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西藏 >阿裏 > 普蘭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Pulan County
  郵編:859500 代碼:542521 區號:0897
  拼音:Pǔ Lán Xiàn,Pulan Xian
  
    普蘭縣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阿裏地區南部,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總面積13179平方千米,人口0.78萬人。
    縣境南部喜馬拉雅山地,北部為岡底斯山地,海拔4500米以上,境內最長河流為孔雀河,經尼泊爾流入印度,為恆河的主要支流。主要湖泊有瑪旁雍錯、拉昂錯等。屬高原亞熱帶幹旱氣候。年均溫-3.5℃,年降水100毫米。219國道過境。為以牧為主的半農半牧縣。境內有神山崗仁波欽和聖湖瑪旁雍錯,瑪旁雍錯之名可見於許多宗教麯籍中,佛教經典稱其為“世界江河之母”,其周圍還有科加寺、中哲寺、達爾林、直布熱等寺廟。
基本概況
  普蘭縣地處西藏西南部、阿裏地區南部、喜馬拉雅山脈南側的峽𠔌地帶及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地理坐標東經80°27〃~~82°30〃 北緯30°00〃~~31°13〃 是西藏自治區邊境縣之一。面積12497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1萬畝。縣政府網站http://www.pulan.gov.cn/。
  縣人民政府駐普蘭鎮吉讓居委會,郵編:859500。代碼:542521。區號:0897。拼音:Pulan Xian
  普蘭縣城位於納木阿比峰和那尼雪峰之間的孔雀河(馬甲藏布)𠔌地,地形狹窄,來自孟加拉的濕潤空氣,在這裏形成宜人的高原小氣候。氣候溫和,降水頗豐,是阿裏地區中“雪山環繞的地方'。因為有神山,聖湖而廣受旅行者青睞。
  普蘭縣城南距中尼邊境約10千米,北距獅泉河鎮398千米,且鄉鄉公路相連。加之與尼泊爾、印度相鄰,境外朝聖者和商販多由此口岸(西藏自治區重要的出入境口岸有亞東、樟木和普蘭)入境,越來越多的旅行者也到這裏來參拜神山聖湖。
  普蘭有中國海關和邊檢,每天不少尼泊爾和印度人通過,其中也包括少量外國遊客以團體方式進藏。但這裏並不是中國正式出入境口岸,想要從這裏到尼泊爾的人,必須在申領尼泊爾簽證時註明,否則即使有尼泊爾簽證,也不讓出境。
  普蘭對面是尼泊爾山區,叫khojamath。當地人說,即使能出境,到尼泊爾後仍要徒步兩天,走一條穿行在喜馬拉雅山裏的小路,才能到達有公路的城鎮。
  普蘭屬半農半牧縣,糧食産量占阿裏糧食總産量的1/3以上。主要農作物有青稞、春小麥、油菜、豌豆、馬鈴薯、蘿蔔等。主要飼養氂牛、犏牛、綿羊、山羊、馬、驢、騾等。、
  工業主要以生産農具及生活用品為主。
  特産品主要有酥油、牛羊皮、羊毛,瑪旁雍裸裂腹尻魚、長體裸鯉魚。
  普吉在孔雀河東南岸。和平解放40年來建設迅速,面貌煥然一新,已成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事業的中心。道路整潔寬敞,緑樹成蔭,幽雅清靜。
  普蘭縣為西藏佛教聖地之一。境內有著名的神山“岡仁波齊”、聖湖“瑪旁雍錯”等風景名勝區。“神山”似帶着銀冠的“金字塔”,“聖湖”為神話傳說中的“西天瑤池”。由於“神山”、“聖湖”的神秘感和吸引力,使普蘭成國內外旅遊和朝聖者的聖地。
經濟概況
  普蘭縣屬於半農半牧縣,是一個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牧業大縣,也是阿裏地區的糧油生産大縣,全縣糧油産量占全地區總産量的60%以上。全縣耕地面積為10238畝,可利用草場面積945萬畝。主要農作物有春青稞、春小麥、油菜、豌豆、蔬菜等,主要牲畜有氂牛、黃牛、犏牛、綿羊、山羊、馬、驢等。
  普蘭作為阿裏高原賦予神秘色彩的古老縣城,是阿裏從古至今通往尼泊爾、印度進行經濟、文化、宗教交流的重鎮。也是中國12個3國交界的邊境縣之一,又是西藏自治區2個邊境口岸之一。臨近印度、尼泊爾,有邊境通道21道,邊境貿易具有500多年的歷史。
  自1951年中國共産黨在普蘭縣建立政權以來,普蘭縣各族人民始終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團结一致,奮發圖強,歷經和平解放、平叛改革、民主改革、改革開放等重大歷史時期,徹底改變了封建農奴製的統製,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尤其是近幾年,普蘭縣各族人民在阿裏地委、行署的堅強正確領導下,緊緊抓住國傢西部大開發和西藏社會局勢日益穩定的大好機遇,在陝西省對口支援和援藏幹部的共同奮鬥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縣經濟總體呈現出速度快、效益高、後勁足的良好發展態勢。截止去年年底全縣國內生産總值實現7060萬元,連續三年增長速度超過18%;財政收入240萬元,同比增長22%,走出了多年在100萬元左右徘徊的睏境;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2327.5元,同比增長10%。
  農牧業生産繼續保持了較快增長,去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9552畝,經濟作物比重明顯增加,農業産業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全縣年末牲畜存欄達165986頭(衹、匹),牲畜出欄率達33%,農牧民的生活有了極大的提高。近幾年,許許多多的農牧民蓋起了寬大整潔美觀的新房,很多村組通上了自來水、看上了電視、有了電話。現在這個邊陲小縣不僅有了小靈通,有了移動手機,還通了互聯網,坐在辦公室、坐在傢裏就可以知曉天下大事。
  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全縣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近年來,隨着格桑路的改造、農貿市場、廣場、客運站、疾病控製中心、老年活動中心、安居園等相繼建成;城市供水、供電、街道硬化、公厠建設等市政工程也有所進展,縣城建設骨架基本形成。短短幾年時間,一個嶄新的具有現代化氣息的新縣城聳立了起來,新舊縣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對比。
  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文化事業繁榮興旺,“電視村村通”,覆蓋率達到83%,建立衛星接收站33座。衛生事業健康發展,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完善,參與率達到100%。建立健全了地方病和傳染病的預防和報告機製。教育事業蓬勃發展,2004年貸款用於教育資金350萬元,完成了普蘭中學、完小教師、學生住宿樓和教學樓主體工程建設。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5.2%,鞏固率97%,小學畢業生合格率達100%,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並順利通過了上級掃盲驗收。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果。精神文明建設“五個進”和科技、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農牧區”活動,文明村鎮、文明行業和軍警民共建活動蓬勃開展,2004年該縣被自治區政府授予“雙擁模範先進縣”稱號。2004年我縣組織招商引進印商資金804萬元,並爭取國傢貼息貸款100萬元用以發展神山礦泉水公司,在引進外資上取了得歷史性突破。
  總的來說,如今的普蘭縣是政通人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邊防鞏固、局勢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最快、亮點最多、成效最大的時期,也是廣大農牧民群衆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然而,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相比,在高寒地區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依然是任務艱巨,任重道遠。但我們堅信,衹要我們始終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我們有能力、有信心團结和帶領全縣各族人民,做到立足現實、發揮優勢、謀求跨越、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與時俱進、群策群力,勵精圖治,把普蘭建設成一個民族團结、社會安定、百業興旺、人民富裕的新普蘭,普蘭縣也必將會迅速以嶄新的面貌崛起在祖國的西南邊陲。
自然地理
  普蘭縣地處西藏西南部、阿裏地區南部、喜馬拉雅山南側的峽𠔌地帶及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是阿裏地區邊境縣之一,面積12497平方公裏。該縣以高原山地為主,中部較高。境內山高𠔌深,山巒起伏,形成千姿百態、雄偉壯觀、秀麗多姿的高原地貌。
  屬高原亞寒帶幹旱氣候區。日照充足,日溫差大,年溫差相對也較大,氣溫低,降水少。年日照時數約為3153.2小時。年霜期213天。年降水量172.8毫米。自然災害主要有雪災、地震、洪水、泥石流、冰雹等。
  自然資源豐富。普蘭縣農田、草場廣阔,縣境內天然草場的分佈與地貌、氣候等環境緊密相關,以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原等為主,灌叢、沼澤、荒漠草場分佈少。土壤以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黑鈣土等為主,有機質、氮、鉀含量高,植物有高山柳、錦雞兒等。
  普蘭野生動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分佈廣阔。有野驢、野牛、盤羊、岩羊、雪豹、金雕等20餘種,約1萬餘頭(衹)。縣境北部的瑪旁雍錯是西藏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每年開春季節候鳥成群在此營巢産卵,孵化育幼。湖中盛産裸鯉,魚類資源極其豐富。此外縣境內還有衆多藥用植物和食用植物。
  普蘭縣礦藏資源較豐富,分佈較廣,品位較高。已探明的煤炭、銅、稀有金屬礦儲量大,開發遠景廣阔。其境內的石灰岩、硅岩、鉛、鋅、錳亦有開發價值。其境內的天然礦泉水流量大,品質優、符合國傢規定標準,為國內少有的優質礦泉飲品。其境內的熱水礦泉、溫泉流量大,具有開發價值,對治療皮膚病等具有特殊療效。
歷史沿革
  普蘭,名稱的解釋衆多:一叫“不讓”,象雄文獻記載:“不”最初指頭,“讓”指馬;另一說“不”在象雄語中意為“雪”,“讓”意為“山”,是指被雪山所包圍的區域。
  1959年以前,稱為普蘭宗。1960年將“普蘭宗”更名“普蘭縣”,建立了中國共産黨普蘭縣委員會和縣人民政府。歸屬阿裏地區管轄至今。縣府駐普蘭鎮。
  1997年,面積2250平方千米,人口0.72萬,轄3個區(興巴區、巴嘎區、霍爾區),10個鄉。縣政府駐吉讓貢噶,距獅泉河鎮398千米。
  2000年,普蘭縣轄1個鎮、2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7919人,其中: 普蘭鎮 5026 巴嘎鄉 1208 霍爾鄉 1685
行政區劃
  全縣轄1個鎮、2個鄉:普蘭鎮、巴嘎鄉、霍爾鄉。共有1個居委會、9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普蘭鎮吉讓居委會。
  普蘭鎮
  總人口5026人。
  巴嘎鄉
  總人口1208人。
  霍爾鄉
  總人口1685人。
普蘭旅遊
  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海拔6638米,梵語稱之為“濕婆(印度一種神的名字)的天堂”,藏語意為“神靈之山”,岡仁波齊峰的腰部是較大的淡紅色平臺,平臺邊緣被冰雪侵蝕,風化嚴重,呈犬牙狀,平臺上有一圈凹進去的溝槽。岡仁波齊峰經常被白雲繚繞,很難目睹其真容,峰頂終年積雪,威凜萬峰之上,極具視覺和心靈震撼力。
  岡仁波齊峰被稱為神山,可見其地位是世界性的,苯教便發源於此,每年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以及我國各大藏區的朝聖隊伍們絡繹不絶,更體現出此峰的神聖意味。由於多種原因,至今仍是一座無人問津的處女峰。為了表示尊敬,多數來到神山的遊客都會轉山。
  山峰概況在西藏普蘭縣境內,有兩個水係相通,間隔僅3公裏的高原湖泊;東面較大的是瑪旁雍錯,西面較小的是拉昂錯。在湖泊的南北是兩座著名的山峰:北面是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海拔6638米,位於東經81.3度,北緯3l度,南面是喜馬拉雅山西段的納木那尼峰,海拔7694米,位於東經8l.3度,北緯30.4度,兩峰相距約l00公裏。岡仁波齊峰的腰部是較大的淡紅色平臺,平臺邊緣被冰雪侵蝕,風化嚴重,呈犬牙狀,平臺之上有一圈凹進去的溝漕。其峰頂宛若皇冠晶瑩奪目,遠遠望去卻僅見一個渾圓的山頂。
  朝聖者的蹤跡世界上大多數宗教都有一共同特色--朝聖。帶着強烈而巨大的心願,沿着一條相對固定、充滿神跡啓示的聖路,嚮一個公認的聖地進發,這便是朝聖之舉。朝聖由來已久。在自然環境險絶卓著的西藏,朝聖尤其顯得精誠執着。篤信佛教的藏族人堅信:朝聖能盡滌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無窮的功德,並最終脫出輪回,榮登極樂。因此,總是有數不盡的藏族人,以獨有的磕長頭方式俯仰於天地之間,嚮強磁場般的聖地跋涉。沒有血肉之軀,便無朝聖之舉,沒有風塵僕僕,便無朝聖之途,不歷經千辛萬苦並跨越真正的時空,就不會有心靈的虔誠。朝聖對於一個信徒而言,是可以以一生的時間去認真對待的神聖之舉。甚至可以這樣說:超出“苦行”意義之上的朝聖之旅是將個體生命之旅推嚮極緻的唯一途徑!作為神山的岡仁波齊,其地位是世界性的。印度創世史詩《羅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往世書》、《岡底斯山海志》等著述中均提及此山。從這些記載推測,人們對於岡仁波齊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
  岡仁波齊神山同時被藏傳佛教、印度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它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在梵文中意為“濕婆的天堂”(濕婆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發源於此。每年絡繹不絶的,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以及我國各大藏區的朝聖隊伍們,使得這裏的神聖意味不斷得以體現並加深。岡底斯山脈地處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區,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等大江大河均發源於此。在信教者的心目中,這些河流與岡仁波齊有着神聖的關連。據苯教經典描述:從岡仁波齊而下的一條河,註入瑪旁雍湖——不可徵服的湖泊。四條大河由此發源,流嚮北、南、東、西四方。流嚮北的森格藏布——獅泉河(下遊為印度河),鑽石礦藏豐富,飲此之水的人們勇似雄獅;流嚮南方的是馬甲藏布——孔雀河(下遊為恆河),銀沙豐富,飲此河之水的人們如孔雀一般可愛;流嚮東方的是當卻藏布——馬泉河(下遊為布拉馬普特拉河),緑寶石豐富,飲此河之水的人們如良駒一般強壯;流嚮西方的是朗欽藏布——象泉河(下遊為蘇特纍季河),金礦豐富,飲此河之水的人們壯如大象。
  相傳,苯、佛相爭的早期,佛教尊者米拉日巴與苯教徒納若本瓊於岡仁波齊鬥法時的若幹遺跡仍有存留。在這些地方轉一轉並祈禱一番是後世朝聖者不可或缺的功課。
  轉山是來自不同地方朝聖者最常采用的方式。轉山道分兩條:外綫是以岡底斯山為核心的大環山綫路,內綫是以岡底斯山南側的因揭陀山為核心的小環山綫路。外綫總長32公裏,徒步需3天功夫,磕長頭則需15-20天。轉山人一般都是在轉足13圈外綫之後再轉內綫。每逢藏歷馬年,轉山的朝聖者最多。據說佛祖釋迦牟尼的生肖(藏族傳統生肖觀受漢族相應觀點影響較多,其生肖屬相大小的具體排列也和漢族相一致,依次為:鼠、牛、虎、兔、竜、蛇、馬、羊、猴、雞(也有作烏鴉的)、狗、豬。(藏歷結合陰陽及五行等學說,在具體年代節氣等方面和漢地不同,故生肖也略有區別)屬馬,馬年轉山一圈相當於其他年份轉山13圈,且最為靈驗和積長功德。
英文解釋
  1. n.:  Pulan County
近義詞
普蘭
包含詞
普蘭縣防疫站普蘭縣藏醫院
分類詳情
張開巴嘎鄉張開霍爾鄉張開普蘭鎮張開巴噶鄉
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