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康吉鰻科
學名: astroconger myriaster
地 方 名: 海鱔。
形態特徵:體呈長圓筒形。尾部側扁,一般體長30~60釐米,體重 300~700剋、頭錐形,兩眼間隔寬而凹、吻部尖長,前端尖形,口闊而平,兩頜牙細小,每側2行,舌較寬,前端能活動。體無鱗,皮膚光滑。側綫完全,沿側綫及其上方各有一行呈白色點狀的感覺孔、頭部及體側具白斑、背側灰褐色,腹部白色、背鰭、臀鰭和尾鰭相連,無腹鰭,胸鰭黃色,其他各鰭均為淡黃色
産 地: 分佈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産於東海和黃海。
産 季: 漁期以秋季為盛。
經濟營養價值: 肉質細嫩.脂肪多,一般清蒸食之鮮嫩而不膩。 |
|
星鰻
學名:Astroconger myriaster ;star-conger eel
俗名:海鱔
分類地位: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鰻鱺總目、鰻鱺目、康吉鰻科、星鰻屬
産地:分佈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産於東海和黃海。
産季:漁期以秋季為盛。
經濟營養價值:星鰻為食用魚。肉質細嫩.脂肪多,一般清蒸食之鮮嫩而不膩。 |
|
體呈長圓筒形。尾部側扁,一般體長30~60釐米,體重 300~700剋、頭錐形,兩眼間隔寬而凹、吻部尖長,前端尖形,口闊而平,兩頜牙細小,每側2行,舌較寬,前端能活動。體無鱗,皮膚光滑。側綫完全,沿側綫及其上方各有一行呈白色點狀的感覺孔、頭部及體側具白斑、背側灰褐色,腹部白色、背鰭、臀鰭和尾鰭相連,無腹鰭,胸鰭黃色,其他各鰭均為淡黃色。
尾部長於頭與軀幹長度之和。口中等大、後端可伸到瞳孔的後端下方。胸鰭與奇鰭均較發達;奇鰭互連;背鰭始於胸鰭後上方;臀鰭位於肛門後方。側綫明顯。無鱗。背側灰褐色,下部灰白色;背、臀鰭及尾鰭淡黃色,邊緣淺黑色,胸鰭淡黃色無黑色緣;頭及體側具白色斑點。分佈於太平洋西北部北海道到臺灣海域,在中國分佈於鴨緑江口至臺灣北部近海。
星鰻的葉狀幼體,俗名粉皮魚、玻璃魚、透明魚、刨屑魚。伸長期最小體長76毫米,最大體長達127毫米,肌節139~144,唇齒長出,體透明,除瞳孔部外,體側及腹緣尚各具一列色素斑。收縮期幼體長113.1~75.2毫米,肌節138~142,全長縮到89毫米時唇齒開始脫落。體半透明或不透明,體側及腹緣色素斑明顯。稚魚期體長62毫米,肌節139~143,體長達75.2毫米時頜齒開始長出,體不透明,體側及腹緣斑已不明顯。水溫15℃左右,變態約需20天。
|
|
1、洄遊習性
⑴長途洄遊:星鰻屬於海底石縫洞穴寄居性魚類,一般不作長途洄遊。但在北方寒潮侵入,海岸浪滔翻滾,原寄居地受衝擊的情況下,星鰻則作自北而南洄遊,尋找新的石縫洞穴寄居。因我國黃海海域海底地貌一般為沙地,星鰻無法找到棲息之處,因此每年10月以後,反復侵入的寒潮,使寄居在日本列島、南韓東部沿海的星鰻大批地作東北嚮西南季節性長途洄遊,直達我國長江口以南的舟山群島。舟山群島露出海面的島嶼有1339個,半露或不露的島礁更是不計其數,石縫洞穴多,是星鰻的理想棲息地,初鼕常有較豐的釣獲量。
⑵短途洄遊:一日之中,海潮有兩個漲落周期,落差一般在3~5米之間。星鰻隨着潮汐沿海底岸綫(海底礁石與海底泥地交界處)作短途索餌洄遊。海潮初漲潮時,由深水區嚮淺水區遊動,初落潮時則反方向由淺水區嚮深水區遊動,基本返回原出發地。
2、索餌習性
星鰻的索餌可歸納為貪婪、肉食性,夜間此白天活躍三大特點。星鰻 喜食葷腥,小魚小蝦咬住不放。且星鰻口似蛇形口。有一定擴張性,比它 口稍大一點的魚也能吞食。垂釣星鰻,可以餌多鈎大。見了餌料,星鰻不 吃完它是不甘心的。有時第一次脫鈎,或鈎挂在嘴上,第二次下鈎照吃不 誤,星鰻喜暗,白天居穴為多,晚上或海水渾濁時活躍,因此,夜間釣獲 效果優於白天,海水渾濁鈎獲優於海水清澈。
|
|
星鰻是東海海岸垂釣的主要魚種之一。船釣、礬釣均可,拋竿釣、拽綫釣隨便。每月選大潮汛之時(農歷初一、十五前後幾天)的漲二分和落二分潮之時,鈎挂魚腥餌,墜以不便海流衝走餌為原則,一般100~300剋。把鈎拋到海底礁石與泥地結合部或較深的礁石與礁石縫隙處等候咬鈎。咬鈎一般的手感是“先頓一下(已咬住) 即回綫(已吞到肚裏)或先頓一下(大多鈎鋒刺痛嘴),此時即可收綫。確認魚咬鈎後一般不宜久待,星鰻有吞鈎後原地打滾的習慣,海底礁石上多藤壺、牡礪,打滾往往磨斷漁綫跑魚。
1、釣點選擇
近岸礓碴區以及泥沙海底區均可施釣,但在近岸淺水區礓碴底的星鰻個體較大,泥沙海底水域次之。泥沙海底以養殖筏區為好。
2、釣具
⑴手提綫:零點八至一毫米單股膠絲綫或等粗的多股聚乙烯綫,根據水深、海流大小準備八十剋至七百五十剋鉛墜若幹,十五至十七號優質魚鈎若幹,二十釐米左右雙臂小天平。
⑵船竿:根據釣船的大小準備三米以下的船竿,五十剋至五百剋鉛墜若幹,夜光棒一隻,使用時固定在竿頭,橫嚮或縱嚮繞綫輪,其他同手提綫釣組。
⑶鏈墜:主綫端接一轉環,下接由三個五十剋左右通心鉛墜組合的鏈墜組,墜與墜之間相隔二十五至三十釐米,並在中間係上轉環。鏈墜下端另接一轉環,將長二十五釐米左右的四號帶鈎子綫分係於轉環之上,一般一條子綫上栓三枚釣鈎。
星鰻是底棲魚類,其覓食、遊動皆貼底而行,因此船釣時天平上的鈎係、墜係不可過長,防止被海流衝起而導致星鰻無法索餌、上鈎。墜係約十五釐米左右,鈎係等長或略長。縛鈎綫需要特別的講究,因為星鰻上鈎後,會在水下旋轉攪動,普通魚綫很快就會被它絞成麻花不能使用,甚至斷綫跑魚,尤其大魚更是如此。威海釣友經過實踐摸索,找出了一種行之有效的釣綫及防止打結的“活扣連結法”(註意:是連結而非連接):
綫用零點五毫米的輪胎綫或者街頭掌鞋用的編織綫最好,防彈衣編織綫當然也是不錯的選擇,但相信沒有幾人能用的起。先將鈎綁好,然後將鈎鈎在某一固定的突起物上,如抽屜拉手。將子綫抻直,在離鈎把五釐米處打活扣(抽扣),然後將不係鈎一端的子綫攔腰從活扣結中穿出,又形成第二個活扣(註意:不可將子綫綫頭穿出,應將子綫攔腰穿出。),然後依此類推繼續打結,每次打結都要將活扣抽緊。到了需要的長度後,將子綫綫頭從活結中穿出、抽緊,多餘的綫在綫結底部對折打死結,形成一扣,用來連接轉環。這樣,一條垂釣星鰻的專用子綫就完成了。此子綫總長度從轉環至魚鈎不應超過二十釐米,船竿似不可使用這種子綫,因其拉力太過強勁,主綫容易被拉折。
這種子綫有以下幾處優點:1、首先是絶不打結;2、子綫柔軟,適於星鰻索餌;3、拉力強勁,打結部分有彈力,可以部分緩衝魚的衝擊力。衹有斷鈎跑魚,而絶無斷綫跑魚之虞。
出釣時應多備帶鈎子綫,鈎的質量一定要好,防止跑大魚。如有挂底現象,需用力將魚鈎拉折(子綫強力不易拉斷),出水後將子綫換下扔掉,另換帶鈎子綫即可。
3、魚餌
小烏魚是垂釣星鰻的不二首選,其他的如魚肉、小蝦、海蛆等次之。烏魚身被磷光,夜釣在水下閃閃發光,對星鰻的誘惑力極強。這其中尤以中秋節前後捕撈上來的烏魚花最好,此時的烏魚個體大小正好合適,適於星鰻吞咽,太小了目標不明顯,太大了又一時吞不下,如根據平時的垂釣經驗殺鈎往往空鈎。
4、船釣方法
船釣星鰻應選擇定點釣法,到達釣點後拋錨將釣船固定。根據垂釣時間可分為夜間船釣法與白日船釣法。
⑴夜間船釣:夜釣星鰻的釣時應選在每月的中小汛,即陰歷初七、二十三前後幾天,自黃昏至第二天凌晨均可,夜暗無月光為好,剛起流或接近平流時為最佳時機。星鰻的覓食時間極有規律,日落而動,日出而息。
星鰻在近岸淺水海流不大處索餌極其狡猾、謹慎,是北方近海較難釣取的魚種之一,它覓食通常不像黑魚、黃魚、鱸魚等那樣幹脆、瘋狂,一口吞下誘餌,而是咬住獵物後,象蛇一樣一口一口慢慢吞咽,通常得兩到三口才能吞下整個誘餌。因此施釣時衹有根據這個覓食特點才能有的放矢,手到擒來。
夜釣星鰻的手法一般是“燜”,當海上有輕微風浪時,船身會隨着波浪上下起伏,釣組在水底也會隨着上下起伏不定。這時為了保證釣組的穩定,手中的綫或竿就要在船身起伏時嚮相反方向提綫(竿)、送綫(竿)。但所謂的“燜”是辯證的,衹有在星鰻索餌時纔“燜”住不動,無魚索餌時也應時常上下提逗,吸引星鰻的註意力。一般情況下星鰻第一次索餌時手上有輕微的晃動感,似其他小魚咬鈎但又沒有那種幹脆、清晰的咬口,然後就停住不動了。這時起就開始考驗你的意志品質了,性急的釣者往往急忙殺鈎,結果就不需多說了,十有九空,此時必須“燜”住不動,靜候佳音。水下還會傳來第二次索餌的感覺,這時就有兩種不同的情況:如果還是第一次索餌的感覺,那就繼續“燜”;如果是持續的晃動感或拖拽感,就要立即殺鈎,但這種情況衹有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的可能,一般要靜待第三次索餌。這次水下傳來的一般是持續的抖動或拖拽感,甚至手中的綫或竿上的綫會突然踏了下來,星鰻已經中鈎,殺鈎吧!
提魚上領是一次酣暢淋漓的宣泄過程,非常過癮。星鰻上鈎後的感覺與其他魚種完全不同,殺鈎起魚時水下往往衹有沉重感,如同拖拽重物一般,稍後就會傳來沉悶的抖動感,星鰻在水下拼命掙紮扭動,如同陀蠃般盤旋而上,五百剋以上星鰻掙紮的力量傳到手中甚至有從井中提一桶水的感覺。普通單股子綫很快就會被魚扭成麻花,甚至斷綫跑魚,即便是不跑魚這條子綫也基本不能再用了,上面介紹的“活扣連結”子綫的優點就充分體現出來了。
威海釣協常務副主席徐德晉老師經多年的垂釣實踐,總結出一套別具特色的方法,收錄在他的垂釣散文《感謝大海》一書中,概括起來為五個字:抖、逗、放、領、提,釣友不妨試之:
抖:即魚在水下咬鈎時的抖動感。
逗:當你手中有魚咬鈎的抖動感以後,手中的綫再顫動幾下,使誘餌産生一種掙脫的感覺,刺激魚的食欲,逗引魚上鈎。魚呢,怕到了嘴邊的美食溜掉,便狠狠的咬住。
放:再留一點時間讓魚吞下誘餌,即放一把綫。魚想我勝利了,便大口的把餌料咬到嘴裏,吞下肚。
領:放綫幾秒鐘後,慢慢試着收回放下的綫。魚覺得不好,嘴裏的餌料想跑,那還了得,便咬緊牙關嚮後扭着頭要走了。
提:即迅速上提-殺鈎!星鰻就成了我的“戰利品”了。
提魚進艙時切忌不可大幅度用力上提,這樣往往容易將星鰻甩出船艙至船體的另一側而跑魚,尤其大魚更是如此。應看準來勢用手抓住天平或者盡量靠近天平處,小幅度快速將其拎進船艙。不要使用抄網,對付大星鰻抄網不起任何作用,甚至是反作用。船上應準備照明用的燈具以備摘魚、換鈎、上餌,以及摘魚時用的毛巾。因為星鰻體被無鱗、多黏液,如泥鰍般滑溜,無法直接用手將其握住摘鈎,而用毛巾握住其頭部稍下部位便可輕鬆摘鈎。魚護口需綁紮並且不可入水,因其尾部強健有力,可以鈎住魚護口倒退而出,因此其在威海有一形象別名:鞭梢子。如魚獲直接放在艙裏,註意人、魚盡量不要在同一船艙,如在一個艙裏一定要穿鞋,否則被大星鰻在你的腳上來上一口就說不上是人釣魚還是魚釣人了。此事我有深切體會:一次夜釣返航時,我準備將艙裏的星鰻裝進魚護裏,因星鰻體滑我就抓住魚的頭部裝護,一條星鰻整齊的厲齒狠狠的襲擊了我的左手食指,我抖了一下竟然沒有將其甩掉,虧得那條魚較小,如是大魚後果就如何不得而知了。但星鰻不比俗稱的狼牙鱔性情兇猛,衹要小心一點,這種情況一般不會發生。
夜釣星鰻應結伴而行,不要度來獨往。要勤換釣點,一處釣點釣上幾條無魚索餌後不要戀戰,及時更換釣點才能有更多的釣獲。
⑵白日船釣:絶大多數北方海釣者都知道星鰻要夜釣纔好,白天不可釣,即便釣上也是在大風過後水渾時偶爾碰上的,其實不然,白天同樣可釣。威海這裏白天可以船釣星鰻是我的鄰居父子偶然間發現的:九五年的國慶節前後,他們父子兩個到劉公島養殖區釣黃魚、黑魚,偶然間上了兩條大星鰻。於是第二天他們換上了星鰻釣組及魚餌,再次前來試釣,結果獲得大豐收,落流期間幾個小時之內父子倆釣起近百斤星鰻,父子倆又去釣了幾次,終於被衆釣友發現,引起轟動,從此威海有了白天星鰻釣法,也誕生了這裏的職業星鰻釣民。
說起來白天船釣星鰻的釣法很簡單,釣點的選擇以及釣時的選擇是關鍵。
其一,釣點的選擇:應選擇在漁民無法拖網作業的深水養殖區,水深在二十米以上最好。現在漁民的拖網尺寸極小,被人戲稱“掃地窮”,拖網所到之處寸草不留,幾乎無任何魚類可以幸免遇難,在這樣的地點垂釣星鰻可說是白日做夢。而養殖區水下羅列,沉筏縱橫,固定木樁星羅棋布,漁民不但不能拖網作業,而且這樣的水下環境餌料豐富,便於星鰻以及其他魚類藏身、覓食,在今天這樣的海洋環境下,養殖區簡直就是近海魚類的天堂。此外養殖區由於有扇貝籠、海帶等上層養殖物遮蔽陽光,再加上深度、海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水底光綫較開闊區暗淡,基本符合星鰻索餌的外部環境。另外白天垂釣星鰻礓碴岩礁區是個錯誤的選擇,因為那裏是黃魚、黑魚等岩礁魚類的聚居地,並且白天正是這些魚類的覓食期,索餌比星鰻兇猛。因此即便有星鰻索餌,恐怕連開口的機會都沒有,誘餌就被其他魚類搶走。
其二,釣時的選擇:釣時的選擇有兩層含義,一是季節的選擇,二是潮汐的選擇。1)、季節:雖說是每年的六月至十一月底都可垂釣,但根據星鰻的生活習性,就膠東半島的煙臺、威海地區而言,還是以九月中旬以後至十一月底為好。九月中旬以後的秋天,威海漁民稱之為“老秋”,自此時開始水色暗緑,水底光綫比之春、夏要暗淡一些。並且此時以後北方北風天氣較多,煙威地區屬北部沿海,衹要颳起北風便渾黃。另外一個優點是此時垂釣星鰻的最佳誘餌-小烏魚正是捕撈旺季,大量上市。職業星鰻釣傢會大量採購、冷凍中秋節後捕撈上來的小烏魚備用。2)、潮汐:白天船釣星鰻以中活汛為好,小死汛的釣獲會差之數倍不止。至於漲流好還是落流好卻是不能一概而論。有的地方星鰻落流索餌,而有的地方卻是漲流索餌。在威海劉公島深水養殖區,星鰻索餌貫穿整個落流始終,漲流期基本不索餌。而在相離不遠的褚島深水養殖區,星鰻卻是漲流開口,落流期不索餌。威海尚且如此,其他地方更是不敢妄下定論,需各地釣友通過自己的實踐才能掌握。
白天星鰻索餌的感覺與夜釣完全不同,此時索餌完全沒有了那種斯文相,看見誘餌上前就是狠狠的一口,幹脆、利落的絶不會有一口咬不上而再次索餌的現象發生,這是同星鰻夜間索餌最根本的區別。並且即便不用殺鈎也基本不會跑魚。這是因為魚類在海流中是頂流覓食,而活汛期海流較大,這就迫使星鰻必須看準獵物來勢一口咬住,否則煮熟的鴨子就會逃之夭夭。因為魚類的咬食習慣是一口咬住獵物的頭部,而極少出現咬食獵物尾部的現象。而夜釣由於是在小汛期近岸垂釣,海流較小,星鰻可以四處遊走覓食,咬住獵物後可以從容吞咽。同樣的物種在不同的時間、地點覓食,方式竟然有如此強烈的反差,本能使然。
上餌時,將鈎體穿過烏魚尾部露出鈎尖即可,使之如同一條活生生的烏魚在水下遊走,而不必擔心星鰻會咬掉烏魚頭部不能上鈎而致使跑魚。因為烏魚、魷魚、章魚等的運動靠頭部噴出水流倒退而行,其尾部對於狩獵者來說反而是獵物的頭部,如將整衹烏魚挂滿魚鈎反而不能充分引起星鰻的興趣。釣組應根據海流情況使用五百剋至一千克的重墜,墜上再綁一鈎。釣組落底後不必上下提拉引逗,因海流大,每提起一次釣組就要被海流衝出幾米。
將船橫在兩個養殖架之間固定好開始施釣,船上衹有一人時,這裏的職業釣民會根據釣船大小,放下五到十副手提綫釣組,因流大墜重而不必擔心釣組之間相互纏繞。深水區星鰻的個體較近海大了許多,在劉公島深水養殖區釣到一到四公斤的大星鰻實在太過普遍,能否拎進船艙則全憑個人的技術與鈎、綫的質量,以及一點運氣了,上面介紹的活扣連結特殊子綫由此誕生。 |
|
星鰻
星鰻體呈長圓筒形。尾部側扁,一般體長30~60釐米,體重300~700剋、頭錐形,兩眼間隔寬而凹、吻部尖長,前端尖形,口闊而平,兩頜牙細小,每側2行,舌較寬,前端能活動。體無鱗,皮膚光滑。側綫完全,沿側綫及其上方各有一行呈白色點狀的感覺孔、頭部及體側具白斑、背側灰褐色,腹部白色、背鰭、臀鰭和尾鰭相連,無腹鰭,胸鰭黃色,其他各鰭均為淡黃色。分佈於北大平洋西部、我國産於東海和黃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