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晏陽初(1890年-1990 年)世界著名平民教育傢和鄉村改造奠基人.
晏陽初生於四川巴中縣一個塾師之傢,童年在傳教士舉辦的西式學堂接受教育,後畢業於耶魯大學。於1920年回國後,獻身平民教育事業,於1923年,成立了著名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由於意識到中國的文盲主要是在農村, 1926年,平教會選定河北定縣為實驗區,開啓了而後蔚為壯觀的鄉村建設運動的先河。在普及教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鄉村建設的整體思路。晏陽初將中國農村的問題歸為 “愚、窮、弱、私”四端,主張以文藝、生計、衛生、公民“四大教育”分別醫治之。這一教育主張和他們所實施的工作包括:
以文藝教育救“愚”。通過學習文化、藝術教育和普及科學知識開發民智。他們編寫了600餘種平民讀物;選編了包括鼓詞、歌謠、諺語、故事、笑話等60萬字的民間文藝資料,搜集民間實用繪畫、樂譜等,組織歌詠比賽、農村劇社,舉辦各種文藝活動。
以生計教育治“貧”。進行農業科學研究,舉辦實驗農場,改良豬種和雞種;對農民進行“生計訓練”,如農推廣良種、防治病蟲害、科學養豬、養雞、養蜂,組織農民的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聯合會,開展信用、購買、生産、運輸方面的經濟活動。
以衛生教育救“弱”。實施衛生教育,創建農村醫藥衛生制度,村設保健員,聯村設保健所,縣設保健院。1934年,全縣建成這一係統,農民每年人均負擔不過大洋一角。在控製天花流行,治療沙眼和皮膚病方面取得明顯成績。
以公民教育救“私”。晏陽初認為平民教育的基礎是識字教育,中心是公民教育,以養成人民的公共心與合作精神。他們出版多種公民教育的材料,進行農村自治的研究,指導公民活動和開展家庭教育。
與許多理論傢不同,晏陽初是作為實幹傢。他積極提倡“博士下鄉”,並且身先士卒,舉傢遷往農村。他的同事許多留學歸來的博士、碩士,許多人捨棄了大學校長、教授的工作和當官升遷的機會,來到農民之中,探索農村建設、民族自強自救的道路。晏陽初自稱“三c”影響了他的一生,即孔夫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他說:“我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相結合的一個産兒。我確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觀;我是一個傳教士,傳的是平民教育,出發點是仁和愛。我是革命者,想以教育革除惡習敗俗,去舊創新,卻不主張以暴易暴,殺人放火。……我相信‘人皆可以為堯舜’。聖奧古斯丁說:‘在每一個靈魂的深處,都有神聖之物’。人類良知的普遍存在,也是我深信不疑的”。1943年,美國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紀念委員會等倡議,由180位傑出教育傢、科學家組成的委員會,推選晏陽初為“現代世界具有革命性貢獻偉人”,當選的10人中,包括杜威和愛因斯坦。
二三十年代蔚為壯觀的鄉村建設運動被抗日戰爭所中斷,鄉建運動後來被視為“改良主義”,有人批評其實效差,未能輓救農村破産的命運。其實,教育本來就是一個遲效的事業,對教育改革不能持過於簡單的評價。1934年,在定縣工作五年之際,晏陽初坦言睏難和他的態度:人才短缺、經費匱乏,面對內憂外患和天災人禍,教育改革難被重視;改造民族生活之大計,决不會剎那間成功,衹能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去做。的確,這種堅持理念,在險惡的環境中鍥而不捨的工作精神,本身就是中國社會所應當珍貴的。即便從物質進步的層面,當年的耕耘也是有實獲的。80年代初河北省的材料,由於平教會當年的工作,定縣已成為無文盲縣,已消滅天花;當年平教會當年引進的良種豬、優質白楊和良種蘋果,現在依然享譽河北,致富於民。
50年代之後,晏陽初將他的事業推廣到國際上,在泰國、印度、哥倫比亞、危地馬拉、加納等國繼續從事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被譽為“國際平民教育之父”。1987年,美國總統裏根為晏陽初頒發“終止饑餓終身成就奬”,並祝賀他97歲誕辰。1985年,晏陽初終於重回祖國,並到四川訪問。他於1990年3月病逝於美國紐約,享年百歲。環顧今日之農村,雖有天地翻覆之變,但基本的問題和處境仍然是相似的。晏陽初當年的“定縣實驗”仍是我們認識、解决“三農”問題值得藉鑒的珍貴資源;而他一生矢志平民教育、獻身鄉村建設的精神,更是當下十分稀缺、需要我們勉力繼承和弘揚的精神遺産。 |
|
晏陽初(1890—1990年)
著名教育傢、社會學家。四川巴中人。
主要從事平民教育和社會改造工作。
1913年就讀於香港聖保羅書院。1916年入美國耶魯大學,攻讀政治學與經濟學,獲學士學位。
1918年赴法國,任北美基督教青年會戰地服務幹事。1920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獲碩士學位。
1920年回國,在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
1923年組織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任總幹事。
1940年創辦重慶鄉村建設學院,任院長。
1943年在美國被評選為“世界上貢獻最大、影響最廣的十大名人”之一。
1944—1945年被美國錫拉立茲等三所大學授於博士學位。
1950年移居美國。50年代以後,協助菲律賓。泰國、危地馬拉、哥倫比亞、加納等國建立鄉村改造促進會。
60年代在菲律賓創辦國際鄉村改造學院,任院長。
晏陽初,1890年出生於四川省巴中縣的一個世代書香門弟。在塾師兼鄉醫的父親的教育下,他受到儒傢文化的熏陶。諳習時勢的父親也深知“書香之外另有世界,西學乃潮流所趨”。因此毅然將少年晏陽初送到幾百裏之外的基督教內地會創辦的西學堂接受新學。在這裏他肄習了算術、化學、物理、歷史、地理、英語等現代科學知識,還接觸到基督教文化,接受了洗禮。1916年遠涉重洋,考入美國耶魯大學,研習政治學。
1917年中國對德宣戰,英法兩國為補充勞力短缺,從中國大量招募華工運往歐洲戰場,從事運送物資,挖掘戰壕,掩埋屍體等繁重的勞動。由於華工絶大多數是文盲,萬裏迢迢來到異國他鄉,語言不通,精神本已極度苦悶,加之繁苛的勞動與洋人的斥責與打駡,情緒極不穩定。1918 年初夏,晏陽初從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兩天後,即束裝赴法國戰場參加基督教青年會主持的為華工服務的工作,當時參加這一工作的留學生約二百餘人,為國人熟知的還有林語堂、蔣廷黻等人。六月中,晏陽初抵達法國普藍(Bologue)的服務中心,在有5000名華工的華工營中,開始了為華工服務的工作。與華工朝夕相處中,他發現勞工們不但勤勞樸實,而且有着非凡的熱忱與智慧。衹是他們沒有受教育的機會,纔陷入貧睏與無知,淪為被欺凌被奴役的對象。華工營就是中國社會的縮影。“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沒有高素質的國民,哪來的強大的祖國!於是他在華工營中試辦起識字班。石板、石筆與生活中常用漢字成為他教學的工具與教材。四個月的教學,居然使工友們能讀報,會記賬,能寫自己的姓名,會寫簡單的傢信。他大受鼓舞。隨即這一形式在英法美各國的華工營中推廣,進一步“開通華工的智慧,輔助華工的道德,聯絡華工的感情”。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因德國戰敗而結束。但華工們一時尚難回國,晏陽初發現他們對識字讀書有濃厚興趣,且充滿潛力,為使他們回國後能發揮作用,就着手推行另一計劃:動手刻寫一份供華工們閱讀的石印周報。1919年1月15日,基督教青年會《駐法華工周報》創刊。內容分論說、祖國消息、歐美近聞、華工近況、名人傳略等。並先後以《華工在法與祖國的損益》、《中國衰弱的原故》、《國民若要教育普及,你看應當怎樣辦纔好》為題舉行徵文,很多華工應徵投稿。這份報紙使華工們進一步嘗到識字的甜頭,也增加了他們的知識面。華工到法之初,識字人數不超過百分之二十,經過一年多的基礎教育便已增至百分之三十八。
1920年夏,晏陽初回到祖國,立即策劃平民識字運動,號召“除文盲、做新民”,並於1923年成立了著名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下稱“平教會”),任總幹事。他選擇了長沙、煙臺、嘉興、武漢等地,進行平民識字教育實驗。每到一地先組織學生遊行,宣傳平民識字的意義與辦法。徵集在職的中小學教師作義務教員,按社區分段招收學生,利用商行、機關、寺廟空房組成平民識字班,按期開學。識字班每期4個月,教授《平民千字課》四册,學習日常用字1千餘字。並教授簡筆字,課文全部采用白話文。實驗工作取得經驗後,繼續在本地與外埠推廣。經過幾年的努力,各地都有數以幾萬乃至幾十萬計的平民通過學習,取得了識字結業證。以長沙為例,識字合格的平民達20萬之多,年齡從十幾歲的失學孩童至六、七十歲的老人,分屬於58種不同職業。
到20年代中期,全國大部分省市都成立了中華平民教育促進分會,華北、華中、華東、華南的大都市先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掃除文盲的識字運動,成為20年代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壯舉。在城市平民教育取得成績之後,他進一步深思,中國嚮來以農立國,80%的人口居住在鄉間,農村纔是中國社會的基礎與重心。中國正在經歷着社會全面崩潰,要救濟中國,必先救濟鄉村,要建設中國必須先建設鄉村,這需要掀起一場深刻的鄉村改造運動。鄉村運動將肩負起“民族再造”的使命。
1926年,平教會選定河北定縣為實驗區,開啓了而後蔚為壯觀的鄉村建設運動的先河。在普及教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鄉村建設的整體思路。晏陽初將中國農村的問題歸為 “愚、窮、弱、私”四端,主張以文藝、生計、衛生、公民“四大教育”分別醫治之。這一教育主張和他們所實施的工作包括:
以文藝教育救“愚”。通過學習文化、藝術教育和普及科學知識開發民智。他們編寫了600餘種平民讀物;選編了包括鼓詞、歌謠、諺語、故事、笑話等60萬字的民間文藝資料,搜集民間實用繪畫、樂譜等,組織歌詠比賽、農村劇社,舉辦各種文藝活動。
以生計教育治“貧”。進行農業科學研究,舉辦實驗農場,改良豬種和雞種;對農民進行“生計訓練”,如農推廣良種、防治病蟲害、科學養豬、養雞、養蜂,組織農民的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聯合會,開展信用、購買、生産、運輸方面的經濟活動。
以衛生教育救“弱”。實施衛生教育,創建農村醫藥衛生制度,村設保健員,聯村設保健所,縣設保健院。1934年,全縣建成這一係統,農民每年人均負擔不過大洋一角。在控製天花流行,治療沙眼和皮膚病方面取得明顯成績。
以公民教育救“私”。晏陽初認為平民教育的基礎是識字教育,中心是公民教育,以養成人民的公共心與合作精神。他們出版多種公民教育的材料,進行農村自治的研究,指導公民活動和開展家庭教育。
1929年平教會從北平搬遷到河北定縣。與此同時,他號召知識分子“走出象牙塔,跨進泥巴墻”將自己的愛國情懷報國之志轉化為用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投身於改造農村社會,解除農民疾苦的實際行動。在他的帶領與影響下,數以百計的中高級知識分子,其中包括陳築山、瞿菊農、馮銳、孫伏園、李景漢等海外歸來博士、碩士,他們紛紛放棄了都市中優越的工作條件與舒適的生活環境,攜妻將雛,舉傢前往偏僻艱苦的定縣,加入了鄉村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的行列。這一稱為“博士下鄉”的舉動,標志着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對“學而優則仕”與“坐而論道”等傳統觀念的超越。他們希望能通過定縣這個“社會實驗室”為中國的廣大農村與整個社會摸索出一條自強自救的建國方略。
三十年代初,國民黨內政部次長到定縣視察後,對定縣的鄉村改造工作極為贊賞,因此國民政府决定把這種模式嚮全國推廣。因此南京政府通過决議,全國各省設立鄉村建設研究院,並劃出一個縣做試點。
由於日本侵華,1936年晏陽初領導的平教會撤離定縣,定縣實驗被迫中止。晏陽初說:“我們被趕出定縣我們的人類社會——經濟實驗室,世界上第一個社會實驗室。”。平教會輾轉遷至湖南長沙、衡山,最後撤至四川。1940年,晏陽初於四川創辦了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所為鄉村改造培養專門人材的高等學校——中國鄉村建設院,一面組建培訓農民抗戰教育團,一面繼續開展“縣單位”與“省單位”的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的實驗。
鄉建運動後來被視為“改良主義”,有人批評其實效差,未能輓救農村破産的命運。其實,教育本來就是一個遲效的事業,對教育改革不能持過於簡單的評價。1934年,在定縣工作五年之際,晏陽初坦言睏難和他的態度:人才短缺、經費匱乏,面對內憂外患和天災人禍,教育改革難被重視;改造民族生活之大計,决不會剎那間成功,衹能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去做。的確,這種堅持理念,在險惡的環境中鍥而不捨的工作精神,本身就是中國社會所應當珍貴的。即便從物質進步的層面,當年的耕耘也是有實獲的。80年代初河北省的材料,由於平教會當年的工作,定縣已成為無文盲縣,已消滅天花;當年平教會當年引進的良種豬、優質白楊和良種蘋果,現在依然享譽河北,致富於民。
1943年,哥白尼誕辰400周年之際,美國百餘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的代表評選晏陽初為“現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之一,與晏陽初並列的有愛因斯坦、杜威等奧維拉.萊特、亨利.福特等。晏陽初是獲此殊榮的惟一亞洲人。
二戰末期,羅斯福總統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晏陽初補充了一條,就是人民要有“免於愚昧無知的自由。”
1950年以後,晏陽初在中國的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的實驗被迫終止後,他將自己的事業轉移到更廣阔的國際舞臺——第三世界的一些國傢,以定縣實驗的基本經驗與中國平教與鄉建的理論為基礎,在泰國、菲律賓、印度、加納、古巴、哥倫比亞、危地馬拉等國,繼續為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奔走,指導推行田間實驗與社區教育。將初期的“除文盲,作新民”的口號擴展為“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
1956年在晏陽初的間接幫助下,按晏陽初的鄉村改造思想,菲律賓歷史上第一批全國選舉的議員産生了。後來晏陽初在菲律賓建立了國際鄉村改造學院,這個機構一直工作到今天。
1955年晏陽初被美國《展望》(look)雜志評選為“當前世界最重要百名人物之一”。國際輿論給予他崇高的評價,稱贊他“是具有堅定信念與豐富想象力的英勇學者,是勞苦平民心智與精神的解放者”,是“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真正的哲學家與人道主義者”。美國著名作傢諾貝爾奬獲得者賽珍珠,稱頌他“在世界黑暗之處點燃了一盞明燈”。菲律賓總統、泰國國王都把自己國傢的最高榮譽奬章頒發給他,以表彰他對各自國傢所作的傑出貢獻。
1985年8月,在闊別祖國45年之後,晏陽初應邀回國訪問考察,鄧穎超、萬裏、周𠔌城等接待了他,並對其一生從事中國與世界的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事業給予了積極評價。
1987年,美國總統裏根為晏陽初頒發“終止饑餓終身成就奬”,稱“六十年來為鏟除第三世界饑餓和窮睏根源,你始終不渝地推廣和開拓着一個持續而綜合的計劃。”,並祝賀他97歲誕辰。
1988年晏陽初98歲壽辰之際,裏根總統在給他的賀辭中說:“在我任職期間,最大的報償之一莫過於得知有像您這樣全心全意為他人服務的賢達之士。”
1989年布什總統在給晏陽初的生日賀辭中說:“通過尋求給予那些處於睏境中的人以幫助,而不是施捨,您重申了人的尊嚴與價值。”“您使無數的人認識到:任何一個兒童决不衹是有一張吃飯的嘴,而是具備無限潛力的、有兩衹勞動的手的、有價值的人。”
1990年1月,晏陽初走完了整整一百年的人生歷程,在美國紐約逝世。終年100歲。其部分骨灰安放在巴中城東郊白塔山頂晏陽初史跡展覽館。
環顧今日之農村,雖有天地翻覆之變,但基本的問題和處境仍然是相似的。晏陽初當年的“定縣實驗”仍是我們認識、解决“三農”問題值得藉鑒的珍貴資源;而他一生矢志平民教育、獻身鄉村建設的精神,更是當下十分稀缺、需要我們勉力繼承和弘揚的精神遺産。
晏陽初在接受賽珍珠訪談時曾對全世界說:“我嚮全世界提出這一個問題,請求解答。為什麽不能團结所有國傢、所有地區的人民以共同打擊我們的敵人——愚昧、貧睏、疾病和腐敗政府呢?”
晏陽初自稱“三C”影響了他的一生,即孔夫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他說:“我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相結合的一個産兒。我確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觀;我是一個傳教士,傳的是平民教育,出發點是仁和愛。我是革命者,想以教育革除惡習敗俗,去舊創新,卻不主張以暴易暴,殺人放火。……我相信‘人皆可以為堯舜’。聖奧古斯丁說:‘在每一個靈魂的深處,都有神聖之物’。人類良知的普遍存在,也是我深信不疑的”。
晏陽初認為“明智的國傢主義就是國際主義”,他說:“‘富有’的人民和‘富有’的國傢必須認識到,衹有當‘貧窮’的人民和‘貧窮’的國傢滿足了,你們纔是安全的。你把這叫做明智的自身利益也可以。”
晏先生認為,民間機構的創造性工作對於一個國傢走嚮民主和現代化有重要的作用。晏先生說:“(美國)在選舉政府之前,這裏就有如此之多的私人機構在真正從事具有創造性的工作,他們在引導政府,並且始終在闖新路。”,“在人民有能力改造自己的生存環境時,要發起任何社會、經濟或政治上的改造都有基礎,原因是人民已掌握這些事情。在進行基礎訓練和掌握基本紀律後,人們知道如何同睏難作鬥爭,在災難面前,他們不再表現得無能為力了,他們有了力量。這是一個民族和國傢發展的道路。” 晏先生認為:“對民主來說,個人的主動性是首要的。扼殺了個人的主動性,就等於扼殺了民主。”
晏陽初先生始終堅持工作中的民間立場,他說:“如果你想在教育上或其他領域內提倡新思想和新制度,那就最好不要介入政治,這樣,你纔有作實驗的絶對自由,這是能充分發揮自己智慧的惟一方法,否則,你就會由於放棄原則而失敗。”
晏陽初先生認為在進行社會改造時,僅有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還要有科學的方法。他以一生的實踐總結出了一套關於農村教育、經濟發展、醫療衛生、社會組織的科學方法。
晏陽初說:“我們都希望有一個更好的世界,但其確切含義是什麽?世界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什麽?是黃金還是鋼鐵?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談及一個更好的世界時,我們的確切含義是需要素質更好的人民。” |
|
四川水利學校 | 晏陽初工程學校 | 蘇東坡 | 張寒輝 | 定州燜子 | 定州唐河經濟園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