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名稱】:普通鵟
【學名】:buteo buteo
【英文】:common buzzard
【別名】:土豹子,雞母鷂
【分類】:隼形目,鷹科,鵟屬
【特徵】:
普通鵟為中型猛禽,體長51—59釐米,體重575—1073剋。體色變化也比較大,通常上體主要為暗褐色,下體主要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橫斑或縱紋,尾羽為淡灰褐色,具有多道暗色橫斑,飛翔時兩翼寬闊,在初級飛羽的基部有明顯的白斑,翼下為肉色,僅翼尖、翼角和飛羽的外緣為黑色(淡色型)或者全為黑褐色(暗包型),尾羽呈扇形散開。翺翔時兩翅微嚮上舉成淺“v”字形。另外,它的鼻孔的位置與嘴裂平行,而其他鵟類的鼻孔則與嘴裂呈斜角。
【分佈】:
普通鵟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東達朝鮮和日本一帶,越鼕在繁殖地的南部,甚至抵達南非和馬來西亞等地。全世界共分化有5個亞種,我國分佈有2個亞種,中亞亞種在是新疆西部喀什和天山一帶的鼕候鳥,偶見於四川南充市和雲南的昆明市, 富民, 呈貢, 晉寧, 安寧等地。普通亞種繁殖於黑竜江、吉林、內蒙古東北部和新疆,越鼕於山西、上海、浙江、臺灣、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廣大地區,遷徙時經過遼寧、內蒙古、河北、北京、山東、陝西、青海、甘肅等地。
【習性】:
普通鵟春季遷徙時間多在3—4月,秋季多在10—11月。繁殖期間主要棲息於山地森林和林緣地帶,從海拔400米的山腳闊葉林到2000米左右的混交林和針葉林地帶均有分佈,有時甚至出現在2000米以上的山頂苔原地帶上空。秋鼕季節則多出現在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常見在開闊平原、荒漠、曠野、開墾的耕作區、林緣草地和村莊上空盤旋翺翔。大多單獨活動,有時也能見到2—4衹在天空盤旋。性情機警,視覺敏銳,善於飛翔,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空中盤旋滑翔。翺翔時寬闊的兩翅左右伸開,並稍嚮上擡起,呈淺“v”字形,短而圓的尾羽呈扇形展開,姿態極為優美。它的叫聲同傢貓的叫聲差不多。主要以各種鼠類為食,而且食量甚大,曾在一隻胃中就發現了6衹老鼠的殘骸。此外,它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鳥和大型昆蟲等動物性食物,有時也到村莊附近捕食雞、鴨等傢禽。捕食方式主要是通過在空中盤旋飛翔,用銳利的眼睛觀察和覓找地面的獵物,一旦發現地面獵物,則突然快速俯衝而下,用利爪抓捕獵物。此外它也通過棲息於樹枝或電綫桿上等高處等待獵物,當獵物出現在眼前時纔突襲捕獵。捕食1米以上的大蛇時,蛇能在空中用身體纏繞它的雙腳,這時它就一邊飛翔,一邊用腳將蛇蹬開,從空中拋落下來,然後飛撲而下,再次將蛇捕獲,帶到空中,直至使蛇失去反抗能力。它在民間被稱為“土豹子”,可能就是因為它們都有十分兇殘的本性的緣故吧。不過,普通鵟雖然兇猛,卻也常常成為雀鷹、遊隼等猛禽的獵捕對象,可見自然界中捕食與被捕食的關係是十分錯綜復雜的。
【繁殖】:
繁殖期為5—7月份。通常營巢於林緣或森林中高大的樹上,尤其喜歡針葉樹。常置巢於樹冠的上部接近主幹的枝杈上。也有的個體營巢於懸岩上,或者有時侵占烏鴉的巢。它的巢結構比較簡單,主要由枯樹枝堆集而成,裏面墊有鬆針、細枝條和枯葉等,有時也墊有羽毛和獸毛。5—6月産卵,每窩産卵2—3枚,偶爾也有多至6枚和少至1枚的。卵為青白色,通常被有慄褐色和紫褐色的斑點和斑紋。第一枚卵産出後即開始孵卵,由親鳥共同承擔,但以雌鳥為主。孵化期大約28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喂養大約40—45天後,再飛翔和離巢。 | | 【名稱】:普通鵟
【學名】:Buteo buteo
【英文】:Common Buzzard
【別名】:土豹子、土豹、雞母鷂
【分類】:隼形目,鷹科,鵟屬
【特徵】:
普通鵟為中型猛禽,體長51—59釐米,體重575—1073剋。上體深紅褐色;臉側皮黃具近紅色細紋,慄色的髭紋顯著;下體主要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橫斑或縱紋,尾羽為淡灰褐色,具有多道暗色橫斑,飛翔時兩翼寬闊,在初級飛羽的基部有明顯的白斑,翼下為肉色,僅翼尖、翼角和飛羽的外緣為黑色(淡色型)或者全為黑褐色(暗包型),尾羽呈扇形散開。在高空翺翔時兩翼略呈"V"形。另外,它的鼻孔的位置與嘴裂平行,而其他鵟類的鼻孔則與嘴裂呈斜角。
虹膜-黃色至褐色;嘴-灰色,端黑,蠟膜黃色;腳-黃色。叫聲為響亮的咪叫聲peeioo
【分佈】:
普通鵟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東達朝鮮和日本一帶,越鼕在繁殖地的南部,甚至抵達南非和馬來西亞等地。北方鳥至北非、印度及東南亞越鼕。全世界共分化有5個亞種,我國分佈有2個亞種,中亞亞種在是新疆西部喀什和天山一帶的鼕候鳥,偶見於四川南充市和雲南的昆明市, 富民, 呈貢, 晉寧, 安寧等地。普通亞種繁殖於黑竜江、吉林、內蒙古東北部和新疆,越鼕於山西、上海、浙江、臺灣、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廣大地區,遷徙時經過遼寧、內蒙古、河北、北京、山東、陝西、青海、甘肅等地。
亞種japonicus繁殖於東北各省的針葉林;鼕季南遷至北緯32°以南包括西藏東南部、海南島及臺灣。Vulpinus越鼕於新疆西部天山、喀什地區及四川。甚常見,高可至海拔3000米。
【習性】:
喜開闊原野且在空中熱氣流上高高翺翔,在裸露樹枝上歇息。飛行時常停在空中振羽。
普通鵟春季遷徙時間多在3—4月,秋季多在10—11月。繁殖期間主要棲息於山地森林和林緣地帶,從海拔400米的山腳闊葉林到2000米左右的混交林和針葉林地帶均有分佈,有時甚至出現在2000米以上的山頂苔原地帶上空。秋鼕季節則多出現在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常見在開闊平原、荒漠、曠野、開墾的耕作區、林緣草地和村莊上空盤旋翺翔。大多單獨活動,有時也能見到2—4衹在天空盤旋。性情機警,視覺敏銳,善於飛翔,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空中盤旋滑翔。翺翔時寬闊的兩翅左右伸開,並稍嚮上擡起,呈淺“V”字形,短而圓的尾羽呈扇形展開,姿態極為優美。它的叫聲同傢貓的叫聲差不多。主要以各種鼠類為食,而且食量甚大,曾在一隻胃中就發現了6衹老鼠的殘骸。此外,它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鳥和大型昆蟲等動物性食物,有時也到村莊附近捕食雞、鴨等傢禽。捕食方式主要是通過在空中盤旋飛翔,用銳利的眼睛觀察和覓找地面的獵物,一旦發現地面獵物,則突然快速俯衝而下,用利爪抓捕獵物。此外它也通過棲息於樹枝或電綫桿上等高處等待獵物,當獵物出現在眼前時纔突襲捕獵。捕食1米以上的大蛇時,蛇能在空中用身體纏繞它的雙腳,這時它就一邊飛翔,一邊用腳將蛇蹬開,從空中拋落下來,然後飛撲而下,再次將蛇捕獲,帶到空中,直至使蛇失去反抗能力。它在民間被稱為“土豹子”,可能就是因為它們都有十分兇殘的本性的緣故吧。不過,普通鵟雖然兇猛,卻也常常成為雀鷹、遊隼等猛禽的獵捕對象,可見自然界中捕食與被捕食的關係是十分錯綜復雜的。
【繁殖】:
繁殖期為5—7月份。通常營巢於林緣或森林中高大的樹上,尤其喜歡針葉樹。常置巢於樹冠的上部接近主幹的枝杈上。也有的個體營巢於懸岩上,或者有時侵占烏鴉的巢。它的巢結構比較簡單,主要由枯樹枝堆集而成,裏面墊有鬆針、細枝條和枯葉等,有時也墊有羽毛和獸毛。5—6月産卵,每窩産卵2—3枚,偶爾也有多至6枚和少至1枚的。卵為青白色,通常被有慄褐色和紫褐色的斑點和斑紋。第一枚卵産出後即開始孵卵,由親鳥共同承擔,但以雌鳥為主。孵化期大約28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喂養大約40—45天後,再飛翔和離巢。
【保護級別】:
普通鵟在我國較常見,但種群數量並不十分豐富。目前已列入國傢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國傢二級保護動物。 | | - lat.: buteo buteo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