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屬 > 普氏野馬
目錄
物種名稱 Species name
  普氏野馬
又名 Aka
  野馬
拉丁學名 Latin name
  equus przewalskii
英文名稱 English name
  wild horse 、przewalski's horse
保護級別 Level of protection
  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科屬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families and genera
  哺乳綱、奇蹄目、馬科 、馬屬。
整體概述 General overview
  大型有蹄類,體長220-280釐米,肩高120釐米以上,體重200多千克。頭部長大,頸粗,其耳比驢耳短,蹄寬圓。整體外形象馬,但額部無長毛,頸鬃短而直立。夏毛淺棕色,兩側及四肢內側色淡,腹部乳黃色;鼕毛略長而粗,色變淺,兩頰有赤褐色長毛。
  棲息於緩坡上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條件略好的沙漠、戈壁。野馬性機警,善奔馳;一般由強壯的雄馬為首領結成5-20衹馬群,營遊移生活。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綫到泉、溪邊飲水。喜食芨芨草、梭梭、蘆葦等,鼕天能刨開積雪覓食枯草。6月份發情交配,次年4-5月份産仔,每胎1仔,幼駒出生後幾小時就能隨群奔跑。
  普氏野馬原分佈於我國新疆北部準葛爾盆地北塔山及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最後一次發現野馬是在1957年,估計野生種群已經滅絶,目前還有一定數量的野馬生活在人工圈養或半散放狀態下。80年代末期以來,野馬從歐洲引回我國新疆奇臺、甘肅武威半散放養殖,為野馬重返大自然而進行科學實驗和研究工作。
普氏野馬的歷史 Przewalskii history
  野馬的記載始見於《穆天子傳》:周穆王西遊東歸時,西王母送周穆王“野馬野牛四十,守犬七十,乃獻食馬”。《本草綱目》則有“野馬似傢馬而小,出塞外,取其皮可裘,食其肉雲如傢馬肉”。據記載,西周時人們已開始捕殺野馬,充當食物和禮物。到元代成吉思汗率兵西徵經準噶爾盆地,殺害野馬已視為衡量是否是壯士的重要的標準。契丹族詩人耶律楚材“千群野馬雜山羊,壯士彎弓損奇獸”的詩名便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普氏野馬原産於我國新疆的準噶爾盆地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幹旱荒漠草原地帶,因此又被稱為準噶爾野馬或蒙古野馬。它的體型健碩,體長約2.8米,高1米以上,體重約為300公斤。體毛為棕黃色,嚮腹部漸漸變為黃白色,腰背中央有一條黑褐色的脊中綫。鬃毛短硬,呈暗棕色,逆生直立,不似傢馬垂於頸部的兩側。從比例上來說,頭部較大而短鈍,脖頸短粗,口鼻部尖削,牙齒粗大,耳比傢馬小而略尖。額發極短或缺如,不似傢馬具有長長的額毛。腿比傢馬的短而粗,腿內側毛色發灰,蹄型比傢馬小,高而圓。尾基着生短毛,尾巴粗長幾乎垂至地面,尾形呈束狀,不似傢馬自始至終都是長毛。此外,普氏野馬的染色體為66個,比傢馬多出一對。
普氏野馬的習性 Przewalskii habits
  野生的普氏野馬生活在開闊的戈壁荒漠或沙漠地帶,三五衹或十餘衹成群遊蕩。群體中的個體之間在進食之後常互相清理皮膚,一般呈相反方向站立,然後將頭伸到同伴的側身,輕輕地啃拭對方的耆甲、肩部、背側、臀部等。有趣的是,雙方啃拭的都是同一個部位,當一方改變部位時,另一方立即相應地改變,配合十分默契而完善。有時也進行自身的護理,包括打滾、自我刷拭和驅散蚊蠅等,特別是在沙地上。休息和睡眠有站立、腹臥和側臥等3種姿勢,但警惕性很高,稍有動靜便處於應激狀態。感覺靈敏,警惕性高,奔跑能力強,晝夜活動,但以夜晚為多,以荒漠上的棱棱草、蘆葦、紅柳等為食,飲水量也很大。叫聲的種類也很多,爭鬥開始時發出聲調尖而單一的吼叫;失群時發出聲音洪亮而高亢的呼喚信號;感到某種滿足時,就發出輕微的喉音;當反感時則發出尖而細的聲音。更多的情況是打響鼻,表達的情感也十分復雜,大多為恐嚇對方,也有時是由於鼻腔內有異物、蚊蠅幹擾、異味刺激或感冒患病等因素引起的。
  普氏野馬一年四季均可發情,但以春夏季為主。雌獸的發情周期為28~22天,持續時間為5~7天。發情時表現為精神興奮,食欲減退,煩躁不安,起臥不定,互相嗅聞等。
  為了爭奪領群的地位,雄馬之間則昂首靜立,兩眼凝視,耳朵朝嚮前方,而後嘶叫、前蹄刨地、打響鼻、低頭小跑,鼻孔噴出粗氣,接近以後就互嗅抿耳,怒目而視,舉彈前蹄,發出尖銳而短促的吼叫,繼而竪起前身扭打在一起,其爭鬥的殘酷性和兇悍程度比傢馬要強烈得多。雌馬之間也有一定的攻擊行為,主要是地位較高的經常表現出護食和阻止其他雌馬與雄馬交配。
  交配前,雄馬和雌馬互相嗅聞會陰部和外生殖器,然後雌馬將臀部朝嚮雄馬,雄馬則輕咬雌馬的頸部或膝部,促使雌馬前進,然後進行爬跨,經過3~7次骨盆衝動完成射精。健壯的雄馬可以在30分鐘之內與2匹雌獸連續交配8次之多。雌馬的懷孕期大約為307~348天,翌年5~6月産仔。幼仔剛出生時為淺土黃色,2小時後即可吃奶。3歲左右性成熟,壽命為30歲左右。
野外普氏野馬的滅絶與放養 The extinction of wild przewalskii and stocking
  1878年,沙俄軍官普熱瓦爾斯基率領探險隊先後3次進入準葛爾盆地奇臺至巴裏坤的丘沙河、滴水泉一帶捕獲、採集野馬標本,並於1881年由沙俄學者波利亞科夫正式定名為“普氏野馬”。由於普氏野馬生活於極其艱苦的荒漠戈壁,缺乏食物,水源不足,還有低溫和暴風雪的侵襲。而人類的捕殺和對其棲息地的破壞,更加速了它消亡的進程。在近1個世紀的時間裏,野馬的分佈區急劇縮小,數量銳減,在自然界瀕臨滅絶。蒙古西部在1947年曾經捕捉到過1衹,當時送到烏剋蘭的動物園飼養,此後就再也沒有發現過普氏野馬
  我國於1957年曾在甘肅肅北縣的野馬泉和明水之間捕到過1衹,1969年在新疆尚有人在準噶爾盆地看到過有8匹野馬組成的小群。1971年,當地的獵人看到過單匹的野馬。20世紀80年代初,還有人在東準噶爾盆地烏倫古河和剋拉美山之間的地域發現了野馬的蹤跡,但沒有確鑿的證據。後來,新疆也時常傳來發現野馬的消息,不過經證實,所看到的都是野驢。我國對野馬的存亡十分關註,1974年、1981年和1982年,由中國科學院、新疆大學等單位先後組織考察隊,深入到準噶爾荒漠、烏倫古河、剋拉麥裏山、北塔山等野馬産地考察,並結合航空調查,力求找到野馬,結果令人失望。現在大多數人認為,如果自然界還有殘存的野馬,其數量也少到不能形成種群,因而不足以保證一個物種的生存,所以野生的普氏野馬很可能已經在自然界消失。
  20個世紀60年代,蒙古國首先宣佈野生野馬滅絶,而國內新疆作為普氏野馬的故鄉,也由於俄、德、法等國的探險隊不斷大規模捕獵,並將28匹馬駒偷運出境,加之國內大批捕殺,到20世紀70年代,新疆普氏野馬也基本宣佈消失。到1985年,分佈於美、英、荷蘭等112個國傢和地區的存活野馬僅有700多匹,而且是圈養和欄養的。1986年8月14日,中國林業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組成專門機構,負責“野馬還鄉”工作,並在準噶爾盆地南緣、新疆吉木薩爾縣建成占地9000畝全亞洲最大的野馬飼養繁殖中心。隨着18匹野馬先後從英、美、德等國的運回,野馬故鄉結束了無野馬的歷史。
  部分普氏野馬後來進化成現在的傢馬。也就是說部分傢馬的祖先是普氏野馬
英文名稱 English name
  wild horse 、Przewalski's horse
英文解釋
  1. n.:  e.przewalskii,  equus przewalskii,  wild horse,  przewalski's horse
近義詞
蒙古野馬, 野馬
包含詞
普氏野馬場普氏野馬的習性普氏野馬的歷史
普氏野馬繁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