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昭君故裏聯繫方式地址:位於香溪上遊興山縣城西5.5公裏處的寶坪村昭君故裏投訴電話宜昌市旅遊投訴電話:0717—6737511
湖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27—8712470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昭君故裏門票價格30元
昭君故裏位於香溪上遊興山縣城西5.5公裏處的寶坪村,原名煙墩坪,又名王傢灣。
昭君,名王嬙,興山縣人,晉代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妃。漢元帝時,王嬙才貌出衆,選為宮女。傳說皇帝選美,先看畫像,因宮女爭寵,紛紛賄賂畫師,昭君生性耿直,不趨炎附勢,被畫師毛延壽醜化,不得寵。漢元帝競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呼韓邪單於請求和親,願與漢永結友好。昭君自請“求行”,出寨前,皇帝纔發現其容貌光彩照人,意欲留下,但成令已出,為結束邊疆戰爭,决定許嫁,並將年號改為競寧以資紀念。兩年後,呼韓邪單於去世,昭君依匈奴風俗改嫁新單於(呼韓邪與前妃水閼氏之子)。
昭君和親,對結束漢匈的長期戰爭具有重要作用。王昭君為民族團结,深明大義,以巾幗之身,滅烽煙戰塵,換來友好和睦,她永遠載入中國民族大團结的史册。
在王昭君的故鄉,千百年來留下了許許多多關於昭君的美好傳說。有一則關於香溪的傳說是這樣的:一天,昭君在溪中沐浴,不慎將一顆珍珠遺落水中,從此溪水變得等清透明,香氣四溢,因而得名“香溪”,亦稱“昭君溪”。
香溪中那美麗珍奇的桃花魚,也伴隨着王昭君的傳說。桃花魚是一種罕見的腔腸動物,正規名稱是桃花水母。據說衹生存於香溪及附近水域。它手指大小,體若傘狀,色澤透明。遊動時,若傘之張收。三月桃花水中,它們浮遊於碧波上下,與岸上桃花相映成趣。有古詩單詠此魚“春來桃花水,中有桃花魚。淺白深紅畫不如,是花是魚兩不知。”傳說昭君出塞之前,漢元帝特許她回鄉省親。探親期滿,告別親友時,正值桃花三月天。她乘舟沿香溪而出,自知此一別鄉,再無歸期,不禁淚如雨下,淚珠落入溪中,與水面落花相合,化為桃花魚。遊客若春季至此,可備玻璃小瓶,在溪中捕撈一些桃花魚,養在瓶中,這是極有趣的觀賞之物。
昭君故裏寶坪村是一個山明水秀的好地方。長江的一條清澈的支流--香溪流經村前,溪水三西半繞着一峰青山,山腰天生一方平地,平地上的那座村落,因此得名“寶坪”。您拾階登山而上,一進寶坪村口,最先看到的是一個土臺,臺上有個月亮門,上刻“梳妝臺”3字,這就是當年昭君姑娘的梳妝之處。臺上緑蔭覆蓋,緑蔭下置以石凳石桌,可供遊人憩息。
梳妝臺以北,有一小樓,名曰“望月樓”,傳說是王昭君讀書、彈琴、綉花的地方。過梳妝臺,行數十步,就到了昭君宅。這是依照古圖重建的。昭君宅高墻大院,門樓巍峨。宅內長廊環繞,麯徑通幽。院中有一花臺.臺上百花繁茂,花叢中立有一座3米多高的漢白玉昭君像。這是昭君的“婆傢”--內蒙呼和浩特市送給昭君“娘傢”的禮物。昭君像體態豐腴,衣裙飄逸,全無悲苦之態。這顯示在塞北兄弟民族心目中,王昭君的形象並不是漢族文人筆下那樣的悲劇角色。院內還有一個蒙古包,也是呼市人民的贈禮。從昭君宅出來,東行百餘步,便到了“楠木井”。這是當年昭君姑娘汲水之處。井約1米來深,清澈見底,井水從不枯竭。井底沉有楠木一根,據說還是當年昭君放入的。昭君村今天的數百村民,多數依然姓王,村內民風淳樸。村民們為本村出了這麽一個千古流芳的女性而自豪。
從寶坪村回到興山縣城後,還可登臨城中的妃臺山一遊。山上築有“昭君臺”。這是一座由幾百株柑桔樹簇擁着的亭臺。亭臺旁一石碑上刻着;“鄉人憐昭君,築臺而望之。”當年,鄉親們就是從這裏送別昭君。現在,遊客可於清晨登上好臺山,以觀日出。此“妃臺曉日”是興山縣八景之一。
昭君村,面臨香溪水,背靠紗帽山,群峰林立,崖壑含翠,橘林去涌,香溪回環,唐杜甫詩"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即指此地。村內有楠木井,娘娘井,梳妝臺,望月樓等遺跡;1979年以來國傢撥款進行了維修,重建了昭君宅,新建昭君紀念館,長廊碑林,漢白玉的昭君塑像等。環境幽雅,極富詩情畫意。 |
|
昭君故裏是全國有名的旅遊勝地。它那濃厚的人文氛圍和美侖美奐的自然風光,共同形成了天、地、人、文和諧自然渾然天成的人間仙境。 寶坪村雲霧繚繞,幽靜清恬。緑色梯田天光山色,一級一級直鋪上山頂,盤旋公路麯折纏繞伸展嚮遠方,溢翠浮香的橘林深情地將昭君村摟在懷中。有炊煙的地方就有繁花修竹,垂柳細楊,偶爾清脆婉轉的鳥鳴沁人心脾。自然與人文、傳統與現代和諧地統一在昭君村的建築裏,現代技術融入進了古樸典雅的古文化內藴。昭君宅修建十分精緻玲瓏。逼真的漢代建築特色給我們對昭君起居生活的聯想和想像提供了依據,拓展了空間。昭君紀念館造型莊嚴,結構流暢,鏤雕古樸,圖案雅緻,墻堵翹角、竜飛鳳舞。館內正中立着一尊高2.8米的王昭君漢白玉雕像,她冰清玉潔、傾國傾城、端莊淑靜、飄逸秀慧,充分再現了昭君的豐儀和美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
|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漢元帝時被選入宮,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入朝求和親,昭君自願請行,遠嫁匈奴,為民族間的親善友好作出了貢獻。入匈奴後,被稱為寧鬍門氏(皇后)。後呼韓邪死,成帝又命她“從鬍俗”,改嫁復株纍單於(呼韓邪大鬧氏長子)。在她影響下,其子女及周圍的人都努力維護與漢的通好關係,以致“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幹戈之役”。
昭君故裏即是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寶坪村,原名煙墩坪,又名王傢灣。它面臨香溪水,背靠紗帽山,群峰林立,崖壑含翠,橘林豐茂,山明水秀,極富詩情畫意。村內有楠木井、娘娘井、梳妝臺、望月樓等遺跡;近年來,她的家乡又興建了昭君宅、紀念館、長廊碑林、漢白玉昭君塑像等,用以紀念憑吊這位以國事為重、富於獻身精神、美麗而堅韌的漢代奇女子。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詠懷古跡》中寫道:“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嚮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鬍語,分明怨恨麯中論。”昭君之美,在於既有沉魚落雁之貌,更具凄楚艾怨之情。而昭君之怨,則是對命運的無奈的怨艾——鎖在深宮人不識;嚮往像尋常女子那樣生活,就衹能代替皇傢骨肉遠嫁異邦;思念故土卻欲歸不能……。當你來到昭君臺前憑吊時,便會被這千頭萬緒的深深的艾怨所包圍,滿心凄楚抑鬱難平。
王昭君是被歷代詩人、畫傢、作麯傢們着筆最多的一位古代女性,究其根源或許正是由於這千載難平的“昭君之怨”吧?!當然,在不同的人的心目中,“昭君”也是不同的:“歷史的昭君”在嚮着我們微笑——深明大義,而“文學的昭君”似乎在對着我們哭泣——怨而不怒。古往今來,那些懷才不遇、官場失意的人們,則更易沉湎在“昭君之怨”中,找尋自己或深或淺的身影、或濃或淡的表情……毋庸諱言,在漢文化中這“怨”字纔是“昭君之美”的美學意義的核心與真諦。
昭君故裏:淚珠化作桃花魚
“昭君本楚人,豔色照江水。楚人不敢娶,謂是漢妃子。誰知去鄉國,萬裏為鬍魂。”蘇軾這首《昭君村》詩對昭君出嫁匈奴寄予了深深的同情,流露出無盡的感慨!
在興山寶坪村,有一條秀麗的香溪河繞村前流過,河水清澈見底。每逢春天,河中遊動着半透明、圓圈形的桃花魚,與沿岸的緑樹和水下的五彩石交相輝映。相傳這種美麗的桃花魚與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有關。昭君出塞前,從京城回家乡探親,泣別鄉親時,正值桃花盛開之際。她一路彈着琵琶,想到從此永別故土,不禁潸然淚下,串綫的淚珠與水中的桃花漂聚一起,化成了美麗的桃花魚。
王昭君的故鄉興山縣寶坪村,又名昭君村,在西漢屬南郡秭歸縣。村裏存有昭君宅、望月樓、楠木井、梳妝臺、玉字崖、明妃墩、琵琶橋等舊址遺跡,以及昭君陳列室、昭君亭、故裏長廊、昭君像等。村裏有一個壘石為基的屋臺,相傳是王昭君望月樓遺址。據說,王昭君出生在一個皓月當空的夜晚,從小喜愛月亮,經常登樓望月,村民於是稱此樓為望月樓。樓早毀,僅存屋石臺基。現在遺址上置有古色古香的石桌、石凳和一具附近出土的漢代石獸。樓前有一口如菱花鏡似的水井,叫楠木井,因井中有一古楠木而得名。井旁青石碑上鎸刻有郭沫若夫人於立群所書“楠木井”三個隸字。相傳這是王昭君少年時代與女伴們挑水、洗濯的地方。穿過16級臺階,就到了梳妝臺,表示昭君在這裏生長了16個年頭。
昭君故裏為濃郁的田園風光所環繞,鬆柏青翠,芳草鋪地。昭君出塞後,經常思念美麗的家乡,曾寫有“鶯啼緑柳弄,春晴曉日鳴。香蓮碧水動,風涼夏日長”的詩句,描繪家乡嫵媚風光。 |
|
在秭歸縣城內立着兩塊清代石碑,一碑題刻“楚大夫屈原故裏”,一碑題刻“漢昭君王嬙故裏”。其實,昭君故裏位於興山縣西香溪河畔的寶坪村。“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杜甫詩中所指的就是這裏,昭君故裏有昭君宅、楠木井、梳妝臺等名勝古跡、供人憑吊。通往梳妝臺的臺階正好16級,表示昭君在這裏生長了16載。楠木井因井中有一段古楠木而得名,為昭君汲水之處。
昭君,名王嬙,興山縣人,晉代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妃。漢元帝時,王嬙才貌出衆,選為宮女。傳說皇帝選美,先看畫像,因宮女爭寵,紛紛賄賂畫師,昭君生性耿直,不趨炎附勢,被畫師毛延壽醜化,不得寵。漢元帝競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呼韓邪單於請求和親,願與漢永結友好。昭君自請“求行”,出寨前,皇帝纔發現其容貌光彩照人,意欲留下,但成令已出,為結束邊疆戰爭,决定許嫁,並將年號改為競寧以資紀念。兩年後,呼韓邪單於去世,昭君依匈奴風俗改嫁新單於(呼韓邪與前妃水閼氏之子)。
昭君和親,對結束漢匈的長期戰爭具有重要作用。王昭君為民族團结,深明大義,以巾幗之身,滅烽煙戰塵,換來友好和睦,她永遠載入中國民族大團结的史册。
在興山縣城南郊寶坪村。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寶坪(今屬湖北興山)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漢元帝時被選入官,競寧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入朝求和親,昭君自願請行,出嫁匈奴,為民族間的親善和好作出了貢獻。她生長的寶坪村,又名昭君村,面臨香溪水,背靠紗帽山,群峰林立,岩壑含翠,桐林雲涌,香溪回環。唐社甫詩:“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即指此地。附近尚存有昭君宅、昭君井、妃臺山、昭君臺、梳妝臺、珍珠潭、望月樓等遺跡。 |
|
在昭君故裏寶坪村內。1983年就其故居舊址重建。占地200平方米。主體建築磚木結構,面寬5間,軒朗明潔,樸素大方;內部裝飾,古雅多緻,玉石雕刻昭君像,端莊秀麗,巧刻細鏤,極為精工。尤陳列許多紀念昭君的詩詞書畫及劇本等,秉筆寄情,揮毫歌頌,啓人心智。院內花木扶疏,左右鄰捨錯落,小徑盤旋;其後奇峰幽𠔌,屋前麯岸枕波,一派迷人景色。 |
|
又稱楠木井。在昭君故裏附近。井水清澈碧緑,四季不竭,鼕暖夏涼,清甜可口。井臺瓷石築成,中嵌楠木,清晰可見,旁立石碑,上刻“楠木井”三字。相傳此井為昭君當年汲水之處。原先水量微少,稍旱即枯、昭君出世後,井水陡增,澄碧清亮,村人紛傳昭君出世驚動玉帝,令黃竜搬來竜水所致。後昭君之母忽夢黃竜欲逸,井水將涸,村人即從西蜀秀山采來楠木,嵌入井口,鎖住了竜頭,而使井水豐裕、長年不竭,楠木井因此揚名。井水溫度鼕季可達30℃,夏涼如冰,用以衝泡昭君村出産的白鶴茶,清香可口,人稱竜泉茶深受遊人喜愛。 |
|
在昭君故裏對面妃臺山相傳是昭君幼年拾柴勞作之處。入宮前她留戀家乡,登山回眺,因以“妃臺名山。昭君入宮後,鄉人“築臺而望。至今猶存臺基遺跡。據記載,漢時在此立有昭君祠,唐建有昭君院,宋立有昭君故裏碑,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曾重修昭君院,清光緒十年(1884年)秋,在此重立昭君故裏碑,如今碑文尚存。建國 後,重修了昭君亭、昭君坊和昭君故裏碑,建築風格古樸雄健。登臺四望、山巒重疊,雲蒸霞蔚,滿坡桃李柑桔,擁翠堆金,臺前溪水澄澈,宛如碧羅綬帶、飄曳於九麯峽𠔌之間,風物俊秀清麗。
珍珠潭 在昭君故裏附近回水沱香溪至此突然急轉南流,河底復有清泉涌出,形成回水深潭。據說昭君人京應選,臨別故鄉時,曾在此河岸仁立沉思。眷戀鄉土,離情轆轆。行前臨潭照影.依泉滌妝,將頭上顆顆珍珠撒落潭中、從此“珍珠潭”聞名於世。清人喬守中《珍珠潭》詩:“澄澈在中央,潭深夜有光。明妃留勝跡,此地滌新妝。月色三秋白,溪流萬古香。”當晴日斜照,潭水金波閃爍,五色繽紛;每投石潭底,則水花飛濺,如串串珍珠,跳躍水而待至秋高氣爽,月白風情之夜,嵐光月影倒映潭中,故有“珠潭秋月”之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