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於食蟲類與靈長類之間的動物-普通樹鼩
從迄今為止已經發掘出土的化石資料來分析,靈長類動物可能是由食蟲類動物中的一個分支演化而來的,時間大約在距今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末期,或者新生代第三紀古新世的初期。在北美洲和歐洲,曾在古新世以及隨後的始新世的地層中發現了形態介於食蟲類與靈長類之間的化石,與現生的普通樹鼩非常相似。
普通樹鼩具有很多接近於靈長類動物的一些特徵,例如具有圓形的眼眶,眼窩後面有褶皺,兩眼開始並列,可以同時利用兩眼看東西;腦子較大,而嗅葉較小;舌頭的下面另有一個類似舌頭的下舌;具有盲腸;雄獸的陰莖為懸垂式,陰莖位於陰囊前面;子宮大致分為兩部分;前後肢均有5指(趾),具爪;第一指(趾)和其他四指(趾)稍有點分開,雖然不能完全握物,也能伸出趾爪抓住樹枝等等。
正因為具有介於食蟲類和靈長類之間的許多特點,普通樹鼩纔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但是,它的分類地位至今仍然沒有定論,從前把它們劃歸到食蟲類中,後來又把它們劃歸到靈長類中,現在一般都把它們作為一個獨立類群,處於食蟲類與靈長類之間的中間地位。
普通樹鼩棲息於我國南方和亞洲南部、東南部一帶的山地森林地帶。它們的外形很象鬆鼠,體長16—18釐米,有一條幾乎與身體長度相等的蓬鬆大尾巴和較突出的吻部,眼大,耳短而圓。體毛主要為橄欖褐色,頸側有2條棕黃色條紋。它們經常在地面上尋食,遇到危險時便像鬆鼠一樣逃到樹枝上躲藏。
它們是晝行性動物,在地面上或樹上采用急速跳躍式奔跑的形式運動。起動時,尾巴會突然翹起呈半蜷麯狀;奔跑時,尾巴也是如此,或者貼近身體的背面。當奔跑到4—8米左右時,又會突然地停住,嚮四周環視一圈,然後再繼續嚮前奔跑。對外界的刺激高度敏感,每當受驚的時候,尾巴會嚮上翹起,並且不停地抖動。休息的時候常采用側臥、腹臥的姿勢,或者象鬆鼠一樣用臀部坐在地面上。它們喜歡飲水和洗浴,也經常用舌頭舔毛,用下門齒梳理體毛,以及用前腳和後腳的爪子抓毛瘙癢或者在樹幹上擦癢等。
由於它們的許多行為都與鬆鼠相似,所以産地的居民幹脆就管它們叫“鬆鼠”。
普通樹鼩不但吃昆蟲,也吃些果實和種子,這一事實也給人們一個重要的啓示,那就是早期靈長類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它們的食物可能由原來的專門“食蟲”,逐漸演變為“食果實”,最後發展到“雜食”,這種食性的改變是靈長類動物進化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