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古閣名。在今湖北省武漢市龜山東麓,隔江與黃鶴樓相對。明建。唐崔顥《黃鶴樓》詩有"晴川歷歷漢陽樹"句﹐閣名本此。 |
|
古閣名。在今 湖北省 武漢市 龜山 東麓,隔 江 與 黃鶴樓 相對。 明 建。 唐 崔顥 《黃鶴樓》詩有“晴川歷歷 漢 陽 樹”句,閣名本此。 |
|
晴川閣聯繫方式 地址:武漢市漢陽區洗馬長街 86 號
電話:027-84712460、027-84710413 晴川閣投訴電話 武漢市旅遊投訴電話:027—82855773
湖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27—8712470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晴川閣景區榮譽 aaa景點
晴川閣門票價格 5元/人 晴川閣開放時間 早8:00—下午5:00
晴川閣交通 44、559、568路公交車及旅遊一號綫可達。 晴川閣玩法 觀光、登樓、懷古
晴川閣坐落在武漢市漢陽龜山東麓禹功磯上,北臨漢水,東瀕長江,與黃鶴樓夾江相望,是武漢地區唯一一處臨江而立的名勝古跡。
晴川閣整個占地約一萬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閣、禹稷行宮、鐵門關三大主體建築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荊楚雄風碑、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樓、臨江駁岸、麯徑回廊等十幾處附屬建築組成。
晴川閣,又名晴川樓,是明代嘉靖26年至28年[公元1547—1549]漢陽知府範之箴為勒記大禹治水之功德而修建的,其名取自唐朝大詩人崔灝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詩句之意。該閣自創建以來,幾經興廢,從嘉靖至今的400多年中,先後進行過5次大的維修增建,2次重建。現存建築是1983年依據清末晴川閣的歷史照片及遺址範圍進行復建的。復建後的晴川閣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重檐歇山頂式,麻石臺基,紅墻朱柱,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整個樓閣分上下兩層,沿檐回廊,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楚人依山就勢築臺,臺上建樓閣的雄奇風貌。
晴川閣的歷史雖然沒有黃鶴樓、嶽陽樓那樣悠久,但由於其所居獨特的地理環境、獨具一格的優美造型以及諸多文人名士的贊詠,使它贏得了重要的歷史地位。因此,“楚國晴川第一樓”冠譽於晴川閣是不為過的。歷史上的晴川閣同黃鶴樓一樣,數次被毀,現存的建築為1983年重新修建的。其底層層面闊五間,通長20.8米;進深四間,通寬16米。臺明從檐柱中心外擴0.7米,臺地面積為386.28平方米。閣樓為重檐歇山頂式,上下兩層,沿檐回廊。總體上晴川閣的裝修構件以木石為主,在門窗上采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屬部件。
禹稷行宮,本名大禹廟,由司農少卿張體仁於南宋紹興年間創建,後成為武漢歷代祭祀大禹之地。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修,明天啓年間(公元1621——1627年)改大禹廟為“禹稷行宮”,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礎上,又加祀後稷、伯益、八元、八愷等先賢。現存建築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修建,1984年修葺一新。禹稷行宮占地面積為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廡、天井等構成,是武漢地區現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構建築。
鐵門關,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魏相爭,設關於此。”從三國時期到唐初的數百年間,鐵門關一直是武漢重要的軍事要塞,曾歷經多次攻守激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漢陽建磚城後,鐵門關軍事作用日漸削弱,成為文化、經貿交流的一條重要通道。明代末年,鐵門關被毀,僅剩土基墻座,清初在殘存的土基上建關帝廟,民國初年因戰亂,鐵門關遺跡連同廟宇一起成為廢墟。1990年12月,鐵門關復建。復建後的鐵門關,占地面積為800平方米,通高為26米。關體墻面由紅沙石砌成,城墻內部結構為鋼筋水泥,關上城樓翹戧飛檐,翼角升騰,表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格。
晴川閣景區的整體建設從1984年開始,分前後二期(1984——1986;1990——1993),歷時5年多時間完成。復建後的晴川閣,以南方建築風格為主,融合南北建築風格之長,使樓閣的雄奇、行宮的古樸、園林的秀美渾為一體,成為武漢市著名的文物旅遊景觀。
晴川閣於1986年 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開放17年以來,先後接待了方毅、郝建秀、肖剋、鬍剋實、徐纔厚等黨政軍領導人和中外遊客350餘萬人次。1992年禹稷行宮、晴川閣被湖北省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命名為武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9年榮獲“湖北省十佳文博單位”。2002年被國傢旅遊局評定為“aaa級景區”。
景點:
晴川閣
晴川閣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因唐代崔灝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而得名,閣樓依山面水,景觀奇特,被譽為“楚國晴川第一樓”。
禹稷行宮
禹稷行宮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原名禹王廟,明代天啓年間(1621-1627)改為現名。為武漢歷代祭祀大禹之地。
鐵門關
鐵門關始建於三國時期,唐以前是軍事要塞,唐以後成為商貿通道。明末毀於戰火。清代鐵門關遺址上建關帝廟,祭祀關公。
楚波亭
始建於明代,為紀念大禹治水而建。重建於1986年,為平面呈扇形的暖亭。
荊楚雄風碑
此碑刻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為荊南觀察使李拔所書。碑文意為贊揚荊楚民衆與洪災水患頑強拼搏的精神。
朝宗亭
相傳大禹治水成功於此。《尚書 禹貢》中有大禹治水“江漢朝宗於海”的說法。
禹碑
相
傳大禹治水成功後刻石紀念。碑文77字,奇特難識。意為禹治水,
使百姓安居樂業。碑亭東面的禹碑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所刻。
晴川閣的歷史悠久,這裏的視野極好,樓臺的造型也好,無愧於“楚國晴川第一樓”的冠譽。 |
|
晴川閣,又名晴川樓,位於武漢市漢陽區晴川街,坐落在長江北岸、龜山東麓的禹功磯上,北臨漢水,東瀕長江。晴川閣與武昌黃鶴樓夾江相望,江南江北,樓閣對峙,互為襯托,蔚為壯觀,有“三楚勝景”之稱。名冠四方的樓閣隔岸相對,在萬裏長江上唯此一處。
晴川閣最早為明嘉靖年間漢陽知府範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宮(原為禹王廟)時所增建,取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句意命名。晴川閣的歷史雖然沒有黃鶴樓、嶽陽樓那樣悠久,但由於其所居獨特的地理環境、獨具一格的優美造型以及諸多文人名士的贊詠,贏得了重要的歷史地位,有“楚國晴川第一樓”的美譽。現為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現在的晴川閣建築群占地約一萬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閣、禹稷行宮、鐵門關三大主體建築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荊楚雄風碑、禹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樓、臨江駁岸、麯徑回廊等十幾處附屬建築組成。晴川閣景區的整體建設從1984年開始,分前後二期(1984年—1986年;1990年—1993年),歷時5年多時間完成。復建後的晴川閣,以南方建築風格為主,融合南北建築風格之長,使樓閣的雄奇、行宮的古樸、園林的秀美渾為一體,成為武漢市著名的文物旅遊景觀。
【晴川閣】
晴川閣,始建於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547—1549年),是當時的漢陽知府範之箴為勒記大禹治水之功德而倡議興建的,命名中的“晴川”二字取唐朝大詩人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詩句之意。該閣自修建以來,與禹稷行宮幾經興廢,從嘉靖至今的400多年中,先後進行過五次大的維修增建,兩次重建。最後一次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漢陽郡守鐘謙重建。1935年晴川閣被風吹倒,禹稷行宮幸存。1983年武漢市人民政府組織修葺禹稷行宮後,重建晴川閣。現存建築為依據清末晴川閣的歷史照片及遺址範圍進行的復建,由武漢市建築設計院設計。
復建後的晴川閣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麻石臺基,紅墻朱柱,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閣樓為重檐歇山頂式,屋頂前方仍設一水騎樓,匾書“晴川閣”三字。其規製略有擴大,整個樓閣分上下兩層,沿檐回廊。其底層面闊五間,通長20.8米;進深四間,通寬16米。臺明從檐柱中心外擴0.7米,臺地面積為386.28平方米。晴川閣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楚人依山就勢築臺,臺上建樓閣的雄奇風貌,並富有濃郁的楚文化氣息。兩層飛檐四角銅鈴,臨風作響;大脊兩端竜形飾件,凌空捲麯,神采飛動;素潔粉墻,灰色筒瓦;兩層回廊,圓柱朱漆;鬥拱梁架,通體彩繪;對聯匾額,字字貼金。總體上晴川閣的裝修構件以木石為主,在門窗上采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屬部件。
【禹稷行宮】
禹稷行宮(禹王宮),本名大禹廟,是武漢地區現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構建築。由司農少卿張體仁於南宋紹興年間創建,後成為武漢歷代祭祀大禹之地。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修,明天啓年間(公元1621—1627年)改大禹廟為“禹稷行宮”,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礎上,又加祀後稷、伯益、八元、八愷等先賢。現存建築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修建,1984年按“保持現狀,恢復原狀”的原則進行修繕。修繕一新的禹稷行宮占地面積為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廡、天井等構成院落式建築。正立面為磚體牌樓式(四柱三樓三門)面墻,其他三面為青磚半砌風墻。大殿為硬山頂式廳堂,正立面前檐用如意半拱裝飾並承托出檐,正脊兩端升山較大,但屋面無折水。天井兩廂如廊式,均為單坡屋面。行宮屋面蓋青小瓦,檐頭屋脊裝飾溝頭、滴水、脊吻、坐獸等。
【鐵門關】
鐵門關,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魏相爭,設關於此。”從三國時期到唐初的數百年間,鐵門關一直是武漢重要的軍事要塞,曾歷經多次攻守激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漢陽建磚城後,鐵門關軍事作用日漸削弱,成為文化、經貿交流的一條重要通道。明代末年,鐵門關被毀,僅剩土基墻座,清初在殘存的土基上建關帝廟,民國初年因戰亂,鐵門關遺跡連同廟宇一起成為廢墟。1990年12月,鐵門關復建。復建後的鐵門關,占地面積為800平方米,通高為26米。關體墻面由紅沙石砌成,城墻內部結構為鋼筋水泥,關上城樓翹戧飛檐,翼角升騰,表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格。 |
|
【楚波亭】始建於明代,為紀念大禹治水而建。重建於1986年,為平面呈扇形的暖亭。
【荊楚雄風碑】此碑刻於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為荊南觀察使李拔所書。碑文意為贊揚荊楚民衆與洪災水患頑強拼搏的精神。
【朝宗亭】相傳大禹治水成功於此。《尚書·禹貢》中有大禹治水“江漢朝宗於海”的說法。
【禹碑】相傳大禹治水成功後刻石紀念。碑文77字,奇特難識。意為禹治水,使百姓安居樂業。碑亭東面的禹碑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所刻。 |
|
各位朋友,大傢好!今天我將帶大傢參觀的是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着“三楚勝境”之稱的晴川閣。
晴川閣位於漢陽龜山東麓的禹功磯上,東對長江,與武昌黃鶴樓隔江相望。江南江北,樓閣對峙,互為襯托,蔚為壯觀。清順治年間文人程封在其《登晴川閣》詩中寫道:“憑欄高倚半江秋,楚國晴川第一樓”。晴川閣的歷史雖然沒有黃鶴樓、嶽陽樓那樣悠久,但由於其所居獨特的地理環境、獨具一格的優美造型以及諸多文人名士的贊詠,使它贏得了重要的歷史地位。所以用“楚國晴川第一樓” 冠譽晴川閣是不為過的。
晴川閣由三大主體建築組成,包括主樓、禹稷行宮和鐵門關。現在請大傢和我一起去領略一番這座歷史上與黃鶴樓齊名的古建築群的風采吧。
晴川閣主樓,又稱晴川樓。它始建於明代初年,為當時漢陽知府倡議興建,取唐代詩人崔顥登黃鶴樓寫下的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中“晴川”二字命名。歷史上晴川閣屢毀屢建。明清兩代,晴川閣先後進行了五次維修,其間遭受最大的破壞有兩次,一次是明末農民起義中,晴川閣作為軍事要地,在硝煙彌漫的戰火中幾乎成為廢墟;另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中,太平軍在武漢與清軍進行殊死戰鬥,在戰亂中晴川閣毀於大火。屢毀屢建的晴川閣重建後規模一次比一次宏偉,清湖廣總督張之洞曾親自為修葺後的晴川閣題寫楹聯:
洪水竜蛇循軌道
青春鸚鵡起樓臺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龜山屢遭重炮轟擊,晴川閣受損嚴重,雖未全毀,但已成搖搖欲墜之勢。到了1934年,一場大颶風吹塌了晴川閣。1983年,武漢市政府在重修黃鶴樓的同時,依照清光緒年間的樣式修復了晴川閣。閣名是由中國佛協主席、著名書法傢趙樸初先生所書。從此,晴川閣與黃鶴樓再次雄踞大江南北,樓閣對峙,交相輝映,成為江城一大旅遊勝景,有“三楚勝境,千古巨觀” 之美譽。請大傢與我一起去登閣遠眺,真切的去體會一番臨江而立,縱覽晴川全景的獨特感受吧。大傢可以在此憑欄遠眺,前後龜蛇之巔黃鶴樓、電視塔赫然在目。 |
|
晴川閣於1986年 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開放17年以來,先後接待了方毅、郝建秀、蕭剋、鬍剋實、徐纔厚等黨政軍領導人和中外遊客350餘萬人次。1992年禹稷行宮、晴川閣被湖北省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命名為武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9年榮獲“湖北省十佳文博單位”。2002年被國傢旅遊局評定為“AAA級景區”。2008年3月對外免費開放。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節假日不休息每日上午9:00—下午5:00。
【票價說明】成人:15元 學生和60歲以上老人:8元(憑學生證和老年證) 免費對象:身高1米以下兒童,現役軍人,軍命傷殘軍人,殘疾人(憑相關證件)
【交通方式】 1.公汽普綫:10、30、45、61路; 2.電車:1、4路; 3.專綫車:108、206、401、402、413、522、531、532、553、559、561、596、803路;到晴川閣(鐵門關)或漢陽橋頭(電視塔)下 。 |
|
地址:洗馬長街86號 電話:027-84710440;027-84710413;027-84714805 城市:027 類型:風景名勝;風景名勝;省級景點 |
|
武漢市市區晴川街附近, 武漢, 湖北 電話:暫無 經度: 114.28493447607422 緯度: 30.555639318596217 |
|
地址:龜山北路 國傢:China 地區:湖北省 城市:武漢市 電話:027-84710755, 027-84710440, 027-84710413 經度: 114.283391 緯度: 30.55717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