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註:下文中所指的普寧泛指包括普寧市區與普僑區以及其他鄉鎮在內的普寧市轄區,有關普寧市區的信息請參照普寧市區)
城市名稱
中文:普寧市
英文:Municipality of Puning;Puning
漢語拼音:pǔníng Shì
簡稱:普
地方方言
潮州話:口音三種:操流沙(中東部地區)、洪陽(普寧北部地區及梅塘、鯉湖一帶)、潮陽(普寧東南部一帶,潮普交界)三種口音,分屬潮學語言學上的練江片(流沙口音與潮陽口音)與榕江片(洪陽口音)
客傢話(普寧西部山區),為半山客語音
城市美譽
中國中藥名城(中國中藥協會評定的首個試點名城)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世界品牌組織、美中經貿投資總商會和環球城市電視臺世界城市研究中心2006年推選)
中國紡織産業基地市(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授予,普寧是潮汕英歌發源地,亦是嵌瓷、南拳等具有潮閩臺特色藝術大放異彩的地方)
中國襯衫之都
……
國傢
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省
廣東省
地理坐標
東經115°43′10″——116°21′02″
北緯23°05′40″——23°31′48″
政府
市人大及市委市政府駐地
普寧市城區流沙北街道流沙大道106號
市委書記 / 市長
杜小洋/陳聲亮
設立始年
明朝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丁未(1563年2月20日)
行政區劃
全市現鄉鎮級區劃27個,共有街道辦事處7個(流沙北、流沙西、流沙南、流沙東、池尾、僑新、僑東;其中僑新、僑東由普寧華僑管理區實際統轄,但正式統計時仍計入母市)、鎮19個、鄉1個、鄉鎮級國營農場3個
面積
全市面積1620平方公裏,243萬畝(2008年,普寧市國土資源局)。其中市區面積220平方公裏,建成區面積26平方公裏。全市耕地38.4萬畝,占15.8%,山地144.7萬畝(指林業用地,不含僑場),占59.6%。
海拔
全市平均海拔10.5米,最高峰峨眉嶂海拔980米。
市花
鐵山蘭
市樹
暫無定論,部分民間人士主張為楠竹。
城標
鐵嶂蘭芬
人口
據官方公佈數據,全市常住人口350萬,其中戶籍人口近230萬人(中國大陸人口第一大縣級行政單位,2009年初臺北縣升格為新北市後亦成為中華人口第一縣)。外來人口120萬人,市區人口56萬。
華僑
在外華僑逾190萬,遍布東南亞、北美、西歐、澳洲及其他華人聚居區。
民族
現有32個民族,其中漢族最多,占全市99.35%
宗教
普寧地區居民宗教信仰者25多萬,約占全市10%。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德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普寧現有宗教活動場所達100多處。
人類發展指數
中
時間
北京時間(中國標準時間)(UTC+8)
郵政編碼
515300(流沙中心城區)
電話區號
0663(+86)
汽車牌照
粵V
全市生産總值
213.4億元(2008年) |
|
1999年全市人口約190萬人,其中市區人口30萬。主要民族為漢族,因婚姻和工作調動於市定居的少數民族有:壯、朝鮮、瑤、黎等28個共400多人。市境東西最長距離50公裏,南北最長距離38公裏,市界綫周長約206公裏,總面積1620平方公裏,規劃控製市區面積為56平方公裏,已建成區20平方公裏。
普寧市位於廣東省東部偏南,潮汕平原西部。地處東經115°43′--116°21′,北緯23°05′--23°31′,東毗潮陽市,南鄰惠來縣,西南連陸豐市、陸河縣、北接揭西,東北界揭陽市榕城區。市區流沙鎮西距廣州市400公裏,北距揭陽榕城38公裏,東距汕頭市60公裏。
1999年全市人口約190萬人,其中市區人口30萬。主要民族為漢族,因婚姻和工作調動於市定居的少數民族有:壯、朝鮮、瑤、黎等28個共400多人。市境東西最長距離50公裏,南北最長距離38公裏,市界綫周長約206公裏,總面積1620平方公裏,規劃控製市區面積為56平方公裏,已建成區20平方公裏。 |
|
普寧市位於廣東省東部。總面積1620平方千米。總人口204萬人(2003年)。
市人民政府駐流沙北街道,郵編:515300。代碼:445281。區號:0663。拼音:Puning Shi。 |
|
普寧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西緣、揭陽市西南部,東毗汕頭市潮南、潮陽2區,南鄰惠來縣,西南連汕尾市陸豐、陸河2縣(市),西北接揭西縣,東北界揭陽市榕城區,地處東經115°43′10″——116°21′02″,北緯23°05′40″——廣東省普寧市地圖23°31′48″,市境東西最長距離50公裏,南北最長距離38公裏,市界綫周長約206公裏,全市區域總面積1620平方公裏,243萬畝,其中耕地38.4萬畝,占15.8%,山地144.7萬畝(指林業用地,不含僑場),占59.6%,市區規劃控製區220平方公裏,建成區26平方公裏。
普寧是“中國紡織産業基地市”,紡織服裝是該市的主導産業,另外一個支柱産業是醫藥。2008年普寧市完成國民生産總值213.4億元。
2008年普寧新增註册商標4112件,全市有效商標達11041件,總量躍居全省縣級第1名,全國第15名。新增省著名商標4件,全市現有省著名商標22件。 |
|
普寧現有姓氏總數在260~320之間
其中人口10萬以上姓氏有陳、黃、李三姓,普寧市為中國大陸陳姓及黃姓人口最多、最集中的縣市:其陳姓總人數有近40萬,約占全市人口17%,黃姓總人數17萬,占全市總人口7%以上,李姓總人數約11萬,約占全市人口4.8%
人口5~10萬的姓氏有10個,分別是:林、張、楊、方、王、鄭、賴、許、吳、羅;其中林、張、楊、方4姓人數在9~10萬之間;
人口在2~5萬的姓氏有11個,分別是:蔡(約3.3萬)、莊(約3萬)、溫(約3萬)、蘇(2.8萬)、劉、謝、鐘(2.5萬)、周(2萬多)、江、邱、詹
人口在1~2萬的姓氏有13個,分別是:何(近2萬)、顔(1.5萬)、韋(約1.5萬)、廖(1.5萬)、洪(1.4萬餘)、餘、葉、馬、曾(1.2萬)、盧、郭(1.2萬)、官、肖、
這樣全普寧人口上一萬的姓氏共計37個,為中國大陸縣域之最!
另有人口5000~10000姓氏21個,分別是:杜(9600多)、房(9200多)、秦(8800多)、田(8300多)、朱(8200多)、鬍(近8000人)、辜(7000多)、古(6000多)連、馮、潘、高、傅、巫、梁(5300多)、瀋、翁、章、朱、藍(5200多)、紀(5000多)、 |
|
流沙北街道 因位於流沙大道以北,新河西岸,大流沙北部而得名。
流沙南街道 因位於流沙大道以南,大南山北麓,大流沙南部而得名。
流沙西街道 位於流沙大道以南的大流沙西南部而得名。
流沙東街道 因位於流沙大道以北,新河東岸的大流沙東北部而得名。
池尾街道 位於市中心區西部,因明末始建於一大池塘末端,故名池尾,2000年12月撤鎮,原主體轄區設池尾街道辦事處。
流沙鎮(已撤) 位於市境中部偏東、大南山北麓、練江上遊。古時此地河溪泥沙淤積,在練江起源寒媽水及主要支流三坑水匯合處形成衝積沙灘,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附近村民開始在此搭棚擺攤賣農副産品,光緒年間(1875~1908年)正式成為圩集,因沙灘的沙屬於流動性的,故這個圩根據地貌特徵,取名流沙圩,建鎮時因駐地得名。2000年12月撤銷流沙鎮,原轄區成為流沙東、流沙西、流沙南、流沙北四個街道辦事處的轄區主體。
洪陽鎮 古、近代時舊普寧縣城,古稱厚嶼。相傳“宋末閩莆邑名士方瑤,遍遊名山勝跡,至洪山之南,見山明水秀,遂於此定居。因地處洪山之南,山之南曰 陽”,故名。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普寧置縣後,至萬歷三年(1575),普寧縣治從貴嶼遷此,知縣劉鈍於此建縣城。明·萬歷十四年(1586)建城池。縣治歷明、清和民國時期共374年。由於三面環山,四水歸匯,素有“盤底珠”之稱。
占隴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東部。1940年在東占隴與西占隴之間形成集市,稱占隴圩。
裏湖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北部,北瀕榕江,鄰接揭西。於萬歷年間建圩,因地處西門溪、火燒溪匯入榕江處,地勢低窪,雨季洪澇成湖,這裏兩溪間明代建有竜門橋,相傳橋下常有鯉魚遊躍,取“鯉躍竜門”之義,故得名鯉湖,亦簡作裏湖。
軍埠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東南部,鎮以駐地名,東鄰汕頭市潮南區。原為荒埔,相傳北宋楊文廣平南時曾駐軍此地,名軍埔後改名軍埠。
下架山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東南部。鎮因駐地名,地處小丘,與3公裏外之筆架山相比為低,故名下架山。
大南山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中部,以鎮西大南山為名。
雲落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中部,鎮以駐地名。因山𠔌白雲繚繞而得名,又傳說有仙鶴棲密林中,故名。
高埔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西南部,鎮以駐地名。清初建村於高坡地上,故名高埔。
船埔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西部,鎮因駐地名。相傳建於明中葉,初稱船埠頭,成集市後改名船埔。
梅林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中部。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始建村,因多梅樹而得名。清代形成梅林圩,鎮因圩名。
梅塘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北部,北臨榕江,隔江鄰揭西縣。鎮駐地池塘邊多梅樹得名梅塘。
燎原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中部,鎮人民政府駐泥溝村。
大壩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東北部、鐵山西側。清中葉建村於大沙壩上得名,後形成大壩圩,鎮因圩名。
赤崗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東北部,鄰接揭西縣。鎮人民政府駐赤崗山村。明代建村,左側有呈赤色山崗,故名。
南溪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東北部,鎮以駐地名,隔江與揭東縣為鄰。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建村,因臨榕江南河,故名。
廣太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東北部,鎮以駐地名,鄰接榕城區。清同治二年(1863年)建廣太圩,據碑記“承廣之首,取平之義,曰廣太圩”。
麒麟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東部。東倚老鼠尖山、大尖山,鎮因駐地處麒麟山東麓得名。
南徑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東北部練江之北,鎮以駐地名,東鄰汕頭市潮南區。因處獅山和小園山徑口,青洋村之南,故名南徑。
石橋頭(Shíqiáotóu)在普寧市區東南12.2公裏。東接汕頭市潮南區,潮汕地區五大村落之一,人口4萬,皆為楊姓,是全國最大的楊姓聚居地之一,相傳元末明初福建莆田人楊庸道攜妻、子遷此創村。在村東側架一木橋,名橋頭村。後重建石橋,改為今名 。
大長隴(Dàchánglǒng)在普寧市區東偏南12公裏。屬軍埠鎮 。人口4萬多,基本上為陳姓,潮汕地區五大村落之一,曾被譽為全國人口第一村,含長盛、長泰、長樂3個自然村。元至正年間(1341—1370),福建莆田人遷此開墾大長隴山創村,故名。
小揚美(Xiǎoyángměi)在普寧市區偏東4公裏,北臨 練江。屬流沙鎮。明天啓年間(1621—1627)閩人遷此。因練江泛濫成災,一片汪洋,名洋尾 仔。民國11年(1922)雅稱為今名。
馬柵(Mǎzhà)在普寧市區東南3.4公裏。屬流沙鎮。明末清建,閩人遷此,立名牡田寮。時潮陽市馬姓租主抵村收租病故,葬於村北水閘下,遂改為馬公柵。19 50年簡稱為馬柵。
北山(Béishān)在普寧市區東北5.1公裏,南臨練江。屬流 沙鎮。明崇禎元年(1628)閩人遷此,因北倚鐵山,故名。
華溪(Huáxī)別名下溪仔。在普寧市區東3.5公裏。屬流沙鎮 。明正 德年間(1506—1521)閩人遷此。因村北地勢低窪,常有水患,稱下溪仔。1927年創華溪公學 ,遂改為今名。
赤水(Chìshuǐ)在普寧市區西2.4公裏。屬流沙鎮。明嘉靖 年間(1522—1566)已有人定居。山洪暴發時水呈赤色,故名。
泗竹埔(Sìzhúpǔ)在普寧市區東南2.6公裏。屬流沙鎮。明代建村 。因此地荊棘叢生,竹林成片,故名棘竹埔。清初,村民多姓江、羅,取“江”字水旁、“ 羅”字頭,合成“泗”字,改為今名。
南園(Nányuán)在普寧市區西北郊1.1公裏處。屬流沙鎮。元至正 三年(1343)建村。搭草寮在園地上而居,故名寮園。民國29年(1940)村辦南園公學,遂改為 今名。
郭厝寮(Guōcuòliáo)在普寧市區東北4.5公裏,鐵山南麓。屬 流沙鎮。明郭姓自閩遷此,故名。
新耘(Xīnyún)在普寧市區東郊1公裏。屬流沙鎮。明嘉靖年間(1522 —1566)軍埠鎮蓮頂耘村人遷此。承原村名“耘”字而得名。
大池(Dàchí)在普寧市區西南10公裏。屬雲落鎮。清雍正三年 (1725)中央村和樓仔村民遷此。因在村前開一大池唐而得名。
月塘(Yuètáng)在普寧市區西南25.8公裏。屬高埔鎮。明初建村。因村前有一口池塘,似一彎新月,故名。 。
塘唇(Tángchún)在普寧市區西南38.7公裏。屬大坪鎮。 清雍正年間(1723—1735)五華市人遷此。因民居建於塘邊,故名。
灰寨(Huīzhài)在普寧市區西南32.5公裏。屬船埔鎮。明 末閩人至此建灰屋(石灰三合土建造)定居,故名。村民尚習武,被譽為“武術之鄉”。
石牌(Shípái)在市境北部,五峰山東麓,北鄰揭西縣。清初官兵在此圍困農民義軍,立石牌3塊,故名。鎮以駐地名。1962年成立石牌公社,1984年改區,1986年建鎮。
古嶺(Gǔlǐng)又名鷓鴣嶺。在普寧市區西北25.4公裏。屬石牌鎮 。清中葉裏湖鎮庵埔、蓬和等地人遷此。村後竜嶺如鷓鴣展翅之狀,名鷓鶘嶺。1980年改為 今名。
竹頭(Zhútóu)在普寧市區西偏北15.3公裏。屬裏湖鎮。明末建村 ,因村內翠竹叢生,故名。
竹林(Zhúlín)又名陽竹籃。在普寧市區西14公裏。屬裏湖鎮。清初 建村。因地處南陽山東麓,多竹,名陽竹籃。1952年改為今名。
河頭(Hétóu)在普寧市區西北15公裏。屬裏湖鎮。明嘉靖年間(1522 —1566)建村於榕江之濱,有渡頭,故名。
白坑(Báikēng)在普寧市區北7.7公裏。屬大壩鎮。元末明初建村 。因村東南有白坑湖,故名。
山前(Shānqián)在普寧市區北偏東22公裏。屬廣太鎮。清康熙二 十二年(1683)潮陽市貴嶼人遷此建村於小山前,故名
平寶山(Píngbǎoshān)又名林口山村。在普寧市區東北21.7 公裏。屬廣太鎮。相傳明末揭陽白塔人遷此,村後山多林木,時名平寶山,故名。因地處十 二鄉出水口,又得名林口山。
金獅池(Jīnshīchí)在普寧市區東北20.5公裏。屬廣太鎮。明 嘉靖二十二年(1543)饒平市雙羅村人遷此建村。因山有巨石狀似“金獅”,山下有池,故名 。
鐘堂圩(Zhōngtángxū)在普寧市區東北22.5公裏。屬南溪鎮 。1943年鐘堂村民在村邊自創圩場,故名。
竜門(Lóngmén)又名籃門。在普寧市區東北18公裏。屬南徑 鎮。南 宋初村名籃門。南宋淳佑年間(1241—1252)閩人遷此,始祖葬於村北鯉魚埔,取“鯉魚躍竜 門”之義,改為今名。
白石(Báishí)在普寧市區東北12公裏。屬南徑鎮。清康熙年 (1662—1722)建村。後山有大白石得名。
白暮洋(Báimùyáng)在普寧市區東北9.8公裏。屬南徑鎮 。明建 村於鐵山東麓,早晨從田野到山頂,呈現一片白茫茫霧海,又因處南徑西部,取日落為“暮 ”,故名。
隴華(Lónghuá)在普寧市區東北14公裏。屬南徑鎮。清初建 村,稱下鄉。因周圍多小山墩,連成“隴”,又處南徑東首,改名隴頭。1951年因與軍埠山 傢隴頭村同名。改為隴華。
百吉嶺(Bǎijílǐng)又名百吉嶺新村。在普寧市區東南13.2公 裏。屬下架山鎮。四面環山,山徑險要,舊時常有盜賊搶劫,名百劫嶺。後取“吉祥”意更 為今名。因建湯坑水庫,1962年全村遷入石盤、上西埠交界處建新村,故又名百吉嶺新村。
上西埔簡史
明朝嘉靖年間(公元一五三二年)饒氏祖先從普寧縣麒麟鎮崗頭鄉分遷創鄉,張氏可德祖(何時無立跡)從本鎮湯坑鄉庵籃村遷移共居同鄉,鄉莊創建於雙卦山峰山脈延伸至平地交接處,西面有一丘陵山埔,且山埔地勢南高北低,鄉莊位於山坡高處,故名上西埔(古代名稱普邑戎水都上西埔)。屬革命紅色遊擊區,下架山鎮管轄。
湯坑(Tāngkēng)在普寧市區東南10.8公裏。屬下架山鎮 。村南坑中有溫泉噴出,故名。
鹹寮(Xiánliáo)在普寧市區東南7.1公裏,屬下架山鎮。 元至元 二年(1336)嚴、孫、廖3姓人來此定居,原名嚴孫廖,後諧音稱鹹酸寮。1952年簡稱鹹寮。
碗仔(Wǎnzái)別名案仔村。在普寧市區東南15.2公裏。屬 下架山鎮。因村前有一長方形若“案幾”狀山,名案仔村。又有山凹若碗,故稱碗仔。
月嶼(Yuèyǔ)在普寧市區東北17.8公裏。屬麒麟鎮。明建文 年間(1399—1402)創村,建於小丘之上,圍築寨墻,墻周有池,故名。
奇美(Qíměi)原名▇ 寨。在普寧市區東北15公裏。屬麒麟鎮。明嘉靖年間(1522—1566)福建和平市萬竹鄉人遷此 用“▇”搭寮,名 ▇寮。清乾隆年間(1736—1795)知市莅村,以風景秀美改為今名。
德安圩(Dé ānxū)在普寧市區東北17.5公裏。屬麒麟鎮。 圩鎮民國九年(1920)由村民集資14股合建而成,表示“14股一條心,相安貿易”,取名為德 安。
石港(Shígǎng)在普寧市區東13.4公裏,北臨練江。屬占隴鎮。 元至順年間(1330—1332)建村。因後山多石,村前即練江港口,故名。
旱塘(Hàntáng)在普寧市區東偏北8公裏。屬占隴鎮。包括 東西南、下寨、北門三個村。明嘉靖四年(1525)福建莆田人遷此建村。因地勢低窪積水, 堤防水,原稱土旱塘,今作旱塘。
山湖(Shānhú)在普寧市區西偏北4.8公裏。屬池尾鎮。清初 福建陳姓遷此。因村後虎地山長滿黃梔樹,“梔”與“枝”同音,取名黃枝山。後又有福建 陳姓遷其側,因地勢低窪,取名竜湖。後黃枝山、竜湖兩村合併,各取一字名山湖。
華市(Huáshì)在普寧市區西偏北2.3公裏。屬池尾鎮。清初建村。名下市。建國後雅稱華市。
西村(Xīcūn)別名西門。在普寧市區東北15.5公裏。屬洪陽 鎮。南宋末福建莆田人遷此建村,處古市區池西門,故名。建國後改稱西村。
雨堂(Yǔtáng)別名河堂庵。在普寧市區北偏東19.5公裏。 地處洪陽河畔。屬洪陽鎮。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建村。原名河堂庵。又有雨堂庵,是唐大 顛和尚道場遺址,清雍正年間(1723—1735)建亭,市令天旱時到此祈雨,故名雨堂。
寶鏡院(Bǎojìngyuàn)在普寧市區北偏東16.2公裏。 屬洪陽鎮。清康熙時建村。因村中有一小山丘形似鏡,故名。
石頭圩(Shítóuxū)在普寧市區南3.7公裏,大南山北麓。 大南山鎮人民政府駐地。清乾隆年間(1736—1795)始成集市。原地長年受三坑水衝刷,遍地亂石, 故名。
什石洋(Shíshíyáng)在普寧市區南3.6公裏。屬大南山 鎮。明末清初福建莆田人遷此。原為亂石灘,故名。
陂頭(Bēitóu)在普寧市區東5.8公裏。屬占隴鎮。相傳明末 福建莆田人遷此。因村址建在水陂邊,故名。
陂溝(Bēigōu)在普寧市區南偏西3.7公裏、大南山北麓。屬 大南山鎮。明嘉靖九年(1530),福建韶安人遷此。村民從村南陂石下開溝築渠,故名。
泥溝(Ní Gōu)在普寧市區西北5.4公裏。燎原鎮人民政府駐地 。明初,村捨沿一泥溝而建得名。
果隴(Guōlǒng)在普寧市區北4.8公裏,練江上遊南岸。屬 燎原鎮。明弘治時建村。時大片平川皆果木,故名。
大宅(Dàzhái)在普寧市區西偏北9.6公裏。屬梅塘鎮。清雍 正年間 (1723—1735)福建晉江人遷此。原以村西雞籠山為名,稱為雞籠山村。民國30年(1941)發現 此山有錫礦,又稱錫山。後取大村宅之意改為大宅。
瓜園(Guāyuán)在普寧市區西北11.9公裏。屬梅塘鎮。明 中葉建村。以村民多種瓜而得名。
塗洋(Túyáng)在普寧市區西北8公裏。屬梅塘鎮。明中葉潮 陽縣竜山人遷此。四周低窪,大雨時一片汪洋,故名。
利坑(Lìkēng)在普寧市區西偏南33公裏。黃沙鄉人民政府駐 地。清初李姓在此居住。因村前有一山坑,得名李坑。清代改為利坑。
永蘭(Yǒnglán)又名幽蘭肚。在普寧市區西偏南25.8公裏。屬南 陽鄉。清康熙五年(1666)建村於深幽𠔌中,蘭花芬香,名幽蘭肚。後取“蘭香永不斷”之義 改為今名。 |
|
由於地處北回歸綫以南,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土地肥沃,具有發展水果生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普寧是著名“水果之鄉”,全市已有高值優質水果基地3.53萬公頃,水果生産名列全國水果總産值百強縣(市)。水果栽培歷史悠久,果農栽培經驗豐富,水果品種資源特別是優稀名貴品種繁多(共有30科64類286個品種)。全市水果種植總面積3.51萬公頃,年産量15.8萬噸,先後被國傢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青梅之鄉”、“中國蕉柑之鄉”、“中國青欖之鄉”和“中國青梅種植資源基地”,2006年3月經農業部發展南亞熱帶作物辦公室批準,普寧市被認定為“南亞熱帶青欖名優基地”。
僑鄉及教育普寧市是潮汕有名的文化之鄉,素有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人文素質較高,普寧黨政在加速經濟建設的同時,優先發展教育,積極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五年來,全市教育總投入在12.25億元以上,其中投入校捨建設資金4.16億元,新建、改建校捨263所/次,總建築面積66.5萬平方米,在普寧,“最漂亮的建築物是學校”已成現實。目前,全市有各級各類學校734所,教職員工1.89萬人,在校中小學生40.72萬人還有中等師範、教師進修學校,成人中專、廣播電視大學、潮汕學院各一所,教育結構合理,其中國傢級示範性高中一座(普寧市第二中學),普通高等學校一座(潮汕學院)。 |
|
普寧市地處粵、閩、贛陸路交通樞紐,具有優越的投資環境,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揭普高速、普惠高速、國道324綫,省道236綫、238綫在市區交匯,市區西距省會廣州市400公裏,東距汕頭市60公裏,北距揭陽市區40公裏,全市現有公路通車里程1168.3公裏,公路密度72.1公裏/百平方公裏,其中高速公路56.7公裏,國道45.1公裏,省道102.9公裏,縣道201.1公裏,鄉鎮道路762.5公裏。水泥公路延伸到各鎮(鄉),基本實現,通往各鎮(鄉)道路基本上實現水泥化,形成以市區為中心,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為主軸,縣道為基幹,延伸到各鎮(鄉)村莊的交通網絡。 |
|
普寧豆幹
普寧豆幹在燎原鎮光南村做,是元末明初,由陳友諒軍師何野雲(人稱虱母仙)傳授的。有“夜出萬官”之稱,今村民多有製作。選用優質大豆作主要原料,經過磨漿、除渣、煮漿、結晶、包塊、壓塊、煮熟等一係列工序製成。
“獅頭”油甘
油甘學名餘甘,揭陽各地均有産,普寧為主産區。獅頭油甘是其中良種,其果大,形扁圓,狀似獅頭,果皮晶亮而略透明,肉厚核細,質脆味甘。汕甘可鮮食,可????漬,也可製成涼果,鮮食時先酸澀而後甘甜,食後齒頰餘甘,回味無窮。
普寧竹蔗
普寧竹蔗是指著名的洪陽竹蔗,盛産於普寧洪陽地區,歷史悠久,後來擴種到南溪和廣太地區。普寧竹蔗其皮薄,色嫩緑,肉質酥嫩,汁多渣少,清甜爽口,榨汁飲味極佳,咀嚼之味尤雋永。常食能清熱潤燥,下氣生津,為果蔗珍品
洪陽蕉柑
蕉柑為全國推廣的10個柑桔優良品種之一。洪陽鎮是蕉柑的主要産地,栽培柑桔成員國史修久,《潮州志》記載:“寶鏡院柑苗以其成活率高而聞名潮州”。洪陽盛産的蕉柑具有清甜、多汁、少核、個大的特點,被譽為“潮果皇后”,載譽國內外。今洪陽鎮有蕉柑生産基地2.2萬畝,年産量2.1萬噸。南溪蕉柑遠近聞名,産量高、柑果大、色豔紅、肉柔嫩、少核、味較清甜,保鮮期長。1953年,蘇聯專傢慕名來此參觀並訂貨。年産量達2萬噸,除銷國內各省市區外,還遠銷馬來西亞、新加坡和香港,年出口6000噸。
普寧豆醬
洪陽鎮生産豆醬有150多年的歷史,選用黃豆、面粉、食????為原料,經過發酵、曬製、蒸氣殺菌等生産流程製作而成。産品呈金黃色,富含蛋白質、氨基酸、還原糖,香甜可口,是調味佳品。今洪陽醬油廠年産豆醬150噸,其中“培峰寶塔牌”豆醬1987年獲廣東省工業協會、食品協會聯合舉行的醬料行業産品質量評比優秀奬。産品銷往泰國、新加坡等國傢及香港特別行政區。
大長隴南糖
為大長隴陳廣泰店創製,該號現衍傳5戶。製時精選花生仁,先用油炸,熟後加白豬肉丁於平盤上,後用麥芽糖、白糖加豬油熬“苷”,澆在花生仁和肉丁上。産品膠軟不粘牙,香甜嫩滑且鬆脆,油而不膩,為潮汕餅食名産之一。
石橋頭豆鳳(花生糕)
相比於大長隴南糖,同為潮汕名産的石橋頭豆鳳名氣要小一點,但衹有親自到石橋頭購上一盒正宗豆鳳品嚐一番纔知道它的獨特魅力所在,其雖無大長隴南糖那般香甜之完美結合。但經石橋頭的特産花生與當地優質名産蔗糖(即普寧糖廠)加之那祖傳秘方的精心調配而成的豆鳳絶對絶對稱得上極品,口感:飽和鬆軟,味道:香甜雜韻,配上當地的花生漿,相信誰都難以抗拒。
裏湖涼果
裏湖鎮涼果生産有悠久的歷史。近年來,該鎮依靠本地資源和基礎優勢,致力發展涼果加工業。目前,全鎮有涼果企業100多傢,1991年在産值超億元的涼果專業村和平管區創辦“涼果城”,以此為中軸,輻射全鎮。每年在果品登場季節,廠傢派出供銷和專業人員近千名,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十多省區,就地收購、加工成半成品,再運回本地深加工製成産品。主要産品有梅製品、欖製品、李製品等20多個係列産品近100多個花式品種,年加工量超過6萬噸,創産值2億多元,其中出口産值近億元,産品走俏日本、東南亞和港澳等地。該鎮涼果業為適應市場競爭,不斷進行技術改造和産品創新,強化質量意識、品牌意識,推行標準化、規範化生産,目前全鎮涼果業擁有註册商標49件,獲國傢外觀設計專利88個,以及行業標簽認證等。1996年該鎮的涼果係列首次行銷京、津、滬,走遍全國各地,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成為粵東地區涼果商品的集散地。
烏橄欖
作膳食鹹料。南陽鄉大高田、大嶺下、永蘭等管理區為生産地,年産烏橄欖700噸。南陽鄉的烏橄欖具有果大肉厚、味香油濃等特點,其中的“車心欖”、“油欖”、“棗幹欖”為珍稀的優良品種。 |
|
潮汕地區內部:由於90年代出那場行政區劃改革不夠徹底亦不合理,導致了地方建設的嚴重失衡,部分縣市出現了經濟等各領域的停滯乃至倒退,現今該地區內部的地方矛盾已日漸明顯,這其中以“普寧”與“揭陽”的矛盾最為尖銳,在潮汕地區、網絡隨處都可以捕捉到帶足火藥味的“斥揭氣息”,普寧人對普寧近十幾年出現的嚴重倒退心痛不已,並對其認為的“罪魁禍首”、“吸血鬼”、“剝削階級”——“揭陽當局”深惡痛絶,仔細分析其中的情況便可知這些矛盾主要是圍繞着以下三個原因展開的:“揭陽何德何能成為地級市並代管實力在其之上的普寧?”、“十幾年來,揭陽上承國傢撥款,下剝普寧,每年抽取普寧大量款額,至今已十幾年為何仍不肯收手,難道沒有人註意到普寧的敗落?”“普寧被毒害成這樣是否已無藥可救?”
普,揭,以誰為雄?
今日的揭陽地區即原潮汕地區西片區(包括普寧、揭陽、惠來、揭西四邑)故且稱之為“潮西”
當年將“潮西”命名為揭陽地區並將中心設在揭陽縣榕城鎮的原因如下:
“揭陽”一名來歷已久,揭陽邑亦為潮汕開基地,是為潮汕第一古邑(以這點為由設市不免牽強,遍觀全國便知不足為據,況且其作為縣邑斷斷續續)
普寧當代名人 揭陽榕城與汕頭、潮州距離適中,三地形成潮汕經濟中心地帶(這很不和合理,因為潮汕可視為榕江以南和以北兩部分,而這一三角地帶均在榕江以北,也遠非潮汕地理中心,這種發展的不均衡的發展意味着其必將有着640多萬人口和3/5漫長海岸綫的潮汕南區(包括普寧、潮陽、惠來和汕頭中心南區)撇到改革開放大潮的後頭)
揭陽榕城位於榕江平原的中心地帶,相比普寧流沙的平原(位於練江平原西緣)面積大、取水更方便。
當時若以普寧流沙為中心的優點所在:
1普寧相比揭陽;普寧中心(流沙)相比揭陽中心(榕城),人口、面積、環境、經濟基礎、教育水平、知名度等各方面及其綜合實力明顯優於揭陽,且在汕頭一直統轄的潮汕地區裏,普寧的多項評比及綜合實力長期位居潮汕九邑(縣)第一,普寧縣城流沙是為當時潮汕次中心;潮汕西區域(包括普寧、揭陽、惠來、揭西四縣及各縣鎮)中心。
2普寧流沙是潮西(即今天的揭陽地區版圖)的地理中心且作為潮汕地區綜合實力第一強鎮,70—90年代為中國著名商品集散地(南方最大中藥材配送中心、中國服裝紡織品之都,另有其它的專業市場多個)有城鎮人口30~40萬,又東臨占隴西接池尾、燎原等地,此皆潮汕工商業重鎮,而潮西各地區(特別是惠來、揭西棉湖、鳳湖和陸豐三甲及碣石等地)對普寧的認同感遠遠強於揭陽,這些都是將流沙建成市中心區的及其有利的區位條件。
3普寧為諸多潮汕民俗文化、特産的發源地(如英歌、豆醬、豆幹、青梅、涼果、潮州柑、青橄欖等),且華僑巨商遠多於揭陽,海外潮人對普寧的認同感強於揭陽(唯有不足的是當時普寧的政客遠少於揭陽)
4普寧流沙位於潮汕第一經濟大動脈——廣(州)汕(頭)公路(324國道)沿綫,該國道過境普寧路程最長且潮普交界段(即占隴、石橋頭、陳店、貴嶼、仙城、軍埠、司馬浦等地)為潮汕地理中心地帶,華僑衆多,平原面積廣阔、其它各經濟發展之地理要素也非常優越。(而過境揭陽的唯一國道——206國道則遠遜於324國道)
十幾年,揭陽&普寧
揭陽從國傢和省得到的財政撥款(若說以人為本,這部分錢應按各縣市人數分發下去,那普寧將分得其中的3/8,即最大的一部分)以及從普寧抽取的各種稅款集中用於投資建設榕城區和揭東縣(這一區一縣便是原揭陽縣的完全變體),大興土木,完善這兩地的基礎設施(包括道路、學校、醫院、酒店、公園等公共及娛樂設施),這其中尤以近幾年的“30億美化市區工程”為巨,所謂後來居上,現今揭陽邑各方面已取得長足進步,其實力基本已在普寧之上。
普寧由於得不到多少(微乎其微)上級撥款並因揭陽長期的調款抽稅,導致了資金的嚴重不足,十幾年來經濟一直處於停滯甚至倒退狀態,民生凋敝,流沙、占隴、洪陽、池尾、軍埠、裏湖等經濟強鎮也紛紛走嚮沒落,許多國傢級、省級專業市場生意冷清,大部分商戶已破産倒閉,一些昔日遠近聞名的專業市場已停止運行,另一方面,普寧社會治安急轉直下,特別是近十年來,普寧被國傢指定為多項社會問題整治點,無論是外界還是本地普寧人都已對“最亂莫過普寧”這一評價達成“共識。而投資建設方面:這十幾年來,普寧的道路、學校、醫院、圖書館、公園等設施均由私人(華僑或本地商人)投資或捐建,這與所謂的“財大力粗”的揭陽是不同的。
在看那昔時同樣沒成為地級市的“老戰友”潮陽:今日普寧與90年代那處於同一起跑綫上的潮陽已是兩個世界:雖為鄰居,雖是兄弟,但普寧已變成了窮人,而潮陽在汕頭的帶領下已成富賈。
普寧的出路:這個議題曾沸沸揚揚的討論了十幾年,而至今仍舊無絲毫結果,究其原因竟是:揭陽失去普寧必將失去其成為一個地級市的權力,而與此同時也將意味着它將失去惠來那漫長的海岸綫,因此,在所謂的大局當前(其中有何私人的利害關係便不得而知了),某些有心的政客便選擇了犧牲普寧成就揭陽;可在普寧變得異常髒亂差的今日竟有不少無知的揭陽人反過來唾棄普寧,將普寧稱之為“纍贅”,對於這種逼普寧人上吊的既可笑可恥又可悲可憎的言論,普寧無論如何都宜與揭陽重新分清關係,藉此平息230多萬普寧人的冤屈怨氣,以免潮汕內部矛盾繼續激化,不利潮汕團结與發展:
上世紀的普寧 無論殘酷的事實能否改變,普寧人和揭陽人不衹為鄰居更是兄弟,應該分清事實,和睦共榮:揭陽人必須知道他們今天的繁榮是以犧牲普寧人自身為代價換取的,故應更多的體諒普寧人的苦楚和委屈,普寧人則應該看到使他們破産衰落並深陷絶境的是揭陽當局,是一些國傢和省的政策的阻撓者和提議者,而非勤勞善良的揭陽人民;另外一些普寧當政者的貪腐也是這一切的根源,共和國第一稅案便是一個例子,對於普寧擺脫陰影的具體出路有三:
一、擺脫揭陽控製,與惠來縣合併為新的地級市——普寧市,合併後重新劃分為:
流沙區(轄流沙東、流沙西、流沙南、流沙北、池尾5個街道,大南山、雲落、高埔、梅塘、燎原、東港、葵潭)
占隴區(區政府駐占隴,轄占隴、石橋頭、橋柱、軍埠、下架山、仙庵、靖海、周田、華湖及惠城鎮西部)
洪陽區(區政府駐洪陽,轄大壩、赤崗、洪陽、南溪、廣太、麒麟、南徑)
惠來區(區政府駐惠城,轄惠城、前詹、 神泉、東隴、岐石、隆江、溪西、鰲江)
西普縣(縣政府駐裏湖鎮,轄大坪、船埔、梅林、裏湖、後溪、南陽、馬鞍山、大坪、大池)等四區一縣面積:2873平方公裏;人口近340萬;其中建成區面積達82平方公裏。以上規模處大中城市行列。
二、與汕頭市合併,並分割為:
西普(或稱之為潮西,區政府駐洪陽,轄船埔、梅林、裏湖、梅塘、大壩、赤崗、洪陽、南溪、廣太、後溪、馬鞍山、大坪、大池、南陽)
普寧(區政府駐流沙,轄流沙東、流沙西、流沙南、流沙北、池尾5個街道,占隴、軍埠、石橋頭、橋柱、下架山、大南山、雲落、高埔、麒麟、南徑、燎原、大坪)兩區,成為汕頭市西片區;
三、潮汕地區進行新一輪的行政區劃整合,將潮汕建立為新的中央直轄市或計劃單列市,總面積10400多平方公裏,相當於北京市的5/8,天津市的6/7,上海市的1.6倍;總人口1400餘萬,相當於北京市的14/17,天津市的1.2倍,上海市的7/9;此時重新整合的潮汕地區命名為汕頭市或潮汕市,內部可重新分為10~20個區及若幹縣,普寧即為這個新型特大城市的一部分。
另附:參考資料之一:2008年中國人口150萬以上的縣/縣級市/直轄市轄區(臺港澳資料暫缺):
1。廣東省普寧市 230萬
2。安徽省臨泉縣 208萬
3。北京市海澱區 202萬
4。上海市浦東新區 178萬
5。湖北省天門市 175萬
6。江蘇省沭陽縣 172萬
7。廣西區桂平市 171萬
7。重慶市萬州區 170萬
9。安徽省霍邱縣 165萬
10。北京市朝陽區 162萬
11。湖北省仙桃市 160萬
12。廣東省高州市 158萬
12。江蘇省邳州市 158萬
14。山東省滕州市 157萬
14。廣東省陸豐市 157萬
16。四川省仁壽縣 156萬
16。河南省固始縣 156萬
18。安徽省太和縣 155萬
18。江蘇省興化市 155萬
20。四川省安嶽縣 153萬
21。重慶市開縣 152萬
22。安徽省穎上縣 151萬
22。河南省鄧州市 151萬
22。廣東省廉江市 151萬
22。廣東省雷州市 151萬
26。重慶市合川市 150萬
普寧歷史大事記(明清部分)
嘉靖四十二年(1563)
正月,朝廷批準析潮陽縣西境洋烏、戎水、黃坑三個都的地域置普寧縣。
嘉靖四十三年(1564)
三月,總兵俞大猷統官兵6萬,與入侵的2萬名倭寇於戎水神山溝(今軍埠)展開血戰。此役殺死和俘倭寇1100多名。
嘉靖四十四年(1565)
普寧首任知縣趙鉞到任,縣衙暫寄於潮陽縣貴嶼民捨。
萬歷三年(1575)
知縣劉鈍於厚嶼(今洪陽)營建城垣。
萬歷十年(1582)
苦寧縣洋烏、戎水兩都劃歸潮陽縣轄。
萬歷三十八年(1610)
鼕,知縣阮以臨主修《普寧縣志略》,無刻印,今存抄本。是年,阮以臨在縣城東郊築新堰,堤上植柳,後人稱為阮堤。
崇禎十六年(1643)
十二月,朱晚、張十一等數百人占領普寧城郊村寨,知縣朱統鎙率兵出戰,朱統鎙戰死,官兵退入城固守。
順治五年(1648)
黃鼎集結貴山都後山村李芳等衆夜襲普寧城,清首任知縣周一元逃跑。黃鼎等占據普寧城3年。
順治十二年(1655)
九月九日,鄭成功部將蘇茂、林文燦串兵抵普寧,將城垣拆除,並拆卸官署、學宮的瓦木運往揭陽城固防。
順治十四年(1657)
泗竹埔村塾師呂東陽倡建陂溝水陂,辦13鄉引水工程。
康熙十三年(1674)
四月二十二日,潮州鎮總兵劉進忠反清,派部將劉斌占據普寧城。先後委顔國祥、穆登醴為普寧知縣,至康熙十六年六月,劉進忠降清,普寧城復歸清廷統治。
康熙二十六年(1687)
八月,東華嶼寨總陳振仙、陳振玉在洪山頂古寺聚衆舉事,知縣汪溶日請潮州府兵鎮壓,寺被毀。
是年,知縣汪鎔日主修《普寧縣志》,出木刻本,今佚。
雍正十年(1732)
六月,廣東巡撫楊文乾奉旨批文,將潮陽縣戎水都170村、貴山都西半部93村、洋烏都尾段45村劃歸普寧縣轄。
乾隆七年(1742)
知縣蕭麟趾倡建培風塔。
乾隆十年(1745)
知縣蕭麟趾重修《普寧縣志》,分10捲,84目。今存1934年再版鉛印本。
嘉慶十七年(1812)
七月十六日,窖尾村莊阿親以白蓮救名義於鐵山聚衆舉事,白布大旗書“順天王”三字,後莊阿親為清軍所殺。
道光三十年(1850)
十月十九日.欽差大臣兼廣西巡撫林則徐抱病奉旨往廣西赴任,行次普寧,二十二日在普寧城文昌閣病逝。
鹹豐四年(1854)
三月,大長隴村陳娘康於石港山聚集農民萬餘人起事。二十二日農軍攻潮陽縣城西門,四月二日攻城西南。十四日於潮陽縣大布鄉同清兵開戰,殺死惠州協副將膺保、舵浦巡檢司巡檢章坤,潮州知府吳均敗入潮陽城。五月十二日,農軍攻剋惠來縣城,殺知縣湯廷英、遊擊辛鼎甲。六月,協助許阿梅農軍圍攻普寧縣城。
五月,北山村許阿梅為首聚集農民萬餘人起事。農軍於六月十六日和二十二日至七月十五日兩次圍攻普寧縣城,十一月在大壩圩打敗潮州知府蔣立言官軍,蔣立言敗後自劾解任。
同治九年(1870)
潮州鎮總兵方耀奉檄清辦積案,追究陳娘康農軍殺官陷城事,大長隴村被毀。
同治十年(1871)
潮州鎮總兵方耀燒毀馬院橋村,驅散村民,奪地為自已建府第“德安裏”。
光緒十五年(1889)
賴煥辰纂《普寧縣志》續稿,未印行,今存抄本。
光緒三十一年(1905)
縣學改辦高等小學堂。縣設立學務公所,光緒三十二年九月十六日學務公所改為勸學所。
光緒三十二年(1906)
縣人方瑞鱗、黃緒虞、方次石、方念祖等赴日本留學。
宣統三年(1911)
九月二十一日(陽歷11月11日),辛亥革命後,革命軍光復潮汕,任趙縧雲為普寧縣民政長。 |
|
姓氏結構
普寧現有姓氏總數在260~320之間
其中人口10萬以上姓氏有陳、黃、李三姓,普寧市為中國大陸陳姓及黃姓人口最多、最集中的縣市:其陳姓總人數有近40萬,約占全市人口17%,黃姓總人數17萬,占全市總人口7%以上,李姓總人數約11萬,約占全市人口4.8%
人口5~10萬的姓氏有10個,分別是:林、張、楊、方、王、鄭、賴、許、吳、羅;其中林、張、楊、方4姓人數在9~10萬之間;
人口在2~5萬的姓氏有11個,分別是:蔡(約3.3萬)、莊(約3萬)、溫(約3萬)、蘇(2.8萬)、劉、謝、鐘(2.5萬)、周(2萬多)、江、邱、詹
人口在1~2萬的姓氏有13個,分別是:何(近2萬)、顔(1.5萬)、韋(約1.5萬)、廖(1.5萬)、洪(1.4萬餘)、餘、葉、馬、曾(1.2萬)、盧、郭(1.2萬)、官、肖、
這樣全普寧人口上一萬的姓氏共計37個,為中國大陸縣域之最!
另有人口5000~10000姓氏21個,分別是:杜(9600多)、房(9200多)、秦(8800多)、田(8300多)、朱(8200多)、鬍(近8000人)、辜(7000多)、古(6000多)連、馮、潘、高、傅、巫、梁(5300多)、瀋、翁、章、朱、藍(5200多)、紀(5000多)
人口聚落
潮汕地區嚮來註重宗族關係,因而在全國戶籍人口最稠密的潮汕平原,以同姓氏族為單位形成的大村落集聚也就成了很普遍的現象,在潮汕大地,一萬人以上的氏族大錯落猶若群星璀璨,在這當中也不乏兩萬甚至是三萬人以上的大聚落,而放眼潮汕平原這種現象最為普遍的也就當屬潮陽(曾經為中國人口第一縣市)、普寧(時下中國人口最多的縣市)、澄海(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縣市)及一分為二的原揭陽縣(即榕城區與揭東縣)了,在普寧,有中國最大的陳姓同宗聚集地——橋柱地域、中國最大的方姓同宗聚集地域——洪陽(東、南、西門及水竜寨四管區)、中國人口最多的村莊——大長隴、中國十個人口最多的村落之一—石橋頭及中國最大的莊姓村落——果隴村等等。
人文普寧.水鄉古寨姓氏大聚落往往會造成類似於潮汕地區常言的“陳林蔡,天下半”的現象,在普寧最有名的如“普寧陳半縣”、“普寧客傢四族:鄭賴楊溫”、“洪陽方半鎮”等,其實在普寧,【右圖:右→左再上→下分別為:梅林圍竜屋、洪陽德安裏、流沙郭厝寨、石橋(頭)七麯橋、流沙馬柵鄉、梅林盤竜閣】姓氏也有按地域分佈的明顯特點,比如陳姓在普寧沿廣汕公路的練江平原一帶大面積、高密度分佈,而在東北部、西北部的榕江平原地區則分佈較少,而在大西部的客傢山區則是寥寥無幾、再如賴姓,看似集中分佈於普寧西部山區,但在普寧東部小北山一帶也有出現大聚落的現象,再看鄭、林二姓,鄭姓似乎喜好集聚於普寧西部客傢山區,林氏似乎喜好分佈於普寧東部平原地區,兩者都較平均的分別散落在西、東部地區(其實鄭姓也不盡然喜好澤山而居,例如在平原廣布的原潮陽縣,鄭姓便是潮陽的第二大姓氏了;而林姓也不一定就衹往平原擠,林姓在“山縣”——揭西可是占了一個稱號叫“林半縣”,而潮汕古話:“日出沙隴鄭,日落錢坑寨”則鮮明展現了林、鄭二姓的照應關係<沙隴屬原潮陽,錢坑屬揭西>),而如張、王、李、劉、楊、黃、吳、林這類國傢級大姓則在全市較為散亂的分佈着,在這其中人口分佈較平均的當屬楊姓,其在平原山地都平開分佈,這有點類似於其在全國的分部情況,另外,其在普寧東、西、北部均有一個萬人以上的大村落,分佈如此嚴整有如軍隊把守要地,而李姓分佈似乎有偏北傾嚮,且一般不分佈則已,一聚便是萬人大村落,黃、張、王的情況也類似於此,最後再看一些地方大姓如:方、羅、許、江、馬、蘇、莊、周、謝、秦、韋、何、顔等則是在某一兩個大鎮集中抱成一團,然後在其它鄉鎮便難得一見了!
這種以宗族為單位形成的聚落有一個特點:地方勢力往往壓在地方政府上頭,因而也常常造成兩個極端:一、在有德又能且有一定背景的村委的影響下往往是一派盛世和諧景象:新時代的中小學校捨、醫院門診、小公園廣場、養老院、緊跟時代的購物中心、集貿市場、圖書樓等一應俱全、傢傢戶戶安居樂業、商業繁榮、治安良好、空氣清新、街道寬敞幹淨、河流清澈可鑒等;反之則是一片混亂景象,在中國大村落的成功典範有如華西村、南嶺村、大寨村、南山村等,而在普寧市:橋柱、新壇、鳴崗、泥溝、寶鏡院、占陳等也是成功範例,當然,在潮汕地區也不乏村幹部、地方惡霸賣村、毀村等案例,這當中最為典型且集中的貴嶼鎮便已見諸國際報端,而在普寧,因各種原因瀕於這種危險處境的有如石橋頭、月嶼、赤水等。
普寧不乏諸如石橋頭、大長隴、橋柱、赤水等具有鎮級影響力的數萬人人口大村(其往往由昔日的鄉、鎮改製而來)以及鐘堂、南婆城、寶鏡院、白沙隴等遐邇聞名的僑鄉、文化之鄉!具體可參考詞條:普寧鄉村
人文普寧——潮劇 英歌 大鑼鼓以下是全市55個萬人以上村級大聚落人口分佈表(洪陽中心(老縣城)四大方姓管區不列入統計表中則為54個,另赤崗山、占楊等九個村落人口為一萬左右,具體數字不詳,但應屬萬人聚落;橋柱、垾塘、隴頭、西社等四地舊時與其它聚落一樣屬行政鄉級,但在後來逐漸取消行政鄉級並以管區一詞取代的改革中,以上四鄉由於各種原因被分割成若幹個管區,但在時至今日,老百姓還是習慣於用鄉這一稱謂稱呼這些大村莊且顯然原行政鄉級的分發更符合聚落分佈及發展原則,因而在此並保留了橋柱、隴頭、西社、垾塘四村的鄉一級稱謂)
村級聚落名稱人口(單位:人)各大萬人村級聚落姓氏分佈情況所屬鎮、街道辦橋柱*52143陳占隴大長隴43100陳軍埠石橋頭37953楊軍埠溪南25382周梅塘赤水24532陳流沙西月嶼21008李、吳、曾、莊、林、陳、謝、黃、王、洪、歐、葉、杜、劉、蔡麒麟果隴20620莊燎原泥溝20011張92%許8%燎原垾塘*19618陳 吳占隴蓮壇19269陳軍埠南園18343陳為主 另有何、許流沙北安仁16530陳梅塘隴頭*16339王軍埠西社*15957黃占隴鐘堂15247楊南溪林惠山15124林、高、餘等十余姓洪陽新壇14848陳流沙東湯坑14775馬下架山竜門14101李南徑青洋山13592蘇南徑葵坑13312鄭高埔馬柵13045黃、羅為主,另有馮、戴流沙南大隴13008江南徑洪山12861陳洪陽上寮12825陳 許 李池尾北山12399許流沙東寶鏡院12002鄭 張 陳洪陽趙厝寮11803李流沙西田南11552羅南徑南隴11459蔡姓為主 有王、黃、邱麒麟鳴崗11382方洪陽南山11135陳流沙西涇水11075賴90%詹、黃10%麒麟上塘11036江姓為主,另有陳、鐘、黃等姓流沙東西林1098860%許、40%章赤崗塗洋1072760%方 另有王、吳、曾、李、林、張、官等10姓梅塘鬥門10662盧主陳次流沙東水吼10395林洪陽烏石10385以張、陳、王為主另有莊、方等姓燎原揚美劉10329劉南溪揚美10298張60%、陳40%流沙北新寮10203劉池尾後山10113邱、楊、黃、陳麒麟光南1010390%陳、10%王燎原長美10092賴梅塘赤崗山10000李赤崗橫山10000陳大壩華東10000韋大壩占楊10000楊占隴東埔10000黃流沙南西隴10000杜流沙北華溪10000陳姓為主,另有李姓流沙東碧嶼10000蘇南徑泗坑1000080%黃、20%楊梅塘合計811681占全市237萬人口近34.4%另有:洪陽東、西、南門及水竜寨構成的方氏大聚落,人口約35,000人,是為全國最大方氏聚落,在此另計!
附錄:橋柱、垾塘、隴頭、西社下轄個管區資料
橋柱下轄管區名稱人口(單位:人)管區姓氏分佈四德7856陳杉鋪7921陳舊地6150陳洪厝寨3879陳埔柵3493陳西樓11661陳新寮11183陳七管區共計52143陳隴頭下轄管區名稱人口(單位:人)管區姓氏分佈浮洋2588王後樓5372王新南2829王山傢2439王東桂3111王五管區共計16339 西社下轄管區名稱人口(單位:人)管區姓氏分佈西南4767黃新北2673黃西湖1961黃溪東2058戴 尤 蔡新考2011黃雙溪1584黃新鄉921黃七管區共計15975 垾塘下轄管區名稱人口(單位:人)管區姓氏分佈下寨10085陳東西南6261陳北門3272吳三管區共計19618 |
|
【流沙】Liusha Division即市城區,位於普寧市中南部。古時此地河溪泥沙淤積,西來的練江水於此折嚮東北流,在練江起源寒媽水及主要支流三坑水匯合處形成衝積沙灘,因沙灘的沙屬於流動性的,因地貌特徵得名。為普寧市政府駐地,駐流沙北街道流沙大道106號。
關鍵詞:紅色故裏·商貿之都·廣達天下
流沙北街道 因位於流沙大道以北,新河西岸,大流沙北部而得名。
流沙南街道 因位於流沙大道以南,大南山北麓,大流沙南部而得名。
流沙西街道 位於流沙大道以南的大流沙西南部而得名。
流沙東街道 因位於流沙大道以北,新河東岸的大流沙東北部而得名。
池尾街道 位於市城區西部,因明末始建於一大池塘末端,故名池尾,2000年12月撤鎮,原主體轄區設池尾街道辦事處。
燎原鎮 位於本區西北部,鎮人民政府駐泥溝村。
大南山鎮 位於本區南部,以鎮西大南山為名,有“市區後花園”之美稱。
雲落鎮 位於本區西南部,鎮以駐地名。因山𠔌白雲繚繞而得名,又傳說有仙鶴棲密林中,故名。
【洪陽】 Hongyang Division 普寧市北部區域名,相傳“宋末閩莆邑名士方瑤,遍遊名山勝跡,至洪山之南,見山明水秀,遂於此定居。因地處洪山之南,山之南曰 陽”,故名。中心鎮駐洪陽鎮商貿城1街28號。
關鍵詞:文明濫觴·人文薈萃·山水古城
洪陽鎮 古、近代時舊普寧縣城,古稱厚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普寧置縣後,至萬歷三年(1575),普寧縣治從貴嶼遷此,知縣劉鈍於此建縣城。明·萬歷十四年(1586)建城池。縣治歷明、清和民國時期共374年。由於三面環山,四水歸匯,素有“盤底珠”之稱。
大壩鎮 位於洪陽、流沙兩區交界處,鐵山西側。清中葉建村於大沙壩上得名,後形成大壩圩,鎮因圩名。
赤崗鎮 位於本區西部,西鄰棉湖鎮。鎮人民政府駐赤崗山村。明代建村,左側有呈赤色山崗,故名。
南溪鎮 位於本區北部,隔江與揭東縣為鄰。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建村,因臨榕江南河,故名。
廣太鎮 位於本區東部,鄰接揭陽市榕城區。清同治二年(1863年)建廣太圩,據碑記“承廣之首,取平之義,曰廣太圩”。【右下:一、洪陽城 廣太鎮 高埔鎮 二、雲落鎮 燎原北 燎原南】
普寧倍——南一綫地區【練秀】 Lianxiu Division 俗稱“東五鎮”,普寧市東部區域名,因練江自西嚮東流經本區,江流迂回如白練,取“練江成其秀”之意而得名。中心鎮駐占隴鎮翠南路1號。
關鍵詞:工業基地·民風豪獷·強村林立
占隴鎮 位於本區西部。1940年在東占隴與西占隴之間形成集市,稱占隴圩。
軍埠鎮 位於本區東部。東鄰汕頭市潮南區。原為荒埔,相傳北宋楊文廣平南時曾駐軍此地,名軍埔後改名軍埠。
下架山鎮 位於本區西南部。鎮因駐地名,地處小丘,與3公裏外之筆架山相比為低,故名下架山。
麒麟鎮 位於本區北部。東倚老鼠尖山、大尖山,鎮因駐地處麒麟山東麓得名。
南徑鎮 位於本區東部,練江之北,鎮以駐地名,東鄰汕頭市潮南區。因處獅山和小園山徑口,青洋村之南,故名南徑。
【鯉湖】 Lihu Division 即裏湖—普僑區域,位於普寧市西北部。區內主要河流石牌溪、火燒溪匯入榕江處,地勢低窪,雨季洪澇成湖,這裏兩溪間明代建有竜門橋,取“鯉躍竜門”之義而得名。中心鎮主裏湖鎮引榕南路36號。
關鍵詞:百載商埠·茶果基地·普寧西門戶
裏湖鎮 位於本區西部,北瀕榕江,鄰接揭西。於萬歷年間建圩,因地處西門溪、火燒溪匯入榕江處,地勢低窪,雨季洪澇成湖,這裏兩溪間明代建有竜門橋,相傳橋下常有鯉魚遊躍,取“鯉躍竜門”之義,故得名鯉湖,亦簡作裏湖。
梅塘鎮 位於本區東部,北臨榕江,隔江鄰揭西縣。鎮駐地池塘邊多梅樹得名梅塘。
(普僑)僑新街道 因原安置來自印尼、越南、馬來西亞、泰國、老撾等13個國傢和地區的歸難僑,現為西部新區所在地而得名。
(普僑)僑東街道 因自僑新街道析出,位於普僑區東部而得名。
【南陽】 Nanyang Division即南陽山區,位於普寧市西南部的南陽山地。因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早期居民遷至此地時以故籍河南南陽命名而得名。古屬惠州府,上世紀劃入普寧。中心鎮駐梅林鎮梅光路。
關鍵詞:資源豐富·生態秀美·惠府客傢風情
梅林鎮 位於本區東北部。明嘉靖年間始建,因多梅樹而得名。清代形成梅林圩,鎮因圩名。
高埔鎮 位於本區南部。清初始建於高坡地上,故名高埔。
船埔鎮 位於本區中部。相傳建於明中葉,初稱船埠頭,成集市後改名船埔。
大坪鎮 位於本區西南部,相傳清乾隆年間成集市,因圩地寬闊平坦而得名。
鮜溪鄉 位於本區西南部市界上,普寧唯一建製鄉。因處於竜江上遊鮜溪而得名. |
|
普寧市是廣東省革命老區,境內分佈有衆多歷史文物、古跡和革命文物遺址,經發掘管理,現查明全市有:古文化遺址13處、古墓葬8處、古建築11處、名勝古跡7處、古碑刻18處、革命遺址39處、革命紀念建築物5處、革命烈士墓6處、館藏革命文獻遺物200多件。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北回歸綫在此經過,並受海洋暖溫氣流調節,四季如春素有“水寨之鄉”的美稱,旅遊資源和景點豐富,以山水風光、天然溫泉、潮人文化、革命跡地、宗教寺廟等名勝古跡為特色,構成了普寧特有的自然、人文旅遊景觀。2006年,因城市自然風景秀麗、生態環境優美而獨具生態特色魅力和生活特色魅力入選由世界著名品牌大會主辦機構世界品牌組織評選的中國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強。
普寧教育普寧在清乾隆年間形成了昆崗鬆韻、鐵嶂蘭芬、靈匯甘泉、錢湖漁艇、培風寶塔、洪寺幽探、南岩遠眺、雲石樵徑“八景”,這些勝跡都在故稱洪陽的周圍,八景中現衹有培風塔、南岩、雲石岩尚存,培風塔在洪陽鎮烏犁村西,俗稱烏犁塔,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七層平面八角形,塔身高36米,為磚石框架貝灰三合土結構,塔內有內轉石階120級,建築甚有特色。境內盤竜閣、馬嘶岩、雲石岩、白水岩、浴竜岩、樟崗岩、圓通庵等古剎名寺,無不山清水秀、古木參天。【右圖從左到右分別是:普寧二中&華美實驗學校、普寧一中&普寧二中實驗學校、普寧職業技術學院&潮汕學院&普寧僑中、普寧實驗中學&潮汕實驗學校&普寧新世界中英文學校】
洪陽(普寧故城)占地面積四萬平方米,是國傢城鄉住房建設部和國傢文物局確認的廣東東部首個國傢級歷史文化名鎮。古鎮保護核心區的普邑城隍廟和清代抗英禁毒、虎門銷煙欽差大臣林則徐忠魂歸宿之處——文昌閣,以及全國罕見的府第式巨型建築組群德安裏——提督府是目前保存完好的特大型清代建築組群等建築處處透着古雅莊重的古城氛圍。
另外,還有周恩來同志在流沙主持召開的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軍事决策會議舊址——“八一”紀念館,彭湃烈士夫婦居住的“白馬仔石屋”,徐嚮前元帥早年住過院的大南山紅軍野戰醫院舊址,大詩人郭沫若題字“流沙人民公園”內的“紅宮”,都是遊人留連忘返的名勝地。此外,雅飄的鐵山蘭,煙霧飄渺的雲石樵徑,水天相連的大南山秀色,市區新河兩岸景點,多處天然溫泉,令遊客心曠神怡。 |
|
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第一批:
普寧英歌 普寧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樣式,迄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據考證為當時的人民群衆勞動之餘在習武的基礎上,根據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所創造,後代代相傳,發展為南方漢民族優秀民間傳統舞蹈。它被認為是揚正壓邪、吉祥平安的象徵,有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
第二批:
普寧嵌瓷 作為潮汕三大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一,也是中華文化中稀有的特藝品種——嵌瓷中最負盛名者,其起源可追溯至明代萬歷年間,具有色彩濃豔,質感堅實,久經風雨,烈日曝曬而永不褪色的特點。在普寧一些工藝者的努力下,嵌瓷也流傳到臺灣、東南亞一帶。普寧嵌瓷工藝人才輩出,自古就有“嵌瓷之鄉”的美稱。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第一批:
普寧英歌
第二批:
普寧嵌瓷
潮劇 潮劇在四百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中,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流行於廣東、福建、香港、臺灣及東南亞一帶。普寧潮劇在此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劇本立意和藝術表現手法刻意求新,善於吸取新作麯技藝和樂器以設計出新穎動聽的唱腔和音樂,近現代甚至把聲光藝術(如魔術、特技、機關布景)引入戲麯來豐富潮劇舞臺效果,在潮劇上都是獨樹一幟。著名的劇團有上世紀中葉普寧的梅正潮劇團和一枝香潮劇團以及解放後的普寧潮劇團。
木雕 作為自成體係的潮州木雕工藝的一部分,普寧木雕有着領先的藝術水平和獨特風格,廣泛應用於建築、傢具、禮儀性器物,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匠師和名作坊。其中以溪南木雕最為出名。
春節習俗 普寧春節習俗內容豐富,有生活習俗、祭拜習俗和遊藝習俗三大類,體現了延續幾百年的民俗民風,也是維係世界各地近1000萬普寧人家乡情誼的精神紐帶。
鑼鼓鏢旗巡遊 普寧大鑼鼓標旗巡遊活動至今有100多年的歷史,大鑼鼓標旗巡遊活動是陣列式綜藝活動,大鑼鼓標旗精緻,鼓樂整齊,氣勢宏偉,充分展示了僑鄉文化風貌。
第三批:
貴政山茶葉陶罐製作技藝 貴政山茶葉陶罐出産於普寧市池尾街道貴政山村,是一種頗有傳奇色彩的貯存茶葉傳統器具,列普寧四大名産之一,富有地方特色,展現了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的民間工藝品。始創於清朝中葉,以師承形式代代相傳,至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
老香櫞製作技藝 嚴格遵循傳統而古老的加工工藝路綫加工的老香櫞營養豐富,風味獨特, 保健作用顯著,具有藥用和食用價值。
普寧廣東漢樂 源於“中州音樂”,歷史悠久,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中國民間音樂藝術寶庫中的優秀遺産。普寧廣東漢樂是湖北漢劇流入廣東的第一個落腳點,於18世紀至19世紀最為興盛。
潮州音樂 包括鑼鼓樂、笛套古樂、細樂、廟堂音樂、弦詩樂、漢調音樂等,有着“唐宋遺音”、“華夏正聲”之稱,是中國民間音樂中的瑰寶。普寧樂風鼎盛,風味濃郁,一直是普寧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娛樂,並世代相傳,人才輩出,清代潮樂宗師洪沛臣更是為潮州音樂的豐富和發展起了極大的作用。著名樂社有市區的晨風樂社、洪陽的鈞天樂社等。
鐵枝木偶戲 又稱紙影戲,是我國傳統戲麯具有代表性的古老劇種之一,傳入普寧已有七百左右年。木偶戲從屬地方劇種,當地皆為潮音班,至今仍十分活躍。
賽竜舟 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和深厚的地方特色,是慶升平盛世,物阜民豐和禳災驅疫的民間活動。作為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和民間體育競技活動,每年端午節一般都舉辦賽竜舟。從竜舟建造到下水、上水和參賽都十分考究,體現地方的文化特色。
工夫茶藝 以民衆日常生活為生存特徵,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色、香、味俱佳,衝泡方法講究,老小皆宜,有着歷史文化美學價值,社會家庭文化價值,健身益智價值,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許多外地人來到普寧的第一印象。
正在申請中的名目
方言燈謎 普寧謎風之盛自明朝開始至清代,出現許多頗有名氣的謎傢。謎語藴含深厚的文化內涵,體現了群衆的智慧,是百姓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民間文學藝術。
橫溪竜 橫溪村每年正月初二至十六日舉辦的民俗活動獨特的表現形式,村民製作各式各樣的花燈、飛禽、走獸、水族與竜形成一條長長的火竜舞動遊行,橫溪竜沸騰飛舞,動作嬌美,讓人陶醉,氣氛熱烈。
洪陽盆景 歷史源遠流長,迄今有250多年的歷史。盆景藝術既給人們以藝術熏陶,喚起人們愛美之心,又為人們傢居、生活及環境帶來美的享受,被喻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
普寧豆幹製作技藝 普寧豆幹是著名食品,它是用大豆、薯粉、石膏、鹵水、清水等原料製成。普寧豆幹依據漢民族祖先所承傳,以普寧特色水質為依托,結合本地的人文、地理、水土獨步創造而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洪陽酥糖製作技藝 洪陽酥糖為洪陽老字號“利合齋”所製,有120多年歷史,現衍傳七代。製時選用優質豬油、花生、白糖為原料,經獨特的製作方法製成,具有鬆脆有香味,點火能燃,下水即浮的特色,馳名海內外。
普寧豆醬製作技藝 豆醬是一種用優質黃豆泡蒸(煮)熟後經天然發酵製成的食品或調味佳品,歷史悠久。普寧豆醬遵循古法精製而成,起源年代久遠,並早在明末清初(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專門生産普寧豆醬的醬園和銷售作坊。普寧豆醬為潮菜以至粵菜的形成和興起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基礎。
待拓展名目
普寧南枝拳 由清末海豐人陳南枝首創,少年時學習傢傳武術,後得福建少林寺雙禪法師的第三代傳人鬆先生的真傳。功成後首在普寧流沙(今市城區)設館授徒,後遷往揭陽時將之帶往今天的揭陽市榕城區一帶。“揭陽南枝拳”已由揭陽市(榕城)申請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但南枝拳分南北兩脈:起源於揭西,傳於揭陽的北脈:利劍穿心拳、少林勢步、十字步、踏四蹲拳,起源於普寧,傳於潮陽、澄海,並由澄海古港傳嚮海外的南脈:連環拳、四步拳、飛舞拳、蓋日拳、削竹拳、十二步仿、天罡地煞、娘子梳妝、百鳥朝鳳、猛虎出洞。目前由於揭陽、普寧行政糾葛上的關係使拓展名目帶上很多不確定性。 |
|
潮汕地區內部:由於90年代出那場行政區劃改革不夠徹底亦不合理,導致了地方建設的嚴重失衡,部分縣市出現了經濟等各領域的停滯乃至倒退,現今該地區內部的地方矛盾已日漸明顯,這其中以“普寧”與“揭陽”的矛盾最為尖銳,在潮汕地區、網絡隨處都可以捕捉到帶足火藥味的“斥揭氣息”,普寧人對普寧近十幾年出現的嚴重倒退心痛不已,並對其認為的“罪魁禍首”、“吸血鬼”、“剝削階級”——“揭陽當局”深惡痛絶,仔細分析其中的情況便可知這些矛盾主要是圍繞着以下三個原因展開的:“揭陽何德何能成為地級市並代管實力在其之上的普寧?”、“十幾年來,揭陽上承國傢撥款,下剝普寧,每年抽取普寧大量款額,至今已十幾年為何仍不肯收手,難道沒有人註意到普寧的敗落?”“普寧被毒害成這樣是否已無藥可救?”
十幾年,揭陽&普寧
揭陽從國傢和省得到的財政撥款(若說以人為本,這部分錢應按各縣市人數分發下去,那普寧將分得其中的3/8,即最大的一部分)以及從普寧抽取的各種稅款集中用於投資建設榕城區和揭東縣(這一區一縣便是原揭陽縣的完全變體),大興土木,完善這兩地的基礎設施(包括道路、學校、醫院、酒店、公園等公共及娛樂設施),這其中尤以近幾年的“30億美化市區工程”為巨,所謂後來居上,現今揭陽邑各方面已取得長足進步,其實力基本已在普寧之上。
普寧由於得不到多少(微乎其微)上級撥款並因揭陽長期的調款抽稅,導致了資金的嚴重不足,十幾年來經濟一直處於停滯甚至倒退狀態,民生凋敝,流沙、占隴、洪陽、池尾、軍埠、裏湖等經濟強鎮也紛紛走嚮沒落,許多國傢級、省級專業市場生意冷清,大部分商戶已破産倒閉,一些昔日遠近聞名的專業市場已停止運行,另一方面,普寧社會治安急轉直下,特別是近十年來,普寧被國傢指定為多項社會問題整治點,無論是外界還是本地普寧人都已對“最亂莫過普寧”這一評價達成“共識。而投資建設方面:這十幾年來,普寧的道路、學校、醫院、圖書館、公園等設施均由私人(華僑或本地商人)投資或捐建,這與所謂的“財大力粗”的揭陽是不同的。
另附:參考資料之一:2008年中國人口150萬以上的縣/縣級市/直轄市轄區(臺港澳資料暫缺):
1。廣東省普寧市 230萬
2。安徽省臨泉縣 208萬
3。北京市海澱區 202萬
4。上海市浦東新區 178萬
5。湖北省天門市 175萬
6。江蘇省沭陽縣 172萬
7。廣西區桂平市 171萬
7。重慶市萬州區 170萬
9。安徽省霍邱縣 165萬
10。北京市朝陽區 162萬
11。湖北省仙桃市 160萬
12。廣東省高州市 158萬
12。江蘇省邳州市 158萬
14。山東省滕州市 157萬
14。廣東省陸豐市 157萬
16。四川省仁壽縣 156萬
16。河南省固始縣 156萬
18。安徽省太和縣 155萬
18。江蘇省興化市 155萬
20。四川省安嶽縣 153萬
21。重慶市開縣 152萬
22。安徽省穎上縣 151萬
22。河南省鄧州市 151萬
22。廣東省廉江市 151萬
22。廣東省雷州市 151萬
26。重慶市合川市 150萬
普寧歷史大事記(明清部分)
嘉靖四十二年(1563)
正月,朝廷批準析潮陽縣西境洋烏、戎水、黃坑三個都的地域置普寧縣。
嘉靖四十三年(1564)
三月,總兵俞大猷統官兵6萬,與入侵的2萬名倭寇於戎水神山溝(今軍埠)展開血戰。此役殺死和俘倭寇1100多名。
嘉靖四十四年(1565)
普寧首任知縣趙鉞到任,縣衙暫寄於潮陽縣貴嶼民捨。
萬歷三年(1575)
知縣劉鈍於厚嶼(今洪陽)營建城垣。
萬歷十年(1582)
苦寧縣洋烏、戎水兩都劃歸潮陽縣轄。
萬歷三十八年(1610)
鼕,知縣阮以臨主修《普寧縣志略》,無刻印,今存抄本。是年,阮以臨在縣城東郊築新堰,堤上植柳,後人稱為阮堤。
崇禎十六年(1643)
十二月,朱晚、張十一等數百人占領普寧城郊村寨,知縣朱統鎙率兵出戰,朱統鎙戰死,官兵退入城固守。
順治五年(1648)
黃鼎集結貴山都後山村李芳等衆夜襲普寧城,清首任知縣周一元逃跑。黃鼎等占據普寧城3年。
順治十二年(1655)
九月九日,鄭成功部將蘇茂、林文燦串兵抵普寧,將城垣拆除,並拆卸官署、學宮的瓦木運往揭陽城固防。
順治十四年(1657)
泗竹埔村塾師呂東陽倡建陂溝水陂,辦13鄉引水工程。
康熙十三年(1674)
四月二十二日,潮州鎮總兵劉進忠反清,派部將劉斌占據普寧城。先後委顔國祥、穆登醴為普寧知縣,至康熙十六年六月,劉進忠降清,普寧城復歸清廷統治。
康熙二十六年(1687)
八月,東華嶼寨總陳振仙、陳振玉在洪山頂古寺聚衆舉事,知縣汪溶日請潮州府兵鎮壓,寺被毀。
是年,知縣汪鎔日主修《普寧縣志》,出木刻本,今佚。
雍正十年(1732)
六月,廣東巡撫楊文乾奉旨批文,將潮陽縣戎水都170村、貴山都西半部93村、洋烏都尾段45村劃歸普寧縣轄。
乾隆七年(1742)
知縣蕭麟趾倡建培風塔。
乾隆十年(1745)
知縣蕭麟趾重修《普寧縣志》,分10捲,84目。今存1934年再版鉛印本。
嘉慶十七年(1812)
七月十六日,窖尾村莊阿親以白蓮救名義於鐵山聚衆舉事,白布大旗書“順天王”三字,後莊阿親為清軍所殺。
道光三十年(1850)
十月十九日.欽差大臣兼廣西巡撫林則徐抱病奉旨往廣西赴任,行次普寧,二十二日在普寧城文昌閣病逝。
鹹豐四年(1854)
三月,大長隴村陳娘康於石港山聚集農民萬餘人起事。二十二日農軍攻潮陽縣城西門,四月二日攻城西南。十四日於潮陽縣大布鄉同清兵開戰,殺死惠州協副將膺保、舵浦巡檢司巡檢章坤,潮州知府吳均敗入潮陽城。五月十二日,農軍攻剋惠來縣城,殺知縣湯廷英、遊擊辛鼎甲。六月,協助許阿梅農軍圍攻普寧縣城。
五月,北山村許阿梅為首聚集農民萬餘人起事。農軍於六月十六日和二十二日至七月十五日兩次圍攻普寧縣城,十一月在大壩圩打敗潮州知府蔣立言官軍,蔣立言敗後自劾解任。
同治九年(1870)
潮州鎮總兵方耀奉檄清辦積案,追究陳娘康農軍殺官陷城事,大長隴村被毀。
同治十年(1871)
潮州鎮總兵方耀燒毀馬院橋村,驅散村民,奪地為自已建府第“德安裏”。
光緒十五年(1889)
賴煥辰纂《普寧縣志》續稿,未印行,今存抄本。
光緒三十一年(1905)
縣學改辦高等小學堂。縣設立學務公所,光緒三十二年九月十六日學務公所改為勸學所。
光緒三十二年(1906)
縣人方瑞鱗、黃緒虞、方次石、方念祖等赴日本留學。
宣統三年(1911)
九月二十一日(陽歷11月11日),辛亥革命後,革命軍光復潮汕,任趙縧雲為普寧縣民政長。 |
|
地貌 氣候
普寧市境內主要河流有榕江、練江和隆江三大水係,地勢自西嚮東傾斜,低山高丘與𠔌地平原交錯相間分佈不均,南部為大南山山地,西南部為峨嵋嶂山地和南陽山丘陵,東北部為鐵山、洪山的低矮丘陵,中部為寬廣平原,在平原與丘陵之間有臺地分佈,全市諸山為蓮花山脈嚮東南延伸的支脈。全市平均海拔10.5米,最高峰峨眉嶂海拔980米。市境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日照充足氣溫高,夏長鼕暖春來早,年日照時數在2000小時左右,每天平均約6小時,陽光充足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在21℃——22℃之間。夏季長達半年以上,一般在4月份開始到10月中旬方見秋意,受海洋性氣候影響,夏季氣溫高而無酷暑,在氣溫最高的7月份,日平均氣溫28℃左右,日最高氣溫≥35℃的酷熱天數,每年在3天以內。鼕季時間短,一般在每年12月份到次年1月份,這一段時間裏,本區受冷空氣控製,降水量小氣溫相對較低,但極少有嚴寒。最冷的1月份,日平均氣溫仍>13℃,高於氣象學以日平均氣溫≤10℃為鼕季的標準,到2月份雨季開始來臨,氣溫回升草木萌生,雖然仍有寒流的威脅,但已經是一派生機勃勃的難過早春景象。1959年—2004年,年平均降水量為2101.5毫米,年降水量最多的1973年為3165毫米,最少的2004年為1233.3毫米,纍年相對濕度平均為82%。
交通
普寧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西緣、東毗汕頭市潮南、潮陽2區,南鄰惠來縣,西南連汕尾市陸豐、陸河2縣(市),西北接揭西縣,東北界揭陽市榕城區,地處東經115°43′10″——116°21′02″,北緯23°05′40″——廣東省普寧市地圖23°31′48″,市境東西最長距離50公裏,南北最長距離38公裏,市界綫周長約206公裏,全市區域總面積1620平方公裏,243萬畝,其中耕地38.4萬畝,占15.8%,山地144.7萬畝(指林業用地,不含僑場),占59.6%,市區規劃控製區220平方公裏,建成區26平方公裏。
普寧市境內公路以市區為中心,道路以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為主,縣道為基幹;公路里程1168.3公裏,國道45.1公裏,高速公路56.7公裏,省道102.9公裏,縣道201.1公裏,鄉鎮道路762.5公裏,密度達66.2%;市區距廣州市400公裏、深圳市300公裏、汕頭市60公裏、揭陽市40公裏。汽車牌照:粵V
廈深鐵路:在普寧市區流沙南街道馬柵村設普寧站,目前在建設。
普惠高速:從惠來縣進入普寧境內,與揭普高速相接,在高埔鎮、池尾街道設有出口處。 揭普高速:從揭東縣進入普寧境內,與普惠高速相接,在赤崗鎮、燎原鎮設有出口處。
汕普高速:從潮陽區進入普寧境內,與揭普高速相接,在大壩鎮、流沙北街道北山村、南徑鎮設有出口處,目前在建設。
登洪高速:是揭東登崗至洪陽高速公路,目前在建設。
國道G324福昆公路:從惠來進入普寧西南高埔鎮境內,經過雲落鎮進入普寧市區,在池尾大圓與省道S236,S238相接,穿過普寧市區之後,經過占隴鎮,軍埠鎮進入潮陽,是普寧與汕頭潮陽交通的主要道路。
省道S236揭神公路:南段從惠來進入普寧大南山鎮,與市區環城南路相接。北段從池尾大圓嚮北方向,穿過燎原鎮鎮區,大壩鎮,洪陽鎮與省道S237相交後從廣太鎮進入揭陽市,是普寧南北的主要交通道路。
省道S237灰田公路:從潮陽進入普寧麒麟鎮,經過洪陽鎮與省道S237相交,嚮西穿過赤崗鎮進入揭西縣。這段路是普寧北部的主要道路。
省道S238長池公路:從揭西縣進入普市西部的大池農場,經過裏湖鎮,普僑區,梅塘鎮後進入普寧市區,在池尾大圓與國道G324,省道S236相接,是普寧與揭西的主要道路。
縣道有X107,X110,X109,X096,X097,X092,X108,X101
普寧市地處粵、閩、贛陸路交通樞紐,具有優越的投資環境,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揭普高速、普惠高速、國道324綫,省道236綫、238綫在市區交匯,市區西距省會廣州市400公裏,東距汕頭市60公裏,北距揭陽市區40公裏。 |
|
三大産業總況
普寧西北部地區
全市有工商登記的各類市場35個,總面積35萬平方米,主要有服裝、中藥材、紡織品、茶葉、蔬菜、水果等專業市場。流沙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流沙服裝專業市場是全國文明市場和全國百強集貿市場,中藥材專業市場是國傢批準的全國首批8個中藥材定點市場之一,是一個以生産基地為依托的傳統中藥材集散地,是南藥走嚮全國、全嚮世界的最大窗口,是全國中藥材市場一顆明星。現代物流業迅速發展,廣東煙草粵東(普寧)物流配送中心投入運轉,普寧藥品城、中國·普寧國際服裝城等一批現代物流企業正在加緊建設中。證券、運輸市場比較活躍。市區有1傢證券營業部。市區流沙是粵東有名汽車貨運中心,汽車貨運專綫直達全國除臺灣、西藏外的各省、市、自治區。
紡織基地
在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普寧已成為一個響當當的名字,改革開放以來,普寧利用僑鄉和市場優勢,發展紡織服裝産業,襯衣、內衣、T恤、睡衣生産企業異軍突起,迅速形成強大的産銷能力。目前,全市共有紡織服裝企業2000多傢,從業人員10多萬,全市紡織服裝産業工業産值150多億元,具備年産化纖5萬噸、針織布100萬噸、梭織布550萬米、印染布3億米、聚丙織帶1000噸、服裝15億件的強大産業規模,其中主導産品襯衣年産量達3.5億件。已形成集短纖、紡紗、織造、印染、後整理、輔料、成衣、設計、生産、銷售、出口於一體的係統産業集群,呈現企業集聚、門類集聚、人才集聚、品牌集聚、市場集聚“五大特點”。
全市共有服裝註册商標近3000件,其中“雷伊”、“群豪”、“伊萊王”、“名馬”、“古?比倫”、“凱東頓”、“雅爵”等10多個商標已在意大利、法國註册;“群豪”、“名鼠”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雷伊”、“樂士”、“雅爵”、“仙宜岱”、“古?比倫”、“HOK”被評為廣東省著名商標;“雷伊”、“群豪”、“雅爵”襯衣和“HOK”拉鏈被廣東省評為優質産品。一批品牌企業還以特許經營、連鎖專賣的模式,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建立了龐大的營銷、信息網絡和物流體係,據不完全統計,業內在全國建立的連鎖店、專賣店近5000傢。巨大的市場潛力為“會展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體製創新和技術改造,普寧紡織服裝集群迅速發展壯大,呈現出産業鏈條兩頭延伸、集聚地縱嚮拓展、生産門類綜合發展的特點,以襯衣、T恤、內衣、毛織、睡衣為代表的係列服裝走在國內同行前列。從2001年開始,連續舉辦了多屆國際襯衣節,主導了廣東襯衣流行趨勢發佈,使普寧贏得了“中國紡織産業基地市”(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襯衣第一市”、“時尚襯衣的王國”、“襯衫製造專傢”等多項美譽,成為在國內享有盛譽的襯衣生産基地和光彩奪目的“經濟名片”。
建設中的集貿易、咨詢、表演於一體,具産業博覽、産品貿易、行業信息、倉儲配送等功能的普寧國際服裝城總投資約20億元人民幣,占地面積為2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0餘萬平方米,停車位2000餘個,商鋪、寫字樓上萬間。配套設施有高級商務住宅、會展中心、商務酒店、客運總站、物流配送中心、餐飲娛樂休閑區域等等。建成後,它將成為“立足普寧,輻射全國,面嚮世界”的全國大型、粵東最大、現代化的一站式服裝商貿物流平臺。
中藥材基地
普寧種植中藥材的歷史悠久,早在明清年代,普寧人民就有種植中藥材的習慣,特別是南陽山區的船埔、後溪、梅林等鄉鎮,藥材的種植很早就形成了較大的規模。據統計,普寧盛産藥材達400多種,其中陳皮、烏梅、碎骨補、山藥、山枝子、澤瀉、佛手、枳殼、青皮、葛根等味正氣純,是當地名優特産。中藥材貿易隨産而生,普寧中藥材市場源遠流長,據資料記載,在解放前已是非常鼎盛。民國時期的《汕頭日報》便刊登了普寧梅林藥市是藥材“小國際市場”的信息。
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黨政的鼓勵、培植和引導下,普寧市委、市政府因勢利導,大力培育藥材産業,使普寧醫藥産業發展成為種植、加工、生産、流通、科研、銷售的完成産業鏈,並逐漸呈現出深厚的産業基礎和獨特的産業優勢。特別是近幾年來,普寧市委、市政府依托良好的産業優勢,加大培植扶持力度,不斷配套完善産業鏈條,醫藥産業迅速發展成為該市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支柱産業。該市的“普寧中藥材市場”是全國首批八個國傢定點中藥材專業市場之一,是廣東省內經過國傢食品藥品監督局批準的兩個專業中藥材市場之一。市場於1997年7月被國傢首批批準為八個全國定點中藥材專業市場之一,1998年9月建成並交付使用。該市是粵東最大的藥材集散地,市場日均上市品種1000多個,年貿易成交額20億元以上。中藥銷售已輻射到全國18個省市,且遠銷日本、南韓、東南亞、港澳、北美等國傢和地區。為此2007年,中國中藥協會把普寧市定為全國首個“中國中藥名城”試點城市。目前,普寧市共有藥品和醫療器械生産企業14傢,藥品批發企業85傢,零售企業626傢。其中上市公司廣東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規模最大、起點最高的中藥飲片生産基地。
現在按占地3000畝以上、15萬個檔位,涵蓋物流、商貿、娛樂、文化、休閑等功能規劃建設的世界級藥品城和由康美藥業投資建設的集中藥代理、倉儲、配送、第三方物流於一體的華南地區最大型的現代化中藥物流港將在廣東普寧市建成,普寧的醫藥産業呈現着廣阔的發展前景。
水果之鄉
由於地處北回歸綫以南,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土地肥沃,具有發展水果生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普寧是著名“水果之鄉”,全市已有高值優質水果基地3.53萬公頃,水果生産名列全國水果總産值百強縣(市)。水果栽培歷史悠久,果農栽培經驗豐富,水果品種資源特別是優稀名貴品種繁多(共有30科64類286個品種)。全市水果種植總面積3.51萬公頃,年産量15.8萬噸,先後被國傢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青梅之鄉”、“中國蕉柑之鄉”、“中國青欖之鄉”和“中國青梅種植資源基地”,2006年3月經農業部發展南亞熱帶作物辦公室批準,普寧市被認定為“南亞熱帶青欖名優基地”。 |
|
普寧東部 全市現鄉鎮級區劃27個,共有街道辦事處7個(流沙北、流沙西、流沙南、流沙東、池尾、僑新、僑東;其中僑新、僑東由普寧華僑管理區實際統轄,但正式統計時仍計入母市)、鎮19個、鄉1個、鄉鎮級國營農場3個【左圖:一、軍埠鎮 石橋頭中 石橋頭東 二、下架山鎮 占隴南 占隴中 三、占隴西 占隴東 麒麟鎮】
轄區速覽
流沙(以撤)即市城區,位於普寧市中南部。古時此地河溪泥沙淤積,西來的練江水於此折嚮東北流,在練江起源寒媽水及主要支流三坑水匯合處形成衝積沙灘,因沙灘的沙屬於流動性的,因地貌特徵得名。為普寧市政府駐地,駐流沙北街道流沙大道106號。
關鍵詞:紅色故裏·商貿之都·廣達天下
流沙北街道 因位於流沙大道以北,新河西岸,大流沙北部而得名。
流沙南街道 因位於流沙大道以南,大南山北麓,大流沙南部而得名。
流沙西街道 位於流沙大道以南的大流沙西南部而得名。
流沙東街道 因位於流沙大道以北,新河東岸的大流沙東北部而得名。
池尾街道 位於市城區西部,因明末始建於一大池塘末端,故名池尾,2000年12月撤鎮,原主體轄區設池尾街道辦事處。
燎原鎮 位於本區西北部,鎮人民政府駐泥溝村。
大南山鎮 位於本區南部,以鎮西大南山為名,有“市區後花園”之美稱。
雲落鎮 位於本區西南部,鎮以駐地名。因山𠔌白雲繚繞而得名,又傳說有仙鶴棲密林中,故名。
關鍵詞:文明濫觴·人文薈萃·山水古城
洪陽鎮 古、近代時舊普寧縣城,古稱厚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普寧置縣後,至萬歷三年(1575),普寧縣治從貴嶼遷此,知縣劉鈍於此建縣城。明·萬歷十四年(1586)建城池。縣治歷明、清和民國時期共374年。由於三面環山,四水歸匯,素有“盤底珠”之稱。
大壩鎮 位於洪陽、流沙兩區交界處,鐵山西側。清中葉建村於大沙壩上得名,後形成大壩圩,鎮因圩名。
赤崗鎮 位於本區西部,西鄰棉湖鎮。鎮人民政府駐赤崗山村。明代建村,左側有呈赤色山崗,故名。
南溪鎮 位於本區北部,隔江與揭東縣為鄰。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建村,因臨榕江南河,故名。
廣太鎮 位於本區東部,鄰接揭陽市榕城區。清同治二年(1863年)建廣太圩,據碑記“承廣之首,取平之義,曰廣太圩”。【右下:一、洪陽城 廣太鎮 高埔鎮 二、雲落鎮 燎原北 燎原南】
關鍵詞:工業基地·民風豪獷·強村林立
占隴鎮 位於本區西部。1940年在東占隴與西占隴之間形成集市,稱占隴圩。
軍埠鎮 位於本區東部。東鄰汕頭市潮南區。原為荒埔,相傳北宋楊文廣平南時曾駐軍此地,名軍埔後改名軍埠。
下架山鎮 位於本區西南部。鎮因駐地名,地處小丘,與3公裏外之筆架山相比為低,故名下架山。
麒麟鎮 位於本區北部。東倚老鼠尖山、大尖山,鎮因駐地處麒麟山東麓得名。
南徑鎮 位於本區東部,練江之北,鎮以駐地名,東鄰汕頭市潮南區。因處獅山和小園山徑口,青洋村之南,故名南徑。
關鍵詞:百載商埠·茶果基地·普寧西門戶
裏湖鎮 位於本區西部,北瀕榕江,鄰接揭西。於萬歷年間建圩,因西門溪、火燒溪與榕江交匯處洪澇成湖,又相傳湖上竜門橋下常有鯉魚遊躍得名鯉湖,亦簡作裏湖。
梅塘鎮 位於本區東部,北臨榕江,隔江鄰揭西縣。鎮駐地池塘邊多梅樹得名梅塘。
(普僑)僑新街道 因原安置來自印尼、越南、馬來西亞、泰國、老撾等13個國傢和地區的歸難僑,現為西部新區所在地而得名。
(普僑)僑東街道 因自僑新街道析出,位於普僑區東部而得名。
關鍵詞:資源豐富·生態秀美·惠府客傢風情
梅林鎮 位於本區東北部。明嘉靖年間始建,因多梅樹而得名。清代形成梅林圩,鎮因圩名。
高埔鎮 位於本區南部。清初始建於高坡地上,故名高埔。
船埔鎮 位於本區中部。相傳建於明中葉,初稱船埠頭,成集市後改名船埔。
大坪鎮 位於本區西南部,相傳清乾隆年間成集市,因圩地寬闊平坦而得名。
鮜溪鄉 位於本區西南部市界上,普寧唯一建製鄉。因處於竜江幹流上遊的鮜溪濱州而得名. |
|
僑鄉及教育普寧市是潮汕有名的文化之鄉,素有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人文素質較高,普寧黨政在加速經濟建設的同時,優先發展教育,積極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五年來,全市教育總投入在12.25億元以上,其中投入校捨建設資金4.16億元,新建、改建校捨263所/次,總建築面積66.5萬平方米,在普寧,“最漂亮的建築物是學校”已成現實。目前,全市有各級各類學校734所,教職員工1.89普寧教育萬人,在校中小學生40.72萬人還有中等師範、教師進修學校,成人中專、廣播電視大學、潮汕學院各一所,教育結構合理,其中國傢級示範性高中一座(普寧市第二中學),普通高等學校一座(潮汕學院)。。【右圖從左到右分別是:普寧二中&華美實驗學校、普寧一中&普寧二中實驗學校、普寧職業技術學院&潮汕學院&普寧僑中、普寧實驗中學&潮汕實驗學校&普寧新世界中英文學校】 |
|
潮州話:口音三種:操流沙(中東部地區)、洪陽(普寧北部地區及梅塘、鯉湖一帶)、潮陽(普寧東南部一帶,潮普交界)三種口音,分屬潮學語言學上的練江片(流沙口音與潮陽口音)與榕江片(洪陽口音)
客傢話(普寧西部山區),為半山客語音
人口民族
現有32個民族,其中漢族最多,占全市99.35%。據官方公佈數據,全市常住人口350萬,其中戶籍人口近230萬人(中國大陸人口第一大縣級行政單位,2009年初臺北縣升格為新北市後亦成為中華人口第一縣)。外來人口120萬人,市區人口56萬。普寧是著名僑鄉,從遠昔紅頭船漂洋過海的年代起,海外僑胞心係故園,熱心家乡事業的赤子之情便代代相傳,不僅為家乡的建設、發展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物質支持,也為普寧瞭解世界、走嚮世界鋪設了虹橋,現全市有旅居海外的華僑和港澳臺同胞183.5萬人遍居世界30多個國傢和地區,先後涌現出方方、莊世平這樣傑出的國傢僑務工作領導者。旅外僑胞中大多業有所成,有大批工商界巨子、政壇人物以及名人學者,他們不僅為僑居之地繁榮做出貢獻,愛國愛鄉之情也源遠流長。
姓氏結構
普寧現有姓氏總數在260~320之間
其中人口10萬以上姓氏有陳、黃、李三姓,普寧市為中國大陸陳姓及黃姓人口最多、最集中的縣市:其陳姓總人數有近40萬,約占全市人口17%,黃姓總人數17萬,占全市總人口7%以上,李姓總人數約11萬,約占全市人口4.8%
人口5~10萬的姓氏有10個,分別是:林、張、楊、方、王、鄭、賴、許、吳、羅;其中林、張、楊、方4姓人數在9~10萬之間;
人口在2~5萬的姓氏有11個,分別是:蔡(約3.3萬)、莊(約3萬)、溫(約3萬)、蘇(2.8萬)、劉、謝、鐘(2.5萬)、周(2萬多)、江、邱、詹
人口在1~2萬的姓氏有13個,分別是:何(近2萬)、顔(1.5萬)、韋(約1.5萬)、廖(1.5萬)、洪(1.4萬餘)、餘、葉、馬、曾(1.2萬)、盧、郭(1.2萬)、官、肖、
這樣全普寧人口上一萬的姓氏共計37個,為中國大陸縣域之最!
另有人口5000~10000姓氏21個,分別是:杜(9600多)、房(9200多)、秦(8800多)、田(8300多)、朱(8200多)、鬍(近8000人)、辜(7000多)、古(6000多)連、馮、潘、高、傅、巫、梁(5300多)、瀋、翁、章、朱、藍(5200多)、紀(5000多)
人口聚落
潮汕地區嚮來註重宗族關係,因而在全國戶籍人口最稠密的潮汕平原,以同姓氏族為單位形成的大村落集聚也就成了很普遍的現象,在潮汕大地,一萬人以上的氏族大錯落猶若群星璀璨,在這當中也不乏兩萬甚至是三萬人以上的大聚落,而放眼潮汕平原這種現象最為普遍的也就當屬潮陽(曾經為中國人口第一縣市)、普寧(時下中國人口最多的縣市)、澄海(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縣市)及一分為二的原揭陽縣(即榕城區與揭東縣)了,在普寧,有中國最大的陳姓同宗聚集地——橋柱地域、中國最大的方姓同宗聚集地域——洪陽(東、南、西門及水竜寨四管區)、中國人口最多的村莊——大長隴、中國十個人口最多的村落之一—石橋頭及中國最大的莊姓村落——果隴村等等。
人文普寧.水鄉古寨姓氏大聚落往往會造成類似於潮汕地區常言的“陳林蔡,天下半”的現象,在普寧最有名的如“普寧陳半縣”、“普寧客傢四族:鄭賴楊溫”、“洪陽方半鎮”等,其實在普寧,【右圖:右→左再上→下分別為:梅林圍竜屋、洪陽德安裏、流沙郭厝寨、石橋(頭)七麯橋、流沙馬柵鄉、梅林盤竜閣】姓氏也有按地域分佈的明顯特點,比如陳姓在普寧沿廣汕公路的練江平原一帶大面積、高密度分佈,而在東北部、西北部的榕江平原地區則分佈較少,而在大西部的客傢山區則是寥寥無幾、再如賴姓,看似集中分佈於普寧西部山區,但在普寧東部小北山一帶也有出現大聚落的現象,再看鄭、林二姓,鄭姓似乎喜好集聚於普寧西部客傢山區,林氏似乎喜好分佈於普寧東部平原地區,兩者都較平均的分別散落在西、東部地區(其實鄭姓也不盡然喜好澤山而居,例如在平原廣布的原潮陽縣,鄭姓便是潮陽的第二大姓氏了;而林姓也不一定就衹往平原擠,林姓在“山縣”——揭西可是占了一個稱號叫“林半縣”,而潮汕古話:“日出沙隴鄭,日落錢坑寨”則鮮明展現了林、鄭二姓的照應關係<沙隴屬原潮陽,錢坑屬揭西>),而如張、王、李、劉、楊、黃、吳、林這類國傢級大姓則在全市較為散亂的分佈着,在這其中人口分佈較平均的當屬楊姓,其在平原山地都平開分佈,這有點類似於其在全國的分部情況,另外,其在普寧東、西、北部均有一個萬人以上的大村落,分佈如此嚴整有如軍隊把守要地,而李姓分佈似乎有偏北傾嚮,且一般不分佈則已,一聚便是萬人大村落,黃、張、王的情況也類似於此,最後再看一些地方大姓如:方、羅、許、江、馬、蘇、莊、周、謝、秦、韋、何、顔等則是在某一兩個大鎮集中抱成一團,然後在其它鄉鎮便難得一見了!
這種以宗族為單位形成的聚落有一個特點:地方勢力往往壓在地方政府上頭,因而也常常造成兩個極端:一、在有德又能且有一定背景的村委的影響下往往是一派盛世和諧景象:新時代的中小學校捨、醫院門診、小公園廣場、養老院、緊跟時代的購物中心、集貿市場、圖書樓等一應俱全、傢傢戶戶安居樂業、商業繁榮、治安良好、空氣清新、街道寬敞幹淨、河流清澈可鑒等;反之則是一片混亂景象,在中國大村落的成功典範有如華西村、南嶺村、大寨村、南山村等,而在普寧市:橋柱、新壇、鳴崗、泥溝、寶鏡院、占陳等也是成功範例,當然,在潮汕地區也不乏村幹部、地方惡霸賣村、毀村等案例,這當中最為典型且集中的貴嶼鎮便已見諸國際報端,而在普寧,因各種原因瀕於這種危險處境的有如石橋頭、月嶼、赤水等。
普寧不乏諸如石橋頭、大長隴、橋柱、赤水等具有鎮級影響力的數萬人人口大村(其往往由昔日的鄉、鎮改製而來)以及鐘堂、南婆城、寶鏡院、白沙隴等遐邇聞名的僑鄉、文化之鄉!具體可參考詞條:普寧鄉村 |
|
人文普寧——潮劇 英歌 大鑼鼓 繼1996年被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之後,2008年普寧市再獲文化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殊榮。在潮汕文化的氛圍中,普寧有着潮劇、漢樂、城隍廟會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藝術。其中,普寧市擁有兩項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普寧英歌、嵌瓷。
在許多傳統節日和重要日子,像遊神賽會等具有濃郁潮汕特色的活動自然不會少,普寧也有着很特色的風俗,在傳統節日的到來或者是某個自然村的重要日子,都會舉行一些具有濃郁潮汕特色的活動;這些都是祖輩傳承下來的;除了傳統節日之外,還有一些與衆不同的節日: 農歷正月初七,稱為人節或人日;這一天,普寧傢傢戶戶有吃七樣菜的習俗。
農歷正月初九,這天普寧人稱為天地,傢傢戶戶清早點燈籠在門前,備辦果品拜“天公”。這一天城鄉不宰生畜,不除穢物,鹹感天地好生之德。
農歷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叫元宵;普寧人叫上元節,這一天如有新婚及生男孫者,須出一屏或數屏燈屏貢獻擺設,每層燈多為戲劇故事。有的地方還有做丁桌的習俗。還有鬧元宵,大致如下:正月十五下午遣香,正月十五夜走老爺,正月十五夜送船,正月十六日倒旗法。
清明節,普寧人稱上墳;這天對潮汕人來說,是很重要的節日,人們必須在傢裏祭拜祖宗,然後帶香燭紙料,“三牲果品”及鞭炮等物去上墳。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主要習俗有三方面:一是賽竜船,二是吃粽子,三是拜神,驅病闢邪。
農歷六月二十四,是奉財神的日子;普寧的商戶,不論生意大小,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貫有奉拜財神爺的習俗。
農歷七月初七,出花園,人活到虛歲15歲在當年的農歷七月初七,舉行拜“公婆母”、宴席上由其坐大位主持吃飯夾菜,菜式中要求由較多、較齊全的豬內臟做成,以示其長大成人後有“肚內”(胸懷),席中由傢長宣佈其已成大人。
農歷七月十五日,普寧人叫七月半。農村傢傢戶戶習慣做白果品,以豆為餡,印製成人、魚、花等形狀,俗稱“人仔果”。
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主要活動有幾項:一是祭拜祖先,二是拜月娘,三是落三姑,;四是燒大窯。
農歷十一月,鼕至節,無定日,陽歷則固定為十二月二十二日。鼕至節前夜,傢傢戶戶都做米粉圓,俗稱“鼕節圓”。
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第一批:
普寧英歌 普寧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樣式,迄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據考證為當時的人民群衆勞動之餘在習武的基礎上,根據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所創造,後代代相傳,發展為南方漢民族優秀民間傳統舞蹈。它被認為是揚正壓邪、吉祥平安的象徵,有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
第二批:
普寧嵌瓷 作為潮汕三大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一,也是中華文化中稀有的特藝品種——嵌瓷中最負盛名者,其起源可追溯至明代萬歷年間,具有色彩濃豔,質感堅實,久經風雨,烈日曝曬而永不褪色的特點。在普寧一些工藝者的努力下,嵌瓷也流傳到臺灣、東南亞一帶。普寧嵌瓷工藝人才輩出,自古就有“嵌瓷之鄉”的美稱。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第一批: 普寧英歌
第二批: 普寧嵌瓷
潮劇 潮劇在四百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中,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流行於廣東、福建、香港、臺灣及東南亞一帶。普寧潮劇在此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劇本立意和藝術表現手法刻意求新,善於吸取新作麯技藝和樂器以設計出新穎動聽的唱腔和音樂,近現代甚至把聲光藝術(如魔術、特技、機關布景)引入戲麯來豐富潮劇舞臺效果,在潮劇上都是獨樹一幟。著名的劇團有上世紀中葉普寧的梅正潮劇團和一枝香潮劇團以及解放後的普寧潮劇團。
木雕 作為自成體係的潮州木雕工藝的一部分,普寧木雕有着領先的藝術水平和獨特風格,廣泛應用於建築、傢具、禮儀性器物,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匠師和名作坊。其中以溪南木雕最為出名。
春節習俗 普寧春節習俗內容豐富,有生活習俗、祭拜習俗和遊藝習俗三大類,體現了延續幾百年的民俗民風,也是維係世界各地近1000萬普寧人家乡情誼的精神紐帶。
鑼鼓鏢旗巡遊 普寧大鑼鼓標旗巡遊活動至今有100多年的歷史,大鑼鼓標旗巡遊活動是陣列式綜藝活動,大鑼鼓標旗精緻,鼓樂整齊,氣勢宏偉,充分展示了僑鄉文化風貌。
第三批:
貴政山茶葉陶罐製作技藝 貴政山茶葉陶罐出産於普寧市池尾街道貴政山村,是一種頗有傳奇色彩的貯存茶葉傳統器具,列普寧四大名産之一,富有地方特色,展現了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的民間工藝品。始創於清朝中葉,以師承形式代代相傳,至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
老香櫞製作技藝 嚴格遵循傳統而古老的加工工藝路綫加工的老香櫞營養豐富,風味獨特, 保健作用顯著,具有藥用和食用價值。
普寧廣東漢樂 源於“中州音樂”,歷史悠久,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中國民間音樂藝術寶庫中的優秀遺産。普寧廣東漢樂是湖北漢劇流入廣東的第一個落腳點,於18世紀至19世紀最為興盛。
潮州音樂 包括鑼鼓樂、笛套古樂、細樂、廟堂音樂、弦詩樂、漢調音樂等,有着“唐宋遺音”、“華夏正聲”之稱,是中國民間音樂中的瑰寶。普寧樂風鼎盛,風味濃郁,一直是普寧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娛樂,並世代相傳,人才輩出,清代潮樂宗師洪沛臣更是為潮州音樂的豐富和發展起了極大的作用。著名樂社有市區的晨風樂社、洪陽的鈞天樂社等。
鐵枝木偶戲 又稱紙影戲,是我國傳統戲麯具有代表性的古老劇種之一,傳入普寧已有七百左右年。木偶戲從屬地方劇種,當地皆為潮音班,至今仍十分活躍。
賽竜舟 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和深厚的地方特色,是慶升平盛世,物阜民豐和禳災驅疫的民間活動。作為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和民間體育競技活動,每年端午節一般都舉辦賽竜舟。從竜舟建造到下水、上水和參賽都十分考究,體現地方的文化特色。
工夫茶藝 以民衆日常生活為生存特徵,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色、香、味俱佳,衝泡方法講究,老小皆宜,有着歷史文化美學價值,社會家庭文化價值,健身益智價值,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許多外地人來到普寧的第一印象。 |
|
普宁市 历史沿革
普寧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漢時隸屬南海郡揭陽縣。東晉成帝鹹和六年(331年)隸屬潮陽縣,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析潮陽縣西境洋烏、戎水、黃坑3都,取“普遍安寧”之意首建置普安縣,初始縣治設於戎水都(今汕頭市潮陽區貴嶼鎮境內)。至萬歷十年(1582年),將普安縣改稱普寧縣,又將普寧縣洋烏、戎水2都劃歸潮陽縣管轄,萬歷十四年(1586年)縣治遷於厚嶼(今洪陽鎮)。清雍正十年(1732年)廣東巡撫楊文乾奉旨批文將潮陽縣戎水都170個村、貴山都西半部93個村以及洋烏都尾段45個村劃歸普寧縣管轄,在明、清兩代普寧縣隸屬潮州府,民國時期隸屬潮循道、東江行政委員公署、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7月1日普寧縣人民政府在流沙鎮成立,新中國成立後,普寧縣先後隸屬廣東省潮汕專署、粵東行署、汕頭專區專員公署、汕頭地區行政公署、汕頭市,1950年3月1日將惠來縣的南陽山區505個村、陸豐縣的大坪鄉以及揭陽的九鬥、烏石村劃歸普寧縣,1952年普寧縣駐地由洪陽遷至流沙鎮,1958年12月惠來縣並入,1961年3月惠來縣析出。1993年4月6日,民政部(民行批[1993]71號文)批準普寧撤銷縣建市(縣級),由揭陽市代管。2000年12月撤流沙鎮,整合周邊設流沙東、流沙西、流沙南、流沙北四個街道辦事處, 2002年池尾撤鎮設街道辦,五街辦共同作為流沙中心城區,並將大南山北麓及燎原、雲落北、梅塘東納入規劃控製區。
普寧歷史大事記(明清部分)
嘉靖四十二年(1563)(始設)
正月丁未(1563年2月20日),朝廷批準析潮陽縣西境洋烏、戎水、黃坑三個都的地域置普寧縣。
嘉靖四十三年(1564)
三月,總兵俞大猷統官兵6萬,與入侵的2萬名倭寇於戎水神山溝(今軍埠)展開血戰。此役殺死和俘倭1100多名。
嘉靖四十四年(1565)
普寧首任知縣趙鉞到任,縣衙暫寄於潮陽縣貴嶼民捨。
萬歷三年(1575)
知縣劉鈍於厚嶼(今洪陽)營建城垣。
萬歷十年(1582)
苦寧縣洋烏、戎水兩都劃歸潮陽縣轄。
萬歷三十八年(1610)
鼕,知縣阮以臨主修《普寧縣志略》,無刻印,今存抄本。是年,阮以臨在縣城東郊築新堰,堤上植柳,後人稱為阮堤。
崇禎十六年(1643)
十二月,朱晚、張十一等數百人占領普寧城郊村寨,知縣朱統鎙率兵出戰,朱統鎙戰死,官兵退入城固守。
順治五年(1648)
黃鼎集結貴山都後山村李芳等衆夜襲普寧城,清首任知縣周一元逃跑。黃鼎等占據普寧城3年。
順治十二年(1655)
九月九日,鄭成功部將蘇茂、林文燦串兵抵普寧,將城垣拆除,並拆卸官署、學宮的瓦木運往揭陽城固防。
順治十四年(1657)
泗竹埔村塾師呂東陽倡建陂溝水陂,辦13鄉引水工程。
康熙十三年(1674)
四月二十二日,潮州鎮總兵劉進忠反清,派部將劉斌占據普寧城。先後委顔國祥、穆登醴為普寧知縣,至康熙十六年六月,劉進忠降清,普寧城復歸清廷統治。
康熙二十六年(1687)
八月,東華嶼寨總陳振仙、陳振玉在洪山頂古寺聚衆舉事,知縣汪溶日請潮州府兵鎮壓,寺被毀。
是年,知縣汪鎔日主修《普寧縣志》,出木刻本,今佚。
雍正十年(1732)
六月,廣東巡撫楊文乾奉旨批文,將潮陽縣戎水都170村、貴山都西半部93村、洋烏都尾段45村劃歸普寧縣轄。
乾隆七年(1742)
知縣蕭麟趾倡建培風塔。
乾隆十年(1745)
知縣蕭麟趾重修《普寧縣志》,分10捲,84目。今存1934年再版鉛印本。
嘉慶十七年(1812)
七月十六日,窖尾村莊阿親以白蓮救名義於鐵山聚衆舉事,白布大旗書“順天王”三字,後莊阿親為清軍所殺。
道光三十年(1850)
十月十九日.欽差大臣兼廣西巡撫林則徐抱病奉旨往廣西赴任,行次普寧,二十二日在普寧城文昌閣病逝。
鹹豐四年(1854)
三月,大長隴村陳娘康於石港山聚集農民萬餘人起事。二十二日農軍攻潮陽縣城西門,四月二日攻城西南。十四日於潮陽縣大布鄉同清兵開戰,殺死惠州協副將膺保、舵浦巡檢司巡檢章坤,潮州知府吳均敗入潮陽城。五月十二日,農軍攻剋惠來縣城,殺知縣湯廷英、遊擊辛鼎甲。六月,協助許阿梅農軍圍攻普寧縣城。
五月,北山村許阿梅為首聚集農民萬餘人起事。農軍於六月十六日和二十二日至七月十五日兩次圍攻普寧縣城,十一月在大壩圩打敗潮州知府蔣立言官軍,蔣立言敗後自劾解任。
同治九年(1870)
潮州鎮總兵方耀奉檄清辦積案,追究陳娘康農軍殺官陷城事,大長隴村被毀。
同治十年(1871)
潮州鎮總兵方耀燒毀馬院橋村,驅散村民,奪地為自已建府第“德安裏”。
光緒十五年(1889)
賴煥辰纂《普寧縣志》續稿,未印行,今存抄本。
光緒三十一年(1905)
縣學改辦高等小學堂。縣設立學務公所,光緒三十二年九月十六日學務公所改為勸學所。
光緒三十二年(1906)
縣人方瑞鱗、黃緒虞、方次石、方念祖等赴日本留學。
宣統三年(1911)
九月二十一日(陽歷11月11日),辛亥革命後,革命軍光復潮汕,任趙縧雲為普寧縣民政長。
993年設市。
1999年,普寧市轄22鎮3鄉(流沙鎮、赤崗鎮、大壩鎮、洪陽鎮、南溪鎮、廣太鎮、麒麟鎮、南徑鎮、占隴鎮、軍埠鎮、下架山鎮、大南山鎮、高埠鎮、雲落鎮、大坪鎮、船埔鎮、梅林鎮、汕尾鎮、裏湖鎮、石牌鎮、梅塘鎮、燎原鎮、魚後溪鄉、南陽鄉、黃沙鄉);普寧華僑管理區轄2辦事處(僑新辦事處、僑東辦事處)。
2000年,普寧市轄22個鎮、3個鄉。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1856402人,其中:流沙鎮 320074人、赤崗鎮 45367人、大壩鎮 86669人、洪陽鎮 125489人、南溪鎮 95616人、廣太鎮 47998人、麒麟鎮 82719人、南徑鎮 114743人、占隴鎮 146351人、軍埠鎮 86133人、下架山鎮 77928人、大南山鎮 26705人、高埔鎮 51520人、雲落鎮 48933人、大坪鎮 24905人、船埔鎮 32966人、梅林鎮 37008人、池尾鎮 67878人、裏湖鎮 71339人、石牌鎮 15768人、梅塘鎮 116508人、燎原鎮 72058人、後溪鄉 10179人、南陽鄉 17933人、黃沙鄉 5055人、馬鞍山農場虛擬鎮 6561人、普寧華僑管理區虛擬鎮 10547人、大池農場虛擬鄉 5968人、大坪農場虛擬鄉 5484人。
2002年,普寧市轄5個街道(流沙東、流沙西、流沙南、流沙北、池尾)、20個鎮(赤崗、大壩、洪陽、南溪、廣大、麒麟、南徑、占隴、軍埠、高埔、雲落、大坪、船埔、梅林、裏湖、石牌、梅塘、燎原、大南山 下架山)、3個鄉(鮜溪、南陽、黃沙)。
2003年,普寧市撤銷南陽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梅林鎮,調整後,梅林鎮轄原梅林鎮和原南陽鄉的行政區域範圍,梅林鎮政府駐原梅林鎮政府駐地;撤銷石牌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裏湖鎮,調整後,裏湖鎮轄原裏湖鎮和原石牌鎮的行政區域範圍,裏湖鎮政府駐原裏湖鎮政府駐地。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普寧市轄5個街道(流沙東、流沙西、流沙南、流沙北、池尾)、19個鎮(赤崗、大壩、洪陽、南溪、廣太、麒麟、南徑、占隴、軍埠、高埔、雲落、大坪、船埔、梅林、裏湖、梅塘、燎原、大南山、下架山)、1個鄉(鮜溪)。 |
|
改革開放之初,普寧曾經是廣東最先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製的地區之一,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業生産佈局的調整都比較早。1986年以前,水産養殖,特別是果蔬種植已有了較快發展,初步形成了青梅,蕉柑,生欖等一批農業生産基地,享有"果縣"之稱。由於當時政策環境比較寬鬆,國傢對廣東實行優惠政策和靈活措施,普寧人歷史上又有經商的傳統習慣。大批農民洗腳上田,進入了從事農産品的銷售和其他流通領域,商貿隊伍不斷擴大。他們藉助政策優勢,藉助閩南,粵東通往廣州唯一的一條公路主幹綫324國道穿越縣城的地利,藉助海外華僑衆多,對外經濟聯繫密切的人和,大力發展商貿業。之後,普寧經濟一直保持了商貿繁榮的發展態勢,特別是布料,服裝,紡織品,藥材等十大專業市場的形成,給普寧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增長點。
1986年到1996年10年間,十大專業市場萬商雲集,貨如輪轉,蜚聲海內外,成為普寧經濟發展史上最具生機和活力的時期。普寧成為當時粵東重要的商埠和經濟信息中心。
1997年,普寧集貿交易額突破100億大關,全市建立了直達全國除臺灣外的各省、市、自治區130個城市的貨運專綫,普寧成為粵東最大的貨運調度中心。既沒有海岸綫,又不産藥材的普寧創造了"海魚回流,海水回流"的奇特"專業市場模式"。
然而,
1995年,強地弱縣政策開始推行,普寧在行政地位上遭受重挫。同年深汕高速建成通車,1996年汕頭海灣大橋通車,1997年汕汾高速通車,三者聯通開拓了珠三角不經普寧可到廈漳泉的快速幹道,河源高速改道,普寧交通樞紐地位急劇弱化,商貿受重創。而隨着國傢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政策逐步"普惠"化,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由於商貿的萎縮,不少商戶無法經營,轉辦實業又缺乏政策支持。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又被進一步扭麯。普寧的社會秩序和市場經濟秩序出現了混亂的嚴峻局面,社會治安狀況不好,當地經濟嚴重倒退。普寧成了粵東重典治亂的重點地區之一。經過中央、廣東省以及當地政府一年多的鐵碗整治,普寧逐漸由大亂到大治,社會趨於穩定,普寧經濟也在艱難處境中起步。
普揭矛盾
普寧當代名人
潮汕地區內部:由於90年代出那場行政區劃改革不夠徹底亦不合理,導致了地方建設的嚴重失衡,部分縣市出現了經濟等各領域的停滯乃至倒退,現今該地區內部的地方矛盾已日漸明顯,這其中以“普寧”與“揭陽”的矛盾最為尖銳,在潮汕地區、網絡隨處都可以捕捉到帶足火藥味的“斥揭氣息”,普寧人對普寧近十幾年出現的嚴重倒退心痛不已,並對其認為的“罪魁禍首”、“吸血鬼”、“剝削階級”——“揭陽當局”深惡痛絶,仔細分析其中的情況便可知這些矛盾主要是圍繞着以下三個原因展開的:“揭陽何德何能成為地級市並代管實力在其之上的普寧?”、“十幾年來,揭陽上承國傢撥款,下剝普寧,每年抽取普寧大量款額,至今已十幾年為何仍不肯收手,難道沒有人註意到普寧的敗落?”“普寧被毒害成這樣是否已無藥可救?”
十幾年,揭陽&普寧
揭陽從國傢和省得到的財政撥款(若說以人為本,這部分錢應按各縣市人數分發下去,那普寧將分得其中的3/8,即最大的一部分)以及從普寧抽取的各種稅款集中用於投資建設榕城區和揭東縣(這一區一縣便是原揭陽縣的完全變體),大興土木,完善這兩地的基礎設施(包括道路、學校、醫院、酒店、公園等公共及娛樂設施),這其中尤以近幾年的“30億美化市區工程”為巨,所謂後來居上,現今揭陽邑各方面已取得長足進步,其實力基本已在普寧之上。
普寧由於得不到多少(微乎其微)上級撥款並因揭陽長期的調款抽稅,導致了資金的嚴重不足,十幾年來經濟一直處於停滯甚至倒退狀態,民生凋敝,流沙、占隴、洪陽、池尾、軍埠、裏湖等經濟強鎮也紛紛走嚮沒落,許多國傢級、省級專業市場生意冷清,大部分商戶已破産倒閉,一些昔日遠近聞名的專業市場已停止運行,另一方面,普寧社會治安急轉直下,特別是近十年來,普寧被國傢指定為多項社會問題整治點,無論是外界還是本地普寧人都已對“最亂莫過普寧”這一評價達成“共識。而投資建設方面:這十幾年來,普寧的道路、學校、醫院、圖書館、公園等設施均由私人(華僑或本地商人)投資或捐建,這與所謂的“財大力粗”的揭陽是不同的。 |
|
- n.: Puning City
|
|
普寧 |
|
電視臺 | 廣播 | ????業公司 | ????務局 | 普寧縣 | 洪陽鎮 | 初中 | 幼兒園 | 小學 | 普寧簡介 | 普寧經濟 | 普寧投資 | 普寧客傢人 | 流沙 | 普寧 | 普寧文化 | 普寧歷史 | 馬鞍山 | 普寧旅遊 | 普寧名人 | 更多結果... |
|
|
普寧市區 | 普寧市徽 | 普寧市????務局 | 普寧市南園村 | 普寧市中醫院 | 普寧市興文中學 | 普寧市勤建學校 | 普寧市弘雅學校 | 普寧市醫藥公司 | 普寧市華僑中學 | 普寧市愛群中學 | 普寧市第一中學 | 普寧市第二中學 | 普寧市梅林中學 | 普寧市粵東賓館 | 普寧市梅塘賓館 | 普寧市東曉賓館 | 普寧市華都賓館 | 普寧市麗豪賓館 | 普寧市金華賓館 | 普寧市華僑醫院 | 普寧市人民醫院 | 普寧市中心醫院 | 普寧市廣播電視臺 | 普寧市骨傷科醫院 | 普寧市衛生防疫站 | 普寧市婦幼保健院 | 普寧市佳樂玩具廠 | 普寧市明興工藝廠 | 普寧市洪陽工藝廠 | 普寧市興昌玩具廠 | 普寧市二輕工藝廠 | 普寧市僑星服裝廠 | 普寧市玉華大酒店 | 普寧市交通大酒店 | 普寧市宏華大酒店 | 普寧市金興大酒店 | 普寧市陽華大酒店 | 普寧市中都大酒店 | 普寧市安華大酒店 | 普寧市帝豪大酒店 | 普寧市星都大酒店 | 普寧市金葉旅行社 | 普寧市中國旅行社 | 普寧市洪陽服裝廠 | 普寧市二輕服裝廠 | 普寧市恆發服裝廠 | 普寧市新力服裝廠 | 普寧市港新服裝廠 | 普寧市永泰印染廠 | 普寧市燎原針織廠 | 普寧市新壇印染廠 | 普寧市東洋織造製衣廠 | 普寧市金莎國際大酒店 | 普寧市天天漁港大酒店 | 普寧市占隴鎮僑聯會 | 普寧市京汕密封件有限公司 | 普寧市緑洲膠囊有限公司 | 普寧市麗源印染有限公司 | 普寧市錦地印染有限公司 | 普寧市英才實驗中學 | 普寧市達榮服裝有限公司 | 普寧市軍埔美新服裝廠 | 普寧市德豐服裝有限公司 | 普寧市南徑服裝塑料廠 | 普寧市梅塘泰興竹草工藝廠 | 普寧市大壩半徑竹草工藝廠 | 普寧市大南山鎮工藝廠 | 普寧市裏湖瑤興服裝廠 | 普寧市群豪服裝公司 | 普寧市泥溝裕華服裝廠 | 普寧市利寶服裝有限公司 | 普寧市騰達服裝工藝製品廠 | 普寧市天星服裝有限公司 | 普寧市橫溪三發服裝廠 | 普寧市二輕服裝二廠 | 普寧市城南恆發服裝廠 | 普寧市鋒盛機綉服裝廠 | 普寧市德源服裝有限公司 | 普寧市洪陽鎮富光服裝廠 | 普寧市工藝美術公司 | 普寧市大壩鎮工藝廠 | 普寧市洪陽人民醫院 | 普寧市大壩美飾工藝廠 | 普寧市德昌玩具有限公司 | 普寧市裕帆玩具有限公司 | 廣東普寧市華泰聯化工廠 | 普寧市欣旺貿易有限公司 | 普寧市原野醫療器械有 | 普寧市南徑南洋大酒店 | 普寧市梅塘鎮富臨大酒店 | 普寧市流沙鎮永泰印染廠 | 普寧市新綸印染有限公司 | 普寧市流沙新華針織印染廠 | 普寧市粵新皮革工藝廠 | 普寧市橋柱州興皮革製品廠 | 普寧市興華五金皮革製品廠 | 普寧市和輝皮革製品廠 | 普寧市洪陽美賢針織珠綉廠 | 普寧市裏湖登月大酒店 | 普寧市梅塘紡織品經營部 | 普寧市紡織工業公司 | 普寧市興達德紡織有限公司 | 普寧市服裝紡織品公司 | 普寧市池尾羅繼業紡織廠 | 普寧市冠業針織有限公司 | 普寧市流沙鎮針織廠 | 普寧市下架山鴻明服裝廠 | 普寧市馬鞍山青梅生産示範基地 | 普寧市高樂玩具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 普寧市威孚包裝材料有限公司 | 廣東環西保健品有限公司普寧市環西保健食品廠 | 普寧市盛興汽車貿易有限公司 | 普寧市恆昌針織製衣有限公司 | 普寧市流沙鎮寶時德針織製衣有限公司 | 普寧市下架山鎮南興針織服裝廠 | 廣東省普寧市恆昌針織製衣有限公司 | 普寧市德大針織製衣有限公司 | 普寧市流沙鎮發祥針織服裝廠 | 廣東省亨達集團公司普寧市化纖廠 | 普寧市大計自學考試輔導學院 | 普寧市協豐針織服裝有限公司 | 普寧市樂豐針織製衣有限公司 | 普寧市計劃生育宣傳技術服務中心 | 普寧市彩竜玩具製品有限公司 | 普寧市三達玩具塑膠製品有限公司 | 普寧市創興玩具製品有限公司 | 普寧市中藝玩具工藝製品有限公司 | 普寧市下架山鎮南興針織印花廠 | 普寧市池尾鎮塔豐振成服裝廠 | 普寧市南徑青洋山成峰服裝工藝廠 | 普寧市金利國洗染服裝有限公司 | 普寧市流沙鎮德大針織製衣有限公司 | 普寧市湘威紡織印染有限公司 | 普寧市流沙鎮聯和印染製衣廠 | 普寧市流沙鎮新華針織印染廠 | 普寧市金雅達航空工藝紀念品廠 | 普寧市鴻發工藝製品有限公司 | 普寧市藝昌工藝製品有限公司 | 普寧市中加工藝製品有限公司 | 普寧市宏業紙塑工藝有限公司 | 普寧市天竜鞋業塑膠有限公司 | 普寧市泰華毛織服裝有限公司 | 普寧市池尾鎮高明喜整服裝廠 | 普寧市潤澤絲綢時裝有限公司 | 普寧市潤東絲綢時裝有限公司 | 普寧市麗珍絲綢時裝有限公司 | 普寧市洪陽鎮雨堂鞋業加工廠 | 普寧市莊氏玩具製品有限公司 | |
|
|
麒麟鎮 | 大壩鎮 | |
占隴鎮 | 大南山鎮 | 廣太鎮 | 軍埠鎮 | 大坪鎮 | 高埔鎮 | 洪陽鎮 | 裏湖鎮 | 南溪鎮 | 船埔鎮 | 燎原鎮 | 梅林鎮 | 赤崗鎮 | 梅塘鎮 | 南徑鎮 | 下架山鎮 | 雲落鎮 | 後溪鄉 | 流沙鎮 | 池尾鎮 | 黃沙鄉 | 大池農場 | 馬鞍山農場 | 大坪農場 | 普僑區 | 流沙北街道 | 池尾街道 | 流沙東街道 | 流沙南街道 | 流沙西街道 | 鮜溪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