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曉經術 Familiar with the surgical |
通曉經術。《漢書·劉嚮傳》:“ 更生 年少於 望之 、 堪 ,然二人重之,薦 更生 宗室忠直,明經有行,擢為散騎宗正給事中。” 北魏 酈道元 《水經註·河水五》:“ 漯水 又東逕 漢 徵君 伏生 墓南,碑碣尚存,以明經為 秦 博士。 秦 坑儒士, 伏生 隱焉。” 宋 俞文豹 《吹劍錄外集》:“ 夏侯勝 以明經取青紫語門人,臣嘗鄙之,何敢復以此聳誘其徒。” |
漢代以明經射策取士 Han Dynasty to the Ming policy were admitted by the radio |
漢 代以明經射策取士。 隋煬帝 置明經、進士二科,以經義取者為明經,以詩賦取者為進士。 宋 改以經義論策試進士,明經始廢。 梁啓超 《變法通議·論科舉》:“今請雜取前代之製,立明經一科,以暢達教恉,闡發大義,能以今日新政,證合古經者為及格。”參閱《新唐書·選舉志一》、《文獻通考·選舉四》、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明經》。 |
明清對貢生的尊稱 Students on the honorific Ming Gong |
明 清 對貢生的尊稱。《醒世恆言·赫大卿遺恨鴛鴦縧》:“這 陸氏 因丈夫生前不肯學好,好色身亡,把孩子嚴加教誨。後來明經出仕,官為別駕之職。”《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此位是 石門 隋岑庵 先生,是老明經。” |
|
先儒範子寧像
漢代察舉中的「明經」科,是最重要的特科之一。明經」就是通曉經學。秦朝就有此科,到漢代地位開始突出。秦朝就有此科,到漢代地位開始突出。 所謂「經」,原指先秦經典,自從漢武帝尊崇儒學,「經」就專指儒傢經典了。
其實,察舉各科都有經學內容,被舉者也要熟習經學;把「明經」特立為一科,說明經學在漢代代政治上地位之重要。其實,察舉各科都有經學內容,被舉者也要熟習經學;漢代的讀書人無不自幼苦讀經書,目的都是為了應舉、入仕。
西漢時舉「明經」科不按人口,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開始,以人口多少定舉數,後來加上年齡限製,年50至70纔可入太學 。但在東漢初,年紀輕而精通經學,也可應舉「明經」。如張玄「少習《顔氏春秋》,兼通數傢法,建武初,舉明經。」
漢代許多名臣,如孔安國、貢禹等都是明經科出身,韋賢、韋玄成父子皆以明經科入仕,先後位居宰相。重經之風一直延續到隋唐時期的科舉考試,唐代的「明經」科試帖經,以通經比例决定等第。可見經學在漢代察舉製中地位之重要。 |
|
經書像磚
明經與進士二科為構成唐朝科舉的基本科目,明經又分為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三傳等,考試之法,先貼文,後口試,經問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 《禮記》 、《春秋左傳》稱大經,《毛詩》、《周禮》、《儀禮》稱中經, 《周易》 、 《尚書》 、 《春秋公羊傳》、《春秋𠔌梁傳》稱小經。通二經者,通大經一部加上小經一部,或取中經兩部;通三經者,大、中、小經各一部;通五經者,大經、小經皆須通。科目則由舉子自選。另外,《孝經》、 《論語》是必考課目,有時還加試《老子》 、《爾雅》。
韓愈在《答崔立之書》中說:“及來京師,見有舉進士者……或出禮部所試詩、賦、策等以相示,僕以為可無學而能。因詣州縣求舉,有司者好惡出於其心,四舉而後有成。”岑仲勉說:“明經多帖兩經,似乎較難,然《孝經》、《論語》文字無多,不難兼習。……進士詩、賦限韻,要須自出心裁,比口試專憑默記者,難易有差。”
神竜元年(705年)明定明經科考試有三場。第一場帖經,第二場試義,第三場試時務策。
楊國忠之子楊暄舉明經,落地。主考官之子見過楊國忠曰:“奉大人命,相君之子試不中,然不敢黜落。”楊國忠駡道:“我兒何慮不富貴,豈藉一名,為鼠輩所賣耶!”主考官以“國忠恃勢倨貴”,“奈何以校其麯直”,於是“緻暄於上第”。 |
|
科舉除進士外,諸科中亦有九經、五經、三禮、三傳、學究等科,乃是經由唐代明經轉變而來,考試之法亦與唐相近。嘉佑年間,又於進士、諸科外別設一明經科,分二經、三經、五經,考試時問大義十條,試時務策三條,出身同於進士,直至宋神宗時方廢除。 |
|
唐代主考官楊綰指出,進士“幼能就學,皆誦當代之詩;長而博文,不越諸傢之集。……《六經》則未嘗開捲, 《三史》則皆同挂壁”。趙贊更指出,明經舉子“比來相承,唯務習帖,至於義理,少有能通”。 |
|
mingjing明經 漢代出現的選舉科目之一,至宋神宗時廢。被推舉者須明習經書,故以明經為名。這一科目似始於武帝時。從昭帝到成帝世,龔遂、翟方進等都以明經入仕。 兩漢舉明經並不定期,也無固定名額。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曾下令郡國人口滿十萬者舉五人,不滿十萬者舉三人這種按人口比例薦舉應屬特殊現象,因為史籍中僅一見。 明經由郡國或公卿推舉,被舉出後須通過射策以確定等第而得官,如西漢時召信臣、王嘉,都因射策中甲科而為郎。明經也有除為博士、文學等官者。漢代設置這一科,為儒生進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吳榮曾 魏晉之時,似無明經之舉。南朝又出現了明經。國子學學生,例以明經射策出仕,成績優者為高第。學館外也有舉明經者。北周及隋,也有明經之舉。 唐代明經與進士二科構成科舉製基本科目,明經又分為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三傳等,要考試帖經(主考人將應試人所習的專經文句,遮掩其前後文,留下一行,令其誦讀全段,以測驗其記憶力,並定出優劣,名為“帖經”)、墨義以及時務策。錄取時分四等,分別按從八品下、正九品上、正九品下、從九品上授官。明經考試主要試記誦,比進士容易。參試者及錄取員額亦較進士為多。因而在時人心目中,明經不如進士地位高。 宋代科舉除進士外,諸科中亦有九經、五經、三禮、三傳、學究等科,是由唐代明經而來,考試之法亦與唐相近。仁宗嘉中,又於進士、諸科外別設一明經科,分二經、三經、五經,考試時問大義十條,試時務策三條,出身同於進士。神宗時,明經與諸科皆罷。 閻步剋 |
|
mingjing
明經
漢代出現的選舉科目之一,至宋神宗時廢。被推舉者須明習經書,故以明經為名。這一科目似始於武帝時。從昭帝到成帝世,龔遂、翟方進等都以明經入仕。
兩漢舉明經並不定期,也無固定名額。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曾下令郡國人口滿十萬者舉五人,不滿十萬者舉三人。這種按人口比例薦舉應屬特殊現象,因為史籍中僅一見。
明經由郡國或公卿推舉,被舉出後須通過射策以確定等第而得官,如西漢時召信臣、王嘉,都因射策中甲科而為郎。明經也有除為博士、文學等官者。漢代設置這一科,為儒生進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吳榮曾)
魏晉之時,似無明經之舉。南朝又出現了明經。國子學學生,例以明經射策出仕,成績優者為高第。學館外也有舉明經者。北周及隋,也有明經之舉。
唐代明經與進士二科構成科舉製基本科目,明經又分為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三傳等,要考試帖經(主考人將應試人所習的專經文句,遮掩其前後文,留下一行,令其誦讀全段,以測驗其記憶力,並定出優劣,名為“帖經”)、墨義以及時務策。錄取時分四等,分別按從八品下、正九品上、正九品下、從九品上授官。明經考試主要試記誦,比進士容易。參試者及錄取員額亦較進士為多。因而在時人心目中,明經不如進士地位高。
宋代科舉除進士外,諸科中亦有九經、五經、三禮、三傳、學究等科,是由唐代明經而來,考試之法亦與唐相近。仁宗嘉□中,又於進士、諸科外別設一明經科,分二經、三經、五經,考試時問大義十條,試時務策三條,出身同於進士。神宗時,明經與諸科皆罷。
(閻步剋)
|
|
明經村 |