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 > 星康吉鰻
  conge myriaster(brevoort)(康吉鰻科)
  【特徵及習性】星康吉鰻俗稱星鰻、鱔魚。舌寬,前端能活動。兩頜牙細小,每側2行,犁骨牙從狀。側綫完全,側綫和體的感覺孔呈白色點。 體形圓筒狀,呈蛇形,但尾部側扁。口寬大、舌端遊離、牙細小且排列緊密,無犬牙。背鰭與臀鰭及尾鰭相連。胸臀狹小,腹鰭消失。背後側灰竭色,腹下部灰乳色。側綫孔和側綫上方有星狀斑點(故有星鰻稱謂)。主要分佈我國黃海、渤海、東海以及日本北部和朝鮮海域。其最大特點,體被無鱗、多膠質樣粘液。而有些地域把海鰻誤認為星康吉鰻,其大有謬誤。因海鰻多呈亞圓筒狀,膚色多為銀灰。還有鶴海鰻等,均不屬此品種。其最大差別在於吻尖、口大,且牙齒銳利,有犬牙,體長大多在1米以上,其性情兇猛無比,多有襲人現象發生。
  棲息於近海。幼魚經過變態,水溫15°c左右,約20天變態完華。為我國北部海域習見種。分佈於北太洋西洋西部。我國産於東海和黃海。
  星康吉鰻,大多在體長50~70釐米之間,單體尾重一般在500~1000剋。體長80釐米以上,單體尾重超過2000剋者也有釣獲,但機會很少。星康吉鰻屬底層性魚類,晝伏夜出。白天多棲息、蟄居於泥沙質海底及相鄰的水下暗礁的岩洞,水下障礙物及海底大塊礁石根部的縫隙或海底植物的空隙處。夜間在其棲息、蟄居的周圍及“傢門口”附近遊弋覓食(如白天遇陰天或水質較渾時,也能偶爾釣到)。大連地區黃海海域的星康吉鰻個體大多在500~1000剋,體長一般在60~80釐米。筆者前些年最大的釣獲為體長120釐米、體重2600剋的星康吉鰻,此紀錄據筆者所知至今無人打破,且本人也再沒有機會以“邂逅”。
  星康吉鰻無洄遊習性,衹是在每年的初鼕時節始開始嚮深海區遷徙。每年的6月初~11月下旬為施釣星鰻的主要釣期。其中9月中下旬,即農歷八月十五前後為旺釣期。星康吉鰻吃鈎斯文,很少有一口攝食現象,大多為如蛇般吻食後慢慢吞咽狀,故表現施釣過程中有如小魚啄食,稍有異常便逃逸另處,很少有二次吞鈎。星康吉鰻生性“孤僻”,很少群居,多單獨行動。中鈎後兇猛異常,其掙紮力大於六綫魚或黑鮶等魚種。
  【垂釣】
  ▲釣具配備
  船釣星康吉鰻是較為“正宗”的施釣技法,其釣獲量及釣獲個體與磯、岸遠投釣法差異很大,是近幾年來大多釣友棄岸乘船施釣的“熱門”。
  釣具的配備及釣組的匹配:
  船釣星康吉鰻的釣具配備多選用長2.1~2.7米的80號左右船釣專用竿1~2支(如乘船施釣人少可同時采用兩支竿施釣)來施釣。根據筆者經驗,釣竿最好采用“內走綫”的船釣專用竿。如韓國的“twinspeed”或日本西瑪諾“立海”“早潮”等都是不錯的“內走綫”船釣竿。因施釣星康吉鰻均在夜間進行,其光綫較暗,視綫也比較模糊,采用此類的竿可免除主綫纏繞竿端導綫環之患。50號左右的船釣竿也可用,雖然手感較好,但因其調性較軟,且星康吉鰻中鈎後掙紮力異常,一旦中大魚與之周旋會耗時耗力。但對付500剋以下星康吉鰻卻也綽綽有餘,同時會因調性軟,反應會更靈敏,釣感會更刺激。
  與釣竿相配置的繞綫輪多采用中小型橫嚮船釣繞綫輪。如“西瑪諾”小船800或2000等采用多軸承國産旋壓式繞綫輪也可以應付,如“狼王”“寶國”等。衹是一旦與大魚相遇,起綫不如橫嚮輪輕便。其施釣的主綫一般以5~6號的編織綫為好。如日本關羽化學的“西格”綫,或“優尼西卡”“桑萊印”等都是不錯的釣綫。因其綫徑小且無延伸性,中魚時反應會更靈敏。釣綫的長度有100米足夠。拴鈎用的腦綫一般以4~5號的強力尼竜綫為主。最好選用暗色,如國産的“潮汐”,其綫徑均勻,色澤暗緑軟滑當為首選腦綫。釣鈎一般以國際通用海釣用鈎的14~16號為準。鈎太大太小都不好,鈎小會吞進咽部或後腔,退鈎麻煩,鈎大常常又會僅鈎住嘴邊,起魚過程易脫鈎而悔憾。
  對於施釣星康吉鰻的釣組,以前傳統的釣組多采用長約50~80釐米長的“挑擔式”鋼絲“天平”,下拴兩枚釣鈎來施釣,筆者此前也曾做過介紹。但隨着釣具産品的不斷更新換代,其釣組也相應有了很大的變化。近兩年來,筆者獨創出一種稱其為“鏈墜組合”的釣組,經反復實踐,其施釣效果十分顯著,今特此“奉獻”以酬謝多年來諸位釣友讀者的厚愛。其釣組的前期配件準備如下:
  大中號轉環一枚,中號轉環三枚,50剋通心鉛墜三枚,夜光軟玉三枚。另配置15號釣鈎三枚。總長1.7米的副綫一根(打扣後一般長1.5米)。
  為夜間施釣時便於觀察,在施釣前可在釣竿上端綁一直徑3.3毫米的夜光棒,用手捏亮後,用透明膠帶固定。
  ▲施釣攻略
  時間選擇在每年的5~11月上旬的上弦月或下弦月的中、小潮汐階段,以無色黃昏後1小時至上半夜11時,或下半夜的凌晨4~6時為最佳施釣時段。
  釣點的選擇應以考慮在泥沙質海域或近海養殖筏區內的“筏頭”“筏根”和“亂髒”區域。其原因在於,養殖筏區內多為泥沙質海底地貌(便於養殖筏的打樁定位),加之浮筏常年遭受風吹浪打,定位木樁的倒塌,形成“沉筏”區及海底漂浮物被聚集的“亂髒區”,這是便於星康吉鰻棲身、蟄居的場所。
  施釣星康吉鰻宜采用“定點定位”法施釣,即把釣船錨泊定位或將釣船拴結於養殖筏上的繩纜或浮球繩上。釣取其他海魚的“漂流釣法”不適宜釣星康吉鰻,但需註意要隨時更換釣點,不可“固守”一地不動。
  釣餌的準備多以小六綫魚肉為主。可在黃昏前在近岸岩礁區附近用沙蠶釣取,然後用漁刀將六綫魚剖成兩片,割成長約30毫米、寬約10毫米的三角形魚片(需帶皮便於挂鈎)備用。但近些年來,筆者還采用一種當地人稱為小“海兔”的小烏賊為餌,其施釣效果也相當不錯。另外岩蟲、沙蠶均可做餌,也有效果。
  施釣技法上,大連地區俗稱為“悶鱔魚”,其意在於需慢慢待,不可性急,要耐住性子來施釣此魚。
  釣船選準釣點泊定停穩後,將釣組挂餌放至海底。因采用“鏈墜組事”,當釣組抵底後,要輕輕擡起,然後嚮任何方向抻直釣法再慢慢放下,此時海底釣組便會成“一字形”平躺於釣點之上。具體情況參照圖2。此釣組優勢在於:釣鈎距離相等,不至於相互纏繞。同時,當有魚吞鈎後,扯動腦綫必通過通心墜首先反應到主綫上,減小鉛墜重量阻礙,反應靈敏。且“一字形”的釣組排列可擴大中鈎概率。此時應稍綳緊主綫,將釣竿架於船釣支架之上(或無支架可平、斜放於船艙之中)。因養殖筏區內浪緩流小夜間多呈“靜水”狀,星康吉鰻吃鈎時反應明顯,主綫稍綳緊更利其吞鈎。
  星康吉鰻吃鈎時的反應主要在竿體前端部分。開始時其竿梢略有點動(視夜光棒輕晃)似小魚啄食狀。此時為星康吉鰻發現並接觸釣餌且如蛇般吞食慢慢吞咽,此時提竿必將其驚動,難有回頭再吞鈎現象。其後,竿梢慢慢下彎帶動竿體抖動的頻率突然加速形成大彎月狀——吞餌入口後星康吉鰻待要急速遊離原地或待返回巢穴之中,此時方可立即提竿上物,其銳鈎必鈎住星康吉鰻的魚嘴上腔之中。回綫時,其魚下拽力如同挂底狀。初始衹有沉重感,待回綫釣小半程時,會伴有左右盤旋翻騰的攪動感。其魚愈大攪動翻騰感愈強。同時,星康吉鰻在翻騰的過程中會帶着腦綫同時轉動,使腦綫呈麻花狀,在此轉環便會起到很大作用,不致於腦綫最後擰死而扯斷。在回綫的過程也同時會出現如同《深井中嚮上提水的晃動或突然間釣綫上沒有了拽力的現象,這均不必擔心,這多半是星康吉鰻在下拽時,突然改變方向順釣綫同時上浮而造成的假象,待再次快速收綫時下拽力會再次出現。待收綫至水面時,需及時打開照明燈具看清此魚的來勢,快速利用竿體彈力將其甩於船艙內。摘鈎時,因星康吉鰻掙紮如蛇般在船艙中亂竄,所以要用事先準備好木棒將其擊昏,再用刀割開其咽喉取鈎(此魚吞鈎大多較深),同時,由於星康吉鰻體披無鱗且多膠質樣粘塗,難以用手握住,需采用中指將其扣住下壓於食指與無名指之間扼牢摘鈎,此法雖是傳統的“正宗”摘鈎方法,但比較麻煩、耗時,故現在大多鈎友采用將魚拋於船中後,直接用刀割斷腦綫,另換一事先備好的帶鈎腦綫,以節省時間及時下鈎再釣。
  夜釣星康吉鰻,在一個釣點往往衹有三五尾魚中鈎。因此不可久守一個釣點。當釣獲幾尾後,需及時更換另一釣點。每次夜釣頻換釣點大多在8~10個之間。
  此外,夜釣星康吉鰻要結伴而行,要備足燈具,不可盲目到不熟悉的海域施釣,並隨時觀察海況,如有異常要立即撤離以免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