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滕翔 Teng Xiang
海翻波浪繞危峰,無盡岩前此界空。 不是灰心求佛者,片時艱住寂寥中。 |
|
普照寺聯繫方式地址:岱麓凌漢峰下。
郵編:271000普照寺投訴電話泰安市旅遊投訴電話:0538-8264469
山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531-8296342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普照寺景區榮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照寺門票價格10元普照寺節慶活動天貺節農歷六月初六
公元1008年農歷六月初六天降天書於泰山,於是宋真宗大舉封禪,為感謝上天,不僅在岱廟修建天貺殿,而且定農歷六月初六為天貺節。此節現已延習成嫁出去的閨女回娘傢看望雙親的節日,或曬衣、曬書的日子。
浴佛節農歷四月初八
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是日,用水灌浴佛像。泰山附近此節又增加了慶賀東嶽大帝和碧霞元君誕辰的內容,三位一體,自古以來都十分隆重。普照寺開放時間7:30——18:00普照寺最佳旅遊時間4-11月是最好的季節普照寺特別提醒泰安近年來陸續開闢了不少現代化的娛樂場所,網球、保齡球、康樂、桑拿等娛樂保健項目一應俱全,可滿足不同旅遊者的娛樂需求。。普照寺美食泰山餐飲中最負盛名的是泰山豆腐宴與野菜宴。歷代帝王來泰山,均“食素齋,整潔身心”以示虔誠。泰安風味小有名氣,“荷花豆腐、芙蓉豆腐、奶湯白菜、豆腐丸子、巧炸赤鱗魚、涼拌鮮黃花菜、涼拌山丁香”等均味道鮮美,清香可口。
普照寺住宿現有星級賓館9傢,旅遊涉外飯店14傢,共有床位5320張,低中檔賓館飯店、招待所300多傢,床位3萬張。
泰山頂上有各種檔次的住宿,三星級“神憩賓館”標準間門市價500元(淡季可砍到300元),還經常客滿,不過也有照床位算的,每位100元,最好能在上山前打個電話預訂,電話:0538-7937004。此外,岱頂天街還有一傢一星級的仙居賓館。山上私人小旅館最低10元的疊床還算幹淨,山上經常斷水,要洗澡是不行的,一些旅館以“有水”來招徠生意,可信度值得懷疑。晚上上山可能會沒地方住了,要租軍大衣,5—15元/件,清晨看日出時也可禦寒。
泰山腳下的泰安市,無論是價格,還是賓館設施,都要比山上更勝一籌。主要星級賓館有:東嶽大街的“泰山華僑大廈(四星級)”、紅門路岱宗坊的“泰山賓館(三星級)”、岱宗大街210號的“泰山大酒店(三星級)”、虎山東路北首的“瑤池大酒店(二星級)”等。
普照寺購物肥城桃、泰山板慄、寧陽大棗,並稱“泰山三大特産”;沉香獅子、溫涼玉、黃釉瓷葫蘆,並稱“泰山三寶”。此外,泰山參、泰山核桃、泰山大貨山楂、泰山紅玉杏、泰山美人梨(俗稱小白梨)、三岔紅星蘋果、鹿角菜以及“中國八珍”之一的赤鱗魚等,亦小有名氣。
普照寺交通市內公交14路到達。普照寺玩法參觀、祭寺、旅遊、
普照寺始創於元朝,取佛光普照之意,是六朝古剎。它位於凌漢峰前,峰巒環抱,一澗低流,蒼鬆翠柏掩映,依山而建,是一組完整的佛教寺院古建築群。
位於岱麓凌漢峰下,取“佛光普照”之意而得名。清人有“門前幾麯流水,寺後千尋碧峰,鳥語溪聲斷續,山光雲影玲瓏”的贊詠。寺內東院禪捨清幽,西院緑竹千竿,前院鐘鼓樓對峙,中院依次有山門、大雄寶殿、摩鬆樓等建築。馮玉祥將軍曾隱居於此,他的墓就在普照寺的西側。
寺院以大雄寶殿、摩鬆樓為中軸,形成三進式院落。兩側配以殿廡、禪房和花園等。西北墻上嵌碣8磚,東北墻下立明、清時重修碑。
馮玉祥先生隱居泰山時,以泰山習俗和民生疾苦為題材,寫了很多白話詩,自稱“丘八詩”,由趙望雲配以漫畫,刻製成碣,立於院中。後盡毀,現已重刻。後院為菊林院,有鬆一株,冠大如棚,裊裊婷婷,清代光緒年間何煥章遊山至此,題“一品大夫”。後院正房與摩鬆樓相接,額題“菊林舊隱”曾為康熙初年元玉僧居所。現闢為紀念館。其楹聯為:“鬆曰好青竹曰好緑,天吾一磚地吾一瓦” |
|
普照寺投訴電話濮陽旅遊投訴電話:0393-6666070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清豐縣文化積澱豐厚,留下衆多的文物古跡。普照寺原名圓明寺,建於唐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後改名為普照寺。建有大殿、禪房數百間。元末為兵所毀,明洪武年間修復並增建房屋二百餘間。中華民國22年(公元1933年),曾改為中山公園,建有戲樓、假山、月牙河等,其設計典雅,彩繪秀麗,係河南省文化保護單位。
南霽雲將軍,係唐朝魏州頓丘人,今清豐人氏,天寶14年(公元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唐明皇帝派青年將軍南霽雲去平叛亂,他以忠貞之志,誓與安祿山决一死戰,後城陷被俘,為叛軍所害。叛亂平息後,南霽雲將軍被詔封為開封儀同三司,贈揚州大都督。其英勇業績一直被後人所敬仰。後建南將軍廟,供四方百姓祭拜,已有1000餘年歷史,現為濮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孝子孫萬代張清豐祠建於明代,現保留“隋張清豐孝子祠石碑”。他一世清貧,以打燒餅為業,善事雙親,隋文帝年間被舉為孝廉,為侍奉雙親終未出仕,四鄰八方愈加敬仰。唐朝大歷7年(公元772年),因慕其名,以張清豐名為縣名至今,即清豐縣名的由來。 |
山東臨沂普照寺 Shandong Linyi Puzhao |
普照寺位於山東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20號王羲之故居內,據《臨沂縣志·古跡》載“王右軍故宅,治城西南隅普照寺”。西亞末,“永嘉之變”(公元307年—313年),臨沂“諸王南遷,捨宅為寺。東有曬書臺,南有澤筆池,一曰洗硯池,皆其遺址”(《集柳碑》)。
後魏時,名律寺。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賜名開元寺。北宋改稱天寧萬壽禪寺。偽齊劉豫時,易名普照寺。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僧妙濟禪師覺海來的普照寺任主持。4年後,在沂州防御使高召的贊助下,拆除墻垣,開拓廟基,建立圍墻;並架石橋,跨望月湖,將原偏僻的水池隘寺,擴成空曠之境。同進翻修殿宇,並在大雄寶殿北建藏經樓,收藏佛經5048捲。工程告竣後,在寺中庭築亭刻碑,以記其事,此即有名的“集柳碑”。明正德年間,被封於沂州的涇王朱又對此寺進行大規模修繕,並鑄大批銅佛像及1口大鐵鐘。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將原在城南關的忠孝祠移此,建於普照寺的西南。昔時,這一帶琳宮梵宇,錯落分佈,蒼鬆古檜,林立其間,為臨沂城五大形勝之地。夕陽西下時,暮靄朦朧,古城沐於一片灰暗之中,唯普照寺內高聳的大雄寶殿的西山壁上,被夕輝所映射,紅光熠輝,光彩奪目,堪稱奇觀。據說在鼕至那天黃昏陽光透過墻壁小窗,射到大佛金身之上,金光燦爛分外耀眼。古琅琊八景之一“普照夕陽”即指此景。抗日戰爭前,寺院等仍一直保存,為省立第五中學的第三、四院。日軍侵占臨沂後,古建築被破壞,古文物遭洗劫,普照寺等名存實亡。僅存的大鐵鐘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
現在,寺中和尚每天都要上早課(念經),每逢節日,更是一天要唱好幾次。挂名為修士者不少,註册後領皈依證。
現大雄寶殿之外立有一大石碑,正面為《蘭亭集序》,背面是浮雕。
附近有右軍祠、鵝池、洗硯池、曬書臺等景點,現在門票為13元。 |
北京海澱普照寺 Beijing Haidian Puzhao |
普照寺位於北京海澱區北安河鄉大覺寺北約500米處的小山腳下。明天順五年(1461)建。
該寺寺坐西朝東,四合佈局,分為南北兩院。南院門額曰“普照禪林”。院內正殿3間,面積90平方米,明間後檐墻處增建有神龕。院內有明代所植古銀杏樹一株。寺內原有明、清時建、修該寺之後碑多塊。附近有貝傢花園、周傢墳、大覺寺和塔林等。 |
山東泰山普照寺 Shandong Taishan Puzhao |
普照寺位於泰山南麓的凌漢峰下,傳為六朝古剎,又據清聶劍光《泰山道裏記》載,普照寺為唐宋時古剎。金大定五年(1165)奉敕重修,題為“普照禪林”,有敕牒石刻勒殿壁。後屢遭兵燹,基址獨存。明宣德三年(1428)高麗僧滿空禪師登泰山、訪古剎,在泰山20餘年,重建竹林寺,復興普照寺,四方受法者千餘人。現存明正德十六年《重開山記碑》記此事。清康熙初年名僧元玉建石堂,並於佛誕之日依古製建壇傳戒。道光年間(1821-1850)建佛閣(今摩鬆樓)。光緒六年(1880)重修正殿和東西配殿。建國後多次修繕。1984年將後院闢為“馮玉祥在泰山”陳列室。
普照寺屬禪宗臨濟派,是華北著名叢林。寺為四進院落,以雙重山門、大雄寶殿、摩鬆樓為中軸綫,左右配以殿廡、寮房、花園等,面積6150平方米,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築群。
一進山門面闊3間,門樓式建築,門前左右置石獅一對,進門為一院,鐘鼓二樓分列東西,鐘樓內置石柱鐘架及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鑄蓮瓣口形鐵鐘。
二進山門為二院,門內兩山墻各開發券拱門。西拱門外有元代經幢一尊,記僧法海於元貞年間(1295-1297)重修普照寺的情況。
沿階而上為三院,中為大雄寶殿,五脊硬山頂三開間,前後廊式,端莊雄偉,內供釋迦牟尼鎏金趺坐銅像。東西配殿各3間,院內銀杏雙挺,油鬆對生,並有清道光年間(1821-1850)住持僧明睿及弟子所造雙檐蓋罩鐵香爐1尊。大殿東西側有垂花門通後院。
後院有著名的“六朝鬆”,古鬆粗達數抱,枝密盤麯四伸,樹冠如蓋。上有摩鬆樓,可摩頂觀鬆;鬆下有“篩月亭”,取“古鬆篩月”之意。亭居高臺,方形,四檐飛翹,四柱均有楹聯。亭下有方形石桌,敲擊四角和中央,則發出清脆如磬的五種聲音,因名“五音石”。
中軸綫之東,有禪院和石堂院;之西為菊林院,山房門額懸“菊林舊隱”橫匾,院內有“一品大夫”鬆。清代主持僧元玉是位頗有成就的詩僧,別號“石堂老人”,著有《石堂文集》,其時遍植菊花,號稱“菊圃”。今寺東南尚有其墓塔遺址。
普照寺為岱陽唯一的四方叢林,明洪武年間泰安府僧綱司設於此。建國後,遊人很多,進香者來往不斷。“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動。1979年恢復宗教活動 |
山東淄博普照寺 Shandong Zibo Puzhao |
普照寺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留仙湖公園內。該寺約建於南朝陳廢帝光大元年(567年)或統稱為北齊時代(550-577年)建造。唐時為法相宗三祖慧沼弘法處。彼時寺內有石佛臺座,上刻飛天像;又有李邕所書《尊勝陀羅尼經》經幢,且建有八角十三層石塔,今已無存。
普照寺享有盛名一千五百年,與唯識三祖住持該寺是分不開的。慧沼大師係淄川人,乃玄奘、窺基弟子,精通唯識法相之學,因之時稱“唯識三祖”或“淄州大師。著有《能顯中邊慧日論》、《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並參禪《大寶積經》。對法相唯識教義的闡揚做出了傑出貢獻。據專傢考驗,日本法相宗的流傳即淵於唐淄州沼大師弘法勝地普照寺。
據《淄博市志》載,淄博地區的佛教在東漢時期開始形成;南北朝時建寺造像漸盛;隋唐五代及宋元明清時期似譯隆興,期間亦有時衰時盛。民國前期繼有發展,但破壞也比較嚴重。直至1949年後17年間,普照寺仍保存了完整的山門大殿、石雕巨佛、墨跡經幢等大量珍貴文物。然而文革浩劫使千年古剎夷為平地,寺院也已成為某企業廠區。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重建普照寺成為體現當地政府落實宗教政策的實事之一。
90年代初,在淄城高明升倡導下,重建籌備工作正式啓動。經半年尋訪,先得兩方殘碑;清順治七年《重修古淄州普照寺正殿妝金大石佛碑贊》載:“淄州城中,側近縣署古寺,有天然石佛一軀,其大無倫。諒察源流,人力絶而天工現,令人不可思議,真天下之大觀也。”清雍正二年《重修普照寺序文碑》載:“事淄邑治之東,舊有普照寺。士人又名佛寺,石佛者不事雕琢天然具足也。每逢節令,遊人如蟻,吾淄一名勝也。”為重建古剎,大德高明升走遍淄城村落,終於在《淄博日報》記者陳文祥先生手中找到一張1964年攝製的石佛照片,為恢復石佛原貌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1992年6月,在政府支持下重建工程破士動工。在七傢公司五百餘人的齊心努力下,僅用78天的時間就建成了一座嶄新的寺院。
新建寺院總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自南嚮北依次矗立起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露天石佛,並以左右兩廂房對稱呼應。新塑大小佛像43尊;大雄寶殿高15米,闊17米,時深28米,可容數百僧衆舉行法事活動。露天石佛高10米,周長11米,重百餘噸,采用墨玉石雕製,法相莊嚴,蔚為壯觀。普照寺自此法幢高樹,慧燈續燃。
目前普照寺常住僧衆七人,住持為能闡法師,兼山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和秘書長,濟南市協委員,淄博市佛教協會會長。監院仁靜,67歲,原籍山東壽光人,能闡法師係山東濟寧人,77歲,幼讀私塾,16歲投湛山寺出傢,禮天台巨擘倓虛法師披剃,法師授法名能闡,字雲幢,意為能闡佛法,樹大法幢。倓虛大師見其年少聰慧,遂收為侍着,隨侍倓虛左右數十年,廣學天台教觀,隨赴講筵坐地參學。1940年能闡赴北京在周叔迦居士創辦的高級中國佛學院學習,期間曾隨寶賢法師精研法相唯識學。1947年隨大師赴粵弘法,後居香港。1949年後回國,1994年率弟子五人入住普照寺廣接有緣,教演天台,指歸淨士,使普照寺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六和敬淨士道場。
能闡法師駐錫普照寺後即舉辦佛學講習班,傾其所學,陸續開講《欏嚴經》、《圓覺經》、《淨土三經》等重要經典。近年來專弘淨土法門,啓建念佛堂並觀自主持念佛七。同時還帶領四衆弟子廣泛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利樂有情,受其惠者不可計數。在能闡法師及其僧團慈霖滋潤下,淄博市信衆已愈數萬。每逢佛事活動,普照寺人如潮涌,香飄十裏,佛號梵唄遍滿虛空。 |
|
陝西韓城普照寺,始建於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是1992年公佈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務院公佈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位於韓城市東北10公裏昝村鎮吳村,建在10餘米高的古寨堡南端,居高臨下,頗有虎踞高山之勢。是韓城元建標志性建築。佛教文化氣息濃厚。1999年開始建設的陝西省元代建築博物館已初具規模,現已對外開放。近年來,經過修繕保護的普照寺,被當地人稱為韓城的”布達拉宮”。
韓城元代建築多為懸山頂,墻體厚實穩重收分大,前檐柱額多為通擔,這些是認識和研究元代建築特徵與風格的重要而寶貴的依據。
近幾年,為了保護好元代建築,經省文物部門批準,韓城擬將急需維修的元代建築約十多處逐步搬遷到規模較大的元代建築之地普照寺。現已搬遷了兩處四座建築,連同普照寺原有的古建築及配列建築共12座,占地8000餘平主米,最終建成約二十多座的元代古建群,成為全省最大的元代建築博物館。
元代建築博物館,建在普照寺內,寺廟建在十餘米高的古寨堡南端,寺門嚮南,拾級面上,居高臨下,有虎踞高山之勢。
普照寺為佛教寺院。佛教,自隋唐時期,特別在唐初就在韓城地區盛行,建寺甚多,由於歷史原因,現在保留極少,普照寺是幸存的佼佼者。現為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普照寺據記載,創建於元延祐三年即1316年,建寺後於元泰定三年,即1326年塑佛像。
普照寺主體建築是大佛殿,殿前東有“伽藍廟”,西有“護法廟”。殿東為“土地廟”,西為“關公廟”,殿後有“觀音洞”。
大佛殿雄偉壯觀,面闊五間,進深六橡。殿內有佛龕,龕上部有藻井,藻井有繪畫,共130幅佳作,其中人物畫33幅,花鳥蟲魚畫97幅,筆黑生動,情景逼真,形態各異,堪為珍品。專傢認為板畫為元代作品,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龕內有五尊彩色泥塑像,坐在工字蓮花須彌座上,面相豐滿,神態自然,古雅莊嚴,呈說法狀,通高4.2米。左右站着釋迦十大弟子中的阿難和迦葉兩尊塑像,各通高2米。一個雙唇緊閉,雙手合十。一個面帶笑容,拱手而立。兩邊龕內是兩尊菩薩塑像,均盤膝坐在工字蓮花須彌座上,通高均3.6米,左邊是文殊,右邊是普賢。
普照寺是一組罕見的元代典型古建築,佛像塑造逼真豐滿,天花板為珍貴繪畫。建築、塑像、繪畫融為一體,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 |
河北滄州普照寺 Hebei Cangzhou Puzhao |
位於滄州市偏西南60公裏處的東光縣城內,素有“滄州獅子景州塔,東光縣的鐵菩薩”而聞名遐邇。據《東光縣志》記載,鐵佛寺原名“普照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五年(公元973年)。現“鐵佛寺”匾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題。鐵佛寺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及東西配殿組成。大雄寶殿正中的釋迦牟尼佛為鐵鑄,高8.24米,重48噸,是我國最大的座式鑄鐵佛像。
北宋從太祖開寶到至道年間,大雨頻繁,洪水泛濫,死傷者無數。人們為了乞求神力,决定鑄塑鐵佛,以鎮天災。吳橋鎮有一位張鐵匠,帶領數百名工匠,支起百餘盤熔爐,化開鐵水,鑄成鐵佛。百姓又為鐵佛建起廟宇,題名“普照寺”,意為鐵菩薩金光普照東光。原普照寺殿後有千佛閣,鐘鼓樓於兩側。 |
7,四川青城山普照寺 7, Sichuan Qingcheng Mountain Puzhao |
登上青城三十六峰,遍覽一百零八道風景,你會發現味江河𠔌纏旋之一峰四季蒼翠、地脈秀麗、山水清奇,此山名曰青峰山,聞名海外的青峰山尼衆寺院普照寺即着落其中。沿着而今的景區大門拾階而上,古樹深幽、夾路鬆篁,左有竜王塘的水泉滴答作響,右有山石回頭層層環抱,豁然開朗間深山捧出了梵宮普照!佛坐定中心,如花葉天香。該寺自清康熙甲子年誅茅開基數椽,到雍正七年始有心蓮和尚由昭覺寺來此挂單,因見寺左有先朝已故僧人碑塔,知為古寺屬禪宗臨濟一脈,遂發心重振。其九世祖心蓮和尚始為開山祖師,十世傳真、十一世海汶均能守成;十二世印廣與師兄印宗及徒正文勤苦積纍、協力經營;法堂,精捨,齋寮以及寶塔金碧木石次第修飾,一躍成為蜀中叢林後起之秀。到了十三世正文、正獻祖師時代更是廣大佛門,請得聖旨傳受三堂大戒。鹹豐初年傳十四祖靈峰又置田兩千畝,屬庵二處,及至建國初年,寺內殿宇僧捨大小24院,房屋365間。近三百年的苦心耕耘,使青城山的佛教建築以普照寺的建築最有特色,她依山傍水構思奇特,其規模之宏偉,佈局之精巧,與佛教經典及浮屠靈異結合之緊密,實屬罕見!據重建藏經樓碑記載,鹹豐初年,即於是鼕,天示神奇,山裂石出,不勞雕琢,不煩輦運,自緻良材以顯神跡……幸存建築藏經樓,據今三百年餘,由四十七根大青石和一根小杉木構築而成,取其“物無盡善”之意。其石柱上精工雕刻的文人楹聯,書法,佛教故事人物依然蒼頸有力,栩栩如生,屋頂上傳說中有避塵珠故而終年不落樹葉;樓側有石雕普同塔全部用青石板嵌合而成,製作精美,造型獨特,雕工頗為絶妙!惜乎文革中(1972年)普照寺浩劫難免,被拆毀大部,僅存藏經樓及周圍建築共61間。普照寺原始的宏偉格局雖大部分被毀,但藏經樓及船形石舫式的普同塔,對於研究佛教文化及建築仍具有較高的價值。
改革開放,國運大昌,宗教信仰政策得以落實,1982年普照寺得以恢復香火,1988年6月29日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人首次造訪青城山普照寺,並為普照寺留下墨寶“普照寺女衆道場”正式將普照寺的歷史乾坤扭轉,煥然成為蜀中女衆道場,首任住持比丘尼通文法師偕護法居士何潔殫精竭慮,為普照寺成為十方女衆叢林投入了全部心力,維修和保護了餘存建築,居士何潔更是在海內外報刊雜志發表普照寺文章,讓普照寺佛地重光。1996年開始恢復修建大雄寶殿,並從緬甸請回玉佛供俸,1998年居士樓竣工。在2000年五觀堂落成期間,普照寺因其人傑地靈迎來了香港慈善傢、隱世高人陳伯的護持,影星呂良偉捐資完成了山門的建設,謝霆鋒,黎姿,劉嘉玲,香港英皇集團主席楊受成等海內外大衆各發善念,垂重三寶,各捐己財,不辭辛苦,雕像裝金,重修寶殿,重播福田,得已成功。陳伯從海內外不惜重金,請回佛像,供奉於普照,使普照寺文物藏品珍品成為川內之最。而今的普照寺環境優雅、歷史文化沉澱厚重。可謂山有千年楠木,人無一點塵土;梵宇王宮開啓覺悟之路,敲醒迷人,普濟十方,同歸善果。對欲尋幽探勝、欣賞藝術之雅士,崇拜觀音欲修身養性之信士,此乃靈山福地極佳之去處。 |
|
普照寺位於黑竜江哈爾濱市南崗區,東鄰文化公園,西接極樂寺塔院,占地6000多平方米,創建於1985年,是市區內最大的一座尼衆道場。因取“佛光普照”之意,故名普照寺。
普照寺坐西北朝東南,山門原是牌坊式建築,落成於1988年。1995年拆除擴建成山門殿,重樓式屋頂,覆以黃色琉璃瓦,高13米,面積145平方米。殿中供奉着彌勒佛、韋陀菩薩及四大天王。其中彌勒佛坐像高1、5米,手握佛珠,笑逐顔開;韋陀菩薩高2米,手執金剛杵,英姿威武,均由漢白玉雕鑿而成;四大天王各高3.5米,墨玉雕成,飾以重彩,形態逼真。山門殿兩側各開有一扇小門可供遊人出入。鐘鼓二樓左右峙立,八角形,直徑約5米,高11米,飛檐翹角,上覆以黃色琉璃瓦,顯得小巧玲瓏。與鐘鼓二樓相連的是左右各長44米、寬5米、高6米的半封閉的畫廊,墻上嵌有四大佛山全景的大型油畫。畫前砌有1米高的案臺,上面依次供奉着108尊觀世音菩薩示現的各種形象,墨玉雕就,飾以彩繪,高矮胖瘦不一,神態各異。寺院供奉的108尊觀世音菩薩玉石雕像據說在全國獨此一傢。
距山門殿約15米為大雄寶殿,建於1992年。面積394平方米,高15.5米,重樓式屋頂,飛檐翹角,覆以黃色琉璃瓦,巍峨莊嚴。“大雄寶殿”金匾高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居士所題。大門前嵌有二竜戲珠木雕。邁入殿內,衹見正面並排供奉着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三世佛)坐像,各高3.2米;背面供奉着觀世音菩薩(高2.5米)和善財、竜女(各高1.5米)立像;左右供奉着十六尊者(各高1.5米)和文殊、普賢菩薩(各高約1.7米)。另外正門兩側供有護法韋陀和伽藍菩薩,高約1.8米,身後分別設有鐘和鼓。這種佈局設置為漢傳佛寺所常見,不過令人感到新穎的是:除韋陀、伽藍菩薩以外的所有造像均采用優質漢白玉雕成,雕工細膩,飾以彩繪,十分莊嚴;外面罩以雕花木龕,飛檐翹角,三面鑲有玻璃。龕內外設有燈光、花瓶等供品,尤顯明淨高雅;三世佛前嵌有二竜戲珠歡門,觀世音菩薩兩側墻上嵌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故事木雕。地面光潔,蒲團整齊,熏香裊裊,使人置身其中,宛如來到佛國仙境,不由得五體投地,塵慮頓消。 |
江蘇連雲港南城普照寺 Lianyungang, Jiangsu Nan Puzhao |
歷史上南城是蘇北地區有名的佛、道勝地,城內有大小廟宇27座。而普照寺建築歷史最長,發跡於宋。據州志記載,始建普照寺者為一藏禪師,淮安南建義村人。常往返於東陬山和宿城一帶。東海縣安撫使張漢英多次使人徵召,禪師遂來南城。於宋鹹淳間(1265—1275)在縣衙後建廟建塔,廟名“普照寺”,結集僧徒於此念佛,遂成名剎。元末,王信率農民起義,占據南城,毀塔拆廟,改築防守工事。
清康熙卅二年(1675),政府提倡建城隍廟。於是在普照寺的舊基上築城隍廟。
城隍是守護城池的主神,道教稱其為“剪惡除兇、護國安邦”之神。古代稱有水環護的城為“池”,無水環護的城為“隍”。唐宋以降名城皆祭城隍,建城隍廟。後唐清泰元年(934)封城隍為王。現今的城隍廟正殿供城隍神像,旁有判官周二老爺,為城隍緝兇除姦,是城隍的得力助手。東西廂房為大奶奶二奶奶的臥室。
清明這天為城隍老爺巡城日,周二護神保駕,南城舉行盛大的廟會,舉行“跳馬痞”賽神活動。還有“擡閣”等地方文藝表演,於是形成了廟會。還願、購物群衆,人山人海,至今廟會年年有,形成了傳統的文化活動和商業貿易活動,促進了南城鎮的經濟發展。
今日普照寺是自1992年起,决定翻修,2000年4月市宗教局和南城鎮政府從南通如臯迎請修恆大師主持普照寺的修復工作。從7月破土奠基,到2002年12月大殿完工,建於城隍廟東,寬23.7米,進身20.4米,高19.2米,占地面積483.48平方米。大雄寶殿內貢奉“華嚴三聖、釋迦牟尼”等佛像,後面為海島觀音,大殿兩側為“十八羅漢”,共集資200多萬元。與東山玉皇宮遙遙相對,成為南城旅遊的一個新景點。 |
甘肅省蘭州普照寺 Gansu Province, Lanzhou Puzhao |
蘭州普照寺,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年間(約627——649),在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遺址在今蘭州市武都路中段的蘭園少年宮。昔日全盛時,殿宇雄偉、塑像精美、文物薈萃、為蘭州諸寺院之冠。寺內藏有歷代經捲6358捲,其中公元1419年刻印的《永樂南藏》638函,現藏於甘肅省圖書館。
清末民初,普照寺方丈釋衆誠,號悟明上人(俗稱藍大師),其視寺院經捲為生命,持戒嚴謹、道場莊嚴。1933年春季,開壇傳授三壇大戒,得戒僧尼數百人。後又邀來西北弘法的湖北名僧心道法師入寺講經,共辦“護國息災”法會,宣講反侵略、反邪教和衆生平等的主張等,吸引了衆多善男信女及各界人士,使寺院香火旺盛,信徒雲集。
1939年,日本侵華空軍狂轟濫炸蘭州時,具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普照寺遭劫,使“視經捲為生命”的藍大師與藏經樓同為灰燼,真是”千年古剎遭劫運 一代名僧殉經樓”。 |
山西沁縣普照寺 Shanxi Qinxian Puzhao |
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沁縣城西10千米的郭村鎮開村村東。寺院依山傍水,林木掩陰,視野廣阔,景色優美。據清雍正年間《杭州志》載,寺院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唐元和年間(806——820)大修,金大定年間(1161——1189)重修,明萬歷年間(1573——1620)、清順治(1644——1661)、雍正年間(1723——1735)屢有增建與修葺。寺坐北嚮南,原為西進院落。中軸綫上原有天王殿(南殿)、大佛殿(中殿)、觀音殿(後殿),兩側配殿、廂房、節義堂等建築。並有方形千佛碑一通、大石佛像等石刻造像多尊。是上黨地區以建築宏偉而著稱的佛教寺院之一。抗日戰爭初期,日本侵略軍將南殿、後殿及其附屬建築炸毀,現僅存大佛殿(中殿)及部分石刻造像。
大佛殿建於高臺之上,廣深三間,六架椽屋,單檐歇山頂。通檐用四柱,柱頭捲剎緩和,柱升起顯著。柱頭鬥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重拱計心造,昂呈批竹式。明間設補間鬥拱一朵,五鋪作雙抄,前檐轉角鬥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昂呈琴面式,外檐耍頭單材伸出作昂型。鬥拱肥碩,用材敦厚,符合宋營造法式木作之製。殿內施後金柱兩根,方形八角抹楞,室內空間寬敞。梁架為四椽栿對後乳栿相交於金柱柱頭之上,次間為爬梁後丁栿,各部構件造材適度,結構合理。舉折平緩,出檐深遠。屋頂琉璃脊獸,簡板瓦作,正脊兩端,微微翹起,具有麯綫柔和之美感。所有勾頭、滴水、吻獸有行竜、花卉等圖案,兩山博風、懸魚、惹草日月造型,既有早期的遺物,又有歷代修葺更換的構件。綜觀全殿,其梁架鬥拱仍保留宋金時期的建築風格及遺構。寺內原存有石刻藝術品多件,較為完整的是具有北魏晚期造像風格的方柱型千佛造像碑,已由縣文物館收藏保存。 |
四川省簡陽普照寺 Jianyang, Sichuan Puzhao |
四川省簡陽普照寺簡陽普照寺位於四川省簡陽市普安鄉臥竜山麓,距簡陽市城區10多公裏遠,四周群峰環抱,林海茫茫。該寺始建於南宋嘉定年間,歷史上曾香火鼎盛,十分壯觀。據歷史記載,清初寺廟廟産占地達4000多畝,僧侶多達上百人。“破四舊”時,從菩薩身上颳下的金粉多達數公斤重。1997年普照寺恢復重建,寺廟佈局小巧緊湊,古樸莊重。
13、河南省汝州市普照寺
普照寺位於河南省汝州市夏店鄉夏東村境內,古汝州八大景點之一。 |
|
|
|
普照寺塔 | 普照寺村 | 召陵普照寺 | 竜海普照寺 | 江油普照寺 | 渭南普照寺 | 淄博普照寺 | 泰山普照寺 | 獨遊富陽普照寺 | 哈爾濱市普照寺 | 邢臺南海普照寺 | 華亭百詠普照寺 | 邢臺市沙河普照寺 | 清豐普照寺大雄寶殿 | 次韻子瞻遊富陽普照寺 | 華亭百詠·普照寺 | 與石晝秀纔過普照寺 | 貴州省貴陽市普照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