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鳾(Sitta europaea)俗名藍大膽,穿樹皮、鬆枝兒、貼樹皮。體型似山雀,體色灰藍,腹面棕色,頭頸兩側可見黑色紋,由鼻孔一直伸到頸側,尾羽短。是我國分佈廣泛的山林中的鳥類,在300-3,200米的山林間、針闊混交林及闊葉林和針葉林內都可見到,有時也活動於村落附近的樹叢中。能在樹幹嚮上或嚮下攀行,啄食樹皮下的昆蟲,亦有時以蠃旋形沿樹幹攀緣活動,鳴聲似“zhe-zhe”。性活潑,不停的從一棵樹飛嚮另一棵樹上,當遇驚嚇時,可以發出“der-der”的急叫聲。鳴聲多樣,優美動聽而具旋律。
繁殖期常利用啄木鳥的棄洞或在樹幹上鑿穴,洞口背風嚮東南或南,除了將一些樹皮銜入洞內做為巢材外,也能銜回泥土,填補洞內凹凸之處,並且能將泥土塗在洞口附近的樹皮上及洞口,將洞口留成一圓形小孔,約為2.5釐米大小的直徑,以避免其他動物的破壞。巢築畢5-6天即開始産卵,日産一枚,每窩産6-12枚卵,粉白色,具紫赭色斑點,斑點密佈,尤以鈍端為甚。平均重1.6剋,卵徑13.5-18×14.3-19毫米。孵卵期約為14-15天。孵卵期間的護巢本能,除雄鳥常銜回巢材補巢外,而且還常常銜回泥土修整洞口,雌鳥甚至離巢時以墊物覆蓋其卵。
食物以昆蟲為主,其中包括金花蟲、天牛、金龜子、葉蜂及螟蛾等害蟲,幾乎占98%。亦取食一部分益蟲,例如蜜蜂、食蚜虻、瓢蟲等。所食的植物種子中有紅鬆種子。育雛期間以昆蟲幼蟲為食。由於普通鳾分佈廣泛,數量較多,它們對農、林業特別是林業有較多的經濟效益;由於它可以在樹幹的裂縫中覓食昆蟲,因而能消滅許多其它森林鳥類吃不到的害蟲,它亦能到地面上啄食各種鱗翅目的幼蟲及其蛹。在秋鼕季以橡實、鬆、杉、椴、樺等的種子為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