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普救寺聯繫方式地址:山西省西南部永濟縣境內的峨眉塬頭。
郵編:044000
普救寺投訴電話運城旅遊投訴電話:0359-2085615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普救寺景區榮譽aaaa級景區普救寺門票價格35元/人(次)導遊服務:30元/次普救寺節慶活動元宵節舊歷正月十五鬧元宵是晉中地區最熱鬧的民間節慶活動,又稱鬧“紅火”,這天傢傢戶戶會在院子裏將石頭壘起來並在當中生火,以祈求一年的生活紅紅火火。此外還會舉行包括舞獅子、耍竜燈、踩高蹺、劃旱船、耍霸王鞭、扭秧歌、點花燈、放焰火、供社神等民間活動,熱鬧非凡。
“竜擡頭”節舊歷二月初二這一天有吃煎餅的習俗,百姓以此祈求一年平安。
盂蘭節舊歷七月十五又稱“鬼節”,傢傢戶戶都會在這天祭祖掃墓。
重陽節舊歷九月初九登高賞菊,吃特製的軟米油糕。
普救寺開放時間8:00——18:30(夏季)8:00——18:00(秋季)普救寺最佳旅遊時間運城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降水量500—600毫米,年均氣溫11—13度。夏季炎熱,鼕季比山西省其他地方氣溫高,早晚溫差適中。普救寺導遊圖普救寺特別提醒鐵路:乘坐西安或者太原方向的列車到永濟下車,乘2、3路公交終點即到。
公路:1、從太原方向——大運高速——遠風高速——永濟西口下
2、從鄭州方向——洛三高速——運三高速——運風高速——永濟西口下
3、從西安方向——西潼高速——運風高速——永濟西口下
普救寺美食晉菜的基本風味以鹹香為主,甜酸為輔,菜點可分為南、北、中三派。南路以運城、臨汾地區為主,菜品以海味為最,口味偏重清淡。北路以大同、五臺山為代表,菜餚講究重油重色。中路菜以太原為主,兼收南北之長,選料精細,切配講究,以鹹味為主,酸甜為輔,菜餚具有酥爛、香嫩、重色、重味的特點。晉菜中的傳統名菜有糖醋魚、鍋燒羊肉、蔥爆柏籽羊肉、拔絲山藥、鐵碗烤蛋、腐乳肉等。
山西著名的風味小吃有“頭腦”、刀削面、撥魚、貓耳朵、莜面栲栳、聞喜餅等。在調味品中,清徐的老陳醋、代縣的辣椒、雁北的鬍麻油、應縣的紫皮蒜均十分有名。
山西面食尤其著名,品種多,吃法別緻,風味各異,成品或筋韌或柔軟,無不滑利爽口,餘味悠長。最奇的是山西面食可以成宴,且從頭至尾不會相同。普救寺住宿山西旅遊業不甚發達,全省星級賓館不足40傢,大多分佈在大同、太原等城市。而山西名勝古跡多在偏遠地區,可能滿足不了習慣住宿星級賓館的朋友的需要。但大部分當地政府下設的招待所也還不錯,既安全,價格也合理,帶衛生間的雙人標準房,價格為40元一50元。普救寺購物山西特産以汾酒、竹葉青最為有名。此外還有清徐老陳醋、五臺山“臺蘑”、大同黃花、恆山黃芪、稷山板棗、平陸百合、蒲州青柿、垣麯獼猴桃、清除葡萄、上黨“黨參”、晉城紅果、代縣辣椒、“沁州黃”小米、晉祠大米、洪洞甲魚、運城黃河鯉魚、高平絲綢、平陽木板年畫、平遙推光漆具等。普救寺交通乘2、3路公交終點即到。
普救寺玩法遊覽、懷古、
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永濟縣境內的峨眉塬頭。南嚮緊鄰古蒲州城址,東連西廂村。寺址高聳,鬆柏滿垣,西臨黃河灣,水勢洶涌澎湃;東近中條山,猶如屏障峙立,視綫廣阔而開朗。塬頭之下一條寬闊的坡底長街,是當年通嚮長安的古驛道。這裏是我國歷史名劇《西廂記》故事的發生地。寺內有座方形磚塔,原名捨利塔,俗稱鶯鶯塔。這座塔同北京天壇的回音壁、河南寶輪寺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內的“石琴”,並稱為我國現存的四大回音建築;和緬甸撣邦的搖頭塔、匈牙利索爾諾剋的音樂塔、摩洛哥馬拉剋斯的香塔、法國巴黎的鐘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並稱為世界六大奇塔。
普救寺始建於何年,現已無從得知。但從古籍記載和出士文物考證推斷,隋朝初年即已有普救寺了。不過,那時該寺的名稱不叫普救寺,而叫西永清院。唐朝時,曾對該院大加修葺。五代時河東節度使叛亂,後漢皇帝高祖劉知遠派郭威領兵徵討,久攻不剋。郭威找院僧詢問對策。僧人說,衹要發善心,城池即可攻下。郭威當即折箭為誓,表示决不加害百姓。第二天,郭威的軍隊果然攻下州城,並遵守誓言,沒有殺戳一人。從此,西永清院便更名為普救寺。宋朝,對普救寺再次進行修葺。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普救寺所在地區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寺院的殿堂僧捨、樓閣塔坊,全部毀圮。八年之後,即公元1563年,普救寺的建築包括鶯鶯塔,纔得以重新修復。到了清朝,普救寺雖也得到修葺,但至清末,寺院已很破舊。192o年又遭受了一次大火,以後又受到侵華日軍的破壞,至1949年時,普救寺便衹剩下鶯鶯塔、石獅、菩薩洞,其餘建築已不復存在了。1986年,政府撥出數百萬元,對普救寺進行修復。如今,鶯鶯塔四周,回廊圍繞;峨眉塬上,殿堂錯落有緻,僧捨鱗次櫛比,一座按原樣在原址修復的普救寺,又出現在三晉大地上了。
普救寺的建築富麗堂皇,“紅墻匝繞,古塔高聳,緑樹叢中,殿宇隱現”。普救寺的建築由寺院和園林兩部分組成,寺院部分在前,園林部分在後。山門上懸挂着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寺名橫匾。
普救寺的寺院建築,大致分佈在三條軸綫上。目前至後,西軸綫上的建築有大鐘樓、塔院回廊、鶯鶯塔、大雄寶殿,最後為花園;中軸綫上有天王殿、菩薩洞、彌陀殿、羅漢堂、十王堂、藏經閣;東軸綫上有前門、僧捨、枯木堂、正法堂、齋堂、香積廚等。大雄寶殿內供着三尊石佛。這三尊石佛都是立像,其中釋迦牟尼佛像高三點九米,均是八十年代修復普救寺時在塔後三十三米處的地下出土的。從佛像的藝術風格看,這當是南北朝時期的作品。據說,另外兩尊佛像出土時沒有頭,現今的佛像頭部是以後加上去的。相傳別墅花園為唐代崔相國所建的佛居別墅,《西廂記》中老夫人和鶯鶯所居之處。而鶯鶯塔後有經籍閣,東西兩側建有廂房,所謂的“西廂書齋”,就是傳說中當年張生遊蒲東時來到普救寺藉宿的所在。這個“西廂書院”,就是《西廂記》的故事發生的地方。“待月西廂下,迎風塵戶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張生的書房就在這西廂下,他初戀鶯鶯而坐臥不寧,“對着盞碧熒熒短檠燈,倚着扇冷清清舊圍屏。燈兒又不明,夢兒又不成;窗兒外淅零零的風兒透疏欞,忒楞楞的紙條兒鳴;枕頭兒上孤零,被窩兒裏寂靜。你是鐵石人,鐵石人也動情”。從西廂書院穿過,是崔居別院。崔居別院的後面是花園,這裏是崔鶯鶯與張生“幽會”的地方。花園內假山高聳,湖水蕩漾,小橋飛梁,廳榭玉立,到處紅花緑樹,使有情人不捨離去。
歷史名劇《西廂記》,描述了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故事。當年,張生赴京趕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遊玩。碰巧,在寺內看見了扶送父親靈柩回鄉時滯留在寺內的崔鶯鶯。兩人一見鐘情。張生當年的讀書處西軒,就在大雄寶殿的西側。鶯鶯和她母親、侍女紅娘居住的黎花深院,就在大雄寶殿的東側。在這裏有張生越墻會鶯鶯的跳墻處,也有張生上墻踩踏過的杏樹。現在沿當年張生遊歷的小徑重建了梨花深院、書、後花園、跳垣處等,並塑造廠一組佛像和《西廂記》人物蠟像,依照《西廂記》劇情再現了驚豔、藉廂、鬧齋、請寓、賴婚、聽琴、逾垣、拷紅等一幕幕戲劇場面。
鶯鶯塔雄峙於普救寺西側,古樸端莊,獨立擎天。在明嘉靖三十四的那次大地震中也被毀掉了,現今我們看到的,是公元1563年重修的。塔內外呈四方形,塔檐呈微凹的麯綫形式,這些都說明鶯鶯塔保留了某些唐塔的特徵。
回廊圍繞着的鶯鶯塔,是用磚砌築的。全塔十三層,高三十六點七六米。七層以上突然收縮,使整個塔顯得更為靈巧。塔內各層之間有甬道相通,一般人可上至九層。但六、七層不能直接相通,必須從六層下到五層後才能上得去。更為引人註目的是,鶯鶯塔具有奇特的回聲效應。在塔的附近以石相擊,人們在一定位置便可聽到“咯哇、咯哇”的回聲,類似青蛙鳴叫。傳為匠師築塔時安放金蛤蟆在內,實則塔身中空所致。鶯鶯塔回廊西側外有一個擊蛙臺,這是擊石的最佳位置;臺下不遠的山坡上有一座小亭,名叫蛙鳴亭,這裏是聽類似青蛙鳴叫回音的最好去處。鶯鶯塔還具有收音機、竊聽器和擴大器的效能。在鶯鶯塔下,人們可以聽到從塔內傳來的二點五公裏外蒲州鎮上的唱戲聲、鑼鼓聲,附近村鎮上的汽車聲、拖拉機聲,人們在傢裏的說話聲、嬉笑聲,以及雞鳴狗叫聲。另外,塔下的鳥叫聲,通過鶯鶯塔的“擴音”之後,聲音變大,可以傳播到很遠的地方。其回聲機製主要在三方面:1、塔內是中空的,站在塔的中層聽上面人說話,由於聲學反射效應,聲音好像從下面傳來;2、塔檐上的復雜結構有反射作用;3、墻壁反射。而天壇回音壁主要是通過墻壁反射。所以在塔的四周擊石拍手,均可聽到清晰的旺音回聲;隨着位置的變換,這蛙音回聲也可以發生從空中或地面傳來的變化。
普救寺的後面,是一組園林建築,假山、竹林、小橋、水池點綴其間,還有引人遐想的鶯鶯亭、拜月臺,景色美麗,令人心醉。 |
|
位於永濟市蒲州鎮的土崗上。普救寺始建於唐武則天時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綫,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
傳說五代時,河東節度使作亂,後漢朝劉知遠派郭威去討伐,圍蒲州年餘,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問策,僧曰:“將軍發善心,城即剋矣!”。郭威當即折箭為誓,翌日破城,滿城百姓得救,從此更名普救寺。
歷經歲月滄桑,寺內殿閣僧捨均已毀坍湮沒,唯有13層、高37米的捨利磚塔(俗稱鶯鶯塔)依然屹立於土崗之上。20世紀80年代中期,依據唐代佛教寺院的佈局和西廂記故事的格局修復了普救寺。現在巍峨高大的主殿、小巧玲瓏的西廂書齋、方整寬敞的塔院、崔相國夫人和鶯鶯小姐所在的佛居別墅等建築都已落成,它們依山而築,錯落有緻。
寺宇佈局以中軸綫為準,依次為天王殿、鐘鼓樓和大雄殿。東側前為經院,後為僧捨等;西路為塔院、西廂書齋,最後是別墅花園。
普救寺鶯鶯塔:
普救寺鶯鶯塔普救寺的西軸綫上,屹立着一座古樸秀雅的方形密檐式磚塔,該塔原名捨利塔。後因元代王實甫在《西廂記》裏描寫的張生與鶯鶯的愛情故事發生在這裏,人們稱它為鶯鶯塔。鶯鶯塔以其獨特的結構和精湛的工藝,具有特殊的回音效應,堪稱世界奇塔。
鶯鶯塔建築結構的特點
鶯鶯塔坐落在峨嵋山塬頭的土丘上,平面呈四方形,底層每邊長8.35米,南嚮闢門,內為方室,室內後壁有一佛龕,已無佛像。第一層塔室不設樓梯,室頂砌作疊澀八角穹窿,中有一孔,可通上層。第一層以上塔身內部,皆為空筒。塔上壁用磚疊澀出檐十三層,塔身高39.50米,從二層到九層,塔壁間有轉角通道,內設臺階,可攀登盤旋而上至九層。二層以上四面闢門,但真假門相間,門頂作拱形,遊人可從真門嚮外眺望。塔剎原為風磨銅製,形似葫蘆,高約兩米,可惜於1922年地震傾圮。1991年剔補維修時,另加砌葫蘆形塔剎。一至二層塔外壁間,嵌有歷代修茸的石刻14塊,如今都成了普救寺興廢變化的珍貴史料。據我國著名建設專傢羅哲文考證,該塔結構上保存了唐塔的一些特點和風格,即四方形空筒式,其外觀與西安大、小雁塔如出一轍。從寺內現存碑刻記載,它是明代重修的一座密檐式磚塔。
鶯鶯塔之絶藝——“普救蟾聲”
回音建築,在我國的文化園林中,堪稱絶藝。現在,這種古代的絶藝,全國保留下來僅存四處,它就是北京天壇的回音壁,山西永濟普救寺的鶯鶯塔,河南三門峽寶輪寺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的“石磴琴聲”。這四處古建築被譽為我國現存的四大回音建築。鶯鶯塔之所以成為我國四大回音建築之一,首先是由於它具有特殊的聲學效應——“蛙鳴”,這種效應在方志中被稱為“普救蟾聲”。遊人在塔的四周,以石相擊,即可聽到從塔上傳來的“咯哇!咯哇!”的蛙鳴聲。幾百年來,這一奇異的效應成為普救寺的一大奇觀,吸引着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來此觀光並為之贊嘆稱絶。某些學者把鶯鶯塔這種奇特的回音效應和緬甸撣邦的搖頭塔、摩洛哥馬拉剋斯的香塔、匈牙利索爾諾剋的音樂塔、法國巴黎的鐘塔、意大利的比薩科塔譽為世界六大奇塔。
鶯鶯塔自明代嘉靖年間重修,至今已有430多年的歷史了。據筆者調查,除1953年和1991年,曾對該塔進行了剔補維修外,全部都保留着明代重修後的原狀。普救寺原有的捨利塔有無蛙聲這樣的回聲效應?因沒有確切的記載,無從查考。衹有清乾隆乙亥重鎸《蒲州府志》中有普救蟾聲的記載。可見,鶯鶯塔蛙聲效應的發出,距今至少有200年以上。
鶯鶯塔位於寺宇西側,塔呈四面形,疊層出檐,收剎很小。造型與西安小雁塔相似,猶存唐韻。鶯鶯塔最奇特之處,在於它能傳出蛙叫之聲。如在離塔15米處,以石塊互擊,即有從塔內傳來“嘎哇”的蛙叫聲,清晰無比。或鼓掌或喊叫三聲,亦會傳來蛙聲三響,奇妙無比,令人驚詫不已。它是我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築(北京天壇回音壁、四川潼南石琴和河南三門峽市蛤蟆塔)之一。
現在門票50RMB |
|
普救寺塔 | 輝縣普救寺 | 運城普救寺 | 永濟普救寺 | 永濟普救寺旅遊區 | 同趙校書題普救寺 | 山西永濟縣普救寺鶯鶯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