺以18根高8米、粗40釐米的紅椿木圓柱支撐,梁架全為穿頭套接的鬥拱式建築,寺檐屹立16頭清雕小象。整個寺院在建築過程中不用一釘一鉚,造型十分考究美觀。殿堂正中塑有釋迦牟尼盤坐塑像,高1.4米,四周吊着數幅紅底黃邊的經幡圍護,經幡上有綉工精巧的吉祥物、佛教故事和神話人物。屋頂和四周墻壁上,繪有彩色的金竜、白象、孔雀、仙女,形象、生動。懸鑲在梁壁上的許多面鏡子,每當陽光射入,鏡面閃閃發光,耀眼輝煌。過去寺裏曾珍藏過許多捲傣文貝葉經,是傣族人民文化藝術的結晶。每逢傣族的“開門節”、“潑水節”,本地的甚至異國他鄉的信徒都要來這裏朝拜、贖佛。寺院不但是西雙版納重要的宗教遊覽勝地,也是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No. 2
  屹立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邊。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首府允景洪往東走,跨過瀾滄江大橋,嚮右拐進花園般的曼閣寨,就可看到雄偉壯麗、金碧輝煌的曼閣佛寺了。佛寺周圍,鳳尾竹婀娜婆娑,高高的麻閣樹婷婷玉立,菩提樹、芒果樹、檳榔樹以及緬桂花、吊鐘花、喇叭花等奇花異木交相掩映,使這座佛寺雄偉中又有幾分秀氣。
  佛寺的建築雄偉壯觀。寺內的16棵紅椿木圓柱,支撐起傣式的大屋頂;寺檐立着16頭精雕細刻的小白象。整個佛寺,無論是梁架,還是鬥拱,全部用榫相接,不用一釘一鉚,造型美觀。進入佛寺大門,即可看到一尊4米多高的“帕召”(釋迦牟尼)塑像立在寺中偏右的佛座上。寺頂和四壁精工彩繪的金竜、白象、仙女、鳳凰、孔雀等圖案栩栩如生;每棵梁上垂挂着一條條彩幡,彩幡上綉着神話故事和象徵吉祥如意的各種動物的圖案,五彩繽紛,琳琅滿目。 
  據說,解放前保存在佛寺裏的貝葉經多達8.4萬卷,其中包括文學、歷史、天文、歷法、醫學、心理學、法律、自然常識等方面的內容。傣族著名的敘事長詩《烏沙瑪洛》、《站巴西敦》、《蘭嘎西賀》就是根據經書裏的故事改編的。貝葉經是傣族人民文化的寶藏。
  解放前,傣族沒有辦過一所學校,傣族男子在8至9歲時便被送進佛寺裏當和尚,通過誦讀經文學習傣文,學習歷史、文學等方面的知識,佛寺當時起到了學校的作用。傣族把佛教傳入的時間定為傣歷元年(公元639年)。佛教傳入西雙版納以後,由於受到當地原始宗教的反抗,到12至13世紀以後,纔在這裏立住腳,開始興盛起來,各村寨陸續蓋起了佛寺。
  曼閣佛寺是小乘佛教在西雙版納興盛的時期建立起來的,即在傣歷840年(1477年)左右。建寺以來曾小修過3次,到16世紀中葉,就具有目前這樣的規模了。解放前,每逢關門節、開門節、傣歷新年,來這裏賧怫(敬佛、朝聖)者絡繹不絶,不僅有本地的信徒,也有來自異國他鄉的香客和僧侶。近年來、黨和民政府撥出專款,將曼閣佛寺修葺一新。目前,這座古建築更加金碧輝煌,雄偉壯麗,吸引着國內外衆多的遊客。
  交通:乘景洪市中巴車到曼閣寨,票價2元,南行100米即到。
  補充——
  曼閣佛寺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景洪瀾滄江東岸曼閣寨。“佛寺”在傣語中稱為“緬寺”。西雙版納傣族信仰上座部佛教,凡有村寨之處就必有佛寺。曼閣佛寺因其悠久的歷史,獨具一格的建築風格和中心佛寺的地位,在景洪地區有着很在的影響,是目前保留最為完好和最有價值的佛寺。它掩映在高大的酸角樹下,與蔥鬱的菩提樹互相映襯。在陽光照射下,寺頂的飾物金光閃閃,像耀眼的明珠。
  曼閣佛寺約建於傣歷960年(1598年),距今有近四百年的歷史。佛寺坐西朝東(據說這是釋迦牟尼成佛時面嚮東方的緣故),它由大殿、經堂、僧捨、鼓房、走廊及門亭等部分組成,四周圍以短墻,形成一座東西嚮的長方形寺院。整個建築長41.5米,寬31.5,總面積約為1307平方米。一進入佛寺,首先看到的是門亭及門亭兩側高大蒼翠的油棕樹,穿過走廊便進到佛殿,這是佛寺的主體建築。它長11米,寬10米,面積為110平方米,是一座無柱式重檐三坡面建築。站在殿門,映入眼簾的是十六棵刷着紅漆、雕刻花紋的紅香椿圓木柱,頂天立地支撐着一個諸葛亮帽似的寺頂;左右各七棵為殿宇主要支着點,中間前後各一棵互相構成一長方形框架,整個殿宇建築以木架較高,故屋頂有較大的坡度,並微作麯面。平行列柱外側直接置於圍墻之上,在承放梁架和鬥拱的地方,分別填放一個石柱礎和伏象結構,既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又讓陽光從梁架與圍墻間的空隙透入殿內,增加殿內的光亮。殿面上層由三段相疊而成,中央最高,嚮兩側遞減。正脊的桁架頂上層坡面,兩側在低於蜀柱頂部加桁條組成下坡面,形成重檐上層多坡面。整個梁架鬥拱全部鬥木相接,互相製約,彼此銜接,不用一釘一鉚即構成為堅固的屋架結構。圓木柱上裝飾有細緻漂亮的雀替和挂落;天花板上繪着美麗的圖案,這些都具有濃厚的傣傢特點和很高的藝術價值。
  佛殿中堂的西側,置一個二米高的須彌座,上面供着四米高的鍍金釋迦牟尼像,傣語稱“帕召果他麻”,尊稱“薩幫友帕布塔召”或“薩幫友”,意為“高尚的至尊佛主”。前置供桌,桌上供有各種大小佛像及動物塑像,有立式、坐式兩種。這些佛像大多作火焰發髻,捲雲狀耳,眉目清秀,作微笑狀,粗頭寬肩,體型瘦削。佛像前面的兩側挂着五彩繽紛、琳琅滿目的長幡,傣語稱“董”,長幡寬二十公寸,長四米多,由梁垂吊至離地面兩米左右,上面繪着五光十色的花紋,綴滿金光燦燦的金紙、銀箔,每一條長幡都是一幅幅精美的傣族戰錦。據說“董”是佛祖賜予信徒死後升的天梯,它越長越吉祥。
  大殿的南側有一個用磚砌築的高約半米左右的專供佛爺和尚念經時坐用的上座,它形似一朵盛開的蓮花,蓮花上為一亭臺樓閣,精美無比。據南傳佛教的教義:衹有出傢人才能成佛,而一切世俗人衹能聽佛的訓誡,祈求佛主的庇佑,本身不能成佛,因而設立上座就嚴格地把能成佛的與不能成佛的截然分開,所以前來聽經的世俗百姓衹能坐在上座的對面,佛殿北側的偏廈之下。在上座的右邊,設有一個經書臺,傣語稱“殿坦未”,它由七頭象支撐起一個小亭,專門讓群衆聽經時奉獻蠟條、供品。這七頭象精雕細刻,造型別緻,它取材於釋迦牟尼騎七頭象戰勝闢當的故事,七頭象表示無比崇高之意。
  佛殿四周的墻壁上,有色彩斑斕、精工細繪的經畫,內容是釋迦牟尼十世成佛的故事。繪畫的綫條流利、粗獷,頗具濃郁的傣傢壁畫風格。
  置身於大殿中,仿佛置身佛的世界,幽深昏暗的光綫下,閃閃發光的佛像,五彩紛呈的“董”(幡幔),色彩鮮豔的壁畫及寺頂五彩繽紛的繪圖,讓人感到佛世界的神秘莫測,同時也看到傣傢人卓越的智慧和獨具匠心的創造。
  從大殿西後門出來,光綫驟亮,眼前是一條長長的木穿鬥式鼓房,巨大的牛皮鼓置於鼓房的右側。相傳,每月逢七、八、十四、十五四天的傍晚,景洪霸子所有佛寺院必須一起擊鼓鳴鑼,目的是為了“鎮住路南山上九千九百魔鬼”,因此鼓房就成為佛寺必不可少的部分。這是因為在傣族信仰中以萬物有靈為基礎的原始宗教早已與佛教混雜在一起。鼓房後是僧捨,為一穿鬥式三合院建築,最內室是佛爺宿舍,其次是學經室,外室為小和尚宿舍及火塘——日常生活之地。
  佛寺南側三米處為戒堂,傣語稱“波蘇”,它是中心佛寺的標志,建築風格與大殿相同,為無柱式重檐三坡面建築,長5米,寬3.75米,通高4米,其內室須彌座基高1.7米,供約0.3米高的釋迦牟尼像,戒堂門亭木柱下墊有兩頭伏着的象。整個建築玲瓏剔透,頗具民族特色。佛寺的戒堂是各佛寺佛爺集中誦經懺悔、商討宗教事務的場所,因而,戒堂嚴禁百姓、和尚進入,並嚴禁婦女到戒堂附近走動。戒堂外側栽有十多棵菩提樹,把整個戒堂包圍在樹蔭下。
  來到佛寺的北面,豁然開朗,可以全面細緻地看到佛寺外形雄偉壯觀的建築風格。殿面是重檐三坡面,起落交錯,金碧輝煌。屋面使用長方形瓦片(挂瓦)將瓦尾構在平行的竹製橫檐之上,頗具匠心。屋頂正脊中央用造型精緻的銅塔裝飾,傣語稱“帕薩”,代表天界。
  銅塔兩邊各設有高低遞減的含苞待放的蓮花,兩端又各飾一朵較大的蓮苞,下垂吊一懸魚。其它部分的瓦飾為火焰狀的“咪擋”,檐邊的瓦飾為捲葉狀的“咪來”,這些裝飾代表雲彩,表示天界周圍飄浮着雲彩。背脊的首部、中部及尾部飾有栩栩如生的竜、鳳、孔雀等造型優美的鴟吻。造型逼真,色彩絢麗,把佛殿的外形裝點得富麗堂皇,交相輝映。
  曼閣佛寺佈局緊湊,無柱式重檐三坡面的建築簡潔、古樸,殿面高低交錯,別具一格。
  據說,1949年前保存在佛寺裏的具葉經多達八萬四千捲,其中包括文學、歷史、天文、歷法、醫學、心理學、法律、自然常識等方面的內容。傣族著名的敘事長詩《鳥沙瑪洛》、《站巴西敦》、《蘭嘎西賀》就是根據經書裏的故事改編的。貝葉經是傣族人民文化的寶藏。1949年前,傣族沒有辦過一所學校,傣族男子在八、九歲時便被送進佛寺裏當和尚,通過誦讀經文學習傣文、歷史、文學等方面的知識,佛寺當時起到了學校的作用。
  傣族把佛教傳入的時間定為傣歷元年(639年)。佛教傳入西雙版納以後,由於受到當地原始宗教的反抗,到12 、13世紀以後,纔在這裏立住腳,開始興盛起來,各村寨陸續蓋起了佛寺。
  曼閣佛過去時南傳佛教在西雙版納興盛的時期建立起來的,建寺以來曾小修過三次,到16世紀中葉,就文具有目前這樣的規模了。1949年前,每逢關門節、開門節、傣歷新年,來這裏賧佛(敬佛、朝聖)者絡繹不絶,不僅本地的信徒,也有來自異國他鄉的香客和僧侶。近年來,黨和人民政府拔出專款,將曼閣佛寺修葺一新。目前,這座古建築更加金碧輝煌,雄偉壯麗,吸引着國內外衆多的遊客。
  曼閣佛寺開山祖師是祜巴阿領。現存主要佛教建築有佛殿、鼓房、僧寮、戒堂、門亭、長廊等,大部分為明代(1598年)所建,該寺最後一次修整擴建是改革開放後的1980年。
  曼閣佛寺現任監院都軍香,21歲,雲南景洪人,1991年出傢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