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筆法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
拼音: chūn qiū bǐ fá
用法: 偏正式;作主語、賓語;指麯折的文字
解釋: 指寓褒貶於麯折的文筆之中。
資料來源: 宋·俞文豹《吹劍錄》:“蓋純用《春秋》筆法也。”
例子: 初意卻不過貪圖少寫一個字,並非有什麽~。(魯迅《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傢》)
|
??春秋??,魯國史書 Spring, Lu historical |
《春秋》, 魯國 史書。相傳為 孔子 所修。經學家認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貶,後因以稱麯折而意含褒貶的文字為“春秋筆法”。 宋 俞文豹 《吹劍錄》:“ 朱文公 《通鑑綱目》以正名為先……蓋鈍用《春秋》筆法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傢》:“我在這文章裏正用君,但初意卻不過貪圖少寫一個字,並非有什麽《春秋》筆法。” 孫犁 《澹定集·與友人論傳記》:“它的傳統作法是‘《春秋》筆法’,寓褒貶於行文用字之中,實際上是叫事實說話。” |
|
【成語解釋】
春秋筆法 chūn qiū bǐ fá
也稱:春秋筆削 chūn qiū bǐ xue
成語釋義:指寓褒貶於麯折的文筆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態度。
成語出處:《史記·孔子世傢》: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這段話的意思是:
孔子在司寇職位上審理訴訟案件時,判詞若有可以和別人相同處,就不獨自决斷。至於撰作《春秋》,他認為該寫的就寫,該刪的就刪,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動一字一句。弟子們聽受《春秋》時,孔子說:“後代瞭解我的憑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憑這部《春秋》。”
子夏,孔子弟子。以才思敏捷,文學著稱。所以,孔子經常跟子夏探討文學創作。孔子身後,大多儒傢經典是由子夏傳下的。但就寫《春秋》而言,孔子是不肯讓子夏發表意見的。
成語背景:孔子用春秋筆法來寫史書主要目的在於: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孔夫子寫書的目的,本是要把那些他看不慣的人的行為,記入青史的;但是人總是有缺點的,連孔夫子所尊敬的人和他的親人、賢者也不例外,竟也有使人看不慣的行為出現,如果孔夫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這些看不慣的行為,一古腦兒寫進去了,那麽人傢一看到,對“所尊敬的人”、對“親人”和“賢者”的敬意,也就大打了折扣。所以,孔夫子呀,寧願說謊。這種在歷史上說謊,有一個專名詞,叫做“麯筆”。“麯筆”就是該直着說的話,要把它歪麯了來說。相反的,有什麽,就說什麽;該怎麽說,就怎麽說的做法,也有一個專名詞,叫做“直筆”,就是正直的筆。
孔夫子寫《春秋》,本來是要用“直筆”來使“亂臣賊子”害怕的,但是寫來寫去,他竟寫出那麽多的“麯筆”,可見寫“直筆”是多麽不容易!春秋筆法其實是一種妥協,是一種無奈!這種辦法寫出的史書開創了寫史服務於政治的先河,為後世考證增加了難度。
成語示例:初意卻不過貪圖少寫一個字,並非有什麽~。(魯迅《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傢》)
【文學解釋】
所謂“春秋筆法”,顧名思義,一種筆法而已,或者說一種使用語言的藝術,是孔子首創的一種文章寫法。
《春秋》,魯國史書。相傳為孔子所修。經學家認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貶,後因以稱麯折而意含褒貶的文字為“春秋筆法”。歷史上,左丘明發微探幽,最先對這種筆法作了精當的概括:“《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賢人誰能修之?”(譯文:《春秋》的記述,用詞細密而意思顯明,記載史實而含蓄深遠,婉轉而順理成章,窮盡而無所歪麯,警誡邪惡而褒奬善良。如果不是聖人誰能夠編寫?)
由於孔子編寫《春秋》,在記述歷史時,暗含褒貶,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通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例如詞彙的選取)和材料的篩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作者主觀看法。後世作者為了闡述孔子的思想,撰寫了專門的著作以解釋《春秋》的內在涵義,特別是其中涉及禮的一些細節。這種作法被稱為微言大義,或者春秋筆法,被中國古代的傳統所褒揚。
【春秋筆法與公文寫作】
國務院2000年8月24日發佈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國傢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明確規定,公文是“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規範體式的公務文書”。公文中命令、通報、意見等文種,是國傢機關表彰先進、批評錯誤、反映問題、確立輿論方向的重要工具,公文在發揮這些功能時,必須通篇表現出鮮明的立場,體現在文章中,則表現為公開敘事與隱蔽敘事的綜合使用。公開敘事是指敘事者的身份是公開的,它提醒着讀者,是敘述主體在進行講述;隱蔽敘事則意味着用“事實”說話,敘事者是隱藏在“事實”的背後進行講述。二者的差別在文本層次上體現為是主觀發言還是用事實說話。最強烈的公開敘事表現為議論,最強烈的隱蔽敘事表現為描寫,介於中間的是敘述。在這三種語言表達方式裏,敘述在公文中占主導地位,其次是議論,再次是描寫。在公文敘述中,如果時不時跳出一個敘述者來主觀發言,顯然是一件滑稽的事情。為了既能保持公文莊重平實的文體風格,又能體現發文機關鮮明的態度,在隱蔽敘事的文本形式下發出公開敘事的聲音,運用“春秋筆法”是最好的解决途徑。(節選自《應用寫作》學術月刊2005年第4期《如何巧用“春秋筆法”寫公文》) |
|
成語名稱 春秋筆法 漢語拼音 chūn qiū bǐ fá 成語釋義 指寓褒貶於麯折的文筆之中。 成語出處 《史記·孔子世傢》:“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 使用例句 初意卻不過貪圖少寫一個字,並非有什麽春秋筆法。
★魯迅《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