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渡寺始建於明代,原名為皇城東苑,又名“小南城”,占地近10000平方米,是太子居住的地方。清初為攝政王多爾袞的府邸,乾隆20年(1755年)重新修葺擴建,乾隆賜名普渡寺,這也是歷史上最後一次修建,距今已有247年。普渡寺建築非常獨特:建在高臺之上,而且窗欞低矮。古建專傢介紹,這樣典型的滿族風格文物建築在北京就這一處。
修繕 半新半舊存古風
普渡寺1984年即被確定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建國以後,普渡寺地區自然形成一個高密度居民區,普渡寺大殿變成了學校的教室和倉庫,普渡寺破損嚴重,四周的配殿更是不復存在。普渡寺的修繕引起了許多部門和人士的關註,被列入北京市3年“3.3億元文物搶險修繕工程”項目,並於去年9月啓動。東城區財政投資4000多萬元,搬遷了普渡寺臺上的186戶居民,撤並了占用普渡寺大殿的南池子小學,拆除普渡寺周邊破舊民房和違法建築近5000平方米,徹底騰退文物,進行修繕。
騰退後,普渡寺的修繕完全按照古建傳統工藝及文物整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繕。殿內的彩畫穹頂看起來半新半舊,這是因為在維修時要首先使用舊建築構件,衹有當舊件缺損、數量不夠時纔用仿製的新件代替。
北京通州普渡寺
北京通州普渡寺,座落於北京市東郊武術之鄉 ----- 通州區張傢灣鎮陸辛莊。寺院歷史悠久,青磚灰瓦,雕梁畫棟。前後三進,歷經興衰,寺內香火依然興旺。僧有悟性,佛有靈光。對於寺院的起源現已不得而知了,可能衹有山門的那棵老樹成了歷史的唯一見證。 但據文字記載,本寺曾於道光十五年得以重修。後來的一段時期,這裏的百姓將其稱之為“三士廟”-----因以供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而得名。到二零零二年,一些善衆自發籌資對寺院進行了整體恢復和重建。先後復建了大雄寶殿、圓通殿、伽藍殿、地藏殿、天王殿、藏經樓、禪堂等。於二零零四年完工。
二零零八年上怡下僧法師住錫通州,因是觀音道場,慈航普渡,故取名普渡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