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 > 普陀
目錄
極其豐富的海産資源
  普陀海域遼闊,海水和海塗資源豐富,含舟山漁場內中街山、洋鞍兩漁場,面積約3.4萬平方公裏,自然條件優越,生物資源豐富,有海洋生物1100餘種,尤其漁業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其中魚類140種,以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鰳魚、鯧魚、馬蛟魚、鰻、比目魚為主,隨着資源變化,作業調整,拓展魚場,馬面魚、鮐參魚及鯛類已成為主捕魚類。蟹蝦類亦有40餘種,以三疣梭子蟹、哈氏仿對蝦、鷹抓蝦為主。海水養殖面積2005年達6.03萬畝,主要養殖紫菜、海帶、蛤、蟶子、對蝦、蟹和魚類,其中大黃魚的人工養殖成功,是海産養殖技術的一大突破,被國傢科技部評為養殖金奬。由於普陀區境內島嶼周圍多灘塗,塗坡平坦蓄水滲漏性小,適宜海????生産。2005年在産????田總産量4.31萬噸。
得天獨厚的深水良港
  普陀區境內島嶼星羅棋布,海島岸綫彎麯,嶴口、岬角環列,形成衆多港口、港灣、水道,且島嶼環抱,口多腹大,水深浪小,少淤不凍,加之多泥質粉砂或粉砂質泥底,腹地可建港口設施,其避風性能、錨地良好。據探測,全區12-20米水深岸綫44公裏,區域內有各類船舶修造企業59傢,分佈在馬峙、魯傢峙、朱傢尖、桃花、蝦峙、六橫等島,是建設深水泊位,泊航巨輪的理想港區。國際航道--蝦峙門航道可供15萬噸載輪自由進出,20萬噸載輪候船進出。
  國內外著名的瀋傢門漁港則是舟山漁場的中心港口,也是全國最大的漁港,與挪威卑而根港、秘魯卡亞俄港合稱世界三大群衆漁港。其長11.5公裏,寬0.19-0.17公裏,為東西走嚮多口門的峽型天然良港,港域320萬平方米,水域185萬平方米,海底平坦,泥質粉砂,是理想的漁輪錨泊、避風港,也是全國最大的漁貨集散地。漁汛旺季,國內沿海各省市的近萬艘漁船雲集,避風、修理和補給生産、生活資料。沿港岸設有船廠、柴油機廠、錨鏈廠及石油、漁網、漁機等為漁業生産服務的企業百余家。目前,瀋傢門港已是客貨運輸綜合性港口。後來居上的旅遊産業
  普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以“海天佛國”普陀山、“沙雕故鄉”朱傢尖、“東方漁都”瀋傢門及“金庸筆下”桃花島,構成獨特的普陀“旅遊金三角”。具有佛教文化、山海景觀、漁村風情、海濱度假、海鮮美食等豐厚的旅遊資源。其中自然景觀以海、沙、山、石、洞、礁等為主,類型衆多。沙灘資源得天獨厚,沙灘面積占浙江省沙灘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各島嶼地質以花崗岩為主,經地殼運動和海水侵蝕,形成千姿百態的山石景觀和海礁景觀, 以普陀山的西天景區、南天門景區、朱傢尖的白山景區、桃花島的安期峰景區,以及東海前哨東極島的東福山等最為著名。普陀的人文旅遊資源也十分豐富,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相得益影。普陀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自唐代開創觀音道場已愈千年之久,是國內外最大的觀音菩薩供奉地,在我國沿海及東南亞一帶久享盛名。朱傢尖已打響“沙雕”品牌,被國際沙雕組織WSSA確認為世界上沙質和風景最好的沙灘之一。桃花島據傳是秦朝安期生隱居之地,更因武俠文學大師金庸先生名作《射雕英雄傳》蜚聲海內外,被蒙上“海上仙山”的神秘面紗。“十裏漁港”瀋傢門與挪威卑爾根港、秘魯的卡亞俄港,並稱為世界三大漁港,也是全國最大的漁貨集散地,近年來更以海鮮夜排檔聞名遐邇。
氣候條件
  普陀屬北亞熱帶南緣季風海洋型氣候,常年溫和濕潤,鼕暖夏涼,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6.1℃ ,最冷為1月份,平均溫 度5.5℃ ,8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26.9℃,常年日照時數2150.7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113.5千卡/平方釐米,全年≥10℃活動積溫5009.6℃,無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年平均相對濕度80%,屬濕潤或半濕潤地區。
海島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全區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1996年被授予浙江省第二批小康縣(區)稱號,1998年列入沿海經濟開發區。
  2006年全區實現生産總值103.2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2年增長86.5%,年均增長16.9%,高於全省同期增速3個百分點;人均生産總值32378元,年均增長17.3%。財政總收入8.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4億元,比2002年分別增長149.3%和144.2%,年均分別增長25.7%和25.0%。全區實現工業總産值140.14億元,比2002年增長1.8倍,年均增長2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8.35億元,比2002年增長58.3%,年均增長12.2%。四年纍计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02.4億元,年均增長34.4%。社會發展綜合水平不斷提升。提前一年實現“十五”計劃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總體上看,這四年是普陀歷史上經濟社會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之一。
  穩中求進的海洋漁業
  作為全國的重點漁區,海洋漁業是普陀經濟的重要基礎。2006年全區漁業總産量49.53萬噸,總産值31.49億元。漁農産業穩步發展,實現漁農業總産值33.53億元,比2002年增長25.7%;漁業總産量49.53萬噸,比2002年減少2.7%;漁業總産值31.49億元,比2002年增長28.7%。四年共報廢拆解漁船918艘,分流捕撈漁民4525人,投入漁業基礎設施建設1.7億元。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建立了一批有機茶、水仙花、苗木、水果等基地。全區三次産業比例從25.5:33.3:41.2 調整到15.5:40.7:43.8,工業主導地位進一步突出,第三産業發展加快,産業結構更趨合理。
  普陀境內海塗、淺海水流通暢,海水營養????豐富、生物含量高,是魚、蝦、貝類養殖的良好場所。可供開發利用的淺海、灘塗,圍塘面積達12萬畝。深水網箱、高標準圍塘等養殖新方式、新技術得到推廣,全區養殖面積6.03萬畝,産量3.85萬噸,産值5.93億元,其中大黃魚的全人工養殖成功,是水産養殖技術的一大突破,被國傢科技部評為養殖金奬。
  工業主導地位進一步突出
  2006年全區實現工業總産值140.14億元,比2002年增長1.8倍,年均增長29.7%。以船舶修造、水産加工等為代表的臨港工業發展迅猛,實現産值119.40億元,比2002年增長2.1倍。船舶修造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實現産值33.22億元,比2002年增長11.2倍;修船塢容量超過100萬噸,中遠船務等一批重大修造船項目陸續建成投産。水産品精深加工水平和産業集聚能力進一步提升,實現水産加工總産值80.26億元,精深加工比重達到41.6%。規模企業不斷做大做強,産值超億元企業達到22傢,比2002年增加17傢。
  旅遊業取得長足進步
  普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以“海天佛國”普陀山、“沙雕故鄉”朱傢尖、““東方漁都”瀋傢門及“金庸筆下”桃花島,構成獨特的普陀“旅遊金三角”。普陀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自唐代開創觀音道場已愈千年之久,是國內外最大的觀音菩薩供奉地,在我國沿海及東南亞一帶久享盛名。朱傢尖以山海景觀、漁村風情和濱海渡假出名,目前已打響“沙雕”品牌,被國際沙雕組織WSSA確認為世界上沙質和風景最好的沙灘之一。桃花島據傳是秦朝安期生隱居之地,更因武俠文學大師金庸先生名作《射雕英雄傳》蜚聲海內外,被蒙上“海上仙山”的神秘面紗。去年央視《射雕英雄傳》在桃花島拍攝,使桃花島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十裏漁港”瀋傢門與挪威卑爾根港、秘魯的卡亞俄港,並稱為世界三大群衆漁港,也是全國最大的漁貨集散地,近年來更以海鮮夜排檔聞名遐邇。2006年全區旅遊接待人數464.68萬人次,比2002年增長84.2%,其中境外遊客6.55萬人次,比2002年增長7.4倍;創旅遊收入30.65億元,比2002年增長102.4%。
  方興未艾的開發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普陀認真貫徹江澤民總書記“開發海洋,振興舟山”和李鵬總理“擴大開放,繁榮舟山”的題詞精神,不失時機地推進經濟發展。根據不同功能,分別規劃建設了瀋傢門海洋生物工業園區、勾山海島産業化園區,展茅豐島工業園區和六橫工業園區,假以提升工業化和推進城市化。省級東港經濟開發區規劃圍海造地8平方公裏,增加深水岸綫7.2公裏,建成可容納5萬人的現代化濱海新城。“十五”期間,普陀基礎設施建設纍计投資13億元,完成了瀋傢門港疏瀎、東港海濱公園、蝦峙漁港防浪堤工程、六橫殯儀館項目、展茅、勾山、朱傢尖污水處理工程等一批重點、實事項目。專業市場培育也已初見成效,2005年舟山國際水産城被評為全國首傢水産行業“四星”級文明市場,實現水産品交易量30.19萬噸,交易額32.14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3.8%和5.3%。早在1996就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部編入《中華之最》大典,成為全市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這些都將為普陀經濟的發展註入新的活力。
歷史沿革
  普陀區因區內的著名的佛教名勝普陀山而得名,普陀山與五臺山、九華山、峨嵋山並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但是,與其他佛教名山比較,普陀山不僅是其中唯一的海島,也是唯一來自於梵語的地名。
  據史載,普陀山在宋代以前稱梅岑山,因民間傳說西漢成帝時,有方士梅福隱居山中煉丹,並以醫道救濟島民而得名。然而,在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鍔在山中建立了不肯去觀音院之後,由於從五代至宋元,信奉佛教已成為從皇室到百姓都崇尚的一種風氣,島上的佛事活動開始活躍起來。特別是在五代和宋朝的戰亂年代中,地處茫茫東海中的不肯去觀音院和不肯去觀音像,不僅是人們眼中真善美的化身,同時觀音菩薩不肯去日本的故事而代表了一種民族氣節和民族自尊,觀音菩薩的有關靈異故事迅速流傳開來。在北宋末年,徽、欽二帝被金兵擄去之後,觀音菩薩不肯東去國外的情操,對心靈上遭受了巨大創傷的國民來說,更是一種良好的慰藉,也更加深了百姓對觀音菩薩的崇敬和膜拜之心。而在人們心目中海島所特有的神秘氣氛,也加速了故事的流傳速度。隨着觀音菩薩的崇高偶像地位的樹立,有人開始在到經典中查找依據,並在《華嚴經》找到了以下記載:“南方有山,名布怛洛迦,彼有菩薩 ,名‘觀自在’”(也有可能是有人無意中註意到這段文字與梅岑山地理環境中的某些相似之處)。於是,布怛洛迦(梵語Potalaka的音譯,也寫作普陀洛迦、補怛洛迦、補陀落迦、布達拉等。意譯作小白花(華)、光明山、海島山等)一名被藉用到梅岑山,作為梅岑山的別名在社會上流傳。流傳之初,由於譯法不同,有使用音譯的,也有使用意譯的,如在蘇東坡的《送馮判官之昌國》詩中:“蘭山搖蕩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句中的“小白”即來自於意譯名“小白花”,今普陀山妙莊嚴路側的山岩上也仍可見每字2米見方的“白華山”摩崖;而南宋後期成書的寶慶《昌國縣志》(1227年)中使用的則是音譯名“補陀洛迦”。
  到了南宋時期,“補陀洛迦”一名已開始出現後來居上,欲取代原名“梅岑山”之勢 ,這個傾嚮在寶慶《昌國縣志》中得了充分的反映。該志載:“補陀洛迦山,在東海中,佛書所謂海岸孤絶處也。一名梅岑山……”。在可見編者眼中,該島的正名和別名已經發生了逆轉。但是,已經使用了千百年的“梅岑山”這個名稱沒有立即退出社會流傳,並還在相當大的範圍內作為該島的主名出現。在元代的大德《昌國州圖志》(1298年)的記載中,就是以“梅岑山”為正名,以“補陀洛迦山”為別名的。
  從元朝的中後期開始,梅岑山的本名的使用頻率已越來越小,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盛熙明編纂山志時,該志就名正言順地稱為《補陀洛迦山志》了。在梵語地名的流傳過程中,國人對冗長深奧的外來語譯名的不便閱讀和記憶感到煩惱,因此,他們根據漢語的語言習慣將補陀洛迦山簡化為補陀山、普陀山,並最終在明末確定為更加漢化的用字——普陀山,一直流傳至今。在普陀山地名歷四百餘年的流傳過程中,其間也曾有過復古,重新以全稱“普陀洛迦山”作為島名的現象,但時間不長而且主要表現在文字書上。在口語中,冗長的全稱已經近乎絶跡。
  對於普陀山地名的藉用現象,清人朱緒曾在《昌國典詠》(清末)中已有這樣的論述:“南印度之布怛落迦,乃佛書所指。普陀洛迦之在定海者,用近似得名。”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教授這樣論斷:“印度的‘普陀’因為是佛教聖地,所以為其他信奉佛教的地區所搬用。”這個“布怛落迦”山的具體位置,北京大學著名學者季羨林教授等考證:在北緯8度43分,東經77度22分,今印度西高止山南段,秣刺耶山以東提訥弗利縣境內的巴波桑那(Papanasam)山。意譯翻作“小白花(華)”,是講這座山中多有小白花樹,清香遠布,而不是指我市的普陀山曾有過這樣的景觀。這是我們在使用“普陀山”這個梵語地名時必須註意鑒別的。在我國境內,隨佛教文化的傳播而藉用該地名的,還有西藏著名的布達拉宮所在地——布達拉山。
佛教百科
  【普陀】 (地名)山名。在浙江定海縣東海中,梵名補陀洛迦,華言小白華也,亦名補陀山,又名梅岑山。相傳以梅福名,山有大寺,僧徒爭往朝禮。氣候溫和,風景奇特,西人之旅吾國者,多避暑於此。(參見:普陀落伽山)
英文解釋
  1. :  Putuo
近義詞
普陀
相關詞
浙江舟山瀋傢門魯傢峙大橋法師妙善心慈佛教百科
島嶼地理旅遊投資六橫南海佛教信仰
觀音醫院中醫院教育學校小學上海醫療衛生
電視臺廣播更多結果...
包含詞
普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