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中文名:暗緑蒿
種拉丁名:artemisia atrovirens hand.-mazz.
種別名:鐵蒿(雲南);白蒿、白毛蒿、水蒿(四川),大蒿(湖南),白 艾蒿(河南),青蒿(湖北)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屬中文名:蒿屬
屬拉丁名:artemisia
國內分佈:産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北部)、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四川、貴州、雲南;生於低海拔至1200米附近的山坡、草地、路旁等地。泰國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宜賓。
海拔:低海拔-1200
命名來源:(植物研究)[act.hort g?thob. 12: 280. 1938]
中國植物志:76(2):161
係中文名:多花蒿係
係拉丁名:ser.3.pleiocephalae(pamp.)y.r.ling
組中文名:腺毛蒿組
組拉丁名:sect.4.viscidipubes y.r.ling
亞屬中文名:蒿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artemisia
亞族中文名:菊亞族
亞族拉丁名:chrysantheminae o.ttoffm.
族中文名:春黃菊族
族拉丁名:anthemideae cass.
亞科中文名:管狀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 kitam.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主根稍明顯,側根少數;根狀莖細或略粗,直徑3—6毫米,直立或傾斜。莖少數,成叢或單生,高60—100(一130)釐米,有細縱棱,紫褐色或暗褐色,初時被短柔毛與短腺毛,後柔毛漸脫落,分枝多,枝長20—60釐米。葉紙質或厚紙質,面深緑色,初時有絲狀短柔毛、短腺毛與白色腺點,後柔毛漸脫落,背面初時除葉脈外密被灰白色綿毛與腺毛,後綿毛稀疏,腺毛宿存,脈上具腺毛;莖中部葉卵形或寬卵形,長5—10釐米,寬4—10釐米,一至二回羽狀深裂,中央裂片最長,稀葉不分裂,花期葉凋謝;中部葉卵形或長卵形,長(5一)6—8釐米,寬(3一)4—7釐米,一回羽狀深裂,每側裂片2—3枚,裂片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1.5—2.5釐米,寬(0.5一)1—1.5釐米,先端鈍尖,並有短尖頭,邊緣具1—2枚淺裂齒,基部下延在葉軸或葉柄上成狹翅,葉柄長1—2釐米,基部無假托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深裂、3深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葉橢圓形,葉基部漸狹成柄狀。頭狀花序多數,長圓形或長卵形,直徑1.5—2(一2.5)毫米,無梗或近無梗,有小型小苞片,在分枝端或分枝的小枝上偏嚮一側,下垂,並排成穗狀花序,而在莖上組成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一4)層,外層略小,外、中層總苞片卵形或長卵形,背面初時微有蛛絲狀柔毛,後無毛,中肋緑色,邊膜質,內層總苞片長卵形,半膜質;雌花3—6朵,花冠狹管狀或近狹圓錐狀,檐部具2裂齒,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鈍尖;兩性花5—8朵,花冠管狀,花藥狹綫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鈍,花柱與花冠等長,先端2叉,叉端截形並有短睫毛。瘦果小,倒卵形或近倒卵形。花果期8—10月。
産地分佈:産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北部)、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四川、貴州、雲南;生於低海拔至1200米附近的山坡、草地、路旁等地。泰國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宜賓。
參考文獻:artemisia atrovirens hand.—mazz.in act.hort g?thob.12:280.1938;s. y.hu in quart.journ.taiwan mus.18(1—2):124.196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