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陳舜臣 Chin Shunshin 本書出版後三十多年間在日本暢銷不衰,前後再版四十多次,銷量高達兩百多萬册,被譽為“中國權力遊戲的白皮書”,也是瞭解中國歷史必讀的史學經典。權力爭鬥寫得非常狠,可謂“中國權力遊戲的人性白皮書”。歷史細節着眼,采用大量民間史料,彌補正史的不足,非常貼近老百姓日常生活。《兩宋王朝》全面展示了春秋戰國的紛爭和文化空前繁榮景象。一嚮傳為美談的管鮑之交,實際情形不過是他們出道時就安排好的互惠謀略。蘇秦張儀的同窗之情,不過使相互知根知底,而豐富了他們爭鬥的卑劣。歷代令人哀憐的美女西施,竟然是范蠡精心培養的間諜。在呂不韋的精心運作下,還處於胚胎時期的兒子,就提前預定好了秦國王位…… |
|
一提起春秋時期,就令人想到諸子百傢。的確,春秋時期是中國古代史上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而且也是中國由奴隸製社會嚮封建製社會轉化的重要時期。
中國儒傢文化的創始人孔子曾經編了一部記載當時魯國歷史的史書名叫《春秋》,而這部史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構成一個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體相當,所以後人就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指的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東周的前半期。
東周一開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徵伐,戰爭頻仍。小的諸侯國紛紛被吞併,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而實力最強的諸侯國就可以稱霸,先後出現過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5個霸主,史稱“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於是通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可是,這期間在長江流域,楚、吳、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春秋時代的中後期,隨着牛耕的普及和鐵製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製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嚮國君爭奪權力。公元前453年晉國出現了韓、趙、魏三傢大戶,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傢,就是著名的“三傢分晉”。於是,七雄並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嚮了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
|
春秋之後,也就是周朝的後半期,進入了七國爭雄的時代,在後來西漢末年劉嚮編著的《戰國策》中記載這一時期,所以人們稱之為戰國。《史記•六國年表》記載,戰國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從韓趙魏三傢分晉開始算起 (公元前403 年),至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戰國時期,魏、趙、韓、齊、楚、秦、燕這七個諸侯強國,即戰國七雄,連年徵戰,在軍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鬥爭十分激烈。由於秦國的商鞅變法發揮了富國強兵的重要作用,秦國終於後來居上,逐一滅掉了其他六國,完成了“秦王掃六合”的統一大業,形成“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統一國傢。七雄當中,為了富國強兵而競相實行變法,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等實行的變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的進步。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傢人物在外交鬥爭中十分活躍。戰國時期,商業和交通的發展互相促進,出現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鄭國渠、鴻溝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僅促進了當時的農業,而且造福後世。在文化和思想學術的發展上,戰國時期的百傢爭鳴,辯傢鵲起,創造了輝煌的先秦文化,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
隨着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發展,政治形勢也産生了相應的變化。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著名的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六卿。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控製和瓜分公室,並互相爭鬥,以擴充領地。晉國的六卿爭鬥到最後,剩下韓、魏、趙三傢。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傢為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廢除了齊康公,自立為國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認。三晉和田氏的勝利,宣佈了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殘酷政治法則。於是,以魏國的李悝改革為起點,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變法運動。變法的核心是將勞動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國傢的賦稅收入。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統治者對物質享受的貪欲急遽膨脹。增加剝削量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掠奪更多的土地,而掠奪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戰爭。所以,這個時期戰爭頻繁。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嚮,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 |
|
春秋堪稱一個人才流動自由的時代。那時候,沒有所謂的房地産,也沒有所謂的故鄉情,所以人才流動十分的頻繁,十分的廣。很多國 傢都是沒有限人材,這為統一埋下了最早的基礎。
人才的流動造成了文化的統一化,文化的統一纔有可能造就了地理方面的統一。 |
|
春秋戰國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場社會大變革的風暴。
在這場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大變革中,舊的奴隸主階級沒落了,新的地主階級興起了;舊的奴隸制度和道德倫理觀念,被新的封建制度和意識形態取代了;一部分農民獲得較多的自由,社會的生産關係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階級矛盾尖銳激烈,兼併戰爭連年不斷,整個社會呈現出紛繁復雜的大動蕩大改組局面。
在這個時期,一個新的社會階層應運出現了,這就是士。他們來自社會的各個方面,地位雖然較低,但很多是有學問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曉天文、歷算、地理等方面知識的學者,有的是政治、軍事的傑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許行、陳相、蘇秦、張儀等,都是著名思想傢、政治傢、軍事傢或科學家。至於一般的出謀劃策、談天雕竜之流,以及擊劍扛鼎、雞鳴狗盜之徒,更是人數衆多。
由於士的出身不同,立場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現實問題時,提出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也不同。他們著書立說,爭辯不休,出現了百傢爭鳴的局面,形成了儒傢、道傢、墨傢、法傢、陰陽傢、名傢、縱橫傢、雜傢、農傢、小說傢等許多學派。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傢,而《論語》、《孟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則是這四傢的代表著作。其中,《論語》、《孟子》和《莊子》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
|
春秋戰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即東周,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陽)
春秋戰國時期合稱東周時期;西周時期,周朝君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權,周王對諸侯國有較強的控製能力,禁止諸侯國之間互相攻擊或兼併。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王室開始衰微,衹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製能力。同時,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趕了上來。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有的強大起來,有的衰落下去。於是,諸侯國互相兼併,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諸侯林立的情況,嚴重束縛了經濟文化的發展;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蕩,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分界綫:春秋(前770-476) 戰國(前475-前221)。一般史學界以三傢分晉,田齊代薑齊為春秋戰國分界綫。 |
|
由於魯國孔子的編年史《春秋》一書而聞名天下。《春秋》記事從公元前722年開始,至公元前481年結束。歷史上通常將周平正東遷至公元前476年之間的歷史時期稱之為“春秋”時代,這段時間基本上和《春秋》一書記事所跨時間差不多參見詞條“春秋”。
春秋列國形勢
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後,西土為秦國所有。它吞併了周圍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國傢,成了西方強國。在今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魯,湖北的楚國,北京與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稍後於長江下遊崛起的吳、越等國,都在吞併了周圍一些小國之後,強大起來,成了大國。於是,在歷史上展開了一幕幕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面。
首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內政,使國力強盛。又用管仲的謀略,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聯合其它國傢製止了狄人的侵擾,「存邢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國與魯、宋、鄭、陳、衛、許、曹諸國聯軍侵蔡伐楚,觀兵召陵,責問楚為何不嚮周王納貢。楚的國力也很強盛,連年攻鄭。但見齊桓公來勢兇猛,為保存實力,許和而罷。以後,齊桓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參加會盟,加以犒勞。齊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齊國稱霸中原時,楚國嚮東擴充勢力。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發生爭權鬥爭,國力稍衰。楚又嚮北發展。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霸業,與楚較量,結果把性命都丟了。齊國稱霸時的盟國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國傢,這時都轉而成了楚的盟國。
正當楚國想稱霸中原之時,晉國勃興起來。晉文公回國後整頓內政,增強軍隊,也想爭當霸主。這時周襄王被王子帶勾結狄人趕跑,流落在外。晉文公以為是「取威定霸」的好機會,便約會諸侯,打垮王子帶,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幟。公元前632年晉楚兩軍在城濮大戰,晉軍打敗了楚軍。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周王也來參加,册命晉文公為「侯伯」(霸主)。
晉楚爭霸期間,齊秦兩國雄踞東西。春秋中葉以後,楚聯秦,晉聯齊,仍是旗鼓相當。但爭霸戰爭加劇了各國內部的矛盾,於是出現了結束爭霸的「弭兵」。公元前579年,宋國約合晉楚訂了盟約: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來,互相救難,共同討伐不聽命的第三國。「弭兵」反映了兩個霸主之間的勾結與爭奪,也反映了一些小國想擺脫大國控製的願望。公元前575年晉楚於鄢陵大戰,楚大敗;公元前557年晉楚於湛阪大戰,楚又敗。這一期間,晉秦、晉齊之間也發生過大戰,晉獲勝。公元前546年,宋國再次約合晉楚「弭兵」,參加的還有其它十多個國傢。會上商定:中小國傢此後要對晉楚同樣納貢。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
當晉楚兩國爭霸中原時,長江下遊崛起了吳、越這兩個國傢。晉為了對付楚國,就聯合吳國。吳、楚之間多次發生戰爭。公元前506年,吳國大舉伐楚,節節勝利,一直打到楚都。從此,楚的國力大大削弱。在晉國聯吳製楚時,楚國則聯越製吳,吳、越之間戰爭不斷。吳王闔閭在戰爭中戰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大敗越王勾踐,並率大軍北上,會諸侯於黃池,與晉爭做盟主。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積蓄力量,乘吳王夫差北上爭霸之機,發兵攻入吳都。夫差急忙回歸,嚮越求和。不久,越滅吳,勾踐也北上會諸侯於徐州,一時成了霸主。
春秋時期各國的兼併與鬥爭,促進各國、各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屬間的接觸與融合。經過這一時期的大動蕩、大改組,幾百個小國逐漸歸併為七個大國和它們周圍的十幾個小國。 |
|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春秋首霸--齊桓公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傢的統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係列改革,使齊國強大起來。由於齊桓公率兵擊退戎族、狄族的進攻,又率齊、魯、宋等八國之師破蔡伐楚,阻止楚軍北進,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651年,他大會諸侯於葵臣(今河南考城),訂立盟約,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
接着稱霸的是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於率領楚、鄭、陳等園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采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後,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係,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於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
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以便選擇戰機,命令部隊嚮後撤退九十裏。古代軍隊行軍三十裏叫做一捨,九十裏就是三捨。晉軍“退避三捨”,後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於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 晉楚兩軍開始决戰。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後發製人的著名戰例。此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徵伐。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一心想成為霸主。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宋、齊、楚三國國君相聚在齊國的鹿地。宋襄公一開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認為自己是這次會議的發起人,同時又認為自己的爵位也比楚、齊國君高,盟主非已莫屬。但是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來,然後指揮五百乘大軍浩浩蕩蕩殺奔宋國。最後宋襄公被楚國抓走後又放掉。急功近利,空講仁義是他失敗的地方,但講信用而以仁義待人,卻使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不過有名無實,不能算真正的霸主。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製停止北進,轉而嚮東吞併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宏落後,楚國便嚮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嚮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秦國也強大起來。秦穆公企圖嚮東爭霸中原,但由於嚮東的通路為晉所阻,便嚮西吞併十幾個小國,在函𠔌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兼國十二,開地千裏”(《韓非子·十過篇》)。
以後,吳國、越國相繼強大, 爭霸於東南。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於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着又打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後,臥薪嚐膽,立志報仇,經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於徐(今山東膝縣),成為霸主。
諸侯大國爭霸,說明了周朝王權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後,周朝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諸侯,“禮樂徵伐自天子出”。現在這些權力都落到諸侯手裏,“禮樂徵伐自諸侯出”,“紮樂徵伐自大夫出”,甚至於“陪臣執國命”。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起來奪權了。周朝奴隸製處於“禮壞樂崩”的境地。
作為霸主,一本國經濟要發達,二實力(指軍事)強大。而且對於霸主本身也要有一定的魄力。宋襄公無纔無能,不是名副其實的霸主。
對於秦穆公來說,他可以說是作為一個外邦少數民族的首領,按理就排不上“五霸”之一。畢竟地處西方邊陲之地.......... |
|
由於各諸侯國連年發生戰爭而得名。通常將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統一中國之間的時間稱之為“戰國”時代。 參見詞條“戰國”。 |
|
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
戰國七雄形勢圖 楚國:都城郢(今湖北荊州市江陵區)
秦國:都城鹹陽(今陝西鹹陽東北)
燕國:都城薊(今北京西南)
韓國:都城鄭(今河南新鄭)
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
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 |
|
戰國時代的形勢是:楚在南,趙在北,燕在東北,齊在東,秦在西,韓、魏在中間。在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
從魏文侯開始至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是魏國獨霸中原的時期。魏的強大,引起韓、趙、秦的疑慮,它們之間摩擦不斷。公元前354年,趙國攻衛,魏視衛為自己的屬國,於是出兵攻打趙都邯鄲。趙嚮齊求援,齊派田忌救趙,用孫臏之計,襲擊魏都大梁。時魏軍雖已攻下邯鄲,不得不撤軍回救本國,在桂陵被齊軍打敗。次年,魏、韓聯合,又打敗齊軍。公元前342年魏攻韓,韓嚮齊求救,齊仍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設計將魏軍誘入馬陵埋伏圈,齊軍萬箭齊發,魏國大將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由此造成了齊、魏在東方的均勢。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一躍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傢,於是嚮東擴展勢力。先是打敗了三晉,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後又嚮西、南、北擴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紀末,其疆土之大與楚國接近。
在秦與三晉爭鬥之時,齊國在東方發展勢力。公元前315年,齊國利用燕王噲將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而引起的內亂,一度攻下燕國。後因燕人強烈反對,齊軍纔從燕國撤出。當時能與秦國抗爭的唯有齊國,鬥爭的焦點則集中在爭取楚國。
楚國的改革不徹底,國力不強,但它幅員廣大,人口衆多。楚結齊抗秦,使秦國的發展大受影響。於是秦派張儀入楚,勸楚絶齊從秦,許以商於之地六百裏為代價。楚懷王貪圖便宜,遂與齊國破裂。當楚國派人去要地時,秦國拒不交付。楚懷王興兵伐秦,大敗而回。楚國勢孤力弱,秦便東嚮進圖中原。先是與韓、魏爭鬥,後與齊國爭鬥。公元前286年,齊滅宋,使各國感到不安。秦國便約韓、趙、魏、燕國攻齊,大敗齊軍。燕國以樂毅為將,趁勢攻下齊都臨淄,攻占七十餘城。齊王逃至國外,為楚所殺。齊國的強國地位從此一去不復返。由此,秦國開始了東嚮大發展。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加緊統一的步伐,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連年發兵東徵。經過多年的爭戰,從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至公元前221年滅齊,東方六國先後為秦統一。從此,中國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國傢。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的統一是春秋以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比起西周,東周時期的生産力又有新的發展,采礦、冶煉、鑄造業中出現了許多新工藝,如竪井中采用垛盤支護,使采掘深處的銅礦成為可能;硫化礦冶練技術的出現,拓寬了銅礦資源的利用;焊接、嵌錯、鎏金和失蠟法鑄造工藝等,使中國的青銅時代進入又一個繁榮期。鐵器的出現,特別是戰國中葉以後鐵工具在農業和手工行業中逐漸普及,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産的發展。社會分工更細,各行各業的興盛,促進了商品的生産和流通,使商業活動空前活躍。新興地主階級及相應生産關係的出現,對舊有生産方式是個沉重打擊。這是生産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製導致割據與混戰,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各國之間設關立禁,也不利於社會生産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衹有實現統一,才能促使社會更快地發展和進步。廣大農民、工商業者和新興地主都盼望統一。雖然統一是靠長時間戰爭實現的,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它畢竟換來了歷史的進步,使一種新的制度得以確立。
秦始皇統一六國,在古代史上是一件大事,它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秦始皇廢除了古代的封國建藩制度,推行郡縣製,從中央到地方建立層層控製的統治體係,並采取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措施,對中國的封建社會産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秦的統一,為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
|
(1)經濟: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標志着社會生産力的顯著提高。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生産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産關係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 井田製(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製所取代,並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
(2)政治: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製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戰爭的結果加快了統一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變革的步伐。隨着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封建制度終於建立起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後來發展成統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躍和文學藝術的繁榮。
小結: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産力的革命。生産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
|
歷史人物 | 名人 | 隱士 | 賢士 | 信陽 | 循吏 | 百科大全 | 將軍 | 水利工程 | 百科辭典 | 諸侯國 | 歷史 | 人物 | 四大 | 刺客 | 英雄 | 晉國 | 文化 | 諸子百傢 | 小說 | 文學 | 現當代 | 歷史文化 | 稱謂 | 官製 | 官銜 | 中國 | 典故 | 故事 | 更多結果... |
|
|
春秋戰國城 | 春秋戰國俑 | 春秋戰國門 | 春秋戰國玉器 | 春秋戰國陶俑 | 春秋戰國晏子 | 春秋戰國雕塑 | 春秋戰國貨幣 | 春秋戰國歷史 | 春秋戰國時代 | 春秋戰國人物 | 春秋戰國之際 | 文物春秋戰國史 | 春秋戰國軍事法 | 春秋戰國金銀器 | 春秋戰國青銅器 | 春秋戰國門屈原 | 春秋戰國門范蠡 | 春秋戰國門管仲 | 春秋戰國門子産 | 春秋戰國門鄭相 | 春秋戰國門子貢 | 春秋戰國門黃歇 | 春秋戰國門王後 | 春秋戰國門樊姬 | 春秋戰國門武公 | 春秋戰國門隱公 | 春秋戰國門再吟 | 春秋戰國門祭足 | 春秋戰國門莊公 | 春秋戰國門哀公 | 春秋戰國門景公 | 春秋戰國門文公 | 春秋戰國門平公 | 春秋戰國門顔回 | 春秋戰國門荊軻 | 春秋戰國門鬻拳 | 春秋戰國門蘇厲 | 春秋戰國門少孺 | 春秋戰國門夫差 | 春秋戰國門孫武 | 春秋戰國門季札 | 春秋戰國門卞和 | 春秋戰國門陳軫 | 春秋戰國門田饒 | 春秋戰國門楊回 | 春秋戰國門襄子 | 春秋戰國門智伯 | 春秋戰國門師曠 | 春秋戰國門叔嚮 | 春秋戰國門又吟 | 春秋戰國門晏嬰 | 春秋戰國門鮑叔 | 春秋戰國門章子 | 春秋戰國門馮讙 | 春秋戰國門田文 | 春秋戰國門莊辛 | 春秋戰國門公叔 | 春秋戰國門臧孫 | 春秋戰國門華元 | 春秋戰國門孫臏 | 春秋戰國門毛遂 | 春秋戰國門豫讓 | 春秋戰國門虞卿 | 春秋戰國門樂羊 | 春秋戰國門郭開 | 春秋戰國門靈輒 | 春秋戰國工藝美術 | 春秋戰國外交群星 | 春秋戰國時期教育 | 春秋戰國貴族服飾 | 春秋戰國政治人物 | 春秋戰國音樂史料 | 春秋戰國門張孟譚 | 春秋戰國門顔叔子 | 春秋戰國門楚惠王 | 春秋戰國門陳蔡君 | 春秋戰國門陳靈公 | 春秋戰國門楚懷王 | 春秋戰國門頃襄王 | 春秋戰國門韓惠王 | 春秋戰國門孫叔敖 | 春秋戰國門百裏奚 | 春秋戰國門田子奇 | 春秋戰國門淳於髡 | 春秋戰國門魯仲連 | 春秋戰國門王孫滿 | 春秋戰國門宮之奇 | 春秋戰國門宋子罕 | 春秋戰國門田子方 | 春秋戰國門秦武陽 | 春秋戰國門齊桓公 | 春秋戰國門中山君 | 春秋戰國門趙簡子 | 春秋戰國門郤成子 | 春秋戰國門魏文侯 | 春秋戰國門韓昭侯 | 春秋戰國門趙宣子 | 春秋戰國門衛靈公 |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思想 | 春秋戰國士人與政治 | 獅子崗春秋戰國遺址 | 春秋戰國古皇城遺址 | 春秋戰國時期原始瓷提梁盉 | 春秋戰國門·智伯 | 春秋戰國門·襄子 | 春秋戰國門·師曠 | 春秋戰國門·叔嚮 | 春秋戰國門·又吟 | 春秋戰國門·宮之奇 | 春秋戰國門·鄭相 | 春秋戰國門·子貢 | 春秋戰國門·顔回 | 春秋戰國門·楊回 | 春秋戰國門·張孟譚 | 春秋戰國門·公子無忌 | 春秋戰國門·蘇厲 | 春秋戰國門·鮑叔 | 春秋戰國門·田饒 | 春秋戰國門·陳軫 | 春秋戰國門·晏嬰 | 春秋戰國門·王孫滿 | 春秋戰國門·荊軻 | 春秋戰國門·顔叔子 | 春秋戰國門·鬻拳 | 春秋戰國門·韓昭侯 | 春秋戰國門·黃歇 | 春秋戰國門·趙宣子 | 春秋戰國門·屈原 | 春秋戰國門·魏文侯 | 春秋戰國門·郤成子 | 春秋戰國門·范蠡 | 春秋戰國門·管仲 | 春秋戰國門·樊姬 | 春秋戰國門·王後 | 春秋戰國門·中山君 | 春秋戰國門·趙簡子 | 春秋戰國門·齊桓公 | 春秋戰國門·子産 | 春秋戰國門·宋子罕 | 春秋戰國門·秦武陽 | 春秋戰國門·田子方 | 春秋戰國門·淳於髡 | 春秋戰國門·田子奇 | 春秋戰國門·孫叔敖 | 春秋戰國門·魯仲連 | 春秋戰國門·百裏奚 | 春秋戰國門·楚懷王 | 春秋戰國門·韓惠王 | 春秋戰國門·頃襄王 | 春秋戰國門·武公 | 春秋戰國門·臧孫 | 春秋戰國門·華元 | 春秋戰國門·平公 | 春秋戰國門·哀公 | 春秋戰國門·祭足 | 春秋戰國門·莊公 | 春秋戰國門·隱公 | 春秋戰國門·再吟 | 春秋戰國門·陳蔡君 | 春秋戰國門·楚惠王 | 春秋戰國門·衛靈公 | 春秋戰國門·景公 | 春秋戰國門·文公 | 春秋戰國門·陳靈公 | 春秋戰國門·季札 | 春秋戰國門·卞和 | 春秋戰國門·章子 | 春秋戰國門·少孺 | 春秋戰國門·侯嬴朱亥 | 春秋戰國門·夫差 | 春秋戰國門·孫武 | 春秋戰國門·樂羊 | 春秋戰國門·郭開 | 春秋戰國門·靈輒 | 春秋戰國門·虞卿 | 春秋戰國門·豫讓 | 春秋戰國門·公叔 | 春秋戰國門·孫臏 | 春秋戰國門·莊辛 | 春秋戰國門·毛遂 | 春秋戰國門·田文 | 春秋戰國門·馮讙 | 春秋戰國門侯嬴朱亥 | 春秋戰國門公子無忌 | 中國通史故事連環畫-春秋戰國 | 春秋戰國-利益至上的生存博弈智慧 | 固原楊郎春秋戰國青銅文化墓地 | 淺談春秋戰國時期的統計分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