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晁補之 Chao Buzhi 北宋(1053~1110)
詩詞 :《感皇恩 affect the emperor's kindness》 《楊柳枝 poplar osier》 《陽關引 Yang Guan cited》 《水竜吟(別吳興至鬆江作) Shuilong yin Biewuxingzhi Loose river work》 《八聲甘州(揚州次韻和東坡錢塘作) Bashengganzhou Yangzhou Write and reply in poems according to original poem's rhyming words And Su Qiantang for》 《八聲甘州(歷下立春) Bashengganzhou Lixia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滿庭芳(赴信日舟中別次膺十二釵) Man ting fang Letter went on Boat Other times breast Troubadour hairpin》 《鳳凰臺上憶吹簫(自金鄉之濟至羊山迎次膺) Phoenix on the stage recall to play the vertical flute from Jin township The economy to Yangshan Ying Ying times》 《鳳凰臺上憶吹簫 Phoenix On the stage recall to play the vertical flute》 《摸魚兒(東臯寓居) Mo yuer Intimate live》 更多詩歌...
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神宗元豐二年(1079)進士。哲宗朝,纍遷著作佐郎,後因事屢遭貶謫。徽宗立,復召為著作郎。官至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官。黨論起,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杲州,主管鴻慶宮。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秦觀、黃庭堅、張耒齊名,蘇門四學士之一。與張耒並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北宋後期的詞]
也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 (1053—1110),字無咎,有詞集《晁氏琴趣外
篇》。在詞這方面他大概是最堅守蘇軾路綫的一個,他曾駁斥別人對蘇軾詞不合聲律的
指責,說蘇詞“橫放傑出,自是麯子中縛不住者”(見《苕溪漁隱叢話》引《復齋漫
錄》)。他自己的詞也近似蘇軾,愛寫人生感受之類,常化用典故與歷史人物故事,境
界較開闊,意脈較流暢,像《摸魚兒·東臯寓居》:
買陂塘、旋栽楊柳,依稀淮岸江浦。東臯嘉雨新痕漲,沙觜鷺來鷗聚。堪愛處,最
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無人獨舞。任翠幄張天,柔茵藉地,酒盡未能去。青綾被,莫
憶金閨故步。儒冠曾把身誤,弓刀千騎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試覷,滿青鏡、星星
鬢影今如許!功名浪語,便似得班超,封侯萬裏,歸計恐遲暮。
這首詞的情調,下開辛棄疾詞的先聲。他的其他一些詞,也較少有綺麗尖新的語言、
柔媚委婉的風格。衹是他的語言技巧比較粗糙,成就不高。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駱玉明,youth掃校) (1053-1110)北宋文學家。字無咎,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元豐年間進士。歷任著作佐郎、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兼國史編修。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編》。 晁補之 (1053-1110) : 北宋文學家。字無咎,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元豐年間進士。歷任著作佐郎、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兼國史編修。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編》。 晁補之 (1053—1110年),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宋史·晁補之 傳》雲:晁補之 為“太子少傅迥五世孫,宗愨之曾孫也。父端友,工於詩。”從這幾句簡短的記載裏,可知晁補之 生長在士宦之傢、書香門第。他從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聰敏強記,幼能屬文,日誦千言,故早負盛名。
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進士,授澶州司戶參軍、北京國子監教授。元祐間調京,歷任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後派任揚州通判,又召回秘書省等職。紹聖初,出知齊州,後來因修《神宗實錄》失實罪名,連貶應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宋徽宗立,召拜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崇寧追貶元祐舊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後退閑故裏,嘯傲田園。晚年起知泗州。死於任所。 晁氏為北宋名門,文學世傢。高祖晁迪,贈刑部侍郎。曾祖晁宗簡為尚書刑部郎中,知越州,贈特進吏部尚書。又高叔祖晁迥,宋真宗朝任翰林學士承旨、太子少傅。迥子晁宗愨官至參知政事,可謂名重一時。補之族叔晁端禮(1046—1113),字次膺。一作元禮。詞人。常與補之唱和。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進《並蒂芙蓉》詞,得徽宗稱賞,於是以承事郎為大晟府協律。“與萬俟雅言(詠)齊名,按月律進詞”。(《唐宋諸賢絶妙詞選》捲七)未及供職即病逝。著有《閑適集》、《閑齋琴趣外篇》。由於世族的逐漸衰落。補之父晁端友僅做過上虞令、新城令之類小官。
補之堂弟晁衝之(生卒年不詳)字叔用。詩人。早年師事著名詩人陳師道,隱居陽翟(今河南禹縣)具茨山。為呂本中《江西詩社宗派圖》所列26人之一。其詩“專學老杜詩”。(《紫微詩話》)筆力雅健,風格高古,為劉剋莊、王漁洋等詩傢所稱賞。有《晁具茨先生詩集》15捲。其子晁公武(約公元1105—1180年),字子止,人稱昭德先生,是宋代著名學者、目錄學家、藏書傢,所著《郡齋讀書志》,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傢藏書目錄。補之從弟晁詠之(生卒年不詳),字之道,少有異纔,深受蘇軾賞識,著有文集50捲,已佚。其他,如其從叔晁端淑、從弟晁說之等,皆有文名。 〖少時的遊歷生涯〗
少年時代的晁補之 隨父親遊官四方,曾一度寓居洛陽。治平元年(1084),他十二歲時,從父仕會稽(今浙江紹興),過曹娥江,遊上虞觀海。此後一直在江南各地,歷覽勝覽,開拓了胸襟眼界。
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鼕,蘇軾通判杭州,時晁補之 正待父杭之新城,以久慕軾大各,乃往拜謁。乃聽到蘇軾議論,遂退而撰《七述》,備述錢塘山川風物之秀麗。蘇軾讀後大為贊嘆,“稱其文博辯雋偉,絶人遠甚,必顯於世,由是知名。”(《宋史》本傳)這是二人訂交之始,此後直貫終生,對晁補之 影響極深遠。熙寧八年,晁端友病卒京師昭得坊,官終著作佐郎。補之因傢貧,竟不能以時葬,引為終身憾事。這年他纔二十三歲,即奉母歸巨野故裏,耕讀度日,常常為衣食睏窘嘆息。這一段艱苦歲月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痕跡。
〖坎坷的官場生涯〗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晁補之 27歲時“舉進士,試開封及禮部別院,皆第一。神宗閱其文曰:‘是深於經術者,可革浮薄。’”後調澶州司戶參軍,改充北京國子監教授,纔步入坎坷的仕官生涯。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哲宗即位,高太後執政,舊黨得主國是。晁補之 被召試京師,除太學正。不久,又以執政李清臣薦堪館閣,經考試後,除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
時蘇軾任翰林學士,黃庭堅、張耒等俱供職館閣,他們詩酒酬唱,度過一生中最愜意的時期。不過,晁補之 雖居官京師,卻因生性清孤耿介,不事幹謁,一直未能擺脫窮苦的睏擾。元祐五年,他終因校書郎官奉微薄,不足贍養,乃乞補外官,得以秘閣校理通判揚州。兩年後又被召還朝,除秘書省著作佐郎。時期朝政動蕩,哲宗親政,元祐末,紹聖初宋王朝政局大變,用章敦為相、倡紹述之說,新黨復起,乃盡逐元祐相臣。晁補之 亦受纍離開京師,於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濟州(今山東濟南)。
以後,章惇又興史禍,晁補之 坐修《神宗實錄》失實,遂於紹聖二年,敕降通判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到貶所不久,又以嶽父杜純弟杜紘知應天府兼南京留守司公事,為避親嫌,改差通判亳州(今安徽亳州)。朝廷紛爭傾軋繼續激烈。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黨訖起,再治元佑舊臣。晁補之 亦在籍中,被貶監處、信二州(今浙江麗水)????酒稅,乃匆匆趕赴貶所。不料行到丹陽途中,母楊氏夫人病歿,即奉靈柩還鄉,服喪傢居。到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因嫌巨裏地方低卑貧薄,便遷居金鄉(今山東金鄉縣)城東。次年夏服除,改監信州(今江西上饒)????酒稅。
一年後,政局又起變化,由於哲宗病逝,徽宗即位,皇太後聽政,復用元祐黨人。晁補之 得遇赦,被召為著作佐郎還京師。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授尚書禮部員外郎、哲宗實錄院檢討官、神宗國史編修官。他都再三上表辭謝而求外任,不許,衹得改除吏部郎中。七月間,蘇軾的病逝,使他悲痛深鉅,一腔真摯情意盡數傾註到《祭端明蘇公文》中。
然而,政局變幻難測。嚮太後去世,徽宗又紹述熙寧、元豐,改元崇寧,黨論復起。元祐諸賢與司馬光、蘇軾等,被控為“姦黨”,晁補之 亦在其中,為諫官管師仁所論,出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濟),修河橋以便民,民畫祠其像。但任職纔數月,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朝廷局勢卻急劇變化,再窮治元祐及元符末舊臣。補之遂於秋日離任,由吏部改授密州,又改果州,然皆不許。
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九月,宰相蔡京籍司馬光、蘇軾等一百二十人罪狀,謂之姦黨,黃庭堅、秦觀、晁補之 皆在其中。補之乃管勾江州太平觀,退返金鄉傢園閑處,是年已過五十,從此開始了長達八年的廢黜生涯。由於他一生仁途坎坷,屢遭貶謫,多處漂泊,對宦海生活感受尤深,所以他歸隱鄉裏後,“葺歸來園,自號歸來子,忘情仕進,慕陶潛為人。”這一階段也是他創作的豐收期,詩、詞、文各體俱備,多方面表現出他的生活和復雜矛盾的心緒,取得較大成績。到大觀二年(公元1180年),政局漸有緩和,補之先是改提西京崇福宮,又改提舉南京鴻慶宮。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黨籍”事消,補之詣吏部侯調,得起知達州,未赴,尋改知泗州。至官無幾,便於是年中秋日病卒於泗州官捨,終年五十八歲。
〖政治生涯對於文學的影響〗
晁補之 生活在北宋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幾帝期間,正值北宋王朝由盛漸衰之際,社會的各種矛盾、朝內新舊黨爭,日益尖銳、激烈。王安石的變法受到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加上自身的弱點,最後失敗。北宋王朝在日趨激化的社會矛盾,以及朝政的危機中,越陷越深。昏庸的宋帝及統治集團已無力、也不可能改變和擺脫這一衰敗局面。在當時黑暗腐敗的社會裏,儘管晁補之 有濟世之志,但不能施展,政治抱負不能實現。他在任職期間,雖頗有政績,但不被重用;相反,卻一次次受排斥、被貶官。
晁補之 聯繫他仕途坎坷、鬱鬱不得志的身世,憤怨抑鬱的心情凝聚於筆端,抒之於詞章之中。他這種情感,從其創作的許多詩詞作品中都程度不同的流露出來。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他於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貶監信州酒稅時寫的《迷神引·貶玉溪,對江山作》(引自《晁氏琴趣外篇》捲二):
黯黯青山紅日暮,浩浩大江東註。餘霞散綺,嚮煙波路。使人愁,長安遠,在何處。幾點漁燈小,迷近塢。一片客船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誤。覺阮途窮,歸心阻。斷魂素月,一千裏,傷平楚。怪竹枝歌,聲聲怨,為誰苦。猿鳥一時啼,驚島嶼。燭暗不成眠,聽津鼓。
這首詞寫他目睹夕陽江水、煙波暗淡、一片客船的蒼茫景象,心中産生出萬千思緒,不禁發出帝鄉歸路在何處的感慨。“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誤”,聯繫自己被貶職的境遇,以“斷魂素月”、猿鳥哀啼,烘托他的凄苦心境。“燭暗不成眠,聽津鼓”,表現出他淪落天涯、長夜不眠的悲苦。
晁補之 一生嗜學不倦,文章名重一時。《宋史》本傳云:“補之才氣飄逸,嗜學不知倦,文章溫潤典縟,其凌麗奇卓出於天成。尤精《楚辭》,論集屈、宋以來賦詠為《變離騷》等三書。安南用兵,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擇仁厚勇略吏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諸郡武備,議者以為通達世務。”晁補之 散文流暢,其政論、論史之作,比較註重“事功”,並對空泛、迂腐、不切實際的議論,有所嘲諷。他除善文外,亦工詩詞書畫。其所作詩文凡70捲,名《雞肋集》,另有收錄晁補之 詞作的《晁氏琴趣外篇》6捲,此兩種著作輯本,今均傳於世。 晁補之 少時即受到蘇軾知賞,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晁補之 19歲時(《宋史》本傳云時年17,誤),從父遊宦杭州,觀覽錢塘風物之盛麗,山川之秀異,於是寫了《七述》一文。此時,大文學家蘇軾正做杭州通判,喜歡杭州美景,欲作杭州賦。晁補之 以《七述》謁見蘇軾,蘇軾“讀之嘆曰:‘吾可以擱筆矣!’又稱其文博辯雋偉,絶人遠甚,必顯於世,由是知名”(《宋史》本傳),具體原文為“於文無所不能,博辯俊偉,絶人遠甚。”(《晁君成詩集引》)
晁補之 在詩、文、詞諸方面均有所建樹,《四庫全書總目》捲一百五十四《雞肋集》提要說:“今觀其集,古文波瀾壯闊,與蘇氏父子相馳聚,諸體詩俱風骨高騫,一往逡邁,並駕於張、秦之間,亦未知孰為先後。”又捲一百九十八《晁無咎詞》提要雲:“其詞神姿高秀,與軾可肩隨。”鬍仔在《苕溪漁隱坐話前集》捲五十一中則特別提出:“餘觀《雞肋集》,惟古樂府是共所長,辭格俊逸可喜。”
〖詩歌成就〗
晁補之 詩以古體為多,七律次之,其詩善學韓愈、歐陽修,骨力遒勁,辭格俊逸。也有失於散緩,散文化傾嚮較顯著。今存詞160餘首,風格與東坡詞相近,但缺乏蘇詞的曠達超妙。寫景、詠花、贈和、悼亡而外,還多寫貶謫生涯和田園風光,而綺豔語較少。有的篇章氣象雄俊,追步東坡,如《摸魚兒·東臯寓居》、《水竜吟·問春何苦匆匆》等篇,詞氣慷慨,筆如遊竜,為後來名傢所競效,有人認為亦是辛棄疾詞所本。晁詞時有健句豪語,如“牙帳塵昏餘劍戟,翠帷月冷虛弦索”(《滿江紅·次韻吊汶陽李誠之待製》),但缺乏蘇詞的曠達超妙,而趨於凄壯沉咽。
他的詩風與張耒接近,而且以樂府詩見長。他的樂府詩具有濃郁的民歌風味,如《豆葉黃》:蒹葭蒼,豆葉黃,南村不見岡,北村十頃強。東傢東滿箱,西傢未上場。豆葉黃,野離離,鼠窟之,兔入畦。豕母從豚兒,豕啼豚咿咿,銜角復銜箕。豆葉黃𠔌又熟。翁媼衰,糜粥。豆葉黃,葉黃不獨豆。白黍堪作酒,瓠大棗紅皺。豆葉黃,穰穰何朊朊,腰鐮獨健婦,大男往何許?官傢教弓刀,要汝殺賊去。這是一幅農村的風俗畫,它畫出了農民生活的艱辛和負擔的沉重。另一首著名的長篇歌行《芳儀怨》,是寫南唐後主李煜的妹妹入宋後嫁孫某,又在宋遼戰爭中被遼聖宋所擄,封為芳儀的悲劇:“秦淮潮水鐘山樹,塞北江南易懷土”,“國亡傢破一身存,薄命如雲信流傳”,辭句凄宛動人,當時曾傳誦一時。
晁補之 的詞風頗能追步蘇軾。如《洞仙歌·填盧仝詞》就是效法蘇軾的《哨遍》之隱括陶潛的《歸去來辭》的。《摸魚兒·東臯寓居》則被公認為其代表作:“買陂塘,旋載楊柳,依稀淮岸湘浦。東臯嘉雨新痕漲,沙嘴鷺來鷗聚。堪愛處,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無人獨舞。任翠幄張天,柔茵藉地,酒盡未能去。青綾被,莫憶金閨故步,儒冠曾把身識破。弓刀千騎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試覷,滿青鏡、星星鬢影今如許!功名浪語。便似得班超,封侯萬裏,歸計恐遲幕。”
此詞先是描述歸來園的清麗景色,充分呈現嘯傲風月、寄興詩酒的意趣襟懷;過片轉而悔痛年輕時徒然為館閣侍臣消磨歲月,接着迭用舊典坐實儒冠誤人,一時的榮華顯赫也不足恃,總不如歸隱高蹈。證諸有關史實及他的生平,就會明白晁補之 心中實在是積鬱着一股不易消解的憤懣,所以纔激出“功名浪語”的反筆,質率徑直,酣暢奔瀉,以氣象的闊大見長,全然不同於傳統藝術規範的密麗婉麯。故《氣概》捲四說:“無咎詞堂廡頗大,人知辛稼軒《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一闋為後來名傢所競效,其實辛詞所本,即無咎《摸魚兒·東臯寓居》之波瀾也。”此外,如《一叢花·十二叔節推以無咎生日,於此聲中為辭,依韻和答》二首,簡直同《摸魚兒》如出一轍,衹不過有些句子情緒更加激切,吐屬更為率直發露,猶似骨鯁塞喉,盡出方快。這與含蓄麯幽、婉而不露的流行風格實在是背道而馳的。
當然,說晁補之 屬豪放詞傢,師承蘇軾,衹是就其主導傾嚮而言,實際上,晁補之 全部詞章中,傷春惜別、相思憶舊之傳統題材的作品仍占約半數之多,並頗具清新藴藉韻味與柔麗綿邈情調,合乎詞的當行本色。如他的《引駕行·梅精瓊綻》一詞,起首說春光滿園,人卻獨自落淚,中間略事點染,歇拍便揭示出“憶年時,把羅袂”的緣由:全在舊情難忘啊!過片轉過筆意呼應,衹寫了戀人留在印象最深處的一個細微動作,則她的風采便躍然可見。那豔紅的櫻桃仿佛一根基綫,將今春與去春連綴起來,韻華依然,芳姿歷歷能跡,人竟一去無音訊,當時的離別實出無奈,但此情有誰知,又堪嚮誰人道呢!全詞用鋪敘手法,章法縝密不懈,不作大幅度跨躍搖曳,率拙間饒見渾厚氣,表現出作為駕馭長調的能力,得益於柳永處實多。
又如《鷓鴣天》,上闋先以“欲上面湖”虛似,暗示蟄居貶地的苦悶,隨之點明“還思”齊州風物景光的本旨,見出眷念摯情。下厥慨喟年華漸老去,猶自連蹇仕途,以後縱或有幸重遊舊境,衹怕也沒有當時豪興了。詞中即景言情,於輕歌微吟間透出流連遲回的惆悵,雖淡淡,卻餘味繚繞不盡,全在情思的厚重真切。
〖散文成就〗
其散文成就高於詩,風格溫潤典縟,流暢俊邁。吳曾認為四學士中,“秦、晁長於議論”,張文潛有“晁論崢嶸走珠玉”之句(《能改齋漫錄》捲十一)。他的記敘體散文,如《新城遊北山記》、《拱翠堂記》等,或即景抒情,描摹真切;或藉事寓理,敘議交織,均可看出蘇(軾)文的影響。著有《雞肋集》70捲,其中詩賦23捲,雜著散文47捲,有《四部叢刊》本。
他的散文擅長描繪山林景物,名篇有《照碧堂記》、《拱翠堂記》、《有竹堂記》等,而以《新城遊北山記》最為膾炙人口:“去新城之北三十裏,山漸深,草木泉石漸幽,初猶騎行石齒間。旁皆大鬆,麯者如蓋,直者如幢,立者如人,臥者如虯。鬆下草間有泉,沮洳伏見,墮石井,鏘然而鳴。鬆間藤數十尺,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鳥,黑如鴝鵒,亦冠長喙,俯而啄,磔然有聲。稍西,一峰高絶,有蹊介然,僅可步。係馬石嘴,相扶攜而上,篁筱仰不見日,如四五裏,乃聞雞聲。有僧布袍躡履來迎,與之語,愕而顧,如麋鹿不可接。頂有屋數十間,麯折依崖壁為欄楯,如蝸鼠繚繞乃得出。門牖相值,既坐,山風颯然而至,堂殿鈴鐸皆鳴,二三子相顧而驚,不知身之在何境也。”晁氏善於繼承柳宗元寫山水遊記的傳統,風格峭刻峻潔,語言凝練簡樸。此文可見一斑。
〖作品集〗
《宋史·氣文志》曾錄有晁補之 《左氏春秋傳雜論》一捲、《續楚辭》二十捲、《變離騷》二十捲、《雞肋集》一百捲和《晁補之 集》七十捲。這些集子在宋徽宗崇寧二年均遭禁,現存的僅有《雞肋集》七十集,其中詩賦二十三捲,散文雜著四十七捲,係補之從弟晁謙之於紹興七年編成刊行於建陽。有明晁瑮本、明嘉靖三十三年重刊宋慶元五年黃汝嘉本、明崇禎八年顧凝遠詩瘦閣依宋本重刊本、四部叢刊本。另補之間現存一百六十餘首,有明毛晉汲古閣刊《晁氏琴趣外篇》六捲本、舊鈔《雞肋集詞》一捲本、舊鈔《晁補之 樂府》一捲本、清道光十年晁氏裔孫貽端刊《晁氏叢書》本、涵芬樓刊林大椿七捲本、吳昌綬煦樓影刊宋金元明本詞本,竜榆生《蘇門四學士詞·晁氏琴趣外篇》校點本等。 摸魚兒·東臯寓居(買陂塘、旋栽楊柳)
黃鶯兒 (南園佳緻偏宜暑)
梁州令疊韻 (田野閑來慣)
金鳳鈎·送春(春辭我)
水竜吟·次韻林聖予惜春(問春何苦匆匆)
????角兒·亳社觀梅(開時似雪)
迷神引·貶玉溪,對江山作(黯黯青山紅日暮)
憶少年·別歷下(無窮官柳)
臨江仙·信州作(謫宦江城無屋買)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青煙幂處) : Chao Buzhi 詩詞 文學 宋詞 中國文學 藉景抒情 詩詞欣賞 追憶 抒情 打球圖 古典文學 更多結果...
晁補之集 晁補之居士 戲用晁補之韻 新城陳氏園次晁補之 韻 晁補之(1053-1110) 無咎題跋一捲宋晁補之 撰 次韻晁補之 廖正一贈答詩 景修二十歲褒為鄉舉之首晚乃尉青田無不遇色其裏人晁補之 為賦五十六字以別且勉之 書晁補之 所藏與可畫竹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