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普濟寺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是離城區最近的一所寺廟,坐落在麗江縣以西4公裏的普濟山山腰。遊客乘車至普濟村,然後沿普濟山上行約1公裏,穿過林蔭道,即可到達普濟寺。普濟山雖然不大,然而風光秀麗,景色極佳。走在普濟山上到寺廟的山道上,四周雲南鬆及各種灌木密佈,空氣純淨,散發着鬆脂及花木的清香,真是一個休假遊樂的好去處。普濟寺占地約數畝,寺分兩院,為清代乾隆年間的建築,是麗江的五大寺之一。整個寺廟修築在山勢比較寬闊、平坦的地帶。大殿內有兩顆著名的雲南櫻花,樹粗一人抱不過來,一左一右,枝丫盤麯,猶如兩條蛟竜,遮滿了大殿的庭院。寺周植有成片的梨樹,每逢春天,殿內的櫻花滿樹火紅,與寺周潔白的梨花交相輝映,使整個寺廟流光溢彩,芬芳撲面,分外嬌美。普濟寺殿宇之前有一塊寬闊的草坪,可供遊人休憩娛樂。寺西南側有一潭青泉,四季涌流。尤其具有特色的是普濟寺的大殿,這座大殿之上所蓋的不是一般的瓦片,而是由一整塊一整塊的銅瓦建蓋的,由於時日久遠,歷經日曬兩淋,銅瓦已呈青黑爸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但仍不失其非凡的氣勢。普濟寺第四世活佛名聖露,是一個很有名氣的傳奇式人物。三世活佛坦青圓寂後,麗江喇嘛派員到紅教發源地青海境內尋找轉世活佛,十五世四寶法王(葛瑪巴)通過復雜的宗教程序,找到了麗江縣一戶和姓門中的靈童,並取法名為聖露。由於聖露博學多識,在僧侶及群衆中頗有聲譽。聖露時期,普濟寺香火最旺,寺院發展也最快,曾發展為擁有大小院落13院的寺院,公院1院,僧寺12院。1989年人民政府將普濟寺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寺院進行了翻修。聖露法師圓寂後,為紀念他,曾在普濟寺背後的松樹林裏建造了一座白塔,現白塔已不復存在,遺跡猶存。俄國學者彼得於20世紀40年代到麗江工作了10年,他常去普濟寺休假。在其著作<>一書中,對這位大法師作了一些記述:“普濟寺是聖露·呼圖剋特大法師的化身,此人已去世,寺院背後松樹林中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白色印度塔,正是為了紀念他的。1941年我在重慶時,我榮幸地見到他。這個大喇嘛非常仁慈和開明,那時他曾預言過我應該來麗江。”“由於文雅而學識淵博的聖露.呼圖剋特大法師之故麗江的紳士和來訪的藏族客商都給寺院送禮,禮品是足夠維持寺院正常活動。喇嘛們希望聖露.呼圖剋特大法師很快能决定他會轉世於某個幸運的小孩身上,把舊時的光榮帶回給敬愛的寺院和麗江。”寺廟後側不遠的山坡上,新建有一座瞭望亭,站在亭內,舉目四望,整個麗江壩的風光盡收眼底。繁華的街景,整齊規範的中濟新式民居,林立的現代建築群落,縱橫交錯的公路,碧玉般的農田及壩子周圍肅穆的群山,又離城很近,凡節假日,來此遊玩野炊,感受大自然者來往不斷。 |
湖南嘉禾普濟寺 Hunan Jiahe Puji Temple |
嘉禾縣普濟寺始建於唐,經宋元明清數次擴建,形成了大雄寶殿、觀音殿、湘山殿等龐大規模建築群,成為衡湘郴贛粵桂等鄰近地區善男信女求財求嗣之佛地。被譽為“江南第三佛地”,同時也被列為嘉禾古八景之一——普濟疏鐘。然兵禍無情,普濟寺於清鹹豐二年被毀,鹹豐九年修復。民國九年拆毀大雄寶殿,1965年寺廟被毀。
嘉禾普濟寺始建於唐代,有“江南第三佛地”的美稱,是該縣的八大景點之一。在13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普濟寺幾度輝煌,幾經滄桑,到文革期間“破四舊”時寺院被拆除。2001年,重修普濟寺的項目通過省市批準後,該縣將其列入重點建設項目工程,投入1700萬元,先後建成了寮房、山門、觀音殿、天王殿、地藏殿、大雄寶殿、伽藍殿、放生池等主體工程和係列附屬配套工程,對寺內道路和山門前的小遊園進行了硬化、緑化、美化、亮化,千年古剎得以重放光芒。
附:重修普濟寺碑記
普濟寺昔為“江南第三佛地”,“普濟疏鐘”為嘉禾古八景之一。寺院始建於唐,經宋元明清數次擴建,觀音閣(前殿)、大雄殿(中殿)、湘山殿(後殿)依山傍水、次第宏開。觀音閣內塑千手觀音像,法度莊嚴、氣宇祥和。往昔,入寺誦經拜佛者衆,近則衡湘郴贛,遠則廣西廣東,善男信女雲集於斯,求財求嗣,香火鼎盛。有普濟疏鐘詩云:寺外青煙煙外峰,煙中佛寺曉鳴鐘。煙消寺出鐘方歇,鐘撤煙飛寺又封。此地散花真普濟,當年題壁可重逢。山僧若解紗籠意,漫說詩人莫繼蹤。嘆千年古剎,文化景點,纍為兵禍所毀。
欣逢改革開放,民富國強。處太平盛世,享豐盈物質,忙競爭生計,諸多民衆追思“普濟鐘聲覺世長”之清淨,乃倡重修普濟寺。於是由縣政協牽頭,報省宗教局批準,公元2001年起重修普濟寺。寺立丙穴之源、九老峰之麓,背枕蝙蝠靈山,前瞻仙人飛渡,右攬珠泉涌月,左擁晉屏晚翠,真清淨之地也。名界人士慷慨樂捐,廣種善果,大修功德,助山門開啓,觀音殿落成,大雄寶殿奠基,後續工程亦將依圖擇時而建。若寺院畢成,則晨鐘普濟寺暮鼓悠揚,塔亭宮殿層疊,青山流水掩映,煙霧香火繚繞,既為信衆愛國愛教拓一淨土,又為嘉禾文化旅遊添一秀色,更為社會走嚮和諧築一平臺。
夫禪者,定也;佛者,善哉。禮佛修法,貴在修心養性;剋已度人,不分在傢出傢。有萬千財富不忘風周濟窮睏,秉簞食瓢飲不忘敬老哺幼,共為修心之舉;居權貴之位常懷為民之心,處卑微之境不墜憂國之志,同是人間大義。放開胸懷容人,守住條規律已,心便如南海寬闊;與人為善,寬厚謙讓,勤勉誠信,身定被菩提祥光。能容人容物容事,省言省行省心,救苦救難救貧,則倍感天人和諧、心平境順。此為佛之大者。
值普濟寺重修之際,勒碑記之。 |
浙江舟山普陀山普濟寺 Zhoushan Putuo Mountain Puji Temple |
普濟寺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清
公佈時間:2005年3月16日
普濟寺,俗稱前寺,位於舟山市普陀區普陀山白華頂的靈鷲峰南麓,創建於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後屢興屢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時下詔重建寺廟,後又賜題額“普濟群靈”。普濟寺占地面積26000平方米,整組建築坐北朝南,寺前有石牌坊、照壁、禦碑亭、八角亭、瑤池橋、海印池附屬建(構)築物等,沿中軸綫依次築有正山門(禦碑殿)、天王殿、圓通殿、藏經樓、方丈殿等。主殿兩旁有鐘樓、鼓樓、配殿、客房等。
普濟寺是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在規劃佈局和建築設計上獨具匠心,是我國寺院建築的典型代表和浙江清代官式建築的重要遺存,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觀世音菩薩應化處
普陀山位於東海之上,相傳為觀世音菩薩的應化道場,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普濟寺又名前寺,坐落於靈鷲山麓。i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它的前身是“不肯去觀音院”。唐大中年間(847-859年),日僧慧鍔請五臺山觀音像歸國,因風阻上岸與山民張氏在潮音洞上共建此院供奉觀音。後梁末帝貞明年間(915-920年),由“不肯去觀音院”擴大為寺,後遷到現在這個地方的(一說最早的不肯去觀音院即建於此地)。宋代先後改名為“五臺圓光寺’’與“寶陀觀音寺”,香火始盛。宋嘉定七年(1214年),皇帝御書“圓通寶殿”匾額,定為專供觀音的寺院。明洪武十九年(1421年)實行海禁,命湯和進山燒殿毀佛,並將僧人遷到明州棲心寺(今寧波七塔寺),直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纔迎佛回山,重建寺院。明孝宗嘉靖年間(1522一1566年),普陀山的寺廟被毀,寶陀觀音寺也未能幸免。明神宗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朝廷派太監張千來山擴建寶陀觀音寺於靈鷲峰下,並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寺廟規模宏大,一時甲於東南。康熙八年(1669年),荷蘭殖民者入侵普陀,該寺除大殿未毀外,其餘均蕩然無存。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並賜額“普濟群靈”,始稱“普濟禪寺”。清雍正九年(1731年),擴建殿堂及用房,寺廟規模之大,前所未有。
進入普濟寺一般都要經過一個石牌坊,此坊四柱三門,高約20米,柱上橫楣雕刻有精緻的雲綾和石葫蘆。坊內北側,樹一石碑,上書,“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據說這是皇帝立下的聖旨,過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觀音菩薩的崇敬。
普濟寺前有一個廣約15畝的蓮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建於明代。池上築橋三座。中間一座,橋面平闊,北接着普濟寺的正門,南銜禦碑亭。橋中有一湖心亭,又稱八角亭,正對普濟寺山門。周圍玉液擁抱,粉墻環繞。夏日荷花盛開,緑葉田田,紅花亭亭,景色迷人,憩此玩賞,憑欄臨風,清香撲鼻,頓覺暑氣全消,令人心曠神怡。橋南的禦碑亭,在湖心亭前,與海印池相連。亭係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建,中竪雍正所書丈六白玉碑一方,高3米,寬1.5米。碑文記載普陀山歷史,碑額上雕竜栩栩如生,書法遒勁剛健。石刻非常精美,可謂雙絶,碑極名貴。東面一座為拱橋,稱永壽橋,長40米,寬7.5米,高6米,係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所建。橋上石欄柱頭,刻有獅子40座,形態各異,生動逼真。石橋古樸典雅,為雕刻中的珍品。橋前有菩薩墻影壁,上書“觀自在菩薩”五個大字,字高五尺,蒼勁有力。相傳觀音菩薩悲智雙圓,從悲則稱觀世音,從智則稱觀自在。墻旁刻有《心經》,頌雲:“海上有山多聖賢,衆寶所成極清淨;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度衆生住此山。”西面一座為長堍拱橋,四隅鏤有竜首,逢雨水從竜嘴噴出,似裊裊輕煙。蓮花池三面環山,四周古樟參天,每年六月蓮花盛開,池中樹影、亭影、橋影倒映,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夏夜入靜,荷香沁人,池中銀花伴月影,形成普陀山十景之一——“蓮池夜月”,令人流連忘返。
普濟寺占地37019平方米,共有10殿、12樓、7堂、7軒,計23l間,建築面積11400平方米。全寺有六進殿堂,自南嚮北貫串在一條中軸綫上。
山門。面寬五間,重檐歇山,正山門平時關閉,僧人遊客均從東山門出入。僧人圓寂後由西山門出寺。
禦碑殿。在山門內,有明萬歷、清康熙時的禦碑三塊,正中一塊刻的是普濟禪寺歷史沿革,立於3.5噸重的贔屓上,贔屓昂首伸頸,服珠能轉動,可見其雕刻之精。
鐘鼓樓。山門東側是鐘樓,重檐歇山,內懸大銅鐘一口,重3500余公斤,鑄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西側有鼓樓,建築形式同鐘樓。每天清晨撞鐘,傍晚擊鼓,召集僧衆參加活動,這就是古代詩文中常說的“晨鐘暮鼓”。
天王殿。亦稱金剛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進門迎面是一彌勒菩薩,光首、笑臉、襢胸、盤坐,一手拿一隻布袋。據說他能將世人一切苦難裝入布袋之中。佛像兩旁有一副對聯:“慈顔含笑笑天下之可笑之人,大腹可容容世間難容之事”,以勸人們慈悲大度為懷,用樂觀態度對待風雨變幻的生活。彌勒菩薩後面的塑像是韋馱菩薩,昂然挺立,手持寶杵,據傳韋馱是神將之首,常於東、南、西三州巡遊,守護伽藍,屬護法神。兩旁的四大天王宛如四名衛士在維護法門,他們是東、南、西、北四個方面的天王,各自手裏拿着法器。殿後有香樟8株,直徑0.8-2米多,植茂蓋庭。
大圓通殿。是普濟寺的主殿,相當一般寺廟的大雄寶殿,圓通是觀音菩薩的別號,這座殿供奉的正是觀音菩薩。殿堂宏大巍峨,殿面闊7間,進深6間,重檐歇山,黃琉璃頂,九踩鬥拱,門心板雕二竜戲珠。大殿可容數千人,有“活大殿”之稱。殿前平臺周有石雕欄板,臺中有鋼鼎爐,高約4米,上鑄,“普濟禪寺”、“千秋寶鼎”、“光緒辛醜(即1901年)鼕月吉旦”等字樣。殿內正中端坐着高達8.8米(毗盧觀音趺伽坐像本身高6.5米,座高2.3米)的觀音菩薩,全身金黃,眉清目秀,慈祥含笑,身邊站立着她的門徒善財和竜女,神態天真活潑。
東西兩壁又各塑有16尊不同服飾,不同形態的菩薩,稱觀音三十二應身,即觀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時的現身說法形象。她們是:闢支佛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門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寒塞身、優婆夷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婦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竜身、夜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邊樓羅身、緊那羅身、摩睺羅迦身、執金剛神身。再加上中間供奉的觀音佛身,共33身。這種塑法是觀音道場的獨特之處。主殿兩旁建有配殿。東首文殊殿,供奉應化於五臺山的文殊菩薩;西首普賢殿,供奉應化於峨眉山的普賢菩薩。兩側回廊是羅漢堂,各塑9尊共18尊羅漢。
法堂。面寬5間,重檐歇山,樓下是法堂,樓上為藏經樓。收藏着萬卷經書。兩側又有配殿,東首為普門殿,西首為地藏殿,供奉應化於九華山的地藏菩薩。這樣排列,把中國四大佛山的主佛,都集中在一起了,賓主相比,使“震旦第一佛國”棗普陀山主佛觀音菩薩顯得更為突出。再兩側東首是客堂,是接待香客和外來僧人、接洽佛事之處,西首也是客堂。
後殿立有功德碑,是供募化資金、建寺有功的人留名用的。
方丈殿。5開間,殿內陳設清淨,簡樸大方。殿東首為庫房,殿西現為普陀山佛教協會辦公室。
功德殿。在寺最後,是佛教信徒為其祖宗立位做功德的佛堂。殿堂四周附設齋堂、僧捨等。
普濟寺內有竜眼泉、菩提泉、菩提井,均為煮雲霧佛茶的上品泉水。過去在附近設有茶室,招待香客。這就是普陀山十景之一“靜室茶煙”的所在地。
普陀山是著名風景區和佛山,到底有幾大勝景?衆說紛繁,有據可查的有如下四說。第一說為明朝戲麯傢、文學家屠隆曾詩詠的普陀十景:梅灣春曉、茶山風霧、古洞潮音、龜潭寒碧、天門清梵、幹步金沙、蓮洋午渡、香爐翠靄、洛迦燈火、靜室茶煙。第二說為在屠隆十景之說又加“磬陀曉日”,共十一景。
第三說為清裘瑤所編的山志,謂有十二景:短姑勝跡、佛指名山、兩洞潮聲、干涉金沙、華頂雲濤、梅岑仙井、朝陽涌日、磐陀夕照、法華靈洞、光熙雪霽、寶塔聞鐘、蓮池夜月。第四說為裘璉在十二景之外增加四景:貢艘浮雲、香船蔽日、廛客環春、戒徒擁雪,成為十六景。各說自有特色,其中裘璉的十二景是“擇最勝且切”的一說,所以現在多以第三說為準。
普濟寺後灣有真歇庵遺址,為本山禪宗第一代祖師真歇和尚修靜處,其東無畏石高五丈、周百丈,上攜“海天春曉”、“空有境”,並有一對聯“寰區照瑞相,剎海遍潮音”。石巔過去有真歇禪師塔。西例另有岩。寺西過去有“清靜庵”(又稱“三摩地”),境中有亭,今已不存。
普濟寺東南,海印池旁立有普陀山三寶之一的多寶塔。元元統年間(1333一1334年),普陀山僧孚中托鉢江南,見姑蘇盛産美石,便立志建塔。孚中名懷信,浙江奉化人,天歷二年(1329年)遷住普陀山。元順帝曾賜號“廣慧妙語智空宏教禪師”。他住持寶陀觀音寺(即今普濟禪寺)14年,以勤儉簡樸著稱,為興建名山道場;多次外出雲遊募化,得到江南諸藩王隆重接待,太子宣讓王等出資建造多寶塔;故又名太子塔。塔全用太湖石砌成,呈方派共五層,高32米,塔取《法華經》多寶佛塔之義定名。桃臺石欄柱端刻有護天神獅及蓮花。座基較寬,平臺的轉角處及四周欄下飾有螭首,作張口吐水狀。
第二層之蟠竜柱,體態雄健,紋飾綫條流暢。餘上三層,塔身每面鎸有佛像一尊,全伽趺坐式,形象生動。塔剎為仰蓮寶瓶。整座建築造型別緻,雕工精巧,具有濃郁的元代風格。象這樣的元塔,全國已罕見,現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昔日,每當清晨,人們在太子塔院中聞聽由普濟寺傳來的碎揚鐘聲,頗能啓人遐想,發人幽思,這就是普陀十二景之一的“寶塔聞鐘”。
普濟寺後有一石,宛如三扇門板並竪,狀如寶島,叫“靈鷲石”,又名“慈雲石”,上刻明會稽陶望齡的題詞:“鷲嶺慈雲”。
石隙間有泉流入寺,清冽有香氣。明丁繼嗣詩中“皈心來寶地,躡足上慈雲。泉溜穿櫥入,曇香滿院聞……何幸逢林遠,幽探絶世氛”。說的便是這慈雲石的勝況。
普濟寺是普陀山的佛教活動中心,一切重大的佛舜活動在此舉行。十年動亂中,殿宇佛像受到破壞。1979年,國傢重視名山修復,貫徹落實宗教政策,今殿堂樓閣,已修葺一新。每日來普濟寺進香的善男信女和尋勝探幽的旅遊者絡繹不絶。
普陀山佛協第二屆代表大會於1993年11月23日至27日在普陀山普濟寺隆重召開。 |
福建五班山普濟寺 Puji Temple Mountain, Fujian flights |
隱落於永春縣蓬壺鎮五班山山腹之中,五班山即五峰一字排開由西南嚮東北伸延,形成一大弧形屏障。這裏遠離繁華古鎮,獨得一方幽靜。普濟寺始建於五代(公元907年-960年五班山普濟寺間),自名僧音淨卓錫後,代有高人碩彥,1936年高僧性願法師來任方丈,重振寺風。1939年5月,一代高僧弘一大師來到普濟寺,掩關治律,弘揚佛法,撰著佛經。弘一法師在普濟寺有一年半時間,生活十分儉樸,"三衣過鼕,兩餐度日"。他稱普濟境地幽闢,風俗淳古,有如世外桃源而嘆為觀止。他堅持不開山、不授徒,於誦經、著述、弘法之餘,鑒抄佛教經典無數,且寫得一手好字,永春士僧俗"有求者均書佛號經偈作答,以藉墨緣。"因此,弘一墨跡在永春俯拾可得。大師還在普濟寺度過他六十大壽,他在俗至友柳亞子、夏丏尊、徐悲鴻及得意門生豐子愷,均以詩詞畫幅獻桃祝壽。
現在的普濟寺已是8年前由旅臺鄉親捐資重建的。寺院主建築為二進懸山式磚木結構。上殿正中供奉如來佛,兩旁為其弟子文殊和普賢,後堂為觀音,主殿兩側為十八羅漢,下殿左右兩廂塑有四大天王,下院則有鐘鼓樓列於兩邊。主建築前有半圓形的月池,內有二竜吐霧,靈氣頓生。
若在普濟寺小住,晨起看日出,天邊雲彩變幻多姿,唯仙洞山靜若聖者,浮想聯翩;日落在此打坐,看西天喜奏黃昏頌,普濟寺緘默怡然,有鬆濤泉鳴貫耳,如入一方淨土…… |
雲南省麗江市普濟寺 Lijiang City, Yunnan Province, Puji Temple |
"百年花發海棠寺。萬疊山朝普濟門。"這是清末麗江"四舉"之一、納西族教育傢王竹淇撰寫的一副楹聯,原懸挂於普濟寺山門門柱上。這副楹聯一是寫普濟寺的自然環境,二寫一枝獨秀、聞名遐邇的普濟海棠。
普濟寺,藏名"捨培蘭辛林",意為"解脫修行院",坐落在麗江古城西6公裏的普濟山密林中,青峰疊翠,風景優美,是距古城最近的一座喇嘛寺。
普濟寺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嘉慶十一年(1806)重修,道光十四年(1854)拓建,民國二十六年(1937),由普濟寺掌寺大喇嘛聖露活佛重修殿宇,大殿覆以銅瓦。
據清道光年間麗江納西族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李樾《普濟大喇嘛紀略》載,普濟寺開山喇嘛典僧,本姓和,普濟村人。其和姓傢族在明代木氏土司時期,即為鄉中望族,世奉西藏喇嘛高僧,十分虔誠。《紀略》稱:"典僧,四寶尤器重也,稱為前羅漢轉世。隨建寺於本村後山,芯芬者甚衆……年八十餘,始坐化焉。後三年,四寶法師指示其身仍轉世於傢,寺僧訪識之,六歲後延至本寺,梵唄萬葉,瞭然成誦,蓋其宿慧有真也。十歲進藏學,經法師另眼待之,謂其空諸障,不離本性也。學成歸普濟寺為方丈,率徒衆有法度,寺規整肅,擴建精捨,培植林木,蔚然成大叢林焉。"
普濟山層巒疊嶂,林木深稠,緑蔭蔽日。普濟寺周圍果木成林,春來梨花泛白,桃花嫣紅,還有粉紅色的蘋果花綻放其間,蜂飛蝶舞,五彩繽紛。秋來滿山紅葉,桃、李、梨、杏、蘋果、核桃挂滿枝頭。寺南有一明淨的泉潭,廣數丈,清瑩可鑒,清冽甘甜的泉水從大山石岩深處汩汩冒涌,夏不溢,鼕不竭,為寺中飲用、灌溉的主要水源。
普濟寺位居名山勝地,風景優美,殿閣宏偉,尤以銅瓦殿聞名遐邇;寺內的兩棵海棠(櫻花)古樹,被譽為"雲南櫻花之冠"。其主體建築為二進院落,座南朝北,由山門、護法堂、配殿、大殿組成。附屬建築物有客房、方丈等。第一進院落為山門及重檐歇山護法堂,東西兩邊為照壁。第二進院落,東、西為重檐歇山頂配殿,南面正中為大殿。大殿為二重檐歇山擡梁式建築,翼角飛檐,屋頂覆以銅瓦,金光燦燦,氣勢恢宏。銅瓦覆蓋面積達476平方米,據說共用去上好黃銅5760斤,是雲南省唯一現存的銅瓦殿。大殿前檐正中,高懸"靈宇慈雲"四字匾額,為曾任國府主席的林森題書。大殿臺基高4.2米,基礎板石嵌有10塊漢白玉浮雕,雕工精細,圖案造型優美。中間置以十二級踏跺,周廊作漢白玉石攔桿。充分顯示出藏傳佛教寺院的華貴與莊嚴。
東配殿為兩面廈摟房,堂屋可通東院,與配殿組成一幽雅清靜的四合院落。院內種植有十裏香、胭脂梅、雙套梅等古樹名木,樹齡均在百年以上,這裏背風嚮陽,適合各種花木生長。四合院很少雕紋縷刻,也沒有華麗的裝飾,但有很多花卉盆景,給人以清爽、舒造、安詳、寧靜的感覺。
《光緒麗江府志稿》載:"普濟山,在城西十裏,楹聯匾額甲於諸寺。"說明當年普濟寺匾聯甚多,且有不少名傢墨寶。現僅存"觀在自新"額,為納西族翰林李樾所題。旁懸一聯日:"鹿樵徑,古鬆垂蓋;魚梵聲,希石點頭。"係清嘉慶年間麗江知府王厚慶題書。
銅瓦殿是普濟寺的標志性建築,海棠是普濟寺的名花。普濟海棠,又名西府海棠、重辮鼕櫻花。寺內有兩棵海棠古樹,在銅瓦殿天井東西兩側,為清乾隆年間建寺時種植,至今已有240多年。樹高7米,胸徑分別為70釐米和54釐米,主幹蒼勁,枝千橫逸,如傘如蓋,覆蔭滿院。每年春末夏初,海棠花盛開,如火如霞,凌空綻放,與滿山遍野的梨花、蘋果花和各種山花交相輝映,寺裏寺外頓成一片花的世界。加之普濟寺離城較近,交通方便,來這裏賞花遊春的人紛至沓來,絡繹不絶。真是"花如海,人如潮",偌大一座寺院似乎變得狹窄起來。好在這裏處處青山,有青翠的山坡,緑絨絨的草地,任遊人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享受生活的樂趣。
普濟寺也和麗江的衆多寺院一樣,既是人們燒香拜佛的地方,又是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也是當地文人靜心讀書的地方。清代以來,不少納西族學子曾在普濟寺刻苦攻讀,也在這裏寫下了許多詩文。
普濟寺山門前,有兩塊刻着蒙、漢兩種文字的石碑:一塊是"國民政府册文碑",鎸記國民政府册封普濟寺聖露活佛"呼圖剋圖"、"普善法師'之册文;另一塊是"國民政府令碑",鎸記國民政府册封聖露活佛之令文。
聖露,麗江普濟寺第四世活佛。清同治十年(1871),生於麗江縣白馬裏金竜村一姓和的農民傢中,六歲被迎至普濟寺坐床。二十二歲赴西藏拉薩堆隆楚樸寺大寶法王處受戒和學經深造。學成歸來後,重整寺規寺紀,將破舊不堪的寺院修葺一新,大殿覆以銅瓦,使普濟寺成為麗江香火最旺、遊人最多的喇嘛寺之一。聖露活佛愛國、愛教,在佛教界享有極高的聲譽。抗日戰爭時期,他到處講經說法,宣傳民族團结,宣傳抗日救國。1937年,代表九世班禪到南京共商國是。由於他的品德、學識和愛國熱情,受到國府主席林森的贊譽,並為普濟寺題書"靈宇慈雲"匾額。1941年,國民政府特邀聖露活佛到重慶主持超度抗戰陣亡將士法事。此時聖露活佛已七十多歲高齡,且身體欠佳,但他出於對抗日陣亡將士的崇敬,便帶侄孫前往重慶。法事結束後,因積勞成疾,是年秋天圓寂於重慶千佛寺。在普濟寺背後的山坡上,青鬆環繞着如茵的草坪,草坪上有一座聖露活佛的靈塔,常有人前來憑吊,緬懷這位愛國、愛教的高僧。
來到普濟寺,自然先要看看紅霞滿院的海棠花,看看宏偉壯麗的銅瓦殿,但寺院周圍的景物,也處處充滿了畫意詩情。從山腳上山來,走過一級級的石板路,山路蜿蜿蜒蜒,延伸到普濟寺前。山路兩旁,野玫瑰和革命荼糜花編織成天然的圍欄,圍欄之外是果園和樹林。寺門前古柏參天,一株緊挨着一株,環繞着寬敞、平整的緑草地。林木掩蔭中的古寺,寺背後是層層疊疊的青山,山腳下是一座座古樸、寧靜的納西農傢院落--一幅幅無法用畫筆描摩的風景畫。或坐在院中海棠樹下品杯香茶,或徜徉於林間草地,聽鬆濤陣陣,鳥鳴嚶嚶,感受回大自然的情趣。此時,纔有所領悟:前人為什麽給普濟寺取了個"捨培蘭辛林"、(解脫修行院)這樣一個藏名。
普濟寺銅瓦殿後面,鬆林中聳起一座山岩,山岩上有座護法殿,正對東方,是觀賞麗江壩子風光的極佳之處。伫立護法殿前,藍瑩瑩的中海像一顆晶瑩璀璨的藍寶石鑲嵌在壩子裏。中海亦稱中湖,是明代木氏土司在麗江壩區修建的三個人工湖之一。明代,湖畔建有寒潭寺,土知府木增作有組詩《中海八景》,其中有《寒潭映月》一詩。木增在另一首描與中海景物的(漁舟短笛)中寫道:"一望中湖湛碧流,絲絲楊柳大堤頭;輕舟蕩漾漁翁唱,短笛悠揚舵子謳。信口無腔橫皓月,穿雲過峽任滄州;往來一葉多真樂,村酒常沽伴海鷗。
中海位於古城與普濟寺之間,是當年從古城步行到普濟寺的必經之地。清代納西族田園詩人楊竹廬有一首五言詩《中海道上》,描寫從中海到普濟寺沿途的景色。其詩曰:"地曠多楊柳,泥田百畝閑;風吹千迭浪,雲淡一行山。草岸有無盡,炊煙斷續間;欲投古剎去,溪水過灣灣。"從普濟寺暢遊歸來,不妨重走往日的遊路,在中海邊稍作停留,回頭遙望遠處緑樹叢中閃閃發亮的銅瓦殿;登上湖堤,細品"一望中湖湛碧流,絲絲楊柳大堤頭"的畫意詩情,任搖曳於清風中的絲絲柳條,拂去一路的風塵和疲勞…… |
山西五臺山普濟寺 Wutai Mountain in Shanxi Puji Temple |
位於山西省五臺山南臺臺頂,為隋文帝詔令始建,宋代重建時名為普濟寺,後於明代成化年間重修。 |
臺灣省臺北市普濟寺 Puji Temple, Taipei, Taiwan |
普濟寺全名財團法人臺北市普濟寺,位於臺灣臺北市華陰街,為主祀觀音之佛教廟宇。該建物興建於1954年,今為位於臺北大同區之仿古廟宇建築。另外,該廟宇的組織型態為財團法人製,祭典日期則是每年農歷之六月十九。 |
山西盂縣普濟寺 Shanxi Yu County Puji Temple |
位於盂縣西潘鄉侯莊村東北側。始建於大唐本經之年,原址侯莊村東南的水溝灘,因舊址塌毀,於元大德四年(1300)仿始建模式移建現址。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或補葺。寺廟坐北嚮南,占地面積1998平方米。分前後兩院,總計建有殿堂、屋捨30餘間。整座寺宇將主建築排列在一條中軸綫中,其餘附屬建築置於東西兩側,主次分明,左右對稱。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北京西城區普濟寺 Puji Temple,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
網上相關資料幾乎沒有,能搜到的都是錯誤的信息(皆為描述麗江普濟寺或普陀山普濟寺的信息),希望有去過的網友來編輯一下。
補充:北京西城區普濟寺
普濟寺在西海南沿48號。始建年代無考,重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因地勢高而俗稱高廟、關帝高廟,也叫華陀廟。清康熙年間曾為大學士明珠傢廟。清鹹豐十年(1860) 恭親王奕欣將關押在刑部監獄的英法聯軍代表巴夏禮等人送至此處囚禁。原為道觀,民國期間改為佛寺。坐西朝東,現已不見原貌,僅存部分殿堂。有東嚮正殿5間,灰頂天花,前檐裝修為菱花格隔扇門窗。南部有北嚮配房5間,西嚮配房3間,房南側有3間小東房。北部有南嚮配房6間,均為硬山箍頭脊灰筒瓦頂。西南側有南嚮房屋4間,為硬山灰筒瓦頂。寺內原有明正德年重修碑。寺北什剎海邊原有梁漱溟的父親梁巨川憤世投水紀念碑,1966年後被毀。現有文物建築26間,建築面積453平方米。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雲門副寺普濟
明代劉伯溫曾在雲門居住多日,留有大量詩作。《遊雲門記》《自云峰深居過普濟清遠樓記》、《發普濟過明覺寺至深居記》、《深居精捨記》、《活水源記》便作於此。詩詞名:宿普濟寺 作者:劉得仁 朝代:唐 體裁:五排 類型:
宿普濟寺
京寺數何窮,清幽此不同。麯江臨閣北,禦苑自墻東。
廣陌車音急,危樓夕景通。亂峰沉暝野,毒暑過秋空。
幡颺虛無裏,星生杳靄中。月光籠月殿,蓮氣入蓮宮。
綴草涼天露,吹人古木風。飲茶除假寐,聞磬釋塵蒙。
童子眠苔淨,高僧話漏終。待鳴曉鐘後,萬井復朣朧。
[出處]
全唐詩:545-10
詩詞名:賀幸普濟寺應製 作者:廣宣 朝代:唐 體裁:七律 類型:
賀幸普濟寺應製
南方寶界幾由旬,八部同瞻一佛身。寺壓山河天宇靜,
樓懸日月鏡光新。重城柳暗東風曙,復道花明上苑春。
嚮晚鑾輿歸鳳闕,麯江池上動青蘋。
[出處]
全唐詩:822-12 |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
【普濟寺】 (寺名)禪寺也。本稱為前寺。普陀山志三曰:“在白華頂南靈鷲峰下,歷代廢興不一,明萬歷三十三年敕建,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國朝康熙四年乙巳夏,遭紅毛寇劫掠焚毀,大殿猶巍然獨存。三十八年南巡,禦題普濟群靈額賜前寺,遂改今名。” |
|
普濟寺村 |
|
普濟寺村 | 宿普濟寺 | 遊普濟寺 | 北投普濟寺 | 威縣普濟寺 | 呂州普濟寺碑 | 竜鳳山普濟寺 | 登普濟寺慈氏閣 | 賀幸普濟寺應製 | 季永步至普濟寺 | 詠慈溪普濟寺古鬆 | 昌國縣普濟寺小亭 | 同君俞、季永步至普濟寺,晚泛西湖以歸,得四絶句 | 同君俞季永步至普濟寺晚泛西湖以歸得四絶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