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義
目錄
春秋大義
作者: 熊逸 Xiong Yi
No. 2
  春秋大義
  中國儒傢思想中其哲學思想的價值取嚮;儒傢思想在社會價值、倫理道德和社會禮儀等方面的看法、取捨和褒貶。其本質就是個人在群體的社會生活中,在與其他人、周圍的環境等産生作用時,在個人行為選擇上所遵循的一套行為規範和其背後的思想原則。
  基於科學的原則,這些行為規範之間,以及與其背後的思想原則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邏輯上可論證的因果關係;同時並不是真的有一套數目確定,明確、清楚定義的行為規範,其思想原則也沒有準確、完備的定義(所以不是科學)。它也不是現代哲學,現代哲學已經科學化了。它可以理解為是一套古代哲學和這套哲學對現實生活的指導。
  歷史緣起
  相傳孔子(B.C.551 -- B.C.479)根據魯國的歷料記載將魯隱元年(B.C.722)到魯哀公十四年(B.C.481)的歷史修成了一部史書,這部編年史書就被叫作《春秋》。共242年史事,大約有1.5萬字。《春秋》記事非常簡練,近乎大事年表。
  其後(也可能是同時)出現了《左傳》。《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B.C.722),終於魯哀公二十七年(B.C.468)。《左傳》約18萬字,也是一部編年體史書,它比《春秋》多記17年,同時也比《春秋》多很多史料。但後來儒傢的經學家認為《左傳》是解《春秋》經之作,故西晉杜予作註時重加編排,首列《春秋》經文,然後分條記事,從此《左傳》原貌不可得見。《史記》和《漢書·藝文志》則認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孔子開了私學之風,由於《春秋》非常簡練,傳授時就需要解釋其文辭和史義。到了漢代,大約是B.C.100期間,就出現了着重從解釋《春秋》的文辭和史義上加以發揮的《公羊傳》和《𠔌梁傳》,先列《春秋》原文,然後逐字、逐層進行解釋。《𠔌梁傳》相對更遵從忠實記載史實的原則,而《公羊傳》則認為:《春秋》是孔子藉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觀點,處處包含“微言大義”。司馬遷(B.C.145? -- B.C.???)在《史記·孔子世傢》中也稱,孔子寫《春秋》不單純記載史事,它的遣詞用字體現出一套褒貶書法,藉此以表達他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見解,寄托他的社會理想。這也就是《春秋》的“微言大義”。
  另一方面,相對於漢代通行的語言和文字,孔子寫《春秋》時所使用的語言文字已經叫“古文”了,如果沒有註釋,當時普通文人恐怕也很難讀懂。因此,在傳授《春秋》時確實需要進行註釋。
  《春秋大義》--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一本試圖嚮西方世界闡明中國人的精神,並揭示中國文明價值的英文書。英文書名為“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1915年由“北京每日新聞社”首版,該書封面上所題的中文名就是“春秋大義”。該書對於當時西方世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有較大影響,書的作者是辜鴻銘。
  辜鴻銘(A.C.1857 -- A.C.1928),名湯生,原籍福建同安,出生在馬來亞檳榔嶼的一個華僑世傢。他13歲到西方留學,先後遊學於英、德、法、意等國11年。回國後長期擔任張之洞幕府的洋文案。清末時,他曾官至外務部郎中,擢左丞。明國初年時任北京大學教授。他精通英德法等近十門語言,用英文寫有多部著作,常引據法德作傢,而最好講的是拉丁文。
  辜鴻銘對於當時中國社會的環境、現狀,社會習俗,文化傳統,社會風氣等都非常瞭解和熟悉,但他還算不上是一個儒學大師。實際上,《春秋大義》一書是以當時西方世界的思維模式來對中國的文化傳統進行描述、解釋、闡述和贊賞。因此西方通常認為此書,容易理解,有其新穎和獨到之處,但算不上很深刻。
  “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為中國人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deep, broad and simple)
  中國人和中國文明的特徵,除了我上面提到過的那三種之外,還應補上一條,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條,那就是靈敏。(delicacy)”
  [該書已出中譯版。]
  《春秋大義》中還有這樣一句話:
  “實際上歐洲語言中‘科學’與‘邏輯’二字,是無法在中文裏找到完全對等的詞加以表達的。”
  還好,今天我們已經有了,並且已經是大衆化的日常用語了。
  如果說“春秋大義”是中國文化、文明的核心價值觀,那麽這本書遠沒有達到其目的。也許我們不應該對那個時代的人有這麽高的要求。
  關於孔子
  孔子生日:
  “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庚子日,孔子生。”
  公元前551年10月4日星期六(Julian)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星期六(Gregorian)
  庚戌(狗)年(平年)十月二十七日(魯歷,周歷)
  庚戌(狗)年(平年)八月二十七日(夏歷)
  孔子卒日:
  “魯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醜,孔丘卒。”
  公元前479年3月9日星期六(Julian)
  公元前479年3月4日星期六(Gregorian)
  壬戌(狗)年(閏年)四月初十日(魯歷,周歷)
  壬戌(狗)年(閏三月)二月初十日(夏歷)
近義詞
春秋大義――中國傳統語境下的皇權與學術
包含詞
春秋大義2:隱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